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冠良
chen, kuan-liang
論文名稱: 環境影響評估中減碳治理之法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Legal Study of Decarbonization Governance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指導教授: 王毓正
Wang, Yu-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氣候變遷環境影響評估減碳治理法實證研究國家保護義務
外文關鍵詞: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Decarbonization Governance,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State's Duty to Protect
相關次數: 點閱:21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我國近年已確立「2050 淨零排放」之國家總體目標,並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試圖建構更有效的氣候治理體系。然而,這些宏觀政策與法定對策,在落實到具體行政實踐時,其真實樣貌為何?現行制度是否足以有效履行憲法層次的國家保護義務?為回答此核心問題,本研究選定環境影響評估此一關鍵政策工具作為實證觀察場域。
    首先梳理國際氣候治理從《京都議定書》的強制模式,走向《巴黎協定》以國家自定貢獻為核心的「柔性治理」模式,並指出此模式雖擴大全球參與,卻也因其約束力不足而面臨治理困境。在此背景下,本國《氣候法》的建構深受影響,呈現依賴行政機關大量裁量以填補空白授權的特徵。然而,從憲法學理而言,國家對於人民因氣候變遷而受威脅之生命權、健康權等基本權利,負有不容減損的國家保護義務。
    透過對 182 件環評開發案、共 3417 項審查意見的實證分析,本研究發現:環評審查中的「國家保護義務」論述幾乎缺席;「法制工具」的應用高度集中於基礎的「盤查」要求;「行動方案」的導入具有高度選擇性;而在「減碳」議題上,則存在審查方要求「總體減碳計畫」,開發單位卻回應「點狀技術措施」的承諾落差。
    本研究結論指出,現行法制未能將憲法保護義務,具體化為環評審查得以遵循的客觀基準,是造成前述實踐困境的根本原因。此一從立法、司法至行政的連鎖效應,共同導致環評的減碳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為此,本研究提出修正《環評法》、強化《氣候法》與《環評法》之制度連結,以及提升審查能量以落實規範性引導等法制改革建議,期能促使我國氣候治理法制,邁向更為健全、有效的未來。

    This thesis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iwan's decarbonization governance withi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system, analyzing 182 cases to assess its fulfillment of the state's constitutional duty to protect. The study finds the discourse on this "duty to protect" is absent in EIA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legal instruments" is concentrated on basic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a "commitment gap" exists where developers offer piecemeal technical measures instead of comprehensive plans.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se challenges stem from the legal framework's failure to translate the constitutional duty into objective criteria for EIA review. This systemic deficiency hinders the EIA's decarbonization role. To address this, the thesis proposes legal reforms: amending the EIA Act to make climate change a core review item,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linkage between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Act and the EIA Act, and enhancing the normative capacity of the review process.

    摘要 I 誌謝 V 目錄 VI 表次 XIII 圖次 X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動機與目的 1 第二項 文獻回顧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7 第一項 法實證研究法 7 第二項 文獻分析法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 8 第二章 國際與本國減碳治理之概述 11 第一節 氣候變遷的國際治理發展 11 第一項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13 第二項 京都議定書 16 第三項 巴黎協定 18 第四項 柔性治理之困境與挑戰 21 第二節 本國減碳治理發展與現況 25 第一項 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背景與定性 25 第一款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之立法 25 第二款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之修正 32 第三款 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治理模式 36 第四款 治理模式下機關組織之定位 38 第二項 本國減碳政策與法制 40 第一款 減碳政策推進 40 第二款 減碳法制現況 46 第三項 環境影響評估為落實減碳治理的工具 55 第一款 環境影響評估法之目的與程序 55 第二款 環境影響評估因應氣候變遷 57 第四項 小結 59 第三章 溫室氣體減量之憲法基礎 61 第一節 氣候變遷之憲法義務 61 第一項 國家因應氣候(不)作為與基本權利之關聯 61 第二項 權利性質分析 62 第一款 國家保護義務之確立 64 第二款 國家保護義務之內涵與界限 66 第二節 氣候變遷相關司法訴訟現狀分析 69 第一項 本國氣候變遷進入司法之途徑 70 第二項 本國司法判決趨勢 71 第三節 小結 73 第四章 環評審查制度之減碳治理檢驗 7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75 第一項 資料選取 75 第二項 研究變項 78 第一款 變項設計 78 第二款 變項說明 81 第一目 日期 81 第二目 盤查 82 第三目 抵換 82 第四目 公民發言 83 第五目 環說書承諾減碳措施與委員、機關建議 83 第三項 統計方法 88 第四項 研究限制 89 第一款 官方文獻之信效度分析與詮釋侷限 89 第二款 政策變項化之困境 90 第二節 研究分析 91 第一項 總體分析 92 第一款 各部門案件分布概況 92 第二款 各類減碳意見總體數量與佔比 93 第三款 各類減碳意見於不同部門之分布概況 94 第一目 意見內容於不同部門之分布概況 96 第二目 意見內容係項之趨勢分析 97 第四款 公民發言情形 99 第五款 環評減碳意見之跨部門共通性分析 101 第二項 意見主體細項分析 102 第一款 開發單位承諾減碳措施之分析 102 第二款 環評委員建議之分析 106 第三款 機關建議之分析 110 第一目 環境部建議之分析 110 第二目 地方政府建議之分析 113 第三目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建議之分析 116 第四目 三機關之綜合比較 119 第三節 小結 120 第五章 環評減碳治理之檢討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研究結果 123 第一項 國家保護義務於個案審查中的論述缺口 123 第二項 法制工具的階層化適用與選擇性實踐 126 第一款 作為治理基礎的盤查義務 127 第二款 具高度針對性但實踐分歧的抵換工具 128 第三項 行動方案的選擇性導入與制度侷限 130 第一款 由上而下執行的單點式成功與其侷限 131 第二款 治理動力下的選擇性實踐與制度缺口 132 第四項 減碳原則性要求的審查張力與承諾落差 133 第一款 審查方的策略性要求 133 第二款 開發單位的技術性回應 134 第三款 承諾落差的根源 134 第五項 公民參與的部門集中性與實質效能課題 135 第六項 多中心治理困境與部門主義 13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7 第一項 修正《環境影響評估法》,確立氣候變遷為實質審查核心 138 第二項 強化《氣候變遷因應法》與《環境影響評估法》之制度連結 139 第三項 回應國家保護義務,落實規範性引導 139 第六章 結論 142 參考文獻 144

    一、 中文文獻
    (一) 專書
    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 葉俊榮(2015),《氣候變遷治理與法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張永健(2022),《法實證研究:原理、方法、應用》,2 版,新學林。
    (二) 專書論文
    1. 吳明孝(2013),〈災害防救與地方自治—兼評災害防救法之修正方向〉,《21 世紀環境國家之新挑戰》,元照出版,頁 285-324。
    2. 張文貞(2014),〈氣候變遷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的全球實踐:趨力的比較分析〉,收錄於:葉俊榮主編,〈氣候變遷的制度因應—決策、財務與規範》,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73-104。
    (三) 期刊文章
    1. 王毓正(2010),〈論基本權之保護義務在不確定科技健康風險預防上之適用──以奈米科技與非游離輻射應用之相關健康風險預防為例〉,興大法學,7 期,頁 145-208。
    2. 王毓正(2011),〈氣候變遷議題下之法學變遷—以氣候變遷與巨災風險之預防與調適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199 期,頁 62-95。
    3. 王毓正(2012),〈地方自治團體因應氣候變遷挑戰於法津上之可能性與侷限-以氣候變遷事項與垂直權力分立之探討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2 期,頁 150-165。
    4. 王韻茹(2018),〈環境公課的憲法基礎與限制〉,《月旦法學雜誌》,283 期,頁 112-125。
    5. 王服清(2023),〈氣候變遷對憲法健康權「主、客觀效力」之影響〉,《科技法學論叢》,19 期,頁 1-83。
    6. 李建良(2021),〈氣候變遷、基本人權與憲法訴訟-2021 年德國氣候訴訟裁判釋論〉,《台灣法律人》,2 期,頁 1-20。
    7. 李建良(2024),〈氣候變遷與法律變革─變遷中的法律思維〉,《台灣法律人》,31 期,頁 1-11。
    8. 李建良(2024),〈台灣氣候訴訟初體驗:「用電大戶」知多少? ─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10 年度訴字第 134 號裁定〉,《台灣法律人》,31 期,頁 133-144。
    9. 李仲軒(2023),〈法院如何確立國家對氣候變遷之保護義務?─簡述荷蘭 Urgenda v. The Netherlands 案之一、二審判決〉,月旦法學雜誌,340 期,頁 64-78。
    10. 李震山(2024),〈「後世代權」作為憲法保障權利之探析〉,《月旦法學雜誌》,349 期,頁 6-26。
    11. 林昱梅(2010),〈預防原則與「停、看、聽」環評機制之落實—中科三期環評案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161 期,頁 17-30。
    12. 林春元(2015),〈環境影響評估納入氣候變遷的司法途徑—美國法的發展與啟示〉,《中原財經法學》, 35 期,頁 169-237。
    13. 林春元(2019),〈氣候變遷人權取徑的發展與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86 期,頁118-139。
    14. 林春元(2022),〈從姿態立法到轉型立法─台灣 2050 淨零排放立法進程與未竟之業〉,《全國律師》,26 卷 5 期,頁 6-17。
    15. 林春元(2023),〈氣候緊急的制度量能─簡評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廣泛授權與組織規劃〉,《月旦法學雜誌》,340 期,頁 50-63。
    16. 林春元(2024),〈依附環境法發展的氣候訴訟與有限的司法對話-台灣氣候訴訟的分析研究(2002-2022)〉,《中研院法學期刊》,35 期,頁 69-134。
    17. 林春元(2024),〈超越政治或迎向政治?─總統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功能定位與合憲性商榷〉,《月旦法學雜誌》,355 期,頁 74-86。
    18. 林執中、陳昭如、顏厥安(2011),〈讓法學看見經驗的世界:「臺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介紹〉,《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 卷。
    19. 胡博硯(2022),〈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問題的衝擊與因應-兼評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全國律師》,26 卷 5 期,頁 18-31 。
    20. 宮文祥(2022),〈從氣候變遷到能源轉型—幾點爭議問題初探〉,《月旦法學雜誌》,330 期,頁 25-37。
    21. 許育典(2021),〈不同於憲法緊急狀態的法治國防疫措施─以法治國的國家保護義務為核心〉,《月旦法學雜誌》,314 期,頁 182-190。
    22. 葉俊榮、施文真、林春元、高仁川、汪信君、許耀明(2015),〈溫減法,然後呢?─法律學者評新通過溫減法〉,《月旦法學雜誌》,245 期,頁 52-73。
    23. 張文貞、呂尚雲(2011),〈兩公約與環境人權的主張〉,《台灣人權學刊》,1 卷 1 期,頁 69-102。
    24. 程明修(2024),〈德國氣候訴訟─基本權侵害新論證模式的試煉場〉,《公法研究》,9期,頁 117-148。
    25. 傅玲靜(2022),〈環境保護、氣候變遷及跨時際之自由權保障─簡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21 年氣候保護法裁判中相關論述〉,《月旦法學教室》,235 期,頁 50-56。
    26. 蘇義淵(2012),〈從國際法觀點檢討後哥本哈根時期氣候變遷談判〉,《全球政治評論》37 期,頁 117-134。
    (四) 學位論文
    1. 江唯誠 (2024),〈新增排放源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計畫之環境效益評估〉,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林祐名 (2024),〈強化氣候變遷減緩的國際義務─從氣候人權訴訟到國家責任法框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宇緹(2023),〈論氣候變遷因應法中公益訴訟制度之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4. 粘媺婕 (2023),〈論環境影響評估因應氣候變遷之法制變革—以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之評估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外國文獻
    (一) 專書論文
    1. Andrew Jordan,Dave Huitema,Jonas J. Schoenefeld, Harro van Asselt, & Johanna Forster, 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Polycentrically:Setting the Scene,in GOVERNING CLIMATE 146 CHANGE 3,26(Andrew Jordan, Dave Huitema, Harro van Asselt,& Johanna Forster eds. ,2018).
    2. Daniel Bodansky & Lavanya Rajamani, The Evolution and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of the Climate Change Regim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NEW PERSPECTIVES 1,51 (Detlef Sprinz & Urs Luterbacher eds.,2nd edn2016).
    3. Peter H.S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Daniel Bodansky, Jutta Brunnée, & Ellen Hey 2007).
    (二) 期刊論文
    1. Clara Brandi, Dominique Blümer, & Jean-Frédéric Morin, When Do International Treaties Matter for Domestic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19 GLOBAL ENVTL.POL. 14,44 (2019).
    三、 網路資料
    (一) 媒體報導之引用
    1. COP26:氣候變化、淨零排放目標和達到目標的七條路,BBC NEWS 中文,2021 年 11 月13 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9252590(最後瀏覽日:2025 年 2 月 19日)。
    2. 立法院,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法案評估,2007 年 3 月,https://www.ly.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588&pid=83636(最後瀏覽日:2025 年 2 月 28日)。
    3. 環境影響評估到底是在評什麼?—〈環評怎麼評?讓環評委員告訴你〉講座紀錄,PanSci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1981(最後瀏覽日:2025 年 2 月 19 日)。
    4. 趙家緯,IPCC 第六次評估報告(物理科學基礎報告)重點整理,臺灣永續棧,2024 年 7 月1 日,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abstract_one.aspx?kid=20210907170053(最後瀏覽日:2025 年 2 月 28 日)。
    5. 陳政偉,永續長聯盟共識營共推政府內部碳盤查工作,中央社,2024 年 11 月 23 日,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11230162/(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3 日)。
    6. 郭無患,賴清德提淨零 5 大策略啟動第 2 次能源轉型加速氫能,中央社,2024 年 4 月 22日,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04220111/(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3 日)。
    7. 莊閔茜,總量管制碳交易 2026 年試行,碳排上限怎麼定?環境部擬找減碳資優生組「先行者聯盟」,RECCESSARY,2025 年 2 月 13 日,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worldmarket/taiwan-ets-2026-trial-run(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7 日)。
    8. 花蓮兆豐 66 公頃農地種太陽光電廠免環評!鳳林鎮民反對,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node/216039(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7 日)。
    (二) 政府、國際組織網站
    1. 環境部,環境部公告第三期階段管制目標草案 提升減碳企圖心 同步推動擴大盤查,2024年 12 月 30 日,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fe447cb5-1896-45dbbdea-ee767db3ed86(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2 日)。
    2. 總統府,2050 淨零排放總統:在科技研發及氣候法制基礎上推動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2022 年 4 月 22 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6674(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3 日)。
    3. 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全面推動淨零轉型目標,2022 年 12 月28 日,https://www.ndc.gov.tw/nc_27_36501(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3 日)。
    4.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https://ncsd.ndc.gov.tw/Fore/nsdn/about0/2050Path(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3 日)。
    5. 環 境 部 氣 候 變 遷 署 , 事 業 溫 室 氣 體 排 放 量 資 訊 平 臺 ,https://ghgregistry.moenv.gov.tw/EPA_GHG/Accession/PublicInformation.aspx(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7 日)。
    6.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管理系統,https://tcerregistry.moenv.gov.tw/(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 17 日)。
    7.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自願減量專案,https://carbonoffset.moenv.gov.tw/VoluntaryReductionView/Intro(最後瀏覽日:2025 年 3 月17 日)。
    8. U.S. DEPARTMENT of STATE,Convention on Long-Range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https://www.state.gov/key-topics-office-of-environmental-quality-and-transboundaryissues/convention-on-long-range-transboundary-air-pollution/(last visited February 19, 2025).
    9. An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European Union,Ozone layer,https://climate.ec.europa.eu/euaction/ozone-layer/overview_en(last visited February 19,2025).
    10. UNEP,Emissions Gap Report 2023,https://www.unep.org/emissions-gap-report-2023(lastvisited February 19,2025).
    (三) 報告文件
    1. 環境部,《2024 年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https://www.cca.gov.tw/information-service/publications/national-ghg-inventoryreport/12003.html。
    2.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國家減量目標-釋憲聲請書》,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aFgjIPpWWpbOUjxoDomzv12lkENJtXUT/view。
    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官方中文版),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convchin.pdf。
    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京都議定書官方中文版),https://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5. 巴黎协定 (巴黎協定官方中文版),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chinese_paris_agreement.pdf。
    6. 環境部,大事紀要八十九年,https://www.moenv.gov.tw/DisplayFile.aspx?FileID=20FB402718F9E766&P=8d1d853be440-447f-8688-8a008c83aa44。
    7. IPCC, 2018: Global Warming of 1.5°C. An IPCC Special Report on the impacts of global warming of 1.5°C above pre-industrial levels and related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pathways, in the context of strengthen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fforts to eradicate poverty [Masson-Delmotte, V., P. Zhai, H.-O. Pörtner, D.Roberts, J. Skea, P.R. Shukla, A. Pirani, W. Moufouma-Okia, C. Péan, R. Pidcock, S. Connors, J.B.R. Matthews, Y. Chen, X. Zhou, M.I. Gomis, E. Lonnoy, T. Maycock, M. Tignor, and T.Waterfield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NY, USA.
    8. IPCC, In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 H. Lee and J. Romero (eds.)]. IPCC, Geneva, Switzerland, pp. 35-11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