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彣蔚 Lin, Wen-Wei |
|---|---|
| 論文名稱: |
柳琴跨界作品探析--以《柳琴戲牌子曲》及《初探-幻戲‧I》為例 Study of Liuqin Transboundary Works: “The Playful Willow Mandolin” and “First Exploration-Illusionary Play‧I ” as Examples |
| 指導教授: |
施德玉
Shih, Te-Y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0 |
| 中文關鍵詞: | 柳琴 、跨界 、跨界作品 、《柳琴戲牌子曲》 、《初探−幻戲・I》 |
| 外文關鍵詞: | Liuqin, crossover, transboundary works, “The Playful Willow Mandolin”, “First Exploration-Illusionary Play.I” |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柳琴」是中國重要的彈撥樂器之一,發展至今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在三弦柳琴出現後,柳琴音品增加,音域拓寬,演奏表現更加豐富。此時柳琴也躍升為獨奏樂器,引發作曲家紛紛投入樂曲的創作。迄今研究柳琴的相關論文,多以分析音樂作品為主,而以柳琴跨界作品為主題的論著則付之闕如,職是之故,本論文將聚焦在柳琴跨界作品的探析。
論文透過資料蒐集法、訪談法、分類法、分析法、比較法與參與觀察法等六種方法進行研究。本論文首章為緒論,其中涵蓋筆者對跨界的看法,第二章梳理柳琴的型制發展脈絡,第三章及第四章論及「跨界」議題,並以王惠然創作的《柳琴戲牌子曲》與江俊典的《初探−幻戲・I》這兩首柳琴跨界作品為例,探析其跨界手法並提出筆者針對該兩首作品的演奏策略,最後為結論。筆者試圖透過分析兩首精湛的柳琴跨界作品,揭開成功跨界作品的DNA,甚而能發想出新的跨界方向,供研究者、音樂人、柳琴演奏者等參考。
Liuqi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s. It has been about two hundred years since it came out.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ree-string Liuqin, its fret increased and its range was widened, which contributed to a more abundant mus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eantime, Liuquin also rose to be a solo musical instrument, triggering numerous composers to engage in the creation of Liuqin music. Until now, theses regarding Liuqin have mainly dealt with the analysis of musical works. None of them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Liuqin transboundary works. In view of this, the thesis is going to explore the world of Liuqin transboundary works.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s conducted through six methods; they ar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alysis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is introduction, covering my own opinion on “crossover.” The second chapter cop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al instrument, Liuq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refer to the transboundary issue, using “The Playful Willow Mandolin” and “First Exploration—Illusionary Play.I”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ir transboundary methods and exhibit my own playing strategies toward these two pieces of music.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This thesis aims to expose the successful DNA of transboundary works and even attempts to find a new transboundary direction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se two outstanding Liuqin transboundary works. I sincerely hope the fruit of the thesis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musicians, and Liuqin performers.
一、專書
羅其祥。《中國調式研究》。臺北:生韻出版社,1985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年鑑‧1987》。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
薛宗明。《中國音樂史樂器篇(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有限股份公司,1990年。
林明輝。《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崔光宙。《音樂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王守泰。《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張炫文。《歌仔調之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王潤婷。《音感的探索》。臺北:大陸書店,1999年。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鼎鑄。《山東戲曲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楊馥菱。《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
黎英海。《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范揚坤。《北管二三事》。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游素凰。《廖瓊枝歌仔戲唱腔藝術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4年。
呂錘寬。《北管古路戲的音樂》。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4年。
徐麗紗。《歌仔戲曲調之美》。宜蘭:宜蘭縣文化局臺灣戲劇館,2004年。
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臺北:仙靖貿易有限公司,2005年。
孔培培。《腔里拉魂-從拉魂腔到柳琴戲的傳承與轉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宋金龍。《臺灣民間鑼鼓巡禮》。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2011年。
孫守剛主編。《柳琴戲》。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2年。
陳慧珊。《現代音樂美學新論》。臺北:美樂出版社,2012年。
邱火榮、劉美枝、林永志。《萬軍主帥—邱火榮的亂彈鑼鼓技藝3》。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
李明璁。《樂近未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陳慧珊。《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臺北:漢世紀數位文化(股)公司,2016年。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上冊)》。臺北:中華書局,2017年。
施德玉。《板腔體與曲牌體(增訂版)》。臺北:國家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論文
林國義。〈《醉八仙》在傳統劇種間的文化風貌探討〉。《屏東文獻》。第9期,(2005年)。頁38-103。
施德玉。〈曲牌組合形式之探討〉。《藝術學報》。79期,(2006年)。頁1-28。
陳慧珊。〈跨文化美學的音樂詮釋-以臺灣當代作曲家之藝術觀為例〉。《藝術學報》。第81期,(2007年)。頁211-226。
陳慧珊。〈1+1≧2 ?-淺談跨界(領域)藝術創作之理念與實踐〉。《音樂欣賞》。第3卷第4期,(2007年)。頁47-58。
孔培培。〈從拉魂腔到柳琴戲:一個劇種的歷史傳承與時代變遷〉。《民俗曲藝》。164期,(2009年)。頁45-95。
林幗貞。〈臺灣傳統音樂素材在當代音樂創作中之「形變」與「質變」〉。《臺灣音樂研究》。第10期,(2010年)。頁107-131。
陳慧珊。〈臺灣公立樂團跨界展演初探-以臺北市立國樂團、國家交響樂團為例〉。《關渡音樂學刊》。第15期,(2011年)。頁135-165。
陳靜儀。〈文化匯流:以臺灣二個公部門國樂團的音樂現象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17期,(2013年)。頁39-66。
蔡振家、夏菉廷。〈戲曲「緊拉慢唱」板式的音樂特徵與戲劇運用〉。《戲劇學報》。25期,(2017年)。頁105-128。
翁瑋鴻。〈北管鑼鼓的介頭與手勢運用研究〉。《藝術評論》。第40期,(2021年)。頁93-140。
三、學位論文
何麗麗。〈柳琴音樂的初步研究〉。中國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絃樂團)樂器改革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婉妤。〈柳琴的歷史沿革與入傳臺灣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黃雍華。〈柳琴協奏曲的研究-以六首經典作品為例〉。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靜茹。〈臺灣柳琴音樂之探討〉。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嚴思怡。〈柳琴移植曲初探-以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0年。
劉育伶。〈四首王惠然柳琴作品的分析—兼述王惠然對柳琴的貢獻與影響〉。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1年。
馬欣妤。〈柳琴移植作品之探討-以《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徐寧。〈王惠然三首不同時期柳琴作品之探討——《柳琴戲牌子曲》、《畢茲卡歡慶會》、《故土情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宛儒。〈從《雨後庭院》至今(1998~2011年)臺灣柳琴獨奏作品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曾莉雯。〈柳琴協奏曲-《梁紅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中國音樂組,碩士論文,2014年。
游棋德。〈從跨界國樂探討羅常泰跨界二胡演出樣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蔡晏榕。〈臺灣當代戲曲鑼鼓之研究〉。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0年。
四、志書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省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浙江卷(下)》。北京:中國ISBN中心,1980年。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省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河南卷(上)》。北京:中國ISBN中心,1983年。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江蘇卷(下)》。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年。
中國戲曲志江蘇省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江蘇卷》。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
中國戲曲志山東省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山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4年。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山東卷(上)》。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年。
五、研討會論文
徐麗紗。〈臺灣歌仔戲〔哭調〕唱腔的檢析〉。《海峽兩岸歌仔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頁193-230。
許雯婷。〈當代跨界音樂作品《貓嬉》中空間與時間交會之探討〉。《跨界對談4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2007年,頁70-84。
蔡福子。〈歌劇《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之跨領域元素應用〉。《2008第五屆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2008年,頁31-47。
陳俊宇。〈互動性於跨領域創作之研究〉。《2009第六屆表演藝術研究「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2009年,頁30-53。
陳樹熙。〈從《八音協奏曲》與《布農傳奇》看民間音樂與交響樂團的跨界合作〉。《2009第六屆表演藝術研究「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2009年,頁78-98。
翁韻涵。〈跨界交流之多元意涵-以國際劇場組織(OISTAT)之「從儀式到劇場工作坊」為例〉。《2010第七屆表演藝術「跨界對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2010年,頁158-178。
六、研究計畫報告書
林宏璋。〈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計畫案,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年。
七、期刊文章
林吉良、于智昭。〈樂器改革-五弦中音柳琴〉。《樂器》。第6期,(1981年)。頁29。
孫雲。〈六弦柳琴受青睞〉。《樂器》。第4期,(1987年)。頁17。
于韻菲。〈論柳琴的角色變遷〉。《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第24卷第1期,(2005年)。頁90-92。
鐘曉文。〈“作者已死”之後—論藝術文本的獨立性〉。《龍岩學院學報》。23卷4期,(2005年)。頁89-92。
王炳杰。〈柳琴藝術發展之軌跡〉。《中國音樂(季刊)》。第3期,(2005年)。頁203-206。
王惠然。〈柳琴改革始末及其藝術現狀〉。《人民音樂》。第5期,(2006年)。頁48-50。
王建。〈中國戲曲格局中的柳子戲〉。《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2期,(2006年)。頁69-71。
何麗麗。〈柳琴的形制與改革〉。《中國音樂季刊》。第4期,(2006年)。頁230-232。
李秋玫。〈從現代作曲家到國樂團團長-鍾耀光讓臺灣國樂與世界接軌〉。《PAR表演藝術雜誌》。174期,(2007年)。頁54-56。
李秋玫。〈跨界嚐「新」NSO端出南美饗宴 克拉茲兄弟們為古典音樂換調味料〉。《PAR表演藝術雜誌》。177期,(2007年)。頁32。
俞淑華。〈柳子戲唱腔之器樂性探索〉。《聊城大學學報》。第2期,(2007年)。頁357-359。
孫楠。〈柳琴戲音樂的獨特性〉。《影劇月報》。2008卷第1期,(2008年)。頁70-71。
裴更生。〈柳琴的過去與現在〉。《影劇月報》。第1期,(2008年)。頁107。
曲譜。〈解讀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跨界音樂〉。《音樂天地》。第2009卷第9期,(2009年)。頁56-57。
付月。〈柳琴角色傳承之所見〉。《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5期,(2009年)。頁163-164。
朱雯。〈柳琴戲叢考〉。《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頁94-96。
李春穎。〈論柳琴戲的原生腔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頁31-37。
王偉光。〈跨界的音樂〉。《電腦迷》。2010卷3B期,(2010年)。頁47。
蔡育昇。〈兩幅「畫」驚艷世人 鍾耀光新曲不斷〉。《PAR表演藝術雜誌》。213期,(2010年)。頁58。
李秋玫。〈新型態音樂會形式方興未艾-又演又跳又搞笑 音樂家跨界動起來〉。《PAR表演藝術雜誌》。218期,(2011年)。頁80-81。
祝杭紅。〈淺析王惠然的柳琴改革與作品創作〉。《大舞臺》。第9期,(2011年)。頁67-68。
陸暢。〈淺論柳琴戲的調〉。《棗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2年)。頁119-121。
陳樹熙。〈面對改變只能跨界?-對臺灣樂壇跨領域製作的省思〉。《PAR表演藝術雜誌》。236期,(2012年)。頁100-102。
李雅玲。〈傳統音樂瀟灑跨界 演出多元風景〉。《PAR表演藝術雜誌》。237期,(2012年)。頁63。
王今。〈淺談王惠然對柳琴藝術的主要貢獻〉。《瀋陽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13年)。頁136-139。
許東。〈柳琴戲發展簡考〉。《戲劇》。第3期,(2014年)。頁139。
趙昕。〈柳琴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形式〉。《北方音樂》。第16期,(2016年)。頁59-60。
殷增琴。〈柳琴改革發展軌跡〉。《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6期,(2017年)。頁55-58。
張瑋珊。〈跨界音樂不受限 激盪超乎想像的「藝」力〉。《PAR表演藝術雜誌》。309期,(2018年)。頁162。
宋輝。〈淺談柳琴戲的藝術特徵〉。《大觀周刊》。第34期,頁58。
八、網路資料
張永欽分享之文章〈明式柳琴使用說明(作者:阮仕春)〉,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張永欽-yungchin-chang/明式柳琴使用說明一/1062814740455848/,(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0日)。
CCTV央視網:《中國影像方志》第63集 山東滕縣篇,網址:《中国影像方志》 第63集 山东滕州篇_CCTV节目官网-CCTV-10_央视网(cctv.com),(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8)。
CCTV央視網:《文化大百科-柳琴戲》,網址:《文化大百科》 20150324 柳琴戏_CCTV节目官网-CCTV-3_央视网(cctv.com),(檢索日期:2018年12月28日)。
Barthes, Roland/Howard, Richars(TRN) “The Rustle Of Language”: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網址:The Rustle of Language (monoskop.org),(檢索日期:2022年4月11日)。
高達美的詮釋學,網址:https://mail.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msclkid=bb8f80b9ba0911eca3b70f4bdd7b167f,(檢索日期:2022年4月12日)。
什麼是「接受美學理論」,網址:https://nonglinyumu.com/fisheries/513777.html?msclkid=88b9dc41bf2311ecab4d4e1f9dcc5ac2,(檢索日期:2022年4月15日)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台灣扮仙戲的象徵意義(一)」,網址:http://www.folktw.com.tw/drama_view.php?info=23,(檢索日期:2022年5月10日)
林茂賢:〈扮仙戲映現民眾萬千期望 酬神娛人討吉慶〉,傳藝Online,第134期,2021年,網址:https://magazine.ncfta.gov.tw/onlinestoryarticle_121_158.html,(檢索日期:2022年5月15日)。
九、訪談資料
江俊典。〈訪問有關《初探-幻戲・I》的創作動機〉。2019年11月12日下午14時至15時。電話訪談。
江俊典。〈訪問有關《初探-幻戲・I》的創作靈感〉。2019年12月20日下午18時至19時。電話訪談。
江俊典。〈訪問有關《初探-幻戲・I》的創作動機〉,2020年7月19日下午13時至14時,咖啡部屋(臺江店)。
十、節目單資料
林彣蔚。《2016心中的歌-林彣蔚柳琴獨奏會節目單》。2016年。
十一、曲譜資料
王惠然。《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吳強。《柳琴演奏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年。
十二、有聲資料
謝宛臻。《越界嬉遊OBOE跨界演奏專輯》。臺北: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