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思伃 Yu, Chen-Szu |
|---|---|
| 論文名稱: |
阮義忠紀實攝影研究 Study on Documentary Photpgraphy of Yizhong Ruan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2 |
| 中文關鍵詞: | 阮義忠 、紀實攝影 、關曉榮 、張照堂 、攝影史 |
| 外文關鍵詞: | Yizhong Rua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Chang Chao-Tang, Xiaorong Guan, History of photography |
| 相關次數: | 點閱:56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阮義忠的紀實攝影作品為核心,從國內外紀實攝影發展的歷史觀點談起,然而紀實攝影的範疇相當的廣泛,除了畫面的呈現之外,也涉及了欲被觀看的畫面選取及觀看者的影響,因此除了台灣特有的歷史背景研究與紀實攝影歷史發展外,將以我國著名之紀實攝影者阮義忠為研究中心,透過整理分析紀實攝影的發展歷程、並以同時期具代表性的紀實攝影家關曉榮與張照堂為研究對象, 透過整理分析與台灣史紀實攝影的發展歷程相互參照,並探悉該時同期之相關紀實攝影作品,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並且更進一步深度分析阮義忠紀實攝影的發展變化,並探悉紀實攝影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阮義忠紀實攝影創作,融入佛家與中國儒家意味的自然哲學,在創作中呈現最平實、貼近現實生活的現象百態,以自然和諧的精神,而非禪意深奧的意象作做表現。作品意在使觀者透過作品,從中感受佛家與台灣傳統文化的精粹,一種接近於宗教與美學的哲學思想,也是呈現古老的東方智慧到現代攝影美學—圓融之美。
經由本次阮義忠紀實攝影創作研究,研究者有以下結論:經由阮義忠三個系列的影像啟發,我們應具備紀實攝影裡所要求的人文關懷之情,以同理心重新審視自身與族群間的關係,同時更應從批判的角度,反觀與檢討現行社會中看似合情合理的不公不義現象。同時,我們亦當省思在創作歷程中,阮義忠紀實攝影所具有的敘事性、批判性與新聞性的特質所呈現的力度,以及經由紀實攝影讓更多人關注社會上弱勢族群,消彌報章雜誌以偏概全報導的可行性。
Focusing o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f Yizhong Ruan`s works, the histor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Nevertheles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covers broadly as it involves in the pictures, the section of pictures, and the effects of viewers. In this cas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ve photographer, Yizhong Ruan, 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cas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ve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s at the same time, Chang Chao-Tang and Xiaorong Guan, 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ies is also explored.Th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is analyz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ies is also explored.
The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f Yizhong Ruan infuses the natu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Rather than esoteric zen-like impressions, the works seek to present the most modest and realistic vignette of the many faces of daily life and the spirit of natural harmony. They aim to give the viewer a feel of Buddhism and a philosophy close to the spirit of Taiwan traditional culture , while presenting the well-rounded beauty between ancient wisdom of the East and modern aesthetics in photography.
The author obtained following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o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f Yizhong Ruan`s works: the photographic works of the three series have inspired us to have humanistic care requested i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selves and ethnic groups with empathy. Meanwhile, we have to view from a different angle and review unfair and unrighteous phenomena that seem reasonable and fair from a critical point of view.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reation, we have to reflect upon the power presented by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of of Yizhong Ruan`s works with the narrative, critical and news features. Additionally,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can make more people become concerned about minorities in the society and eliminate the feasibility of reports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at make a judgment based on limited information.
一、中文書目
(一)、阮義忠作品
1. 阮義忠,《有名人物無名氏》,台北:攝影家出版社,1999年。
2. 阮義忠,《二十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大師》,台北:雄獅文化出版社,2000年。
3. 阮義忠,《想見,看見,聽見:走出鏡頭之外》,台北:有鹿文化出版社,2015年。
4. 阮義忠,《正方形的鄉愁》,台北:遠流文化出版社,2015年。
5. 阮義忠,《攝影美學七問:與陳傳興‧漢寶德‧黃春明的對話錄》,台北:有鹿文化出版社,2016年4月。
6. 阮義忠,《人與土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1月。
(二)、中文出版文獻
1. 張照堂編著,《台灣攝影家群像3—張照堂》,台北:躍升文化出版社,1989年。
2. 謝里法,《在信中與阿笠談美術,美術書簡》,台北:雄獅文化圖書公司,1989年。
3. 游本寬,《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文化出版社,1995年。
4. 張美陵,《內/外,自我/他者:80年代後期台灣報導攝影的內在矛盾》,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出版社,勘誤版,1996年。
5.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攝影年鑑縱覽》,台北:原亦藝術空間出版,1998年。
6. 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原作 : Walter Benjamin, Photography at the Threshold: Atget, Benjamin and Surrealism),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出版,1998年。
7. 徐忠民,《新聞攝影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8. 吳忠維,《揮手的姿勢:看.不見.張照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9. 邱奕堅、孔繁毅、羅慧瑜、胡財銘等譯,《新現代攝影》,(原著Barbara London, John Upton,Photography, 11th Edition, 1998),台北:影像視覺藝術出版社,2001年。
10. 張照堂,《鄉愁‧記憶‧鄧南光》,台北 : 雄獅文化出版社,2002年。
11. 李子寧,《鳥居龍藏圖版區、森丑之助圖版區、鹿野忠雄圖版區,鏡頭下的達悟族:蘭嶼.達悟族.影像特刊》,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出版,2002年。
12. 孫京濤,《紀實攝影 ∶ 風格與探索》,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13. 林志明、蕭永盛,《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攝影類─報導紀實攝影》,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14.
王雅倫、李文吉,《台灣現代美術大系-現代意識攝影》,台北:文建會出版,2005年。
15. Arther Rothstein,李文吉譯,《紀實攝影》,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6. 陳柏亨,《象山的孩子》,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6年。
17. 簡永彬,《凝視的浪漫-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年。
18. 林志明,《紀實與報導攝影:紀錄性與文件性間的張力,影像研究藝術思維》,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社,2007年。
19. John Berger,沈語冰譯,《另一種講述的方式》,南寧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20.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07年。
21. 陳敬寶譯,《攝影評論學-影像解讀導論》,( 原作 : Criticizing Photographs ,Terry Barrett),台北:影像視覺藝術出版社,2008年。
22. 陳明賢,《他者之眼─台灣攝影紀實發展之文化背景初探》,台北:臺灣美術出版社,2011年。
23. 鄭意萱,《紀實攝影的故事》,台北 : 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24. 張照堂、余思穎主編,《張照堂套書之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2013年。
25. 張思婷譯,《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台北:木馬文化出版(原作 : Eamonn McCabe, The Making of Great Photographs: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of the Masters),2013年。
26. 樊智毅譯,《攝影的藝術:追尋個人之道:攝影家的創作方法與視覺觀點》(原作:Bruce Barnbaum, The Art of Photography: An Approach to Personal Expression, 1994),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14年。
27. 吳家瑀譯,《缺席的照片:關於那些沒拍下的瞬間》(原作:Will Steacy, Photographs Not Taken, 2012),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4年。
28. 林怡君譯,《台灣你好-九零後寶島日常》,台北:城邦文化出版社(原作 : David W. Smith, Hello, Taiwan),2014年。
29. 林怡君譯,《攝影的思辨:加與減的關鍵思維與自我練習》(原作:Steve Johnson, The Minimalist Photographer, 2013),台北:PCuSER電腦人文化出版社,2015年。
30. 吳莉君、張世倫、劉惠媛譯,《攝影的異義》(原作:John Berger, 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 2013)。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16年。
31. 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原作: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1985),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17年。
二、西文書目
Sharon Corwin, Jessica May, Terri Weissman, American Modern: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by Abbott, Evans, and Bourke-Whi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ctober 27, 2010.
三、中文期刊
1. 張照堂,〈沉鬱的悵惘-關曉榮〉,《藝術家雜誌》,100期,1983年9月,頁291-299。
2. 李明,〈如戲的人生 — 訪問張照堂〉,《人間雜誌》,1985年12月,第2期,頁64-71。
3. 陳映真,〈人間發刊詞: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人間雜誌》,第1期,1985年,發刊詞。
4. 吳嘉寶,〈讓我們的攝影文化起步走:從百年台灣攝影史料的整理談起〉,《雄獅美術》雜誌,第183期,1986年5月,頁72-86。
5. 陳傳興,〈鏡土回望-談『人與土地』兼憶70年代台灣攝影創作環境〉,《雄獅美術》雜誌,第195期,1987年5月,頁66-70。
6. 傅大為,〈從「邊緣戰鬥」的觀點看當代中國及台灣「知識分子」概念中的問題性〉,《聯合文學》雜誌,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頁20-24。。
7. 瓦歷斯•尤幹,〈我的形象,誰的凝視:雅邁•苔木VS. 瓦歷斯•尤幹談原住民攝影〉,《誠品閱讀》雜誌,12期,1993年10月,頁34-44。
8. 蕭永盛,〈台灣寫實攝影的綱要系譜〉,《現代美術》雜誌,第74期,1997年10月,頁19-27。
9.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1997》雜誌,原亦藝術空間出版,1998年,頁1-33。
10. 孔文吉,〈前瞻跨世紀原住民傳播權益之藍圖-兼論傳播媒體與原住民形象的文化與政治權力〉,《山海文化》雜誌,第19期,1998年7月,頁105-123。
11. 倪炎元,〈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的建構〉,《新聞學研究》期刊,第58期,1999年1月,頁85-111。
12. 沈昭良,〈攝影人•關曉榮-東北季風裡的希望與掙扎,太平洋上的尊嚴與屈辱,都不成敬意〉,《新觀念雜誌》,125期,1999年3月,頁82-84。
13. 蔡篤堅、張美陵,〈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3期,2000年,頁148-151。
14. 陳佳琦,《關曉榮報導攝影中的真實建構與認同塑造》,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八十九學年度下學期論文發表會會議資料,2000年。
15. 朱健炫,〈淺談「決定性瞬間」〉,《攝影天地雜誌》,第344期,2005年,頁86-88。
16. 劉剛,〈紀實攝影的本質內涵、本土特色和未來發展〉,《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05年,頁369-377。
17. 郭琳,〈關於紀實攝影的拍攝〉,《新聞愛好者雜誌》,2009年,2009卷10B期。
18. 蒯光武、羅琦文,〈難以言喻的工作寫照:以隱喻抽取技術探索報社攝影記者的心理範式與價值共識〉,《新聞學研究》期刊,第115期,2013年,頁187-236。
19.馮朝霖,〈和光同塵與天地遊:論當代美感素養〉,《教育研究月刊》,第236期,2013年,頁29-43。
20.郭力昕,〈意義迷陣裡的權力與暴力:作為當代藝術的新紀實攝影話語──以《鍊》與《野想》為例〉,《傳播、文化與政治》期刊,2015年,第1卷,頁41-73。
四、學術論文
1. 季惠民,《台灣解嚴(1987)前後紀實攝影之研究》,台南 : 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 陳弘岱,《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台灣紀實攝影的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 李宏泰,《超現實之眼:超現實主義攝影中的「異/常場景」》,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西洋美術史祖碩士論文,2007年。
4. 林行行,《實相擬造-以記憶台灣作為創意攝影的論述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5. 游雅雯,《攝影鏡頭下的靈光:近代台灣攝影中世紀容顏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6. 周怡卿,《從日據時期電化教育影片探討後殖民文化認同之面向》,台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 莊琬琳,《1945年至2010年間海峽兩岸紀實攝影作品內涵之比較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8. 吳東倫,《鄉土紀實攝影探討-以屏東攝影家林慶雲、李秀雲、劉安明為例》,屏東: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所,2016年。
五、網路資料
1. 吳嘉寶,〈報導攝影在台灣〉, 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3.htm,1998年2月26日,視丘攝影圖書館。
http://commagazine.twmedia.org/?p=2661
2. 鄭浩,〈布列松:我只是手工匠,而非藝術家〉, 2007年。http://blog.sina.com.cn/toohearts.
3. 簡永彬,〈看見140 多年來的歷史光譜—臺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收入於「意象.臺灣 (Insight Taiwan)—尋找臺灣攝影文化歷史座標」,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2010年。
http://www.insighttaiwan.com.tw/main.html
4. 郭力昕,〈不再見證,而與觀者辯論的紀實攝影〉,共誌,共專題, 第七期,2014年5月16日。
5. 徐慧娟,〈跨世代的影像敘事── 專訪攝影師父子檔阮義忠、阮璽〉,國藝會線上誌,第1期,2015年,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582&id=583。
6. 琉璃藝術,〈大師對談──我們忘了的《人與土地》〉,2016年5月1日,琉璃工房,http://art.liuli.com/%E7%84%A6%E9%BB%9E%E5%B1%95%E8%A6%BD/%E5%A4%A7%E5%B8%AB%E5%B0%8D%E8%AB%87%E2%94%80%E2%94%80%E6%88%91%E5%80%91%E5%BF%98%E4%BA%86%E7%9A%84%E3%80%80%E3%80%8A%E4%BA%BA%E8%88%87%E5%9C%9F%E5%9C%B0%E3%80%8B/。
7. 人民攝影,〈紀實攝影--其實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表達生活〉,2017年10月9日,https://read01.com/GP4RxRy.html。
8. Adam Bernstein,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The Acknowledged Master of the Moment, Thursday, August 5, 2004; Page A01,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9981-2004Aug4.html
9. Arthur Rothstein, Photography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WordPress.com
https://lis471.wordpress.com/arthur-rothstein/
六、報章登載
1.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造舟〉,台北:中國時報,1991年。
2.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主屋重建•飛魚招魚祭•老輩夫婦的傳統日作息〉,台北:中國時報,1992年。
3. 關曉榮,〈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台北:中國時報,1994年。
4. 郭力昕,〈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從阮義忠的攝影談起〉,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年12月7日。
5. 楊渡採訪,王妙如整理,〈從弱小者的觀點看世界〉,台北:中國時報,2001年1月24日-25日,第37版。
參考文獻
1. 沈昭良,《紀實攝影專題─HAPPY LANDING─家庭照相簿》,台北 :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 沈明田,《台灣民俗節慶活動之紀實攝影的研究與運用-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台北:國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 周宜慶,《日據時期皇民化運動對台灣與韓國身分認同的影響-兼論台灣族群共識的建構》,桃園: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4. 黃新明,《台東念真情-黃新明人文紀實攝影作品賞析》,台東 : 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論文,2009年。
5. 羅曉盈,《跨越時代的視野:Walker Evans紀實攝影》,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6. 崔楠,《月隱福爾摩沙--北台灣華語穆斯林紀實攝影專題報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7. 張育瑋,《苗栗縣明德水庫鳥類紀實攝影創作》,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所碩士論文,2016年。
8.江柏憲,《紀實攝影創作-婚禮中父母親情感表達的瞬間》,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9. 黃瑞慶,《臺中鐵路高架化紀實攝影之研究》,台中: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所。碩士論文,2017年。
校內:2023-09-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