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進德
Lin, Chin-Te
論文名稱: 系統識別應用於結構補強之分析
Study on Identification System Applied to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指導教授: 朱聖浩
Ju, Shen-H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辦公大樓微振動量測自然頻率基本週期
外文關鍵詞: office building, microseismic instrument, natural frequency, fundamental vibration period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常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導致結構受損甚至崩塌,對於損傷的建築物勁度變小,因而基本振動週期會變長;尤其臺灣位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災害是不可避免的天然災害之一,經921及331大地震後,發現大部分受損建築物的耐震能力普遍不足,而建築物之勁度及質量,與週期及振態有關,而此建築物動力特性可以微振動量測資料分析獲得。微振動量測利用高靈敏度三軸速度計進行量測,在不影響建築物使用、量測準備時間較短,量測結果反應建築物實際狀況,進而應用辨識建築物、橋梁及地盤振動週期等,亦可應用於結構物健康檢查、震後受損結構評估、結構補強效果評估等非破壞性檢測。
    本研究係以微振動量測臺南市玉井區公所辦公大樓耐震補強修復前後的自然頻率為例,在不需要對於建築物施加任何的外力,也不會影響建築物的使用性及舒適性下,評估標的物補強之成效,並利用量測之微振動基本週期資料,與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之經驗公式及MICRO-SAP Version III分析模型之自然頻率,進行比較及討論其關係。

    During the life cycle of architectures, natural disaster or human factors often lead to the damage of structures or even to collapse. Because the damage of architectures results in decreasing stiffness, the fundamental vibration period will increase. Particularly, Taiwan is located in 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 so disaster from earthquake is one of inevitable natural disasters. After serious earthquake 921 and 331, it is found that those damaged architectures bear insufficient ability to shock resistance. However, stiffness and mass of architectures are related to period and vibration mode, and dynamic force feature of architectures can be got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from the microseismic instrument. The microseismic instrument is used by highly sensitive triaxial velocimeter, which does not influence the architecture itself but shortens the time of preparation on measurement. The result of measurement will reflect the status quo from which we can recognize architecture, bridge, period of ground vibration and so on. Besides, it can be used to the inspection of structures, the structural assessment of post-earthquake, the effect assessment of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and the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This research takes microseismic movement, which is used to evaluate Yu-Jing District Office’s shock resistance reinforcement recovery natural frequency before and afterwards, which doesn’t need any outer force toward architecture and it won’t affect both architecture’s utility and cozy to evaluate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target, combing microseismic movement basic cycling data, architecture basic vibration cycle experience formula, taking MICRO-SAP Version III analysis model for reference, collecting evaluation outcome, in comparison with and discussing with its relationship.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與目的 1 1.2文獻回顧 2 1.3研究方法及內容 4 第二章 基本理論介紹 6 2.1微振動量測基本概述 6 2.1.1 微振動量測基本假設及優點 6 2.1.2 微振動量測之應用 7 2.2訊號 7 2.3 隨機遞減法 9 2.4快速傅利葉轉換 10 2.4.1FFT的理論基礎 11 2.4.2FFT之基本假設 13 2.4.3FFT的限制 13 2.5 振動來源之概述 13 2.6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 15 2.7 建築物耐震補強概述 16 第三章 微振量測規劃 22 3.1概要 22 3.2量測對象與量測儀器 22 3.2.1量測對象 22 3.2.2量測規劃 23 3.2.3量測儀器介紹 24 3.2.4 現地實驗說明 30 3.3量測系統之設定 36 第四章 結構補強修復前後成效分析 43 4.1前言 43 4.2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 43 4.2.1 辦公大樓結構 43 4.2.2 耐震能力標準 43 4.2.3 現況耐震能力評估結果 45 4.2.4 辦公大樓修復補強方案 46 4.3 辦公大樓微振動量測 47 4.3.1 補強修復前概況 47 4.3.2 微振動量測 50 4.3.2.1 補強修復前微振動量測 50 4.3.2.2 補強修復後微振動量測 57 4.3.2.2.1補強修復過程概況 57 4.3.2.2.2 補強修復後微振動量測結果 63 4.4 動態特性分析 64 4.4.1 辦公大樓模型之模擬分析結果 65 4.4.2 小結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5.1結論 84 5.2未來展望與應用 85 參考文獻 86

    【1】 Gordon CG(1991), “Generic Criteria for Vibration Sensitive Equipment,” SPIE, Vol. 1619, pp. 71-75.
    【2】 Horike, M., Zhao,B.and Kawase,H.,Comparison of Sit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Inferred from Microtremors and Earthquake Shear Waves, Bull. Seism. Soc. Am., 91, 1526~1536,2001。
    【3】 陳福元、周志安,「台南縣玉井鄉公所耐震能力詳細評估工作成果報告書」,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2012。
    【4】 劉醇宇,「微振量測於建立建築物基本週期經驗公式及進行耐震評估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內政部,「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與解說」,2006。
    【6】 劉立泰,「微振監測自動化系統程式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薛竣丞,「高速鐵路振動量測與數值分析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8】 廖釗銨,「以鋼纜微振量測資料應用多重隨機遞減法進行斜張橋鋼纜與橋體之振態參數識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7。
    【9】 許木勝,「根據微振訊號應用多重隨機遞減法進行房屋結構之振態參數識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8。
    【10】 邱建智,「監測自動化系統C程式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1】 梁益桄,「含磚牆鋼筋混凝土構架之動力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12】 連建喜,「建築物自然頻率與阻尼比值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13】 張紋紹,「磚木混造古蹟建築之微振動量測」,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14】 林宏達、朱聖浩,「結構振動試驗探討廠房結構大底隔振之效果」,結構工程,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第二十卷,第一期,三月,2005。
    【15】 邱子銓,「建築微振動衰減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6】 曾鴻誠,「古蹟暨歷史建築物之微振動量測及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7】 呂良正、劉醇宇、葉祥海,「以微振量測評估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耐震能力」,國立臺灣大學「台大工程」學刊,第九十二期,第29~41頁,十月,2004。
    【18】 鍾天欣,「南部科學園區環境振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9】 郭百胤,「監測系統用於振動及變位量測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20】 陳俊宏,「廣間型磚造歷史建築物微震動量測及震害行為研究(以清水國小禮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1】 王修賢,「校舍結構補強前後之振態參數識別與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12。
    【22】 黃炯憲、蔡益超、蔡錦勳,「隨機遞減法在建築物微振時間域系統參數識別之應用」,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十卷,第三期,第537~547頁,1998。
    【23】 陳弘旭,「路竹科學園區鄰近地區防災建築物之微震量測與分析」,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六月十二日,2004。
    【24】 賴尚賢、張顯宗,「微振量測之應用以土木館連絡空橋為例」,德霖技術學院「德霖學報」,第二十期,第431~438頁,六月,2006。
    【25】 內政部,「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2008。
    【26】 陳永祥、張國鎮、朱鑫龍,「日月光K5廠耐震能力提昇工程-期末報告書」,朱鑫龍土木結構計師事務所,八月,2010。

    下載圖示 校內:2019-09-04公開
    校外:2019-09-0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