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柏志
Liu, Po-Chih
論文名稱: 後冷戰時期日本與東協互動關係轉變之研究:安全與發展之建構主義分析(1990~2010)
The study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Japan-ASEAN Rel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d War:An Approach of Constructivism on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1990-2010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社會建構主義日本東協(東盟)政治經濟模型
外文關鍵詞: Constructivism, ASEAN, Japan, political-economy,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100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在於以社會建構主義途徑(approach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提出對於國與國之間雙邊互動的分析模型,並以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中國譯作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之間的政治經濟互動歷史過程,作為本論文所建立之互動模型的運用分析實證對象。在分析過程中將可發現日本與東協之間政治經濟互動轉變的過程與關鍵因素,並對雙方關係的未來趨向進行預測。

    首先藉由對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引進溫特建構主義的應用,並以溫特所提出之共有觀念的形成模型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國家間互動的分析模型;其次,是以日本與東協的互動歷史,作為本論文所建立之互動模型的運用分析實證對象。先大略敘述二戰後至冷戰結束前之日本與東協的關係,以1990年冷戰結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和2008年全球金融大海嘯作為分期依據,對日本與東協的政治結構與經濟結構互動過程與關鍵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得出雙方在互動過程中身份的變化;最後,總結本文的研究貢獻,並提出日本與東協未來可能的發展。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ut forward the interdynamic analysis model among the countries by the theme of the approach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further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ch occured between Japan and ASEAN.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topic of the cristicsm of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and then bring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of Mr. Wendt. Base on Mr. Wendt’s contention of micro-structure to discuss how the identity changes in both sides when being interdynamic. Secondly, briefly describes the relation between Japan and ASEAN during the period of post-World War II till the end of Cold War. According to stages of the end of Cold War in 1990,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in 1997, “911”Terrorist Attack of U.S.A in 2001,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in 2008. Proceeding the researches and do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dynamic course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which took place between Japan and ASEAN. And had an argument that the identity will change while the interdynamic course.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research, I proposed an issue of the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Japan and ASEA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7 三、研究問題....9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13 一、研究範圍....13 二、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16 第一節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內容與缺失....16 一、新現實主義的內容....16 二、新現實主義解釋之缺失....18 三、新自由主義的內容與缺失....19 第二節 溫特建構主義的核心定義及內容....19 一、對「單元」的論述....20 二、對「結構」與「結構進程」的論述....21 三、建構主義之缺失....22 第三節 相關概念界定....25 一、權力與利益....25 二、觀念、身份與知識....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架構....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29 一、符號說明....29 二、能動者、微觀結構與宏觀結構之間的關係....30 三、政治結構與經濟結構的概念界定....31 四、政治經濟結構、規範與制度之間的關係....33 五、規範的操作化 ....35 第四章 冷戰時期之政經背景(1945-1989)....40 第一節 日本與東協互動之重啟....40 第二節 政治結構....41 第三節 經濟結構....45 第四節 綜合分析....50 第五章 權力更迭時期(1990-1996)....54 第一節 政治結構....54 第二節 經濟結構....61 第三節 綜合分析....65 第六章 金融風暴(1997-2000)....68 第一節 政治結構....68 第二節 經濟結構....70 第三節 綜合分析....73 第七章 全球反恐與經濟整合(2001-2010)....75 第一節 政治結構....75 第二節 經濟結構....78 第三節 綜合分析....82 第八章 結論....84 第一節 研究發現....84 一、理論面....84 二、實務面....85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87 參考文獻....89 一、中文部份....89 二、外文部份....96 三、網路資料....98 附錄....102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Alexander Wendt 原著,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8年1月)。

    John K. Fairbank 等 原著,黎鳴 等:《東亞文明:傳統與變革》(East Asi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1992年1月)。

    Robert Gilpin 原著,陳怡仲:《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臺北:桂冠出版社,初版,2004年1月)。

    五百旗頭真 主編 吳萬虹:《新版戰後日本外交史(1945-200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初版,2007年2月)。

    阪本太郎 原著,汪向榮:《日本史概說》,(北京:商務印書館,初版,1992年8月)。

    白雲真 李開盛著:《國際關係理論流派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2009年5月)。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初版,2004年5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亞太地區區域組織之研究》,1989年3月。

    宋鎮照:《東南亞區域研究與政治經濟學》,(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初版,2007年10月)。

    沈克勤:《南海諸島主權爭議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4月)。

    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出版社,二版,2005年4月)。

    施嘉明編譯:《戰後日本政治外交簡史-戰敗至越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洪進明:《國際經濟學》,(台中:東展文化,第二版,1995年1月)。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初版,2007年12月)。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2002年8月)。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二版,2007年7月)。
    梁英明 等著:《東南亞近現代史》,(北京:昆侖出版社,初版,2005年08月)。

    喬林生:《日本對外政策與東盟》,(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2006年12月)。

    覃主元 等著:《戰後東南亞經濟史(1945-2005)》,(北京:民族出版社,初版,2007年07月)。

    劉稚主編 盧光盛著:《東南亞概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初版,2007年10月)。

    蘇進強:《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初版,2002年9月)。

    (二)、論文
    于瀟:〈從日本FTA戰略看東北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現代日本經濟》,第5期(2007年),頁15-19。

    王冠雄 戴宗翰:〈由區域合作之觀點探討防制海盜行為〉,《航運季刊》,第11卷第4期(1991年12月),頁63-87。

    田祖海 高明:〈中國-東盟與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之差異比較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頁35-39。

    朱少先:〈亞太理事會的過去與未來〉,《問題與研究》,第9卷第10期(1970年7月),頁13-18。

    朱鳳嵐:〈對外經濟援助在戰後日本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世界歷史》,第2期(2003年),頁34-44、128。

    何英鶯:〈論日本東亞地區主義的演變及其對地區經濟合作戰略的影響〉,《師範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7年),頁37-42。

    吳竹君:〈ASEAN加三動態分析〉,《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7期(2002年7月),頁54-60 。

    吳玲君:〈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2007年4、5、6月),頁117-139 。

    吳祖田:〈「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之發展與回顧〉,《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35-48、87。

    呂璇 緯恩:〈亞洲貨幣基金:回顧和展望〉,《中國外匯管理》,第10期(2003年),頁18-19。

    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1995年6月),頁 1~48。

    李俊久:〈協定一體化情境下的日本對東盟新經濟外交〉,《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2009年),頁19-24。

    邢繼盛:〈試論建構主義的結構觀〉,《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頁91-96。

    周杰:〈戰後初期日本對東南亞「賠償外交」的策略變化分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32卷(2007年),頁70-74。

    林若雩,〈由東協九國河內高峰會結論看東協未來合作的前景〉,《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4卷第4期(1999年3月),頁1-13。

    金榮勇:〈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與互動〉,《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1997年9月),頁1-11。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頁231-264。

    袁易:〈對於Alexander Wendt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分析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265-291。

    高興祖:〈戰後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戰爭賠償〉,《南京社會科學》,第84期(1996年2月),頁25-29。

    張棟材:〈日本與東南亞經濟開發〉,《問題與研究》,第4卷第12期(1965年9月),頁19-22。

    張錫鎮:〈9‧11後美國加緊推進同東盟國家關係及我國的應對之策,《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2005年),頁1-12。

    張麗莉:〈日本對東南亞的賠償外交成因初探〉,《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4卷第3期(2005年6月),頁19-21。

    莫大華:〈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1999年),頁93-109。

    陳伯志:〈九○年代日本經濟不景氣之分析〉,《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4期(1999年4月),頁71-94。

    陳奉林:〈冷戰時期日本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探索〉,《世界歷史》,第1期(2005年),頁48-58。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6年11月),頁15-33。

    陳欣之:〈南沙主權糾紛對台海兩岸關係的意義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7期(1999年7月),頁23-41。

    陳從陽:〈「經濟外交」與50年代日本對東南亞的戰爭賠償〉,《咸寧師專學報》,第15卷第4期(1995年11月),頁1-6。

    陳鴻瑜:〈美國與東亞經濟組織〉,《美國月刊》,第8卷第7期(1993年7月),頁4-11。

    陸國忠:〈森喜朗內閣的亞洲外交〉,《和平與發展》,第3期(2000年),頁17-19。

    費昭珣:〈冷戰後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關係〉,《山東社會科學》,第5期(2008年),頁64-67。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一九四五~一九九○〉,《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9月),頁13-40。

    趙哲一 等著:〈新時期國家安全的焦點-非傳統安全的發展趨勢〉,《危機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2009年9月),頁101-112。

    趙航:〈東協加一之發展〉,《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9月號(2009年),頁9-10。

    劉大年:〈日本參與區域整合概況及策略〉,《經濟前瞻》,第120期(2008年11月),頁68-71。

    蔡育岱 等著:〈反恐措施與人類安全:「防禦、外交、發展」三面向的整合模式〉,《全球政治評論》,第28期(2009年),頁39-62。

    蔡宗羲:〈九o年代以來日本經濟之長期衰退與政策論爭之研究〉,《華岡社科學報》,第18期,(2004年6月),頁17-35。

    蔡鵬鴻:〈日本主導東南亞反海盜合作機制對地區海洋安全事務的影響〉,《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7年),頁60-65。

    鄧仕超:〈日本官方有關東亞共同體的認識、行為及其評述〉,《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7年),頁71-76。

    盧業中:〈論國際關係理論之新自由制度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43-67。

    譚顯兵:〈對21世紀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思考〉,《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8年6月),頁64-67。

    (三)、報紙
    中國時報:〈小淵攜大禮〉,1998年12月13日,第10版。
    中國時報:〈中共演習具有牽制日本意圖〉,1996年03月08日,第03版。
    中國時報:〈中共與東協擬成立自由貿易區〉,2001年11月07日,第02版。
    中國時報:〈中共購買航艦 日本東協嚴重關切〉,1992年08月05日,第04版。
    中國時報:〈日中關係 能從美日聯盟脫鉤?〉,2010年06月21日,第a14版。
    中國時報:〈日本 東協 東京宣言〉,2003年12月13日,第11版。
    中國時報:〈日本參與PKO與冷戰後的亞洲〉,1992年08月13日,第04版。
    中國時報:〈日自衛隊海外活動引發的反應〉,2005年01月15日,第a14版。
    中國時報:〈日掃雷艦獲准停泊五國〉,1991年4月27日,第09版。
    中國時報:〈日提東亞EPA 抗衡中經濟崛起〉,2006年04月05日,第a14版。
    中國時報:〈北韓似隱瞞核武能力〉,1993年02月16日,第09版。
    中國時報:〈平壤提高核子談判籌碼手段?〉,1994年06月02日,第10版。
    中國時報:〈亞洲權力真空迫在眉睫 東協惶惶不安〉,1992年07月21日,第10版。
    中國時報:〈周邊有事 係事態概念 非地理概念〉,1997年09月25日,第02版。
    中國時報:〈東協要求澄清 日美安保範圍〉,1997年08月28日,第10版。
    中國時報:〈東南亞的友善軍備競爭〉,1995年10月12日,第10版。
    中國時報:〈東南亞展開長程建軍行動〉,1995年05月16日,第10版。
    中國時報:〈金融危機衝擊亞洲安保體制〉,1998年04月19日,第10版。
    中國時報:〈金融風暴 拉近中共與東協距離〉,1998年04月19日,第10版。
    中國時報:〈美日防衛新指針 東協歡迎 南韓關切〉,1997年09月25日,第10版。
    中國時報:〈美軍離菲 打亂東南亞戰略平衡〉,1992年11月25日,第10版。
    中國時報:〈首屆東協區域論壇開議〉,1994年07月26日,第01版。
    中國時報:〈傳北韓又試射飛彈〉,1993年06月04日,第10版。
    經濟日報:〈日採保護貿易政策 東協五國感到失望〉,1977年09月30日,第06版。
    經濟日報:〈亞太理事會昨閉幕〉,1972年06月17日,第01版。
    經濟日報:〈亞太理事對的過去與未來〉,1972年06月13日,第03版。
    經濟日報:〈東協各國經濟部長決議明年起實施會員國間貿易優惠辦法〉,1977年09月07日,第05版。
    經濟日報:〈福田去年八月諾言業未充分兌現 東協要求日本平衡貿易〉,1978年03月07日,第06版。
    經濟日報〈大馬抨擊G七「自私」〉,1993年07月11日,第07版。
    經濟日報〈馬國提議組東亞經濟共策會〉,1995年01月03日,第06版。
    經濟日報〈擔心EAEG傷害自由貿易〉,1991年02月01日,第10版。
    徵信新聞:〈東南亞開發基金藍圖〉,1957年06月19日,第01版。
    聯合報:〈大聲撻伐保護主義〉,1992年10月25日,第08版。
    聯合報:〈中共承認核試爆〉,1992年05月23日,第01版。
    聯合報:〈中共南韓關切 菲支持〉,1991年04月26日,第08版。
    聯合報:〈日本謹慎的主動-旨在東南亞「建立國譽」〉,1968年08月18日,第03版。
    聯合報:〈日圓續貶 東南亞經濟雪上加霜〉,1998年05月13日,第03版。
    聯合報:〈所謂「福田主義」與日本的整軍前途〉,1977年09月16日,第02版。
    聯合報:〈東協責日本 未負區域經濟龍頭之責〉,1998年02月7日,第10版。
    聯合報:〈美及歐市將對日本採取貿易保護主義〉,1985年06月27日,第01版。
    聯合報:〈救經濟 東協峰會無具體方案 中共日本未伸援〉,1997年12月17日,第10版。
    聯合報:〈實施美國十億援助計劃日本主張建立 東南亞部長會〉,1965年07月04日,第04版。
    聯合報:〈日與東協 簽署經濟夥伴關係宣言〉,2002年11月6日,第11版。
    聯合報:〈東協否決亞洲貨幣基金計畫〉,2000年 03月27 日,第13版。

    二、外文部份
    (一)、專書
    Acharya, Amitav,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London: Routledge, 2001).

    Cardoso, F. H. & Faletto, E.,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79).

    Estrange, Michael G. L’,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apan’s Security Policy :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For A Reluctant Power (Berkel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1990).

    Walt, Stephen,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

    Waltz, K.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9).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05年4月)。

    Yahuda, M. B.,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Asia-Pacific 1945-1995(London: Routledge , 1996).

    (二)、論文
    Akamatsu, K .,“A History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No.1 (Mar.-Aug.,1962) , pp. 3-25.

    Wendt, Alexander,“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6, No. 2 (Spring 1992), pp. 391-425.

    Wendt, Alexander,“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 (1987), pp. 335-370.

    Baldwin, Richard E.,“The Causes of Regionalism,” World Economy, Vol.20, No.7(1997),pp. 865-888.

    Chalmers, Malcolm,“Openness and Security Policy in South-East Asia, ”Survival, Vol. 38, No.2 (Autumn 1996) , pp. 82-98.

    Cheng, J.Y.,“The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58, No.2( 2004), pp. 257-277.

    Goh, Gillian,“The‘ASEAN Way’”Standford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 Vol.3 No.1(Spring 2003),pp.113-118.

    Higgott, Richard,“De Facto or De Jure Regionalism: The Double Discourse of Regionalization in Asia Pacific,” Global Security, Vol. 11, No. 2(1997), pp. 65-83.

    John Mearsheimer, “A Realist Repl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Summer, 1995),pp. 82-93.

    Kratochwil, Friedrich V, and Ruggie, John G.,“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 State of the Art on the Art of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0 , No. 4 (Autumn 1986), pp. 753-775.

    Krauss, Ellis S.,“Japan, the US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lateralism in Asia,”The Pacific Review, Vol. 13 No. 3(2000) ,pp. 473-494.

    Mely, Caballero-Anthony,“Partnership for Peace in Asia: ASEAN, the ARF, and the United Nation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4 No.3(2002), pp.528-548.

    Munro, Ross H.,“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pp.10-16.

    Wendt, Alexander, “On Constitution and Caus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4 (Dec 1998) , pp.105-147.

    Yu, Bin,“Sino-Russian Military Re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Asian-Pacific Security,” Asian Survey, Vol. 31, No. 7(July 1991), pp.662-675.

    村井友秀:〈新?中國「脅威」論〉,《諸君》(東京),第22卷第5期(1990年),頁186-197。

    三、網路資料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日本經濟〉。網址:
    http://daying.wordpedia.com/content.aspx?id=037998003(瀏覽日期:2010年6月9日)。

    中央社:〈4架自殺攻擊客機上有266人〉,2001年9月12日。網址: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america/911/90BB912G.htm(瀏覽日期:2009年9月6日)

    中央廣播電台:〈東協憲章正式實施〉,2008年12月15日。網址:
    http://www.rti.org.tw/News/NewsContentHome.aspx?NewsID=137171&t=1(瀏覽日期:2009年2月17日)。

    中國政府:《領海及毗連區法》。網址: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iliao/flfg/2005-09/12/content_31172.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中國時報:〈恐怖航機 白宮前急轉彎〉,2001年9月13日。網址: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special/america/911/90BF913B.htm(瀏覽日期:2009年9月6日)。

    中國商務部:《東協-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網址:
    http://gj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212/20021200056452.html(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中國網:〈《日本藍皮書》首發式暨日本形勢研討會在京舉行〉,2009年08月20日。網址: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8/20/content_18368205.htm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22日)。

    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區域經濟整合網,網址:
    http://www.ctpecc.org.tw/publications/200909.asp(瀏覽日期:2010年3月5日)。

    日本內閣府國際平和協力本部事務局:《國際和平協力法案》。網址:
    http://www.pko.go.jp/PKO_J/data/law/law_data02.html(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日本外務省:「朝向開創亞洲光明未來之途」。網址:
    http://www.mofa.go.jp/region/asia-paci/asean/pmv9812/policyspeech.html(瀏覽日期2010年4月5日)。

    日本外務省網站:《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網址: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rity/security.html(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日本外務省網站:《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網址: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us/security/guideline2.html(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日本外務省網站:《防衛計劃大綱》。網址:
    http://www.mofa.go.jp/policy/security/defense96/(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日本國駐華大使館:〈日本國憲法〉。網址:
    http://www.cn.emb-japan.go.jp/fpolicy/kenpo.htm(瀏覽日期:2010年6月9日)。

    北京經濟資訊網:〈2009年全球經濟形勢嚴峻〉,2009年02月06日。網址:
    http://www.beinet.net.cn/fxyj/xsfx/200902/t325316.htm (瀏覽日期:2009年12月22日)。

    東協官方網站:《合作打擊恐怖主義聯合宣言》。網址:
    http://www.aseansec.org/7424.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東協官方網站:《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網址:http://www.aseansec.org/1217.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東協官方網站:《東南亞和平、自由和中立區宣言》。網址:
    http://www.aseansec.org/1215.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東協官方網站:《東南亞國家協會宣言》(ASEAN Declaration)。網址:
    http://www.aseansec.org/1212.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政府公報資訊網:《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網址:
    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D5200051(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政府公報資訊網:《舊金山和約》。網址:http://gaz.ncl.edu.tw/detail.jsp?sysid=E0855876(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國際先驅導報:〈印尼謹防日本染指麻六甲〉,2004年12月16日。網址:
    http://news.sina.com.cn/w/2004-12-16/16045240874.shtml(瀏覽日期:2010年7月29日)。

    陳美菊:〈東亞經貿分工及區域整合之研析〉,《經濟研究》,第7期,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1605(瀏覽日期:2010年3月28日)。

    新華網:《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15/content_2336329.htm(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3日)。

    澳門特別行政區印務局:《亞洲地區反海盜及武裝劫船合作協定》。網站:
    http://bo.io.gov.mo/bo/ii/2007/19/aviso07_cn.asp#cht(瀏覽日期:2010年03月14日)。

    顏慧欣:〈台灣與日本、東協洽簽自由貿易協定之可能方向初探〉,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網址:
    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98456(瀏覽日期2010年3月28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8-09公開
    校外:2011-08-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