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孟融 Yang, Meng-Jung |
|---|---|
| 論文名稱: |
以視覺分析方法檢視沿街開放空間形式-以台中市火車站周邊為例 Visual analysis of open space along the street-A case study of Taichung station |
| 指導教授: |
曾憲嫻
Tzeng, Shian-Sh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都市計劃學系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6 |
| 中文關鍵詞: | 建築容積獎勵辦法 、環境使用者 、開放空間配置形式 、視覺分析方法 、都市視覺景觀 |
| 外文關鍵詞: | incentive zoning, the view point of user, the form of open space, depthmap, urban visual environ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3 下載: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獎勵辦法」藉由增加建築容積率的方式為誘因,鼓勵開發業者於開發過程中提供周邊環境可使用之公益設施,使得容積獎勵成為都市更新的過程中,提供公共空間環境以增進公共利益及營造良好的都市環境品質之利器。然而在實施容積獎勵的過程中,部分相關業者將公共開放空間包圍在自身的私人建築空間,將公共區域佔為己有,既獲得容積率以提升住戶數以及開放空間,使得容積獎勵措施變相成為建商歛財的手段。然而在相關法規內容中對於開放空間之要求規範僅以訂定需達到之面積尺寸作為檢驗標準,缺乏以使用者的角度對受影響地區進行環境分析之檢驗機制,無法制約開發業者負起維護都市景觀之責任,使得公共的開放空間非但不能給予一般民眾使用,也間接造成都市視覺景觀之混亂及空間品質的惡化,罔顧容積獎勵制定增進公共福利、創造良好都市空間環境品質之宗旨。
本研究以環境使用者的角度探討沿街開放空間面積釋出的多寡與形式的變化是否對於整體視覺景觀有所影響,以實施容積獎勵地區之開放空間作為實證基地,以視覺分析方法建立沿街開放空間形式的檢視機制,進而規範相關單位依此作為檢驗都市開放空間標準項目之一。除了彙整現行容積獎勵辦法與相關法定之實行,以瞭解現行相關制度下對於開放空間之檢視所欠缺之處外,同時藉由開放空間形式之相關文獻及理論,界定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空間範疇與提出具代表性之空間形式,以及透過視覺分析相關文獻及理論定義視域之概念、視覺觀測距離範圍(100×100m)、符合人體尺度之觀測點大小(0.6×0.6m),作為研究設計之基礎。
透過研究設計之假設以及視覺分析工具Depthmap之輔助,建立篩選開放空間形式組合之模組,以視覺廣度(connectivity)與視覺強度(Visual integration)綜合計算之決定係數(R-squared)相互比較各形式組合數值之高低,並以「台中車站案第一階段摘要本」計畫中實施容積獎勵地區之範圍為驗證的基地,將最佳開放空間形式之組合分別配置於留設無遮簷人行道開放空間,以及開放空間面積全釋出等兩組配置形式中進行視覺分析,與現行計畫未釋出開放空間配置形式之視覺分析結果進行比較。
經由實證分析之結果顯示出視覺開放度勢必受到開放空間面積釋出的多寡而有所影響,其中開放空間全釋出的情形雖然能夠將整體的視覺開放度提升許多,但由於建蔽面積完全使用的情形之下,卻使得建築群內部居民視覺上受到壓迫;留設人行道的結果較能夠使公共開放空間及建築群內部皆獲得一定程度的視覺開放度之提升。藉由開放空間之形式組合的篩選與實證基地等分析過程,以圖面及數據說明視覺景觀變化之現象,進而驗證本視覺分析方法於都市更新實施容積獎勵的過程中,檢視都市視覺景觀之可行性。
The incentive zoning method of law through increasing adding a bonus of extra floor space to encourage developers provides open space for public, this promote the community welfa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some of developers surrounded the open space by changing buildings form and position, let public open space transform to private garden, stadium, guardroom, and etc. The rule of law lack method to examined the open space form by user point of view. This makes urban visual environment became disorder and deprived public welfare by incentive zoning.
This research try to establish a procedure to examine the form of open space along the street by the view point of user, to figure out what if changing the amount of release area and the form of open space to effect the urban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to realize the problem of the law about examine the open space at incentive zoning in Taiwan, the type of open space, the distance of visual observation(100×100m), and correspond with human scale(0.6×0.6m) has been defined by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with an example of Taichung train station renewal, which the area implement the incentive zon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design, this article frame a examined module about the type of open space, to select the best vision of open space by Depthmap. The connectivity(CN) and visual integration(Rn) represent the visual scope and visual strength. Two values integrated to calculate 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squared), each group compared the value with each other, more higher vision value represent the better form of open space.
This article made three models for visual analysis: first is without released the open space for public, second is release sidewalk without ceiling in public open space, third is released all of open space area for public. The result shows that released all of open space area for public is almost higher than each group, but release sidewalk without ceiling in public open space is more reality for public and resident. This article proves that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visual analysis can examine the form of open space, by figures and numbers can more realize the insid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壹、中文資料
1.方益萍、何曉軍(譯)(2001)。The Image of The City:城市意象(原作者:Kevin Lynch)。北京市:華夏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51)。
2.王小璘(1998)。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都市設計暨景觀設計規範研究計畫技術報告,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3.王玲玉、呂以寧(譯)(2003)。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第二版)(原作者:Francis D.K. Ching)。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4.王楷絲(2010)。都市設計審議街道景觀之覺與視覺偏好研究-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王濟昌(1968)。建築視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學報,4,39-58。
6.台中市政府(2010)。台中市政府建設局中程施政計畫告書(100-103年度),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7.台中市政府(2011)。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不包括大坑風景區)(配合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台中車站地區)書(第一階段)暨擬定台中市都市計畫(配合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台中車站地區)細部計畫書(第一階段)摘要本。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8.史春珊、孫清軍(1995)。建築造型與裝飾。台北市: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江威慶(1993)。高層建築開放空間使用行為評估方法之研擬-以台北市辦公型建築個案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吳俊煒(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對公共設施效益衝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李月輝、周锐、馮秀、胡志斌、牛劍鋒、譚振軍(2008)。基於DEM的遼寧省猴石森林公園的視域分析。林業科學,第44卷,第1期,文章編號1001-7488(2008)01-0095-06。
12.李江山(1999)。視覺與認知。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3.李英弘、梁文嘉(2000)。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7(1),67-87。
14.李素馨(1997)。台中市都市景觀認知與偏好之研究,第十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525-528。
15.李麗學(1996)。視覺景觀評估與分析。台北市:田園城市。
16.林文鎮(1991)。森林美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17.林佑璘(2003)。臺北市實施都市更新歷程及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8.林秀慧(1996)。山坡地風景區視覺景觀改變可接受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9.林美緒(2009)。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隆賢(2012)。視覺距離帶對視覺經營管理之影響-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雅萍(1998)。都市天際線映像之研究-以台北市天際線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2004)。優質城市型態(原作者:Kevin Lynch.)。台北市:六合出版社。
23.林覺偉(1993)。未實施容積管制地區採開放空間設計之高層公寓現況問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4.邱江利(1994)。視覺景觀資源評估於遊憩路線選址應用上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5.邱江利(1994)。視覺景觀資源評估於遊憩路線選址應用上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6.侯錦雄、林宗賢(2001)。視覺資源經理系統在國家風景區之建構-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都市與計畫,第二十八卷,第一期,69-83。
27.凌霓、潘榮譯(2007)。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型態學(原作者:Vance, James E)。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8.張效通(2002)。都市地區建築景觀視域評估方法之研究。造園學報,8:1,06,21-38。
29.張閎聞(2005)。以型態分析理論解讀日本傳統建築數寄屋與現代民宅之空間組構特徵,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張義權(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實施後對地區環境影響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1.張義權(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實施後對地區環境影響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曹正(2007)。視覺景觀理論。台北市: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33.莊輝煌(1981)。從理論與實務探討都市景觀之調查評估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郭中人、王冠翔(2004)。中國傳統園林視域分析之調查。「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
35.陳正德(2011)。整合space syntax 和GIS於建構都市構模型之應用,讀書心得報告。
36.陳建宏(2009)。都市背景天際線之視覺影響分析-以中國文化大學大孝館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陳建達(2009)。空層視域分析處理速度改善之研究,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陳柏文(2012)。眺望景觀應用於都市景觀管制之研究-以安平傳統聚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9.陳荊州(2003)。實施都市設計地區景觀計畫之研究-以新市區建設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0.曾健瑋(2010)。以空間型構法則探討台南市街道路網結構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馮治華(1990)。視覺資源衝擊評估架構之研擬-以士林垃圾焚化廠之興建為個案依據,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黃定國(1999)。都市更新有關更新地區劃設及更新容積獎勵準則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
43.黃瑞菘、曾思瑜(2008)。醫院門診空間尋路行為之研究-以兩家單一樓層走道型門診空間為例。設計學報,第13卷,第4期,43-63。
44.黃瑞菘、曾思瑜(2009)。醫院門診空間型態與標示影響尋路路徑選擇之研究-以空間型構法則與實測分析南部一家醫學中心爲例。建築學報,第68期,123-146。
45.楊少瑜(2007)。從公私部門角度探討容積獎勵機制之目標與效益-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46.楊學展(2007)。參觀者尋路行為與大型展示空間組構結合標示系統之影響-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7.劉小蘭、高平州(2000)。容積獎勵對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00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48.劉玉瑚(1991)。整體開發容積獎勵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49.劉育東(1996)。建築的涵意。天津市:百花園藝出版社
50.劉佳其(2009)。從環境品質面探討都市更新公益性及規劃設計容積獎勵妥適性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51.劉明志(2002)。視域模擬輔助都市設計景觀審議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2.劉秉承(2009)。空間形態書寫之視域形感辨識分析,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3.劉貞谷 (2010)。論「台北好好看系列計畫一」之容積獎勵。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5-121。
54.鄧梅姬(2003)。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公益設施認定基準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5.盧國寶(1988)。從管理維護觀點探討獎勵制度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台北市實例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6.蕭炳欽(2003)。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57.蕭智夫(2005)。都市設計建築量體管制原則之研究-以新市區建設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8.賴哲三(1995)。建築家手冊。台北市:詹式書局。
59.龍宗彥(2004)。以型構與行為分析觀點探討都市公共開放空間系統之設計議題-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0.篠原修(1945)。景觀用語事典。東京:彰國社。
61.鍾佩茹(2009)。建築基地留設之開放空間與城市居住環境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
62.韓莉雯(2007)。容積獎勵與建築高度限制對都市更新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碩士論文。
63.魏志昌(1994)。都市高層建築開放空間留設問題之研究:論高層建築開放空間留設評估與管理制度-以高雄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4.羅榮華(2003)。探討獎勵建築基地增設公共開放空間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5.蘇珉逸(2011)。台中市七期重劃區都市視覺空間特質,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66.蘇智鋒(1999)。空間型態之內在組構邏輯(空間型構法則)之介紹。數位與文化建築向度,1,43-53。
貳、外文資料
1.Bartie, P., Reitsma, F., Kingham, S., & Mills, S.(2010). Advancing visibility modelling algorithms for urban environment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4(6),518-531.
2.Benedikt.,& Burnham.(1985). For an architecture of reality. New York : Lumen Books.
3.H, Yoshida., & M, Omae.(2005). An approach for analysis of urban morphology: methods to deriv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city blocks by using an urban landscape model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9, 223-247.
4.Hillier, B.(1996).Space is the machine: A configuration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 Space Syntax: London, UK.
5.Kaplan, R., & Kaplan, S.(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177-20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Landry.(2006). The Art of City Making. London: Earthscan Florida.
7.Lynch, K.(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Cambridge Technology Press.
8.Putra, S. Y., Yang, P. P-J.(2005)Analysing Mental Geography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 Singapore using GIS-based 3D Visibility Analysis. Workshop 2. Session 2.3: Mapping home. uuid:2b75fa2c-a482-4684-ba09-00c4d7edf73d
9.Rana, S.,& Batty, M."Visualising the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al Open Spaces Based on Shape Analysis"
10.Teller, J.(2003).A spherical metric for the field-oriented analysis of complex urban open spac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0(3), 339-356. doi:10.1068/b12930
11.Turner, A.(2003). Analysing the visual dynamics of spatial morphology.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0(5), 657-676. doi:10.1068/b12962
12.Turner, A., Doxa, M., O'Sullivan, D., & Penn, A. (2001).From isovists to visibility graphs-a methodology for the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28(1),103-121.doi: 10.1068/b2684
13.Turner, A., Penn, A.(1999). Making isovists syntactic isovist integration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Syntax, Universidad de Brasilia.
14.Wang, J., Robinson, G. J., & White, K.(1996).A Fast Solution to Local Viewshed Computation Using Grid-Bas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62(10), 1157-1164. doi:0099-1112/96/6210-1157$3.00/0
15.Winters.(1986). Architecture is Elementary: Visual Thinking Through. Gibbs Smith.
16.Yang, P. P-J., Putra, S. Y., & Li, W.(2007). Viewsphere:A GIS-based 3D visibility analysis for urban design evalu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4(6), 971-992. doi:10.1068/b32142
參、網站資料
1.The NewYork preservation archive project,http://www.nypap.org/
2.中時電子報,王莫昀-開放空間容積獎勵 因地制宜
3.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12/03/18/3272795687.htm
4.內政部營建署暨研究所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5.台中市發展局,http://www.ud.taichung.gov.tw/
6.台北市都市更新處,http://www.uro.taipei.gov.tw/
7.永慶房仲網-常見問題集>買房子>什麼是開放空間與容積獎勵?
8.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9.林哲建律師部落格http://yveslin0816.blogspot.tw/2009/10/blog-post.html
10.城市規劃學刊網站,http://www.upforum.org/knowledge.php?id=344&fid=7
11.蔣小姐看房事,http://key88.net/article3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