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維毅 Lin, wei-yi |
|---|---|
| 論文名稱: |
新移民子女教育機會均等的憲法建構與分析 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on constitution for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Di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0 |
| 中文關鍵詞: | 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基本權 、民主國原則 、平等原則 、社會國原則 |
| 外文關鍵詞: |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state, fundamental right to education, equal principle, principle of social state |
| 相關次數: | 點閱:225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育機會均等在台灣民主化的推展下,已被普遍認為是促進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其不僅能增加文化的創造,並達成文化的繁衍,而且有助於導引社會的變遷,促成社會的流動,以獲得社會的全面發展,避免不同族群學生的標籤化。而現今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新移民子女教育,正是檢驗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是否真正落實的機會。因此,教育機會均等不僅是一個教育理論,而且也是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的保障。本文透過憲法上社會國原則、平等原則與民主國原則的探討,並針對教育基本權的主觀權利與客觀法面向的建構與分析,釐清新移民子女在台灣教育系統上可能面臨的問題,提出建議及解決的政策。並且提醒國家應更強調少數弱勢者基本權的保障,才得使我國憲法成為一部具實證作用的規範。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aiwan’s democratic movement is widely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 essential to foster cultural creations, to accomplish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Moreover,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 helpful to lead the social changes, to facilitate social flows to achieve a fully developed society, and to avoid different racial students from being labeled. The education of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may serve as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whether students in Taiwan enjoy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Therefore, an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s not only a theory of education, but a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The guarantee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 can remind the country to emphasize few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and make our Constitution become a norm of real example function. This text passes principle of social state, equal principle and principle of democratic state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from subjective right and objective law. Distinguish the problem in Taiwan that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may face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provide policy to advise and solve.
中文文獻
教育部次長周燦德對外籍配偶的談話內容:http://enews.tp.edu.tw/News/News.asp?iPage=1&UnitId=146&NewsId=11510。
瀏覽日期:2007年10月8日。
教育部統計處針對新移民子女就學人數的調查:
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
report/son_of_foreign/95。
瀏覽日期:2007年10月19日。
「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記者會:
http://www.ws0.taiwane.com/awakening。
瀏覽日期:2007年11月19日。
性別人權協會:
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ncdata_id=2725。瀏覽日期:2007年11月19日。
Hinet新聞網: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50922/recreation/
d67495e0b947.htm。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0日。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52634。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0日。
教育部施政主軸行動方案: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
EDU8354001/2005_2008/a.htm。
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0日。
96學年度教育優先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
96edufirst/200610161156300.doc。
瀏覽日期:2007年11月28日。
外籍配偶終身學習計畫: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6/n454411.htm。
瀏覽日期2007年9月3日
Christian Strack著,李建良譯:〈基本權之保護義務〉,《政大法學評論》,1997年,58期,頁33-82。
Franz Xaver Kaufmann著,施世駿譯:《德國福利國家的挑戰》,台北:五南,2002年
Gerard O’Donnell著,朱柔若譯:《社會學精通》,台北:揚智,2002年。
Kevin Harris著,唐宗清譯:《教師與階級:馬克斯主義分析》,1994年,台北:桂冠。
Peter Stalker著,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2002年。
Saskia Sassen著,黃克先譯:《客人?外人?遷移在歐洲(1800~)》,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公司,2006年。
Will Kymlica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2004年。
王天佑:〈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收於:劉阿榮編,《社會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威仕曼,2006年,頁96-116。
王君琳:〈性別與國族:從女性主義觀點解讀新移民女性現象〉,收於: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2005年,頁192-205。
王家通:〈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育政策論壇》,1卷2期,1998年8月,頁127-128。
──:〈多元教育改革趨勢與問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卷2期,2005年9月,頁1-17。
王億仁:〈非營利組織與公民參與之關係初探〉,《應用倫理研究通訊》,41期,2007年2月,頁58-64。
王錦雀:〈後現代思潮對公民教育實施的啟示〉,收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韋伯,2006年,頁99-124。
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現代社會學》,台北:五南,1993年。
成露茜:〈移民與多元文化教育〉,《學生輔導》,97期,2005年6月,頁74-83。
朱敬一/李念祖:《基本人權》,台北:時報,2003年。
江坤誌:〈正視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輔導策略〉,《南投文教》,23期,2005年12月,頁12-15。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1998年。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2000年。
──:《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2001年。
江明修/陳定銘:〈臺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說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期,2000年1月,頁153-192。
──:〈非營利組織與公民社會之建構:以社區大學運動為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2期,2001年6月,頁15-43。
江雪齡:《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1997年。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台北:桂冠,1998年。
何金針:〈多元文化社會與新女性移民-外籍配偶的社會關懷〉,《北縣成教》,23期,2004年9月,頁52-55。
何緯山/陳志賢/連廷嘉:〈從家庭教育談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困境與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7卷5期,2006年12月,頁21-27。
但昭偉:〈個人自由的限度與幸福生活的追求:對個人主義教育觀的反省〉,收於:但昭偉、蘇永明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頁47-79。
吳文琴:〈臺灣弱勢成人遠距學習在多元文化教育上的意義〉,《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3期,2005年12月,頁95-122。
吳旭洲:〈漫談弱勢人權之法律保護〉,《律師雜誌》,321期,2006年,6月,頁21-30。
吳庚:〈基本權的三重性質-兼論大法官關於基本權解釋的理論體系〉,收於:《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1998年,頁1-51。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三民,2004年。
吳俊緯:〈因材施教-維護社會正義的必要措施〉,《師友》,2003年7月,433期,頁37-39。
吳清山:〈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6年3月,2卷1期,頁1-31。
吳雅玲:〈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卷1期,2007年5月,頁61-93。
吳毓瑩:〈回訪春天:新移民女性的學校參與之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學生輔導》,97期,2005年6月,頁28-37。
李以德:〈我國公務人員考試消極應考資格規定合憲性之探討-以平等原則為例〉,《華岡社科學報》,19期,2005年6月,頁145-162。
李奉儒:〈從教育改革的批判談教師作為實踐教育正義的動能者〉,《臺灣教育社會研究》,3卷2期,2003年12月,頁113-150。
李孟融:〈福利國家的憲法基礎:及其基本權衝突之研究〉,收於:《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台北:元照,1997年。
李建良:〈基本權理論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1999年。
──:〈基本權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北:中央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
──:〈基本權的理論變遷與功能-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下)〉,收於氏著:《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175-209。
──:〈從憲法觀點論軍公教優惠存款的存廢問題〉,《政大法學評論》,78期,2004年4月,頁1-36。
──:〈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從平等權觀點檢視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收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台北:司法院,2006年,頁95-128。
李惠宗:〈「體系正義」作為違憲審查基準之探討:以釋字228號解釋為素材〉,《憲政時代》,16卷2期,1990年10月,頁18-45。
──:〈平等權之概念〉,《憲政時代》,14卷1期,1988年7月,頁12-38。
──,〈論平等原則對行政裁量之拘束〉,《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1998年,頁89-125。
──:〈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從體系正義觀點評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八五號解釋〉,《臺灣本土法學》,4期,1999年10月,頁73-86。
──:〈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臺灣本土法學》,5期,1999年12月,頁39-60。
──:李惠宗,〈制度性保障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權: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三三四號及同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四六七號判決評議〉,《臺灣本土法學》,38期,2002年9月,頁13-37。
──:〈憲法工作權保障係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1期,2003年7月,頁121-158。
──:《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06年。
李翠萍:〈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執行與政策議題倡導網路之分析〉,《經社法制論叢》,35期,2005年1月,頁71-100。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00年。
──:〈論寬容與憲法〉,收於:劉幸義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 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台北:五南,2004年,頁405-426。
──:《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2005年。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東華,2001年。
車達:《臺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周文欽:〈教育機會均等的涵義與相關研究〉,《空大學訊》,206期,1997年11月,頁41-47。
周宗憲:〈人性尊嚴與人民最低限度生活權的保障〉,《司法週刊》,1239期,2005年6月,頁2-3。
林火旺:〈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訓育研究》,33卷1期,1994年3月,頁5-10。
──:〈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卷12期,1995年,12月,頁1071-1084。
──:〈公民身份:認同與差異〉,收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頁379-409。
林佳和:〈公務員、勞工與平等原則-從釋字第596號解釋談起〉,收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台北:司法院,2006年,頁23-66。
林佳範:〈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期,2006年8月,頁46-59。
──:《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台北:高等教育,2003年。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29卷3期,2004年1月,頁335-358。
──:〈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32期,2005年3月,頁26-36。
林明鏘:〈論基本國策-以環境基本國策為中心〉,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元照,1997年。
林清江:〈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改革〉,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頁24-31。
林清江:〈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教育資料文摘》,1982年1月號,頁4-8。
──:〈多元文化教育與教育改革〉,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頁24-31。
林蓉敏:〈新臺灣移民與新臺灣之子的現況、困境及其解決途徑〉,《北縣成教》,23期,2004年9月,頁14-19。
林慶川:〈外籍女性配偶與新臺灣之子教育之探討:以港源社區為例〉,《南投文教》,23期,2005年12月,頁38-39。
林璣萍:《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法治斌:〈司法審查中之平等權:建構雙重基準之研究〉,收於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台北:正典,2003年,頁236-265。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04年。
邱世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與外籍配偶教育實務的激盪〉,《北縣成教》,23期,,2004年9月頁4-13。
邱素青:〈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教育》,631期,2005年2月,頁54-62。
邱豐盛/鄭美琴:〈正視「新移民子女」的學習與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期,2005年8月,頁67-72。
洪泉湖:〈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論公民養成〉,《公民訓育學報》,8輯,1999年6月,頁167-180。
范婕瀅:《我不是來生孩子的:外籍配偶生殖化形象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苑舉正:〈寬容與多元文化論〉,《東海哲學研究集刊》,7輯,2000年6月,頁221-241。
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台北:臺灣社會研究,2002年。
──:〈尋找光明:從「識字班」通往行政院的蜿蜒路〉,收於: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12-47。
孫治本:〈多元文化社會中的公民參與〉,《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20期,2005年6月,頁1-18。
徐永誠:〈師資培育專業標準的質疑和重要議題:教師是社會正義的象徵〉,《臺灣教育》,638期,2006年4月,頁12-21
徐雅玲:〈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期,2005年3月,頁45-48。
郝鳳鳴:〈社會法之性質及其於法體系中之定位〉,《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10期2003年1月,頁3-35。
高家斌:〈非營利組織的教育參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006年1月,頁75-86。
高強華:〈校園文化與校園倫理重建〉,《訓育研究》,35期4卷,1996年12月,頁53-60。
──:《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6年。
高淑清:〈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源介入〉,《教師天地》,135期,2005年4月,頁26-34。
張秀雄:〈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5期,2004年6月,頁37-60。
──:〈民主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收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韋伯,2006年,頁17-46。
張明慧:〈發展與多元:談新臺灣之子發展與新移民女性〉,收於: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2005年,頁192-205。
張芳全:《教育發展》,台北:元照,1999年。
張桐銳:〈法律與社會政策作為「社會福利國」模型之建構性觀點〉,《思與言》,44卷3期,2006年9月,頁5-37。
張建成:〈文化與課程〉,《研習資訊》,17卷2期,2000年4月,頁20-28。
張淑美:〈不同地區教育機會差一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5期,1994年4月,頁87-111。
張鈿富:〈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006年1月,頁14-15。
張德銳:〈教育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21期,1998年3月,頁1-7。
張憲庭:〈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南投文教》,23期,2005年12月,頁49-51。
莊國榮:〈西德之基本權理論與基本權的功能〉,《憲政時代》,15卷3期,1992年1月,頁32-48。
莊勝義:〈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高雄師大學報》,22期,2007年6月,頁21-42。
莊輝濤:〈平等權與開放的社會階層體系〉,《思語言》,36卷3期,1998年9月,頁129-160。
莊繡霞:〈學生之受教權-身心障礙者之教育權保障〉,《憲政時代》,22卷4期,1997年4月,頁41-77。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4年。
許育典:《論國民教育基本權之法規範》,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文化差異、多元文化國與原住民教育權〉,《成大法學》,4期,2002年12月,頁37-69。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
──:〈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原住民教育基本權的核心建構:21世紀原住民族教育的法制展望藍圖 〉,《成大法學》,3期,2002年6月,頁25-61。
──:〈基本權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頁32-36。
──:〈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12期,2004年10月,頁36-40。
──:《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2005年。
──:〈人權與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13卷3期,2005年9月,頁29-57。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2006年。
──:《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
──:《教育法》,台北:五南,2007年。
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頁85-112。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3年12月,頁72-80。
──:〈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2007年,頁181-206。
許慶雄:《社會權論》,台北:眾文,1991年。
──:〈現代人權體系中平等原則之研究(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6期,1992年1月,頁105-200。
彭運石:《走向生命的顛峰:馬斯洛的人本心裡學》,台北:貓頭鷹,2001年。
郭添財:〈新臺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臺灣教育》,641期,2006年10月,頁27-35。
郭靜晃:〈親職教育之新趨勢:落實父母參與〉,《空大學訊》,249期,2000年3月,頁45-52
陳文詠:〈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師說:中華民國全國教育會月刊》,187期,2005年8月,頁34-35。
陳江松:〈我們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學校嗎?〉,《北縣教育》,51期,2005年3月,頁37-44。
陳伯璋:《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台北:師大書苑,2001年。
陳廷楷:〈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南投文教》,23期,2005年12月,頁28-29。
陳枝烈:《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1999年。
陳思賢:〈多元、寬容與道德學習:憲法與群育教育的美學關聯〉,《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期,2003年6月,頁1-34。
陳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關於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討〉,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頁273-324。
陳英鈐:〈「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收於氏著:《憲政民主與人權》,台北:學林,2004年。
陳啟榮:〈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芻議〉,《北縣教育》,59期,2007年4月,90-92
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元照,1997年。
陳雪慧:〈我們會是一家人〉,收於:夏曉鵑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頁170-191。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利〉,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1990年,頁95-128。
──:〈平等權的憲法意義〉,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1990年,頁495-519。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2004年。
陳慈陽:〈論憲法核心部分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收於:氏著,《憲法學基礎理論(二):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台北:翰蘆,2000年,頁1-130。
──:〈論政黨在憲法位階上之意義及地位〉,收於:氏著,《憲法學基礎理論(二):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頁131-177。
──:《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翰蘆,2002年。
──:《憲法學》,台北:元照,2004年。
陳愛娥:〈立法怠惰之回應〉,《憲政時代》,21卷1期,1996年1月,頁32-45。
──:〈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制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台大法學論叢》,26卷5期,1997年1月,頁121-141。
──:〈憲法對未出生胎兒的保護-作為基本權保護義務的一例來觀察〉,《政大法學評論》,58期,1997年12月,頁65-82。
──:〈立法機關的社會政策〉,《臺灣本土法學》,14期,2000年9月,14期,頁89-96。
──:〈社會國的憲法委託與基本權保障〉,收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台北:元照,2004年。
──:〈平等原則作為立法型塑社會給付體系的界限-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憲政時代》,32卷3期,2007年1月,頁259-298。
陳源湖:〈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期,2003年9月,頁24-25。
陳滄鉦:〈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收於:張芳全編,《新移民子女的教育》,台北:心理,2007年。
陳億芬:〈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卷4期,2001年8月,頁84-95。
──:〈發展反偏見的多元文化課程:兼論師資培育的內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卷3期,2002年10月,頁45-57。
陳靜慧:《限制原大陸地區人民出任公務員和憲性之研究-以平等權為中心的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麗珠:〈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卷3期,2007年9月,頁33-53。
章英華/葉至誠/吳來信,《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傅光鴻:《學校文化的社會學分析:布迪厄之文化再生產觀點之啟示》,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喬健:〈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9期,2000年6月,頁81-91。
彭堅汶:《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台北:五南,2006年。
曾雪娥:〈多元文化教育的再一章:新移民子女及新臺灣之子的家庭教育〉,《教 師天地》,135期,2005年4月,頁50-55。
曾嬿芬:〈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跨界流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業與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主辦,2004年6月19日。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三民,1998年,頁220-273。
──:〈禁止過度侵害與禁止保護不足〉,《月旦法學教室》,17期,2004年3月,頁10-11。
──:〈憲法基本原則:第二講:民主國原則(一)〉,《月旦法學教室》,18期,2004年3月,頁63-72。
──:〈憲法基本原則:第二講:民主國原則(二)〉,《月旦法學教室》,26期,2004年11月,頁44-50。
黃昆輝:〈論教育機會均等〉,收於:方炳林、賈馥茗主編,《教育論叢》,台北:文景,1975年。
黃政傑:〈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途徑〉,收於:中國教育學會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臺灣,1993年,頁343-373
──:〈期許新世紀的良師〉,《師友月刊》,481期,2007年7月,頁16-20
黃舒芃:〈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16期,2006年6月,頁1-37。
黃程貫:〈德國勞動法上關於工作權保障之討論〉,《憲政時代》,29卷1期,2003年7月,頁69-94。
黃德祥:〈臺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006年1月,頁18-24。
黃儒傑:〈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教師之友》,41卷3期,2000年6月,頁13-19。
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意義〉,收於:氏著,《國家學與國家法》,台北:月旦,1996年,頁7-42。
董秀蘭:〈全球化下的社會領域課程與世界公民資質的建構〉,收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韋伯,2006年,頁47-64。
詹棟樑:〈如何提高教師素質〉,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教師素質》,台北:師大書苑,1994年,頁35-57。
楊子慧:〈德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憲政時代》,31卷1期,2004年7月,頁89-132。
廖元豪:〈歐洲人權公約對平等權之保障:以歐洲人權法院判決為中心〉,《憲政時代》,25卷3期,2001年1月,頁83-98。
──:〈外人做頭家?:論外國人的公民權〉,收於: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學術研討會-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台北:司法院,2006年,頁10-20。
──:〈誰的法律?誰的人權:建構弱勢人權芻議〉,《律師雜誌》,321期,2006年6月,頁10-20。
──:〈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臺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44卷3期,2006年9月,頁81-129。
廖永靜:〈親職教育與父母參與〉,《家庭教育》,1期,1998年3月,頁15-22。
廖春文:〈教育優先區發展模式及實施策略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4期,2000年6月,頁1-50。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輯,1999年6月,頁1-14。
熊淑君:《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阿榮:〈臺灣非營利組織之變遷及對公共政策的影響〉,《社會文化學報》,14 期,2002年6月,頁27-56。
──:〈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收於:張秀雄/鄧毓浩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台北:韋伯,2006年,頁3-16。
劉美芳:《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婚姻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美慧/陳麗華:〈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期,2000年6月,頁101-126。
劉英國:《家庭社會場域中文化資本影響外籍配偶學童的學習表現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蔚之:〈教師與多元文化教育〉,收於:黃政傑主譯,《多元文化課程》,台北:師大書苑,1994年,頁19-55。
劉慶仁:〈學校推動父母參與的具體措施〉,《教師天地》,108期,2000年10月,頁18-25。
潘文忠:〈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006年1月,頁50-51
蔡文山:〈從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省思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教育現況與展望〉,《教育與社會研究》,6期,2004年1月,頁104-144。
蔡文標:〈影響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因素〉,《教師之友》,39卷3期,1998年6月,頁17-20。
蔡文輝:《社會學原理》,台北:五南,2006年。
蔡茂寅:〈平等權〉,《月旦法學雜誌》,46期,1999年3月,頁111-117。
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台南:正典,2001年。
盧秀芳:《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2004年。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之保障〉,《憲政時代》,25卷3期,2000年1月,頁27-54。
謝文豪:〈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理論、實務、及改進途徑〉,《花蓮師院學報》,11期,2000年12月,頁21-35。
謝榮堂:〈中德社會國理想之理論與實踐〉,《華岡法粹》,28期,2001年12月,頁129-146。
簡成熙:〈多元文化教育的論證、爭議與實踐:從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論起〉,收於:但昭偉、蘇永明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2000年,頁81-132。
簡錫昌:〈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談新臺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南投文教》,23期,2005年12月,頁20-23。
譚光鼎:《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2年。
竇金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北縣教育》,51期,2005年8月,頁53-58。
蘇文流:〈洛克政治思想中多元信仰與政治權威的關係〉,收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頁56-73。
顧忠華:《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1999年。
──:〈公民社會在臺灣的成形經驗〉,收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台北:桂冠,2002年,頁161-189。
顧瑜君:〈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視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141期,2006年1月,頁37-49。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2006年。
德文文獻
Apitzsch, Ursula: Migration und Adoleszenz, KJG 2006, S. 12-18.
Berger, Daniel J./ Ehmann, Christoph: Gebühren für Bildung - ein Anschlag auf die Chancengleichheit? - Auswirkungen der Abschaffung und der Erhebung von Gebühren im deutschen Bildungswesen, RdJB 2000, S. 356-376.
Bulmahn, Edelgard: Bildungspolitik zu Beginn des neuen Jahrtausends, RdJB 2000, S. 3-7.
Gogolin, Ingrid: Neue Wege Intergration, KJG, 2005 S 28-32.
Hauenschild, Wolf-Dieter: Chancengleichheit für Schüler privater rsatzschulen beim Abitur, RdJB 1990, S. 307-325.
Koslowski, Stefan : Vom Socialen Staat zum Sozialstaat, Der Staat 1995, S. 221-238.
Kutscha, Martin: Grundrechte als Minderheitenschutz. JuS 1998, S. 673-690.
Langenfeld, Christine: Integration und kulturelle Idenriät zugewanderter Minderheiten: Eine Herausforderung für das deutsche Schulwesen - Einführung in einige grundrechtliche Fragestellungem, AöR 1998, S. 375-407.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München 2005.
Nikles, Brund W./ Griese, Hartmut M: Integration - was ist gemeint, was ist gewollt ?, KJG 2005, S 7-11.
Reuter, Lutz R: Gesetzesvorbehalt und Migration: Anforderungen an schulrechtliche Standards für zugewanderte Kinder und Jugendliche, RdJB 2003, S. 23-36.
Roebers, Claudia M./ Mecheril, Anita/ Schneider, Wolfgang: Migrantenkinder in deutschen Schulen - Eine Studie zur Persönlichkeitsentwicklung, Z.f.Päd. 1998, S. 723-736.
Schmidt- Lauff, Sabine : Chancen für individuelle Lernzeiten: Bildungsurlaubs- und Freistellungsgesetze, RdJB 2005, S. 221-235.
Seitz, Stefan :Migrantenkinder und positive Schulleistungen, Bad Heilbrunn 2006.
Weston, Nancy : Gleiche Bildungschancen für Frauen, RdJB 1988, S. 2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