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凱琳 Li, Kai-Lin |
|---|---|
| 論文名稱: |
靜態影像教學對國中生命教育成效之實驗研究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tatic Images on Life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perimental Study |
| 指導教授: |
董旭英
Tung, Yuk-Y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98 |
| 中文關鍵詞: | 符號互動 、視域交融 、繪本 、靜態影像教學策略 |
| 外文關鍵詞: | symbolic interaction, fusion of horizons, picture book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tatic imag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4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符號互動」、「視域交融」二項概念出發,以「繪本教學」為基礎,提出「靜態影像教學策略」。旨在探討此教學策略對學習者在生命教育議題的學習興趣、學習成效及學習層面之影響,本研究選定主題為「自我生命價值」之培養。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法。對象為常態編班之國中二年級學生,共二個班級,合計69位學生,其中一班為實驗組,施以靜態影像教學策略,另一班則為對照組,施以一般講述教學法,實驗時間為期四週。
研究結果顯示,靜態影像教學策略比一般講述教學法更能提升學習興趣;同時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其中「情意層面」尤其顯著。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在教學部分,教學者可善用靜態影項教學策略進行引導式學習,提昇學習者情意層面的學習成效。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fusion of horizons”, revised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and brought up the idea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tatic images”. The designs were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design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s of teaching method in life education on learning interest, learning results and learning dimensions. The topic in this study was “Life Values”. 69 second-grad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two different classes were engaged in the study. One of those classes was selected randomly as an experimental group, on which the teaching of static pictures was applied. The other group was the comparison group, o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s used. The whole study process took 4 week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tic pictures teaching could promote higher learning interests and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especially in affective dimension. The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were presented. For future teaching, teachers could u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static pictures to promote learning results, especially in affective dimension.
一、中文部分
王道方(1990)。孩子的成長之路,善用說故事的功能。學前教育月刊,12(11),18-19。
余德慧(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社會文化介面及其論述的生產。教育資料與研究,專刊,117-128。
吳天堂(2005)。南投縣國中原住民學生族群認同、自尊與生命價值觀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美如(2005)。生死教育課程對高職學生生命價值觀及死亡焦慮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庶深、黃禎貞(2001),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教學成效之初探。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台中: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 – 實用的教學方法。台北:學富。
吳庶深、劉欣懿(2002年,10月)。「生命的彩虹」高中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特色。發表於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議,嘉義南華大學。
吳淑貞(2004)。不同教學模式對高職女學生生命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靖國(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靖國(2007)。「視域交融」在生命教育課程中的教學轉化歷程。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30-156。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
呂素幸(2001)。故事不只是故事:故事於兒童諮商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85,41-45。
李志偉、王慧芳(2008)。以生命教育進行的課程改革推動對當前教育情勢的影響─透過「視域交融」之理念運用在教學中的敘事研究為例。師說,205,24-29。
李志偉、王慧芳(2008)。以生命教育進行的課程改革推動對當前教育情勢的影響--透過「視域交融」之理念運用在教學中的敘事研究為例。師說,205,24-29。
林美玲(1993)。象徵互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現代教育,7(30),20-45。
林燿堂(2002),何福田(主編)。全人教育的教育哲學基礎。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出版社。
姜德勝(1997)。符號互動論初探。教育資料文摘,239,172-178。
洪漢鼎,夏鎮平(譯)(1995)。Gadamer, H. G.著。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台北:時報文化。
紀潔芳(2002年,10月)。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應用。發表於第二屆「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議,嘉義南華大學。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文化。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台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3),72-90。
張淑美(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62,70-78。
張耀水、張裕幸(2007)。兒童繪本空間的閱讀氛圍設計。出版與管理研究,3,39-74。
教育部(2001),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
教育部2008年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8年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
陳美玲(2007)。繪本在品格教育的應用─以「花婆婆」為例。應用倫理學刊,2(1),126-135。
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明文書局。
黃德祥(2000),林思伶(主編)。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出版。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文輝(1994)。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蔡東鐘(1999)。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國教之聲,32(4),33-45。
蔡麗芳(1998)。說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4(3),33-39。
鄭明進(1991)。愛幻想的圖畫書怪傑─莫里士桑塔克。雄獅美術,241,181-183。
黎建球(2001),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台中:國立教育資料館。
蕭紫菡(2008)。面對生命、正視生命、同理生命:台灣生命教育的缺憾。人本2008教育系列座談,49-51。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6(4),23-30。
蘇鈺珊(2002)。故事教學的應用。教師天地,119,63-64。
二、英文部分
Charon, J. M. (198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 An introduction, an interpretation, an integration (3 rd.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Colette, J. B. (1995). Late-lif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he role of cognitive factors.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1, 401-413.
Felce, D., Perry, J. (1995). Quality of life: Its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51-74.
Fraser, H. C., Kutner, J. S., & Pfeifer, M. P. (2001). Senior medica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adequacy of education on end-of-life issues.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4(3), 337-343.
Gadamer, H. G. (1975). Truth and method. New York: Cotinuum.
Hawthorne, G., Garrard, J., & Dunt, D. (2006). Does life education's drug education programme have a public health benefit? Addiction, 90, 205-215.
Hughes, R. Jr., & Maureen, P.-J. (1996). Social class issues in family life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45(2), 175-182.
McCall, G. J. & Reynolds, L. T. and Herman-Kinney, N. J. (Eds.) (2003). Handbook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US: AltaMi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