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凱文
Cheng, Kai-Wen
論文名稱: 鄉村型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
A 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Rural Eco-community
指導教授: 林憲德
Lin, Hsien-T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生態社區鄉村型生態社區石墻社區桃米社區土溝社區篤加社區廣林社區水頭社區
外文關鍵詞: Eco-community, Rural Eco-community, Shrchiang community, Taumi community, Tugou community, Dujia community, Guanglin community, Shueitou comm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環境破壞到永續發展的開始,世界各國相繼成立環保組織,並訂定相關計劃與策略討論永續環境的議題,台灣也從推動「生態社區」來教導國人永續的概念。
    由於台灣現有鄉村的歧異度很高,不但每個區域都有地區特色,且鄉村是最早的集居空間,其環境條件處於近自然的狀態,與生態的關係密切。然而,我國以農立國,但近年來產業發展的沒落與青壯年人口的流失,此現象造成鄉村文化面臨快速消失、硬體不足、生活品質低落的問題,也使得鄉村發展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為了保留此環境風貌,本研究將利用生態社區評估系統評估選定的社區案例,檢視社區資源現況,借此提出社區未來發展與改善的方向。依據獨特的生態環境,以及具有傳統特色且識別性高的條件,選定的社區包含:1. 苗栗縣公館鄉石墻社區、2.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3.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4.台南縣七股鄉篤加社區、5. 高雄縣美濃鄉廣林社區、6. 金門縣金城鎮水頭社區。
    由生態範疇的評估結果得知,生物多樣性的總綠地面積會連帶影響生態範疇的多個項目,建議社區使用自然有機農法以提高綠地面積來改善鄉村環境,社區環境中,多以水泥及不透水的材質為主,因此在基地保水的狀況普遍較差,建議社區未來在施行各項公共設施時,以透水材質和透水設計為優先考量;而鄉村型社區的地廣人稀特性,很適於發展社區雨水中水系統,可以借此增進水資源的利用。
    鄉村型社區在節能減廢的創新節能措施及再生能源方面,較少有相關設備,本研究認為加強配合開發這兩個部份,可提高節能減廢的品質;在碳中和彌補措施的部份,建議對生態發展有一定了解的社區,在環境品質較差的社區內推動植林、棲地復育的示範計劃,借此推廣生態社區理念,並增加碳中和彌補措施的得分。
    健康舒適範疇的部份,鄉村型社區在戶外遮雨遮蔭不足,加上社區內建物的表面顏色較深與綠地面積偏低,使得地物輻射減量效果不佳,建議未來增加戶外遮雨遮蔭設施,改善其熱舒適性;在人性步行空間,因社區環境較不符合人性步行空間規範,建議社區應加強無障礙空間的概念。
    鄉村型社區普遍的社區機能在生活便利設施方面較顯不足,尤其以醫療設施最為缺乏,但對於自身的社區福祉及社區意識則頗為重視,居民多以自動自發的精神,維護其社區的特色及文化,建議發掘社區的獨特本質來提升其自明性和特色。

    With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flourishing throughout worldwid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lated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ad been made, and Taiwan, which promoted “Eco–community” as a concept of sustainbility for citizens to comprehend.
    Due to the diversity of rural areas in Taiwan, every regions have its loc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se regions were the earilest residential areas. The environment are still unharmed, and closely related to ecolog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basis of Taiwan is argiculture, with the declin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emigration of young people, the rural culture have faced problems such as vanishment, lack of hardware and living quality declined, which made rural development even harder. To keep the appearance, this research will evaluate the chosen community cases through the Eco–community estimation system to browse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therefore work out methods for the communitie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Some communities were chosen on the basis of three indicators, the uniqueness of ecology, possess heritage and highly discrimination. Including 1. Shrchiang community, Gongguan Township, Miaoli County, 2. Taumi community, Puli Township, Nantou County, 3. Tugou community Houbi Township, Tainan County, 4. Dujia community, Qigu Township, Tainan County, 5. Guanglin community, Meinong Township, Kaohsiung County, 6. Shueitou community, Jincheng Township, Kinmen County.
    After getting the result of ecology category that the total green area of biodiversity will effect many subjects in ecology category. Suggestion to the communities is to use natural organic farming to raise green area and improve the rural environment. The communities are mainly constructed from concrete and impermeable materials, therefore, the condition of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in ground are poor. It is believed that to take permeable material and hydraulic design as first priority when constructing infrastructures in the future. And the scarcely populated areas are suitable for developing community rain water system to improve water usage.
    Rural communities are less equipped with certain facilities of energy saving and waste reduction. In this research, it is believed that to enhance the two issues migh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ergy saving and waste reduction. In the case of making up for carbon neutral measu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planting, habitat restoration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the poor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within the community. In this case, both 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the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score of making up carbon neutral can be done.
    Speak of health and comfort, rural communities are lack of shades from rain. Moreover, the color of buildings is dark, green area is insufficient, which made objects are ineffective of radiation reduction. To improve, increase shelters from rain and sun in order to reform thermal comfort. Due to the environment in the communities is non-normative of human walking space; reinforcement on the concept of accessible space should be made.
    The common community func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are considered insufficient in public amenities, especially medical facilities. But the residents are quite thinking highly of community welfare and community awareness, so they will defe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spontaneously. So finding out the unique essentials of the communities is the advice for improving self-evidence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生態社區相關理念和定義 9 一、永續發展的定義 9 二、生態社區的定義 10 (一)社區的定義 10 (二)生態社區的定義 12 (三)生態社區的規劃原則與目標 13 三、社區總體營造與發展 14 (一)台灣社區營造的發展 14 (二)日本社區營造的發展 15 (三)德國社區營造的發展 16 (四)社區營造與生態社區 16 第二節 台灣的生態社區評估系統 18 一、生態社區的評估架構 18 (一)生態範疇 18 (二)節能減廢範疇 19 (三)健康舒適範疇 20 (四)社區機能範疇 21 (五)安全維護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內容 23 一、資料蒐集與文獻整理 25 二、釐清「生態社區評估系統」的評估範圍與內容 25 三、搜尋適合的既定社區案例 25 四、社區案例的現況調查 25 五、社區案例的試算結果 26 六、評估結果說明與分析 26 七、提出對策及建議 26 第二節 社區案例基本資料 27 一、石墻社區歷史背景與現況介紹 27 二、桃米社區 28 三、土溝社區 29 四、篤加社區 30 五、廣林社區 31 六、水頭社區 31 第四章 評估結果分析與說明 33 第一節 生態範疇評估結果分析與說明 33 一、生物多樣性指標 33 (一)生態綠網 34 (二)小生物棲地 36 (三)植物多樣性 38 (四)土壤生態 40 (五)照明光害 41 (六)生物移動障礙 42 (七)生物多樣性總得分 43 二、綠化量指標 45 三、水循環指標 47 (一)基地保水 48 (二)社區雨水中水系統 49 第二節 節能減廢範疇評估結果分析與說明 51 一、ISO14000 51 二、節能建築 51 (一)街廓用電等級 51 (二)綠建築等級 52 三、綠色交通 53 四、減廢 55 (一)建築結構輕量化 56 (二)3R建材、生態建材 56 (三)共同歷史記憶舊建築保存或舊建築再利用 56 (四)減廢指標總得分 57 五、社區照明節能 57 六、創新節能措施 58 七、再生能源 58 八、資源再利用實績 59 九、碳中和彌補措施 59 第三節 健康舒適範疇評估結果分析與說明 61 一、都市熱島 61 (一)戶外通風 61 (二)戶外遮雨遮蔭 62 (三)地面蒸發冷卻 62 (四)地物輻射減量 63 (五)都市熱島總得分 64 二、人性步行空間 64 (一)陸橋、地下道 66 (二)步道/廣場/門廳之去高差 66 (三)斜坡/階梯之扶手裝設 66 (四)戶外休息座椅區 66 (五)人行步道 66 (六)人性步行空間總得分 67 三、公害污染 67 (一)過境道路 69 (二)噪音源 69 (三)交通震動 70 (四)畜牧污染 70 (五)河川污染 70 (六)飲水污染 70 (七)下水道污染 70 (八)空氣污染 70 (九)土壤污染 71 (十)公害污染總得分 71 第四節 社區機能範疇評估結果分析與說明 72 一、文化教育設施 72 二、運動休閒設施 73 三、生活便利設施 74 (一)購物 75 (二)飲食 76 (三)醫療 76 (四)交通 76 (五)生活便利設施總得分 76 四、社區福祉 77 (一)老人照護 78 (二)社區托嬰 78 (三)幼兒園 78 (四)社區福祉總得分 78 五、社區意識 79 (一)共同歷史記憶舊建築保存 81 (二)自然景觀資源 81 (三)社區產業 81 (四)社區參與 82 (五)社區意識總得分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一、生態範疇 85 二、節能減廢範疇 86 三、健康舒適範疇 87 四、社區機能範疇 88 五、總結 9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及建議 91 文獻回顧 93

    中文圖書
    1.瑞鞦‧卡森(Reachel Carson)著,寂靜的春天,李文昭譯,晨星,台灣,2008年。
    2.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都市熱島與生態社區評估手冊,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台灣,2010年。
    3.尼克‧華茲(Nick Wates)、里斯‧肯尼維堤(Charles Knevitt)著,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謝慶達、林賢卿譯,創興出版社,台灣,1993年。
    期刊論文、研討會、報告
    1.洪崇雄,「農村社區生態規劃規範之研究:以台南縣中坑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黃世輝,宮崎清,「奠基於地方資源的採集、平價之社區總體營造」,台灣手工業,第59期,pp.25-40,1996年。
    3.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著,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大陸,1999年。
    4.陳嬿竹,「生態社區形塑歷程權益關係人分析–桃園縣龍潭鄉三林社區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5.陳國棟,「生態社區及永續發展」,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pp.5-19,2006。
    6.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社區指標與評估方法之研究」,自行研究年度報告,2003年。
    7.宋金山,「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長榮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林尤麗,「台北市芝山岩生態社區形構歷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9.李永展、何紀芳,「社區環境規劃之新範型」,建築學報,第12期,pp.113-122,1995年。
    10.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之研究」,委託研究報告,2010年。
    11.邵珮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日本社區環境營造的經驗」,台南縣社區規劃師聯誼會,2004年。
    12.王俊豪,「德日地域振興經驗分享」,思想理論與政策研討會,2004 年。
    電子資源
    1.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全球資訊網-永續發展小百科,2010年6月。http://sta.epa.gov.tw/NSDN/
    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3.GEN網站-社區永續力評估(Global Ecolabelling Network),2010年6月。http://www.globalecolabelling.net/index.html
    4.曾鈺琪,政治社會學-台灣的地方派系資源利用專題,2005年11月。http://www.lib.nthu.edu.tw/library/hslib/subject/so/taiparty.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9-30公開
    校外:2011-07-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