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儀慈
Lin, Yi-Tze
論文名稱: 台灣沙發音樂文化中「時尚」操作現象之探討
指導教授: 陳碧燕
Chen, P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7
中文關鍵詞: 電子音樂、沙發音樂、時尚、品味、生活風格、台灣音樂文化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沙發音樂(lounge music)這個最新型態的電子音樂類型,刻正造成一波流行風潮,並不斷透過媒體和相關商業機制;宣揚著一種高品味、高文化水平的優質生活理想。在台灣,這一切皆被籠統的視為所謂的「時尚」,並以此為名,進行大規模的推廣,並與在地文化結合,形成許多特殊的現象。
      沙發文化(Lounge)雖然是以「沙發音樂」作為核心,然而在各個娛樂場所、唱片工業及相關廠商的行銷之下,卻進一步形構出了一整套的休閒方式、商品設計及價值觀,而使得「沙發生活風格」成為醒目的焦點。在以「時尚」為符號的重重包裝下,許多以往不受主流商業機制青睞的題材,紛紛被引入沙發音樂的內容之中;包括異國風情之曲風、各少數民族之音樂、前衛的實驗性電子混音方式等等。也因此,符合特殊場所氣氛和特定階層之生活風格需求,成為沙發音樂的創作指導原則。
      所以,為了要讓生活中也處處充滿「時尚情境」,沙發音樂被塑造成最能滿足上述理想而「有品味」的「生活配樂」。但也正因如此,沙發音樂益發脫離不了媒體和商業機制所賦予的「文化功能」而獨立存在。由於上述力量與沙發音樂的相互為用,使得我們無法單從純音樂的面向進行解讀。當沙發音樂已無法脫離媒體及商品所營造出的形象時,一切被其採用或取樣的異質音樂元素;便淪為「時尚」賴以維持其文化形象的籌碼。

    none

    目 錄 緒論……………………………………………………………1 第一章 沙發音樂的類型、風格及其象徵的生活型態……11 第一節 電子音樂的新寵兒---沙發音樂………………………11 一、電子音樂的型態發展………………………………………14 二、沙發音樂的表現手法………………………………………17 第二節 從音樂類型的發展看沙發音樂的風格………………23 一、新世紀音樂…………………………………………………23 二、弛放音樂及其對沙發音樂的影響…………………………28 第三節 趕搭「新世紀」休閒風的台灣沙發音樂……………35 一、瑞舞的影響及沙發音樂對瑞舞文化的反動………………36 二、「紓壓」的新休閒觀與新世紀樂風………………………40 第二章 創造音樂類型、主導市場區隔 ---論台灣的「沙發」時尚………………………………46 第一節 「品味」---一種意識形態的操弄……………………46 第二節 台灣「沙發現象」在媒體中的「時尚」與「品味」渲 染…………………………………………………………………58 第三節 論台灣唱片工業對沙發文化的「時尚」包裝………65 一、結合其他同質商品的「特色」行銷………………………68 二、結合沙發吧,強調「沙發」氛圍…………………………69 三、夾帶宣傳……………………………………………………70 第三章 解讀台灣「沙發」現象中的「都會享樂」文化……76 第一節 奢侈品與助興工具---沙發吧內的感官意向………...76 一、空間設計與氛圍營造…………………………………….76 二、酒品、沙發、時裝的感官隱喻………………………… 81 第二節 沙發音樂與沙發吧的互動型態及DJ的角色………88 一、沙發音樂與沙發吧---以感官的混音概念而交流………88 二、DJ的角色及沙發吧對其之影響…………………………92 第三節 時尚商品對於「沙發生活」之神話的塑造…………97 一、專輯………………………………………………………98 二、家居、時尚………………………………………………102 三、電視影集《慾望城市》---沙發生活神話的建構………106 第四章 台灣沙發音樂行銷與全球化時尚複製的關係……110 第一節 全球化氛圍下對「異國情調」與「傳統文化」的炒作與利用……………………………………………………110 一、「異國情調」與文化認同的消費…………………………110 二、陌生又似曾相識的聲音…………………………………120 第二節 從台灣的沙發音樂專輯看其中「東方」主題之再現....127 一、沙發音樂的「台北」氛圍---靠攏國際都會時尚的夢幻迷 思………………………………………………………………134 二、「上海」風情---新「東方」明珠!?……………………139 第三節 台灣沙發音樂之時尚複製與操作 ---全球品味的在地化現象…………………………………144 結論……………………………………………………………153 參考書目………………………………………………………159

    參考書目

    一、書籍

    DJ@llen、林強,《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2》,台北:商周,2001。

    杭廷頓、柏格主編,《杭廷頓與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台北:時報,2002。

    陶東風、金元浦主編,《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2003。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0。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1995。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1999。

    羅剛、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

    辜振豐,《布爾喬亞---慾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台北:城邦,2003。

    王寧,《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2003。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臺北市:書鄉,1993。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約翰˙史都瑞,《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

    約翰˙布特曼,《奢華,正在流行》,台北:商智,2004。

    馬修˙柯林,《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台北:商周,2002。

    大衛˙科特萊特,《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2002。

    尚皮耶˙瓦尼耶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2003。

    克里斯多夫˙哈洛克著,詹乃璇譯,《布希亞與千禧年》,台北:果實,2002。

    尤瑟夫˙皮柏著,劉森堯譯,《閒暇:文化的基礎》,台北:土緒,2003。

    大衛˙布魯克斯著,徐子超譯,《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台北:遠流,2001。

    湯瑪斯˙韓恩著,夏嘉玲譯,《Shopping演化史》,台北:雅言,2003。

    珍˙漢默史洛著,廣梅芳譯,《打開戀物情結》,台北:張老師文化,2002。

    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出版,1993。

    狄克˙赫布迪齊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台北:駱駝,1997。

    文瀚,《流行音樂啟示錄》,台北:萬象,1994。

    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1998。

    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流行體系(一)》,台北:桂冠,2000。

    羅蘭巴特著,敖軍譯,《流行體系(二)》,台北:桂冠,2000。

    雷蒙˙威廉士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台北:巨流,2003。

    Kellner, D. Media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5.

    Reynolds, Simon. Generation Ecstasy.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McRobbie, Angela. In The Culture Society: Art, Fashion, and Popular Music. New York: Routledge,1999.

    McGuigan, Jim. Cultural Popul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Morley, David. 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Thompson, John.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Storey, John. An Introduction Guide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3.

    Strinati, Dominic.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Connor, Steven. Postmodernist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roies of the Contemporary. Oxford: Blackwell, 1989.

    Kennedy, Valerie. Edward Said: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Tomlinson, John. Cultural Imperialis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1.

    Becker, Howard.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mith, Philip. Cultural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2001.

    Theo Goldberg, David. Multiculturalism: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94.

    Slobin, Mark. Subcultural Sounds.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3.

    Meyrowitz, Joshua.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Gupta, Akhil. Culture, Power, Plac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9.

    Young, Robert. White Mythologi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二、期刊

    李琪明,〈批判觀點---波笛爾文化與教育思想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第6輯,頁129-146。

    陳敏郎,〈文化秩序與社會秩序:布迪厄論文化正當性的建構及其再生產〉,《思與言》,第32卷,第3期,頁113-137。

    趙蕙鈴,〈布迪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第33卷,第1期,頁161-183。

    莊瑞琳,〈應用波笛爾〉,《當代》,第161期,頁24-39。

    Nicholas Garnham,鄭明樁編譯,〈波笛爾的文化社會學〉,《當代》,77期,頁32-41。

    魏宗明,〈學校在文化再製中的角色---Bourdieu觀點〉,《國民教育學報》,第七期,頁85-106。

    陳坤宏,〈西方消費文化理論之引介(一)〉,《規劃學報》,第19期,頁35-50。

    陳坤宏,〈西方消費文化理論之引介(二)〉,《規劃學報》,第19期,頁51-69。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戶外休憩研究》,第5卷,第2期,頁103-119。

    劉維公,〈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第11期,頁113-136。

    劉維公,〈當代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頁347-374。

    劉維公,〈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期,頁10-25。

    劉維公,〈「生活組合」:介紹當代德國社會學的「多元化社會」研究〉,《東吳社會學報》,第九期,頁123-143。

    劉維公,〈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28期,頁214。

    Axel Honneth著,劉維公譯,〈片斷化的象徵世界:波笛爾文化社會學的省思〉,《當代》,第77期,頁14-31。

    孫治本,〈疆界毀壞與生活風格:社會學如何看待「生活風格現象」〉,《當代》,第168期,頁26-39。

    張錦華,〈從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主體〉,《傳播文化》,第九期,頁61-104。

    翁註重、林榮泰,〈布希亞的擬像理論與後現代商品全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9期,頁111-118。

    陳光興,〈真實---再現---擬仿:布希亞的後現代(媒體)社會學〉,《當代》,第65期,頁18-81。

    簡妙如,〈將布希亞占為己用---擬象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雜誌》,第24期,頁30-54。

    陳昭瑛,〈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頁54-92。

    葉維廉,〈殖民主義、文化工業與消費欲望〉,《當代》,第52期,頁40-59。

    李永熾,〈慾望與現代資本主義〉,《當代》,第52期,頁22-31。

    李永熾,〈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當代》,第67期,頁24-29。

    朱元鴻,〈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第67期,頁12-23。

    王嘉駿,〈關於共享異國情調---第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特別報導〉,《典藏今藝術》,第95期,頁51-57。

    王嘉駿,〈再論「共享異國情調」〉,《典藏今藝術》,第97期,頁82-87。

    傳播文化編輯部,〈國內消費文化研究摘要整理〉,《傳播文化》,頁123-147。

    曾少千,〈我買故我在:芭芭拉˙克魯格與消費文化〉,《台大文史哲學報》,頁251-296。

    Konelia Hahn著,孫治本譯,〈全球地方化---新「地區」概念與生活風格〉,《當代》,168期,頁54-63。

    王崇名,〈從「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與布狄厄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卷33,第4期,民84年12月,頁171-192。

    吳秀瑾,〈文化品味與庸俗批判:布爾迪厄文化思想論判〉,《東吳哲學學報》,台北:東吳大學第六期,民國90年4月,頁240-279。

    高千惠,〈高尚品味與文化渣滓---從品味的相濡以沫淺談文化生活的滋味〉,《藝術家》,台北:藝術家雜誌,民83年9月,頁267-273。

    楊州松,〈雅俗之間---文化的品味問題〉,《社教雙月刊》,台北:社教雙月刊雜誌,民91年6月,頁31-42。

    李天鐸,〈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與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第125期,頁54-71。

    黃孫權,〈重回街道:一個瑞舞文化與搖頭丸政治之空間觀察〉,《成大音樂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

    方無行,〈當代樂壇的新陣線New Age Music〉,《音樂與音響雜誌》,第186期,頁73-78。

    Crisafulli, Chuck. “Dress Up, Ready to Lounge.” Los Angeles Times, (29 May 1994):Cal52- cal54.

    Cromelin, Richard. “Combustible Edison Fires Up Lounge Music.” Los Angeles Times, (4 November 1995):F1-F6.

    Chocano, Carina. “The Lounge Generation.” Salon Magazine 29(1996). Online. http://www.salon.com

    Goldberg, Michelle. “Who Sold Out Electronic Music?.” Salon Magazine (14 March 2000). Online. http://www.salon.com

    Bamberg, Matt. “Retro Lounge Big Draw For Hip.” The Desert Sun (23 June 2002 ). Online. http://www.thedesertsun.com

    Siokou, Christine. “Seeking the VIBE.”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1:1 (2002): P.11-18.

    Brabazon, Tara. “Dancing Through the Revolution.”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1: 1 (2002): P.19-24.

    Lenton, Simon. “Raves, Drugs, Dealing and Driving: Qualitative Data From a West Australian.” Drug and Alcohol Review 18: 2 (1999): P.153-161.

    Carmichael, Mary. “A Worry for Ravers.” Newsweek 140:15 (2002): P.64.

    Claudia Glenn, Dowling. “A Full Moon Rave.” Life 18: 10 (1995): P.20-23.

    Denizet-Lewis, Benoit. “Riding the Rave Scene.” Advocate 802/803 ( 2000): P.60-63.

    Walters, Barry. “Spin Control.” Advocate 773 (1998): P.75.

    Kemp, Mark. “Chill Factor.” Rolling Stone 716 (1995): P.32.

    Pride, Dominic. “London Taking It Easy With Lounge-Core Artists.” Billboard 108: 17 (1996): P.1-4.

    Strauss, Neil. “A Brief History of Electronica.” Rolling Stone 767 (1997):P.50-57.

    Pi-yen , Chen. “Rock Mantra: The Concords and Discor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ist Music.” Manuscript.

    三、雜誌

    許彩雪編輯,〈夜夜狂歡Lounge bar〉,《Urban》,台北:麥浩斯,第1期,2002。

    許嘉鴻總編,《Taipei Walker》,台北:台灣國際角川書店,第82期,2004。

    劉立雯等,《夜店》,台北:朱雀,2003,頁9。

    林哲儀編輯,《mcb Taiwan》,台北:馬雅音樂,第4期,2000。

    林哲儀編輯,《mcb Taiwan》,台北:馬雅音樂,創刊號,2000。

    吳勝天編輯,《Vogue》,台北:康泰納仕綜合媒體,第85期,2003。

    吳勝天編輯,《Vogue》,台北:康泰納仕綜合媒體,第84期,2003。

    孫嘉騏編輯,《C’est Moi》,台北:年代全球,第19期,2003。

    譚俊立編輯,《錢櫃》,台北:錢興文化,第113期,2003。

    杜祖業編輯,《GQ》,台北:康泰納仕綜合媒體,第91期,2004。

    《Working House》,台北:育冠企業,18期,2004。

    《Working House》,台北:育冠企業,15期,2003。

    《Highnoter 》,台北:映象唱片,第十四期,2004。

    《Highnoter 》,台北:映象唱片,第十五期,2004。

    《搖滾客音樂雜誌》,復刊五號5月號,台北:水晶,2001。

    〈《慾望城市》紐約客影集轟趴沒得玩了 〉《星報》,93/3/8 頭版

    〈「慾望城市」拋開枷鎖、征服時尚〉,《聯合晚報》,影劇版,93/3/8

    四、網站資料

    《音謀筆記》,http://blog.twblog.net

    《Vogue》http://www.vogue.com.tw

    《GQ》,http://www.gq.com.tw/

    《慧智數位影音》http://ewise-digital.com

    《五四三音樂站》http://bbs.music543.com

    《E視》http://www.netandtv.com

    《04Fun》http://www.04fun.net

    《博克來》http://www.books.com.tw

    《印象唱片》http://www.hinote.com.tw

    《剖悉 New Age Music》,http://202.113.13.169/site/ericzhu/intro.htm

    《New Age Music話說從頭》
    http://cdhi.audionet.com.tw/200010-cdhi/Topic%20Park/Special%20project/06-new%20age-1.htm

    《雅燃音樂新世紀》http://www.flamesky.org/txts/show.aspx?ID=14

    《Steve Halpern’s Inner Peace Music》http://www.innerpeacemusic.com

    〈chill out休閒時尚,給你好心情〉,《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r/23/life/fashion-2.htm

    〈壓力商機〉,http://www.newbusiness.com.tw/sub/News/pressure-new.htm
    林嘉玲,〈從新興休閒事業SPA看台灣人的消費價值觀〉,《文化一周新聞網》
    http://jou.pccu.edu.tw/weekly/depth/index.htm

    〈2003年國際SPA大會暨展覽〉,《華文生技網》,http://www.bioweb.com.tw/index.asp。

    李明宗, 陳重年 ,蔡孟霖,〈溫泉的型態及種類〉
    http://www.ndhu.edu.tw/~yyuan/teaching/sping.htm#李明宗%20%20%20陳重年%20%20%20%20蔡孟霖

    《香草魔法學院》,www.herbcare.com.tw

    《金革唱片》,www.jingo.com.tw

    〈Lounge Style at Home〉,http://www.vogue.com.tw/delight/DL00007/

    〈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iClubs網路社群》,http://www.iclubs.com.tw/theme/article/

    《Upstairz》,http://www.upstairz.com/cd_review/emporio_armani_caffee1.htm

    管建華,〈全球殖民時代與後殖民文化批評時代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定位 〉,《無憂論文網》,http://www.51lw.com/article/art/392.htm

    《台北愛樂》,http://www.prtmusic.com.tw/activity/vote/history/votelist.htm

    《黑膠古典音樂網》, http://www.hereismusic.com/wcheng/jujiao0012.htm

    《日本展望 》,http://www.kazankai.org/publishing/pub03-1.html

    《三角公園文化研究月報》,第15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15/forum_13.htm

    《柏偉的音樂學小站》,http://powei.mto.idv.tw/main.asp

    《風潮》,http:/ /www.wind-records.com.tw/product/p_set.asp?key1=G&key2=GX14

    《巴黎的時髦茶店》,http://yilan.url.com.tw/wine/wine-020719.htm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4-08-2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