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游孟庭 Yu, Meng-Ting |
|---|---|
| 論文名稱: |
愛的卑微與拯救──王定國小說的生存美學 The Humility and Salvation of Love: Existential Aesthetics of Wang Ting-Kuo’s Novels |
| 指導教授: |
廖淑芳
Liao, Shu-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5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1 |
| 中文關鍵詞: | 生存美學 、自我技術 、王定國 、抒情 、欲望 、烏托邦 |
| 外文關鍵詞: | Existential Aesthetics, Techniques of the self, Wang Ting-Kuo, Lyric, Desire, Utopi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7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3年至2016年,王定國密集出版四本小說集,且接連獲獎,這是他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裡,未曾有過的熱鬧。《那麼熱,那麼冷》(2013)一書,是他依違於建築業與文學之間多年後,決心重返文壇之作,也從這本小說集開始,逐漸奠定了他個人的寫作特色與風格。
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動讀者,不單是作品質量的穩定,背後還包含作者的推力,他讓讀者看見的,不只是好的作品,還有「文學精神」的重生。本論文主要以「生存美學」、「欲望」和「抒情向度」三個層面,討論其小說所呈現的重複與循環關係,當中援引的傅柯生存美學是一種關注自身與他人的倫理學,將欲望問題審美化,而這也是關於傾聽、言說、書寫與各種自我技術的概念。王定國的寫作從原初的匱乏與欲望帶起整個循環,亦即藉由藝術尋求自我,是富有「抒情」色彩的自我技術,並體現生存美學的實踐。
筆者認為其創作初衷帶有「理想性」:文學即是救贖。當他談論主人公與自己的關係時,他覺得自己在為人物尋找救贖,換句話說,也就是在拯救人物的靈魂。然而,在他執筆前,毋寧是文學先拯救了他,在面臨現實生存的虛空與混亂時,記憶裡的情感欠缺與恐懼,都形成了他對自我生存尋求拯救的力量。整體而言,王定國不僅塑造小說藝術,更將自己的生活變作藝術品,這是他寫作最動人的地方,亦是放眼現今文壇,少有人跡的文學之路。
2013 marked an upsurge of interest in Wang Ting-Kuo’s novels in literary circles, not only due to the success of his works, but also due to his creative influence. Wang Ting-Kuo, having a creative writing career that spans over four decades, was rediscovered over the past 4 years. He allows readers to experience both good writing and the rebirth of “the spirit of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Michel Foucault’s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will serve as a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The paper looks at how Wang Ting-Kuo uses self-technique to create a unique literary life, how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display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and how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own works is in fact an example of aesthetics of existence. Wang Ting-Kuo not only shapes the art of fiction, but also turns his own life into a work of art, which becomes the most touching part of his novels.
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文本
王定國,《細雨菊花天》,台北:采風出版社,1982年10月。
王定國,《離鄉遺事》,台北:蘭亭書店,1982年11月。
王定國,《宣讀之日》,台北:五千年出版社,1985年12月。
王定國,《我是你的憂鬱》,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8年。
王定國,《隔水問相思》,台北:華成圖書,2003年。
王定國,《沙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4年。
王定國,《那麼熱,那麼冷》,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13年。
王定國,《誰在暗中眨眼睛》,台北:印刻文學出版公司,2014年10月。
王定國,《敵人的櫻花》,台北:印刻文學出版公司,2015年9月。
王定國,《戴美樂小姐的婚禮》,台北:印刻文學出版公司,2016年9月。
(二) 專書
王向遠,《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王德威,《中國現代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沈從文著,《抽象的抒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契柯夫,《契柯夫論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徐承,《高友工與中國抒情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高宣揚,《傅柯的生存美學》,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陳惠英,《抒情的愉悅》,香港:中華書局,2008年。
陳惠英,《感性、自我、心象──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程正民,《俄國作家創作心理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
須文蔚主編,《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2008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城邦文化,2016年。
葉維廉《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魯迅,《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1989年。
賴俊雄主編,《傅柯與文學》,台北:書林出版,2008年。
賴香吟,《文青之死》,新北市:印刻文學出版,2016年。
(三) 翻譯書
C.S.Hall&V.J.Nordby著,史德海、蔡春輝譯,《榮格心理學入門》,台北:五洲出版社,1988年。
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著、王宏圖譯,《小說與重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巴赫金(M.M.Bakhtin)著,錢中文主編、曉河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卡夫卡(Franz Kafka)著,葉廷芳主編,《卡夫卡全集第九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福柯文選Ⅲ:自我技術》,北京:北京大學,2016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編,《福柯文選I:聲名狼藉者的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6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2004年。
艾‧弗洛姆(Erich Fromm)著,李健鳴譯,《愛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合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
谷崎潤一郎著、李尚霖譯,《陰翳禮讚》,台北:城邦文化,2009年。
韋恩•布斯(Wayne Booth),華明、胡曉蘇、周憲合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
曼海姆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台北:桂冠出版,2006年。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顧嘉琛譯,《文學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著、桂裕芳譯,《寫作》,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四) 期刊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茅盾、朱西甯、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第14卷第10期(1986.3),頁23-40。
朱芳玲〈隱遁者的生存美學──七等生《譚郎的書信》的自我書寫與自我建構〉,台中:興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1年。
宋澤萊,〈一部臺灣政經、社會的診病大書--試論王定國的《憂國》〉,《臺灣新文學》,5期,1996c年8月。235-242頁。
范銘如,〈台灣小說的五代同堂〉,《聯合文學》十二月號314期,2010年。
高友工,〈試論中國藝術精神〉(上),臺北市:《九州學刊》第二卷第二期,1988年1月。
黃健富,〈無聲之聲‧幾個斷片‧讀袁哲生〉,《秘密讀者》2014年4月號。
黃瑞祺、王恭志〈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5期,2007年4月,51-70頁。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作性的轉化〉,台北:《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二期,2005 年7 月。
黃錦樹,〈剩餘的時間──論童偉格的抒情寫作〉,《文藝爭鳴》(2012.06),頁27-33。
黃錦樹〈窗、框與他方──論郭松棻的域外寫作〉,台北:台灣文學研究學報十五期,2012年10月,頁9-35。
劉乃慈,〈佔位與區隔─八○年代李昂的作家形象與文學表現〉,《台灣文學研究學報》十三期,2011年10月,頁361-387。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台南:臺灣文學學報,2010年6月,頁113-144。
羅蘭‧費希爾著,陸象涂譯,〈烏托邦世界觀史撮要〉,《第歐根尼》,1994年02期。
(五) 碩、博士論文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台北: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余青霞〈高中生品格發展之因子模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李慧娟,〈Foucault的修身倫理學及其對品德教育之內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李嬑蒨,〈傅柯的生存美學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政志〈教師身分與隱遁者—七等生作品中的恥感、罪感與自我技術〉,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施秋吟,〈後現代主義浪潮下之解烏托邦小說《莫斯科二O四二》〉,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舒虹〈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研究──解讀郁達夫、廢名、沈從文〉,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秋蘭〈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之研究:閱讀、回憶、自我書寫的生存美學實踐〉,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笑箏,〈論歐茨短篇小說中的「心理寫實主義」〉,長春:吉林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梁欣芸,〈台灣當代妓女題材小說(1960s-1980s)〉,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辜韻潔,《臺灣當代商戰小說主題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孟珠〈閉鎖時空‧空白經驗──袁哲生小說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台北: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劉淑貞,〈林中路:現代主義小說的抒情徵狀及其倫理性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六) 網路資源
王定國,〈父親〉,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713000716-260115,2015.7.13,查閱日期:2016.7.26。
台文戰線聯盟,宋澤萊,〈試論林雙不和王定國的譴責文學──戰後諷刺文學的一種變形和遺緒〉,來源:http://goo.gl/AgYkmS,2014.3.13,查閱日期:2014.6.30。
汪正翔,〈殘暴而溫柔的救贖──專訪《誰在暗中眨眼睛》作者王定國〉,來源: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3255,2014.11.14,查閱日期:2016.5.26。
張耀仁,〈熱的暗潮,冷的伏流:評王定國《那麼熱,那麼冷》〉,來源: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rennychang/cn/archive/12256,2014.10.2,查閱日期:2016.10.30。
張耀仁〈我們這一代:六年級作家(之十二)別鳥駱以軍〉,來源:http://udn.com/news/story/7048/1329590,2015.11.22,查閱日期:2016.9.25。
陳裕堂,〈文學建築‧小說大樓〉,來源:http://old.ltn.com.tw/2005/new/jun/17/life/article-1.htm,2005.6.17,查閱日期:2016.7.5。
童偉格,臺灣文學館教室部落格「靜止重尋」,來源:http://xdcm.nmtl.gov.tw/tlc/home02.aspx?ID=$8083&IDK=2&EXEC=D&DATA=926&AP=$8083_HISTORY-0,2013.12.3,查閱日期:2016.7.28。
黃文鉅,〈一個把他人的悲劇看作自己,而展開救贖和希望的旅程〉,來源: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people/20150911/25585790,2015.9.11,查閱日期:2016.10.27。
黃崇凱,〈時間的歌─賴香吟談《文青之死》〉,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00653,2016.6.15,查閱日期:2016.6.30。
黃濤,〈敘事思想家的技藝——評劉小楓《沉重的肉身》〉,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d3cd560102v2e3.html,2014.8.20,查閱日期:2016.6.30。
閱讀人生筆記,朱宥勳,〈精純的萃取,厚實的抒情〉,來源:http://goo.gl/a1dmDH,2014.2.7,查閱日期:2014.6.30。
(七) 西文資料
George Steiner.Language and Silence:Essays o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he Inhuma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errida, Jacques. Cinders, trans. by Ned Lukcher, University of Nerbraska Press, Lincoln & London, 1991.
Sigmund Freud. On psychopathology :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and other works,London : Penguin Book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