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蔣致溱
Chiang, Chih-Chen
論文名稱: 人文中國--越南學者阮輝貴與潘文閣的學思脈絡
China in the View of Humanities: On Scholarship of Vietnamese Sinologists - Nguyen Huy Quy's and Phan Van Cac
指導教授: 周志杰
Chou, Chih-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越南中國學中越關係阮輝貴潘文閣中國研究文化研究全球中國學
外文關鍵詞: On China study in Vietna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 Nguyen Huy Quy, Phan Van Cac, The research of China,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ure, on China study in the world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中國崛起,亦為中國研究之全球化與轉型注入新動力。此一變遷亦衝擊向來以美國為主軸之西方近代中國史研究,由「西方中心」往「中國中心」轉移。本論文順應前述趨勢,並為避免研究方法產生偏頗,不以西方或中國的任一種「中心」為單向標準,轉而以自古即與中國關係密切且現下正師法中國進行改革之越南為研究標的,正是寄望從另類的位置與視角來看待中國學。
    據此,本論文以兩位越南中國學研究學者為對象,藉由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訪談法及個案比較法,比較兩位學者對於中國研究的反思及對中越關係的認識。研究發現,越南的中國學研究通常與中國的漢學傳統密不可分,而越南的中國學研究者的專業知識分享並非僅由個人的內在動機或意願所驅使,亦深受自身政經與社會變遷和中越關係等因素所影響。台灣的越南研究尚屬起步階段,針對越南中國學之研究更乏人投入。未來除需專業知識之累積,亦需強化語言之熟悉度,以補足過去歷史或文化研究的含糊和籠統,俾利開拓臺灣在全球中國學與與東南亞漢學研究的新視野。

    Because China is rising, its economy, military force, and future movement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focus. It influences west research about Chinese history in modern times which had centered on America, and causes the trends that "China center" replace"western center" ;For doing not make the research method produced one-sided, will not take any kind of"center" in west or China as one-way standard, make a research by the economy fast- taking off Vietnam, is exactly so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another position.
    This article took two Vietnamese researchers who had done China studies as the object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adopted the document analysis, text analysis, deeply interviews, and cases compare to compare two researchers’ introspection about China studies and their cogni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etnam and China.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ina studies in Vietnam are inseparable from Sinological tradition in China. China studies researchers share expert knowledge because of not only individuals’ inner motive or volition but also the influences of other factors.The research of Vietnam in Taiwan is still on the initial stage. Besides possessing expert knowledge, China in Vietnam learn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arch requires strengthening language training. It will complete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which was ambiguous and equivocal in the past, and expand the new 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and South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背景:越南的中國認識…………………………7 第三節 研究動機………………………………………………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24 第一節 阮輝貴之中國研究…………………………………24 第二節 潘文閣之中國研究…………………………………27 第三節 越中關係相關文獻………………………………… 32 第三章 阮輝貴與潘文閣的生平與經歷…………………………34 第一節 從歷史走入中國的阮輝貴…………………………34 第二節 從漢字走入中國的潘文閣…………………………51 第四章 阮輝貴與潘文閣對越南研究中國學的省思…………68 第一節 幼時的生活背景對中國學的啟蒙…………………69 第二節 維持與強化越中關係對中國研究的重要性………72 第三節 政治封閉及經費限制對中國學研究之衝擊………76 第四節 對中國學術自由之肯定……………………………78 第五章 結論……………………………………………………82 第一節 阮輝貴、潘文閣對越南中國學的自我定位………85 第二節 阮輝貴、潘文閣對越南中國學的全球定位………87 第三節 從中國內部的視野看待越南中國學的位置………92 第四節 臺灣對越南中國學的觀點與省思…………………96 參考文獻………………………………………………………100 附件﹙訪談資料﹚………………………………………110~141 【圖表目錄】 ﹙表一﹚兩位學者重要年代對照表...................15 ﹙表二﹚兩位學者之MSSD分析圖…………………………19 ﹙表三﹚兩位學者所處情境及其所生產知識概列圖……30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劉伉:〈中國國名尋經〉,《世界社會文化地理手冊》(北京中國林業,1993),頁130-133。
    David Marsh and Gerry Stoker等原著,陳義彥等譯:《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2009年)。
    Todd Landman著,周志杰譯:《最新比較政治的議題與途徑》,(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7年),頁42。
    Earl Babbie原著,陳文俊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市:湯姆生出版,2005年),頁429。
    潘文閣:〈儒學與越南的政治文化〉,《儒學與當代文明》,2009,頁2009-2019。
    潘文閣、毛漢光、鄭阿財總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新文豐,2002)。
    潘文閣、毛漢光、鄭阿財總主編:〈浴翠山靈濟塔記〉,《越南漢喃銘文匯編》(新文豐,2002)頁322。
    廖高賢,石之瑜:《似曾相敵--天安門事件後在美國與台灣的中國形象》,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民88。
    阮懷秋:《從邊緣看大國:越南〈中國研究〉期刊對越中關係的認識》,(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論文,2009年1月)。
    王士錄:《當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頁233。

    (二)、論文
    曾倚翠,〈溝口雄三的中國方法-超克亞洲的知識脈絡〉《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系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心,2008年2月。
    蔣為文,〈越南,「去殖民化」與「去中國化」的語研政策〉,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2002。

    (三)、期刊

    石之瑜:〈知識觀光-中國研究的知識倫理框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石之瑜:〈知識觀光-中國研究的知識倫理框架〉《社會科學》,2006,第二期。
    陳威志、石之瑜,〈從亞洲認識中國-濱下武志研究「朝貢體系」的啟示〉,《政治科學論叢》,第39期(2009年3月號),頁55-84。
    喬新生,〈宋朝帝國的覆滅與北京奧運的奢華〉,《北京之春》,第184期(2008年9月號),頁28。
    李曉,〈歷史上中越兩國關係的惡化〉,《理論探新》2009.10,下旬刊。
    于向東,〈中國的越南學研究狀況及其思考〉,《鄭州大學學報》2005,第六期。
    于向東:〈試論18世紀越南學者黎貴惇的世界觀〉,《哲學研究》(2009:11)。
    陳确,〈試述越南社會民俗的特點及其成因〉,《東南亞研究》2006,第三期。
    祁廣謀,〈漢語漢字在越南的傳播及其文化意義分析〉,《東南亞研究》2006,第五期。
    劉海峰,〈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學術月刊》2006,第十二期。
    王桃,〈20世紀以來中國學者關於清代以前中越關係的研究〉,《東南亞研究》2006,第三期。
    賴艷凌、劉志強,〈中國越南語翻譯、專業的歷史與現狀〉,《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第一期。
    阮維貴,〈鐙太梅與中國學問題〉,《中國研究期刊》1995,第一期。
    黃俊傑、蔡明田,1997年12月,〈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人文學報》,第十六期。
    潘文閣講述,張秀蓉紀錄,〈越南的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第十一卷,第四期。
    黃俊杰、阮金山,〈越南儒學資料簡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09,第二期。
    阮輝貴,〈我所了解的毛澤東思想〉,《毛澤東研究》,2009年第1輯,頁82。
    阮輝貴,〈思考歷史經驗以面向未來〉,《環球視野》,2010年第295期。
    潘文閣,〈儒學與越南的政治文化〉,《儒學與當代文明》,2009。
    郭峰淵、曾繁絹、劉家儀,〈從社會認知觀點探討醫師專業知識分享〉,《圖書資訊學刊》,第4卷第12期,頁97。
    陳立,〈古代越南儒學教育評析〉,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1996。
    盧敏,〈現代化視野中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毛澤東研究》,2009年第1輯,頁421-425。
    阮氏秋芳、范紅燕,〈毛澤東的人才觀及其對越南的啟示〉,《毛澤東研究》,2009年第1輯,頁377-382。
    于向東,〈冷戰後越南對華政策的調整〉,《當代亞太》,2005年第4期。
    于向東,〈越南與大國關係的若干動向〉,《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
    古小松,〈越南:穩定、改革、發展〉,《東南亞縱橫》,2002年8月。
    鄒飛,〈淺析越南外交特點及走向〉,《東南亞縱橫》,2000年增刊。
    龍永行,〈中法戰爭前法國對越南的侵略活動〉,《東南亞縱橫》,1993年第3期。
    黃國安,〈孔子學說在越南的傳播和影響〉,《東南亞縱橫》,1991年第1期。
    連玲玲:〈上海百貨公司的社會主義改造1949~1956〉,(2006年10月:發表於「黨國體制與冷戰初期的兩岸社會經濟」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10/12-10/13)。

    二、越文部分
    作者闕,《中國研究中心十年建設與發展》,(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阮輝貴,〈中國對大西南地區的發展與開放政策〉,《中國研究期刊》,1995,第二期。
    阮輝貴,〈中國現代化幾個問題〉,《中國研究期刊》,1996,第三期。
    阮輝貴,〈回顧中國研究雜誌〉,《中國研究期刊》,2000,第三期。
    阮輝貴,〈迎接新世紀的中越友誼關係〉,《中國研究期刊》,2002,第五期。
    潘文閣主編,《漢喃教程》,〈越南:教育文化出版社,1985〉
    張瑞德:〈中國現代化問題專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課程綱要。
    阮方花,〈2000年中國東盟的關係〉《中國研究期刊》,2001,期3,頁50。

    三、英文部分
    Goldstein, Avery, Rising to the Challenge: China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Garver, John W, “China Decision for War with Indian,” from Johnston Ross, Allastair Iain Johnston,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a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Sutter, Robert 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developments after Mao(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6).
    Chih-Chieh Chou(周志杰), “Bridging the Global and Local:China`s Effort at Linking Human Rights Discourse and Neo-Confucianism”, China Report 2008 44: 139-152..
    Womack Brantly, China and Vietnam, Politics of asymme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Stern, Lewis, Defens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Vietnam: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1977-2003, (McFarland & Company, 2005).
    Glewwe Paul, Economic Growth, Poverty and Household Welfare in Vietnam,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2004).
    Joseph Buttinger, Vietnam: A Dragon Embattled, (New York: Frederik A, Praeger, 1967).
    Pham Cao Duong, Vietnamese Peasants under French Domination 1861-1945, (Berkeley: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st Asia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aia, 1985).
    Nola Cook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ineteenth entury Political Elite of Pre-Colonial Nguyen Vietnam (1802-1883)”, Modern Asina Studies, Vol.29,No 4,(Oct 1995).
    Christopher E, Goscha .“The Modern Barbarian-Nguyen Van Vinh and Complexity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Vietnam”,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ume 3, Number 1, (2004).
    Beckman, Bjarn, Vietnam: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Stockholm: Center for Pacific Asia Studies Stockholm University,1997).
    Buckley, Michael, Vietnam, Cambodia and Laos Handbook, (Chico,Calif:Moon Publications, 1996).
    Norlund, Irene, Carolyn L. Gates and Vu Cao Dam, (eds.). Vietnam in a Changing World. (Nordic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Studies in Asian Topics. No. 17. Richmond, Surrey, England: Curzon Press, 1995).
    Jonathan R.Stromseth (ed), US-Vietnam Relations: An Overview,Dialogue on US-Vietnam Relations-Domestic Dimensions, The Asia Foundation, vol.1, 2003.
    Porter, Gareth,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tic Social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Vietnam Developmet Report, (World Bank, New York, 1999-2007).
    Clark D.Neher,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Era, (Colo:Westview Press, 1999).

    四、網站資料
    華夏經緯網:<中蘇在援越抗美問題上的分歧與衝突>,網址:http://big5.huaxia.com/thjq/wzzdlj/2006/11/21281.html(瀏覽日期:2010年3月21日。)
    香港文匯報:<在越南找中國改革開放的影子>,網址:http://world.people.com.cn/BIG5/8580929.html(瀏覽日期:2010年3月21日)。
    臺灣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越南傳統節日〉,網址:http://www.tecohcm.org.vn/tourguide.php?id=50&cid=2(瀏覽日期:2010年4月17日)。
    亞細安儒學學會:〈越共高層隆重拜祭雄王,以國家力量支持民間信仰〉,網址:http://www.confucianism.org.my/yaxia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17&Itemid=87(瀏覽日期:2010年4月17日)。
    張松健:〈論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網址: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Singapore/zhang-s/zhang-s-07.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1日)。
    臺灣駐胡志明市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越南傳統節日〉,網址:http://www.tecohcm.org.vn/tourguide.php?id=50&cid=2(瀏覽日期:2010年4月17日)。
    范小平:〈論現代儒學的興起對孔廟保護與利用的促進作用〉。網址:http://www.confucianacademy.com/printpage.asp?ArticleID=328(瀏覽日期:2010年5月24日)。
    當代中國研究通訊:〈中國全球化的方法論與反方法論〉,網址:http://cfcc.nthu.edu.tw/~newsletters/series/2/workshop5_shz.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鉅亨網新聞中心:〈亞銀上調2010年亞洲發展中國家GDP增長預期自6.6%至7.5%〉,網址: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413/KC8O47DE764F8.shtml?c=detai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5日)。
    星島環球網:〈越南為何能從中國獨立出去〉,網址:http://www.stnn.cc/arts/200903/t20090306_991639.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朝鮮日報中文網:〈中國和越南是如何與美國建交的?〉,網址:http://chn.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03/08/20070308000037.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張作錦:〈越南阿旺取了三個太太〉,《遠見雜誌》,2008年3月號。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print.aspx?ser=13982(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星島環球網:〈越南為何背棄胡志明遺囑與中國交惡?〉,網址:http://www.stnn.cc:82/reveal/200903/t20090309_992673.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李永成:〈被誤讀的米爾斯海默 也談進攻性現時主義與單邊主義的關係〉,《國際觀察》,2004年第5期。網址:
    http://tw.babelfish.yahoo.com/translate_url?doit=done&tt=url&trurl=http%3A%2F%2Fwww.irchina.org%2Fnews%2Fview.asp%3Fid%3D723&lp=zh_zt&.intl=tw&fr=yfp-s(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星島環球網:〈越戰前鄧小平告訴日本人:越南一定要教訓〉,網址:http://www.stnn.cc:82/reveal/200802/t20080227_738566.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林靜:〈越南概況〉,《新華網》,網址: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8504/2008/03/28/2685@1999212.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華夏文化,〈孔子在亞洲的影響〉,網址: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601/2005/04/15/342@516414.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8日)。
    楊瑪利、林奇伯:〈亞洲世紀將提早來臨〉,《遠見雜誌-臺灣機會/中國想像2020關鍵報告(上)》,網址:
    http://aadolphin.blogspot.com/2009/07/2020_19.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9日)。
    江逸之:〈向古人學習〉,《遠見雜誌》,(2007年3月號),網址: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cover&ser=12835(瀏覽日期:2010年5月29日)。

    石之瑜、阮懷秋:〈應否避談三十年那場戰爭嗎?〉《百家爭鳴-悠悠南山下》,網址:
    http://boxun.com/hero/200902/nanshanxia/5_1.s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29日)。
    鄧曉東:〈越南經濟奇跡的中國痕跡〉,《中國東盟資訊網》,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gx.xinhuanet.com/ca/2007-02/23/content_9347301.htm(瀏覽日期:2010年5月29日)。
    沈子涵:〈第七屆越南國際教育與職業展各界關注〉,《中央日報網路報》,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8&docid=100677854(瀏覽日期:2010年5月29日)。

    日本驚慌失措,積極關注《當中國統治世界》,〈china.com〉,網址:http://big5.china.com/gate/big5/culture.china.com/zh_cn/reading/first/11022801/20100112/15773648.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31日)。

    李同成:〈1949年,蘇聯首先與新國建交〉,《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址:http://cpc.people.com.cn/BIG5/85037/8218414.html(瀏覽日期:2010年5月31日)。
    何亮亮,〈越南進專家治國時代〉,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1/04/28/WW0104280003.htm﹙瀏覽日期:2010年7月25日﹚。
    鍾堅,〈關於回歸後香港經濟發展的幾個問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962&secid=31994(瀏覽日期:2010年8月12日)。
    何成軒,〈漢字在越南再度趨熱:傳承文化的需要〉,網址: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7/49165/8921050.html﹙瀏覽日期:2010年8月23日﹚。
    國際先趨導報,〈漢語成越南第二大外語〉,網址: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9223/2007/03/02/1266@1476290.htm﹙瀏覽日期:2010年9月2日。﹚
    歷史文化學習網,〈清代考據學〉,網址:http://culture.edu.tw/pioneer/subject_list.php?subjectid=68﹙瀏覽日期:2010年9月6日﹚。
    吳文璋,〈從思想史論臺灣儒學兩大典型─胡適和牟宗三〉,網址: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an/csxslzhtwrxdlddxhshmzs.htm﹙瀏覽日期:2010年9月6日﹚。
    Jackson & Berry ,1985,〈關係策略〉,網址:http://mypaper.pchome.com.tw/jacksonhu/post/1289205200﹙瀏覽日期:2010年9月9日﹚。
    《湯本論壇》〈越南,在兩大國之間〉,網址:http://www.tangben.com/Angel/yuenan.htm﹙瀏覽日期:2010年9月13日﹚。
    《博訊文壇》〈越南異見人士呼籲改革/美越首次國防副部長級合作對話〉,網址:http://www.boxun.com/hero/201008/nanshanxia/3_1.shtml﹙瀏覽日期:2010年9月13日﹚。
    《亞洲時報》〈沒有言論自由肯定不是社會主義〉,網址:http://www.atchinese.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3590&catid=18:2009-01-12-14-50-33&Itemid=110﹙瀏覽日期:2010年9月13日﹚。
    張勉勵,《當代中國史研究》〈越南「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與經驗」國際研討會綜述〉,第16卷,第1期,2009年1月。
    童清峰,《亞洲周刊》〈臺灣主導中國學跨國研究〉,網址:http://chen1107.spaces.live.com/blog/cns!DB8EB7EF1CEF9FE3!2076.entry﹙瀏覽日期:2010年9月13日﹚。
    人民網:〈越南尋花記〉,2009年11月4日,網址:http://travel.people.com.cn/BIG5/10313776.html﹙瀏覽日期:2010年9月15日﹚。
    高惠宇,〈美越眉來眼去 中國提高警覺 越南爭東協盟主 擬引入美俄外來力量 引發大陸不滿〉《旺報新聞》,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0,5253,11052101x112010081500175,00.html﹙瀏覽日期:2010年9月18日﹚。
    中國網,〈外媒預測下一批金磚四國 越南等六國十年後崛起〉,網址: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729732.html﹙瀏覽日期:2010年9月18日﹚。
    黃海振,〈百家廊 韓國人感謝中國崛起〉,《文匯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1/24/CF0801240001.htm﹙瀏覽日期:2010年9月18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