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禹齊
Chen, Yu-Chi
論文名稱: 歸有光論文章體則與其作品研究
The Research of Gui You-Guang’s WenZhangZhiNan(Literature Analysis) and His Works.
指導教授: 高美華
G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60
中文關鍵詞: 歸有光文章指南體則明代散文文學批評
外文關鍵詞: Gui You-Guang, WenZhangZhiNan, Literature Analysis, prose of the Ming Dynasty, Literary Criticism
相關次數: 點閱:1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代對於歸有光的文學批評,呈現出多重性與歧異性,在這之中亦見持論者的自相扞格與矛盾處,如此一來,可能誤將歸有光的文學批評給功利化,也可能窄化了我們去審視歸有光文學作品當中的時空立體感。基於揭露這層迷思而出發,本論文將回歸到其文本的純粹性,重新站立在歸有光看待文章、評價文學的角度,那麼,歸有光所著唯一論及其文學思想理論基礎的《文章指南》一書,就是最好的材料與架構。

      《文章指南》一書共分六十六「論文章體則」,各體則皆有選文與評說,其中大量保留了歸有光分析文章、授業講學之教本。本論文乃以歷代對於歸有光的文學批評與詮釋為研究基礎,以歸有光《文章指南》中六十六「論文章體則」為研究對象,以章法學結構為研究方法,以歸有光的生命實踐為研究基調。分別以章法學架構中的「相題立意」、「鍊字鍛句」、「安章佈勢」為章節,從「論文章體則」的論述出發,再將體則一一置放入歸有光的作品當中,抽絲剝繭、層層透析,以歸有光論析文章的觀點,再據之反觀歸有光的文學面貌。

      《文章指南》當中的「論文章體則」是其定法,定法有其制約與侷限性,必須從「定法」走向「活法」,這亦是本論文的研究重心。因此,以歸有光作品與生平繫年,在每一個文本的探索之中,我們必須針對其生命的體悟與實踐對於其心理狀態與文學創作的關係,進行立體的聯繫與全面的觀照,得以塑造歸有光文學作品當中審美意境的獨立與豐碩的版圖。在最末章,即以歸有光作品中「面對死亡的經驗」及「生命空間的記憶」作為文章體則與其生命經驗的實踐。畢竟,文本終究離不開生命,體則必須回歸文本,兩相對照互涉,以對於「文以載道」與「獨抒性靈」之間的擺盪,轉而對於自我生命意識的關注與實踐,才能真正見到歸有光文學地位的獨特意義,建構出歸有光獨特的文學面貌與意境。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the literature reivew toward Gui You-Guang’s works shows differences. Inconsistence is seen among reviewers as well. In this way, it’s likely to serve the purpose of literature review toward Gui’s works. It’s also likely to narrow down our perspctive of the beauty of life in Gui’s work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yth, the thesis turns the focus back on the purity of Gui’s text, viewing articles and evaluating literature from Gui’s points of view. Then, WenZhangZhiNan, the book written by Gui, discussing the basis for his literature ideas, is the best material and framework.

      WenZhangZhiNan includes 66 literature analysis. Each has its selected piece and review. In most of them, the material of articles analyzed and lectured by Gui was preserved.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pretation toward Gui’s works from different dynasties. It studies the 66 literature analysis in Gui’s WenZhangZhiNan. The study method of this thesis is organizational writing approach and uses Gui’s realization toward life as its study track. The study will discuss the classifications, styles, topics, article plan, methodicalness, structure and rhetoric in organizational writing approach and put each literature analysis into Gui’s works. The thesis makes a painstaking investigation and a takes thorough analysis in the hope of analyzing articles from viewpoint of Gui’s and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aspects of Gui’s works on the basis of it.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in WenZhangZhiNan is only dead principles with its limitation. It is required to go from dead principles to flexible principles, which is also the center of this study. Therefore, intersecting Gui’s works and life, in exploring each text, we must undergo a solid contact and a thorough contemplation when it comes to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ui’s realization toward life to his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By doing this, it will help shape independence of appreciation of beauty and magnificent domain in Gui’s literary works.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experience facing death and spatial memory of life in Gui’s works are used for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 realization for life experience. After all, the text can’t exist alone without lif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has to go back to the text. They are influenced mutually and turning back to self consciousness for life and realization. This is when we truly see the uniqueness of Gui’s literature and construct the unique literary fa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Gu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的形成…………………………………………………………1   一、明代對於歸有光文學的詮釋與批評……………………………………1   二、明末清初對於歸有光文學的詮釋與批評………………………………3   三、清代桐城派對於歸有光文學的詮釋與批評……………………………6   四、今人對於歸有光文學的詮釋與批評……………………………………11  第二節 研究文獻的回顧 ……………………………………………………14   一、針對歸有光文學的探討或研究…………………………………………14   二、從文學史發展或流派進行研究…………………………………………20  第三節 問題意識的提出………………………………………………………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版本………………………………………………………27   一、研究範圍:經部…………………………………………………………27   二、研究範圍:史部…………………………………………………………27   三、研究範圍:子學與評點學………………………………………………28   四、研究版本…………………………………………………………………28  第五節 研究方法的確立………………………………………………………30   一、以歷代對於歸有光文學之批評與詮釋為研究基礎……………………30   二、以歸有光《文章指南》中「論文章體則」為研究對象………………31   三、以章法學結構為研究取向………………………………………………35   四、以歸有光的生命實踐為研究基調………………………………………38 第二章 歸有光生平與《文章指南》概述……………………………………41  第一節 歸有光生平傳略………………………………………………………41   一、家世背景…………………………………………………………………42   二、家庭生活…………………………………………………………………50   三、科舉應試…………………………………………………………………53   四、任官仕宦…………………………………………………………………64  第二節 《文章指南》概述……………………………………………………72 第三章 歸有光論文章體則(一)──相題立意……………………………75  第一節 文章本質論……………………………………………………………75   一、義理之說 ………………………………………………………………65   二、養氣之說 ………………………………………………………………77   三、才識之說 ………………………………………………………………79  第二節 立意論…………………………………………………………………81   一、立論正大 ………………………………………………………………81   二、立意貫說 ………………………………………………………………84   三、題外生意 ………………………………………………………………86   四、駁難本題 ………………………………………………………………90   五、回護題意 ………………………………………………………………91   六、駕空立意 ………………………………………………………………94   七、用意奇巧 ………………………………………………………………97   八、 死中求活………………………………………………………………99   九、設喻立意………………………………………………………………101   十、托事立論………………………………………………………………113 第四章 歸有光論文章體則(二)──鍊字鍛句…………………………116  第一節 鍊字法………………………………………………………………116   一、遣文平淡 ……………………………………………………………117   二、造語蒼勁 ……………………………………………………………120   三、敘事典贍 ……………………………………………………………123   四、辭氣委婉 ……………………………………………………………126   五、字煩不厭 ……………………………………………………………127  第二節 鍛句法………………………………………………………………130   一、疊上轉下句法 ………………………………………………………130   二、下句載上句法 ………………………………………………………133   三、攔截上文句法 ………………………………………………………134   四、長短錯綜句法 ………………………………………………………136   五、雙關句法 ……………………………………………………………140   六、文短氣長 ……………………………………………………………142   七、含意不露 ……………………………………………………………144   八、文勢重疊 ……………………………………………………………146   九、文勢如貫珠 …………………………………………………………147   十、文勢如走珠 …………………………………………………………150   十一、文勢如擊蛇 ………………………………………………………152   十二、文勢如破竹 ………………………………………………………154 第五章 歸有光論文章體則(三)──安章布勢…………………………156  第一節 謀篇佈局……………………………………………………………156   一、引證古義 ……………………………………………………………156   二、持論要法 ……………………………………………………………160   三、抑揚兩用 ……………………………………………………………161   四、一正一反 ……………………………………………………………167   五、正反翻應 ……………………………………………………………168   六、前後相應 ……………………………………………………………169   七、總提分應 ……………………………………………………………171   八、總提總收 ……………………………………………………………173   九、逐事條陳 ……………………………………………………………175   十、一級高一級 …………………………………………………………177   十一、一步進一步 ………………………………………………………180   十二、先虛後實 …………………………………………………………181   十三、先疑後決 …………………………………………………………182   十四、綴上生下 …………………………………………………………183   十五、設為問難 …………………………………………………………184   十六、字少意多 …………………………………………………………185   十七、繳應前語 …………………………………………………………188   十八、疊用繳語 …………………………………………………………190  第二節 結法佈局……………………………………………………………192   一、結意有餘 ……………………………………………………………192   二、竿頭進步 ……………………………………………………………193   三、結末括應 ……………………………………………………………194   四、結末推原 ……………………………………………………………194   五、結末推廣 ……………………………………………………………195   六、結末垂戒 ……………………………………………………………196   七、結句有力 ……………………………………………………………197   八、結束斷制 ……………………………………………………………198 第六章 定法與活法:文章體則與生命經驗的實踐………………………199  第一節 作品中面對死亡的經驗……………………………………………200   一、悼亡母親的追憶 ……………………………………………………200   二、悼亡妻兒的回憶 ……………………………………………………205   三、對於死亡的正義追尋 ………………………………………………214  第二節 作品中的空間記憶…………………………………………………219   一、生活空間的溯源 ……………………………………………………220   二、空間的情感記憶 ……………………………………………………223 第七章 結論…………………………………………………………………231 參考文獻 ………………………………………………………………………236 一、古典文獻 ………………………………………………………………236 二、當代專著 ………………………………………………………………239 三、學位論文 ………………………………………………………………243 四、期刊論文 ………………………………………………………………244 附錄一、歸有光生平與其作品繫年表 ………………………………………247 附錄二、歸有光論文章體則之法與其作品對照表 ………………………253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民國72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局,民國82年5月臺十七版)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0年,再版)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民國72年)。
    宋、魏天應:《論學繩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民國72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3年8月4日初版)
    元、黃溍:〈順齋文集序〉,《文獻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初版)
    宋、樓昉:《崇古文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初版)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初版)
    宋、陳騤:《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68年)
    宋、李塗:《文章精義》,(臺北:莊嚴出版社,民國68年)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元、王構:《修辭鑑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明、歸有光:《歸震川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98年5月一版)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74年10月再版)
    明、吳納:《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王文祿: 《文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唐順之:《文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初版)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公司,民國65年6月初版)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9年3月初版)
    明、王世貞:《讀書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1版)
    明、王禕:《王忠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版,民國72年)。
    明、艾南英:《天傭子集》,(清道光16年艾舟重刊本)
    明、唐時升:《三易集》,(臺北:偉文圖書公司,民國96年9月)
    明、孫岱編:《歸震川先生年譜》,清光緒六年刻本,(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年譜叢刊》第四十九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明、羅玘:〈館閣壽詩序〉,《圭峰集》卷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民國72年初版)
    明、曾鼎:《文式》,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二冊。
    明、曾鼎:《文式》,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二冊。
    明、高琦《文章一貫》,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二冊。
    明、莊元臣:《論學須知》,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三冊。
    明、李騰芳:《文字法三十五則》,收錄於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三冊。
    清、清高宗:《文淵閣四庫全書‧震川集提要》,卷十二,集部六,別集部五,(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清高宗:《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卷一,(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清高宗:《四庫全書‧欽定續通志》,卷一百六十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清高宗:《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九十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清、方苞:《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9年11月初版)
    清、姚鼐:《明清十大尺牘‧姚惜抱尺牘》,(臺北:啟業書局,民國60年8月初版)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初版)
    清、劉大櫆:《海峰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6年11月初版)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1年1版)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0年初版)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9年4月台1版)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民國6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台1版)
    清、王應奎:《柳南續筆》,(臺北:廣文書局,民國58年元月初版)
    清、張廷玉主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清、歸莊:《歸玄恭遺著》,(上海:中華書局排定本,1932年)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8年1版)
    清、金聖嘆評點、唐文吉注釋:《金聖嘆評點才子古文》,(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發行,2007年第一版)
    清、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清、過珙:《古文評註》,(臺中:曾文出版社,民國64年)
    清、梅曾亮:《古文詞略》,(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3年)
    清: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 民50)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92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二、當代專著
    張傅元、余梅年編《歸震川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出版)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1月在台一版)
    錢基博:《明代文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11月台1版)
    呂新昌:《歸震川評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5月)。
    章微穎著:《中國國文教學法》,(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4年3月再版)
    華仲麐:《中國文學史論》,(臺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65年3月3版)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65年6月)
    郭仲寧:《歸震川散文試論》,(嘉義:興國出版社,民國66年1月)
    姚永樸:《國文學》,(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6年7月再版)
    范文芳:《歸震川研究》,(新竹:國興出版社,民國68年7月)。
    吳闓生:《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68年)。
    翁文宏:《文體析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69年1月初版)
    張傳元、余梅年:《明歸震川先生有光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9年7月初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歷史輔助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9年9月三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1年,臺七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2年初版)
    宋文蔚:《文法津梁》,(臺北:蘭臺書局,民國72年)
    陳登原:《國史舊聞》,(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3年3月初版)
    王德春主編,《修辭學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李鍌等編:《中國文學概論》,(臺北:空大出版社,民國78年三版)
    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出版,民國78年七版)
    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初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尤信雄: 《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再版)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79年11月初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民國79年)
    葉百豐,《韓昌黎文彙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9年)。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6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80年7月初版)
    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0年二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2年二版)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3年初版)
    郭預衡、侯光復主編、趙伯陶選注:《中國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歸有光》,(長沙:湖南出版發行,1995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85年初版二刷)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馬美信:《唐宋派文學活動年表》,(台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1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6年6月初版六刷)
    黃毅:《唐宋派新論》,(台北: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7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四》,(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87年7月初版)
    呂新昌:《歸震川及其散文》,(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7年7月初版)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7年9月初版)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7年11月)
    劉勰著、羅立乾注釋:《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8月,三版)。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沈新林:《歸有光評傳》,(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一版一刷)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90年2月增訂2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民國90年8月版)
    李熙宗、劉明今、袁震宇、霍四通:《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二刷)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90年9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叢》,(臺北:里仁書局,民國90年10月15日初版)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一版二刷)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92年6月初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94年5月初版)
    陳嘉英:《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民國94年9月初版),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貝京:《歸有光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8月第1版)。
    黃明理:《儒者歸有光析論──以應舉為考察核心》,(臺北:里仁出版,民國98年9月5日初版)

    三、學位論文
    龔道明:《歸有光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梅家玲:《明代唐宋派文論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73年)
    簡錦松:《明代中期文壇與文學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76年7月)
    陳惠雪:《歸有光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7月)。
    戴華萱:《崑山歸有光研究-明代地方型文人的初步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91年),頁14。
    宋菊芬:《歸有光散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陳瑋玲:《歸有光抒情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4年)。
    江青芬:《歸有光人情散文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陳麗如:《歸有光散文中女性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黃瑞婉:《法與情:歸有光散文書寫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林怡君:《明代新思潮下文人的婦女觀―以歸有光、李贄、馮夢龍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8年)

    四、期刊論文
    許世瑛:〈歸有光和他的記敘文抒情文〉,臺北:《文學思潮》,第四期,(民國68年5月)。
    龔道明:〈歸有光與明代文壇〉,臺北:《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八卷,第二期,(民國68年12月)。
    龔道明:〈歸有光的文學觀〉,臺北:《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九卷,第一期,(民國69年6月)。
    范文芳:〈歸有光文評析〉,新竹:《新竹師專學報》,第六期,(民國69年6月)。
    杜若:〈歸有光的抒情文〉,臺北:《台肥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五期,(民國71年5月)。
    章明壽:〈歸有光和張岱的散文風格簡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民國73年2月),頁7。
    蔡信發:〈析論歸有光的散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二十卷第三期,(民國76年3月),頁58。
    余崇生:〈試論歸震川的文章風格〉,臺北:《古典文學》第9集(民國76年4月)。
    屈小玲:〈歸有光散文的變異與影響〉,江蘇:《江海學刊雙月刊》第6期(1991年)。
    陳志明:〈歸有光的學術思想〉,臺北:《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民國82年)。
    于中俊:〈歸有光論〉,台南:《中國國學》,第22期,(民國83年10月)。
    姚玉光:〈歸有光生平三考──兼與王勉、曹明綱、張傳元商榷〉,山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1995年1月,頁47-49。
    馬鴻盛:〈是題材狹窄,還是對題材的拓寬-論明代散文大家歸有光的創作〉,北京:《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1996年)。
    陳煒舜:〈永樂至弘治間臺閣諸臣的《楚辭》論〉,(台中:靜宜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一期,民國95年6月),頁31-58。
    黃毅:〈歸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嗎?〉,北京:《中國古籍與文化》,第1期,(1997年),頁9-13。
    劉璞:〈論歸有光的「全人」〉,雲南:《昆明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
    鄭立群:〈漫不經意 獨具匠心——讀歸有光〈項脊軒志〉〉,《財稅理論與實踐》,第四期,(1997年)。
    許麗芳:〈書寫態度與生命情態之展現與追求——試析王禹偁〈黃岡竹樓記〉與歸有光〈項脊軒志〉之異同〉,《東師語文學刊》,第十一期,(民國87年6月)。
    余昭玫:〈歸有光抒情散文析論〉,臺北:《大陸雜誌》,第九十七期,第五卷,(民國87年11月)。
    張承鴻:〈「偃仰嘯歌」「揚眉瞬目」──歸有光〈項脊軒志〉別議〉,《安順師專學報》,第一期,(1999年)。
    宋龍淵:〈一生坎坷的歸有光〉,《語文教學與研究》,第三期,(1999年)。
    趙明麗:〈樸實無華的人間至情──試析歸有光〈項脊軒志〉的情感描寫〉,《天中學刊》,第十五卷增刊,(2000年8月)。
    黃明理:〈如蘭之生母為寒花說──歸有光兩篇短文的閱讀策略〉(臺北:《孔孟月刊》,四十四卷,第九、十期,民國89年)
    崔衡:〈試論歸有光對晚明小品的啟迪〉,《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1年9月)。
    劉開潔:〈於平淡中見真情──歸有光〈項脊軒志〉的寫作特色〉,《修辭學習》,第二期,(2001年)。
    趙伯陶:〈歸有光散文簡論〉,江蘇:《蘇州大學學報》,第3期,(2001年)。
    李家驤:〈歸有光的散文理論〉,《台州師專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一期,(2002年2月)。
    賀國強:〈評說世事,感嘆今昔——歸有光贈序文小探〉,廣州:《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卷第十期,(2002年10月)。
    姚玉光:〈歸有光及〈項脊軒志〉若干問題釋疑〉,《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3年6月)。
    張玉琴:〈淺論歸有光〈項脊軒志〉的抒情特色〉,《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卷第四期,(2003年12月)。
    李紹雄:〈自然平淡 悱惻動人——論歸有光家庭散文的風格〉,《雲夢學刊》,第二十五卷,第二期,(2004年3月)。
    沈新林:〈論歸有光鄉曲應酬之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6卷,第2期,(2004年6月),頁49。
    貝京:〈歸有光〈項脊軒志〉細讀〉,《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2004年)。
    王福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從〈項脊軒志〉看歸有光的散文貢獻〉,《師範教育》,第五期,(2004年)。
    鮑紅:〈歸有光與桐城派的淵源關係〉,《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5年3月)。
    馮豔:〈論歸有光抒情小品中的史記精神和史記筆法〉,《平頂山工學院學報》,第十四卷,第二期,(2005年3月)。
    林如敏:〈歸有光散文的中庸性〉,廣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05年7月)。
    貝京:〈明清人對歸有光的評價述論〉,《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十五卷第三期,(2005年9月)。
    貝京:〈歸有光《史記》評點研究〉,《中國文學研究》,第二期,(2005年)。
    吳永甫:〈安亭歸有光遺跡探微〉,《上海農村經濟》,第一期,(2005年)。
    鄔國平:〈如蘭的母親是誰──歸有光女如蘭壙志、寒花葬志本事及文獻〉(上海:《文藝研究》,第六期,2007年)。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5-07-23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