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洋毅
Lin, Yang-Yi
論文名稱: 吳明益小說研究
A Study on Wu Ming-Yi's Fiction
指導教授: 蘇敏逸
Su, Ming-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6
中文關鍵詞: 吳明益本日公休虎爺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天橋上的魔術師
外文關鍵詞: Wu Ming-Yi, It Is a Holiday, Tiger God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Routes in the Dream,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吳明益的早期小說《本日公休》與《虎爺》,開展了「自我」與「他者」兩個書寫脈脈絡。而由《本日公休》中所開展出的夢境書寫、商場小說、原住民題材、成長書寫;《虎爺》所開展出的記憶主題、神祕敘事、自然書寫以及複眼人題材,也在日後的小說中持續被繼承。

      《睡眠的航線》與《複眼人》一方面顯示了創作者從短篇走向長篇的進境,一方面可視為個人小說書寫脈絡中,在「自我」以及「他者」脈絡下的再擴大,並開展出關於戰爭、地方空間以及多元性的嶄新書寫面向。在敘事技巧上,也繼承了從早期小說對於結構的實驗,以多線並進、知性、詩意兼具的美學對小說進行處理。

      而《天橋上的魔師》則顯示了吳明益的小說書寫對於「自我」脈絡的回歸反芻,文字的走向素樸,以及敘事手法的走向魔幻與虛構的樣貌。《天橋上的魔術師》相對於早期的商場小說而言,在書中將人物聚焦在商場中成長的一群身上,以童年與成年並置的角度帶出了時間感,主題上,基本上呈現了對於《虎爺》中開展的神秘、《睡眠的航線》開展的技藝、《複眼人》所開展的地方空間以及「共」,以及貫串其小說創作脈絡,關於「記憶與生命」的繼承,展現了某種全面性的融合。

    Wu Ming-yi’s early novels, It Is a Holiday and Tiger God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unpack two threads of thoughts—“Self” and “the Other”—in his writing. The subjects, such as “dream,” “Zhonghua Shopping Yard” “native Taiwanese,” and “Bildungsroman” in It is a Holiday, and “memory,” “mythic,” “Nature Writ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in Tiger God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are all inherited in his following works.

    The publication of Routes in the Dream and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on one hand, shows Wu’s writing “progress” from short stories to novels.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manifests the expansion of Wu’s threads of thoughts. He not only expands the scope of “Self” and “the Other;” he includes new subjects like “war,” “space and land” and “diversity” as well. As for his writing technique, Wu continues his experiments on structure in his early works. He attempts to narrate his works with juxtapositions of multiple storylines and combined aesthetics of intellectual and poetic qualities.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shows Wu’s return to and rethinking of “Self,” one of his threads of thoughts in his writing. He adopts a plain writing style. And he creates a magical and imaginary atmosphere in his narration. Compared with his early business novels,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focuses on the growth of a group of people in business industry, which develops a sense of time by juxtaposing those people’s adulthood and childhood. For its motif, The Illusionist on Skywalk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display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We can see that “mythic” in Tiger God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writing technique in Routes in the Dream, “space and land” and “community” in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and his main subject—“inheritance of memory and life” are all embraced in Wu’s latest work.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 13 第二章 吳明益早期小說的主題與關懷 16 第一節 後青春期的吶喊與徬徨──《本日公休》 16 一、棒球作為一種隱喻 16 二、早期的商場小說 24 三、軍旅小說 28 四、校園小說 36 第二節 今我來思,昔我往矣──《虎爺》 43 一、軍旅小說 44 二、商場小說 52 三、校園小說及其他 56 第三節 從自我到他者──吳明益短篇小說的轉折 61 一、《本日公休》中的他者 61 二、嶄新的他者──〈複眼人〉──《虎爺》中的自然小說 64 三、《虎爺》中的小說結構、形式及其意義 70 小結 72 第三章 聆聽父親──《睡眠的航線》 76 第一節 世代間的衝突與和解 76 一、愛失能的兩個世代 77 二、修復戰爭毀壞的步道──夢境 86 三、修復戰爭毀壞的步道──旅行 91 第二節 戰爭的多元/多重詮釋 95 一、存在於夢境之中──戰爭時期的多元觀點 95 二、現實行旅所開展出的戰爭觀點 115 第三節 有所本的虛構與互文──小說美學 124 一、知性與詩意/文本現實與有所本的虛構 124 二、小說中的自然意象系統 129 三、夢境間的互文──Z──夢主的晚禱與悼亡 140 小結 145 第四章 萬物共有的眼神──《複眼人》 150 第一節 傾斜中的內在與外在世界 151 一、遭逢「家」變的「不得其所者」 152 二、潛伏在海上渦流中的危機與轉機 158 第二節、我們「共在」大山內心深處,交換話語 162 一、自然與文明之間──阿特烈與阿莉思 162 二、從城市洄游部落──達赫與哈凡 174 三、關係的建立──聲音與故事所形成的「共」 178 第三節 走向自然之道的那山那人那海 182 一、山路的啟示──科學家與詩人之間 183 二、海浪的記憶──放棄傳統的挪威捕鯨人 190 三、痊癒的森林教堂與洞穴 193 第四節 只要我們擁有一雙複眼 197 一、祖靈、自然與生命──達赫與哈凡的複眼人 197 二、阿蒙森帶出的人物典型象徵 199 三、阿莉思小說《複眼人》中的複眼人 201 小結 210 第五章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天橋上的魔術師》 216 第一節 將記憶演繹為魔術與故事的生命之書 216 一、以魔術為喻的小說觀與世界觀 216 二、生命創造、連結與斷裂的魔術時刻 220 第二節 技藝作為一種展演指認世界的形式 224 一、在平凡之中展演一種美與神性的技藝 224 二、魔術技藝──指向一種象徵與隱喻 226 第三節 記憶與空間 227 一、外在世界 227 二、內在世界 231 小結 235 第六章 結論 237 參考文獻 241 附錄一:《睡眠的航線》與《假面的告白》之間的互文 245

    一、吳明益作品

    吳明益,《本日公休》,台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10月。
    吳明益,《虎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2月。
    吳明益,《蝶道》,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10月。
    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5月。
    吳明益,《複眼人》,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年2月。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出版社,2011年12月。

    二、專書

    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台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
    Italo Calvino著,吳潛誠譯,《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時報出版,1996年11月。
    Jorge Luis Borges著,王永年譯,《波赫士全集I》,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2月。
    Joseph Campbell, Bill Moyers著,朱侃如譯,《神話》,台北:立緒文化,1996年10月二版。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12月。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1999年1月。
    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臉譜出版,2010年7月二版。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三島由紀夫著,余阿勳、黃玉燕譯,《三島由紀夫短篇傑作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
    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假面的告白》,台北:木馬文化,2003年9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4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台北:印刻,2005年10月。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當代台灣文學光譜》,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9月。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台灣文學與城市論述》,台北:秀威資訊,2009年3月。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出版社,2007年5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12月修訂二版。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3月。
    黃宗儀,《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台北:群學,2008年11月。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1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9月。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6月。
    劉紀蕙主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12月。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11月。
    錢永祥總編,《思想8: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台北:聯經,2008年1月。

    三、單篇論文與書評

    左美雲,〈2011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決審會議紀錄〉,(資料來源:http://www.nmtl.gov.tw/award/filesys/file/2011/2011.04-1.pdf,2013年6月22日。)
    甘耀明,〈合體戰鬥的新人年代〉,《聯合報‧副刊》D3版,2010年11月20日。
    朱中愷,〈X世代的共同體認:吳明益及其小說〉,《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6期總號146號(1997年12月),頁71-72。
    吳鈞堯,〈崛起九○企畫緣起〉,《幼獅文藝》第601期(2004年1月),頁78-81。
    宋澤萊,〈試評吳明益的小說──第四代台灣作家的美麗初航〉,《臺灣新文學》第7期(1997年4月),頁245-247。
    李奭學,〈2007年台灣書評捕手漏接的小說強打〉,《聯合報‧副刊》E5版,2008年2月3日。
    林洋毅,〈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雲漢學刊》第26期(2013年2月),頁242-261。
    邱貴芬,〈面對浩劫的存活之道:閱讀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頁11-15。
    俞易辰,〈吳明益複眼人 獲獎無數〉,《民眾日報》F17版,2012年2月8日。
    柯裕棻,〈光陰的魔法〉,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2011年)頁5-7。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開卷》E3版,2004年5月10日。
    徐禎苓,〈現代‧儀典‧在地感──鄉土敘事之轉變:以王文興〈海濱聖母節〉與吳明益〈虎爺〉為例〉,《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七期(2011年7月),頁29-48。
    郝譽翔,〈新鄉土小說的誕生──解讀台灣六年級小說家〉,《文訊》第230期(2004年12月),頁25-30。
    郝譽翔,〈大自然的交響詩:評吳明益《複眼人》〉,《文訊》第308期(2011年6月),頁100-101。
    張大春,〈西城舊事任低迴──向所有的讀者推薦《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台北:夏日,2011年),頁3-4。
    張瑞芬,〈複眼與靈視──吳明益的《複眼人》〉,《聯合報‧副刊》D3版,2011年4月2日。
    張瑞芬,〈幻術‧奇譚‧飛天象:評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文訊》第315期(2012年1月)頁110-111。
    莊裕安,〈長夜漫漫夢迢迢:評吳明益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文訊》第261期(2007年7月)頁102-103。
    陳芳明,〈歷史如夢──序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台北:二魚文化,2007年5月),頁4-10。
    陳建忠,〈台灣製造的文學品味:2011年的台灣小說〉,《聯合文學》第326期(2011年12月),頁46-51。
    賀淑瑋,〈左手散文,右手小說〉,《中國時報‧開卷》E2版,2007年6月2日。
    黃宗潔,〈遠方的戰爭:論《睡眠的航線》中的生態、夢境與記憶〉,《東華漢學》第13期(2011年6月),頁173-194。
    楊宗翰,〈誰怕七年級!〉,《聯合報‧副刊》D3版,2011年2月19日。
    楊照,〈毀滅的日常庸俗──讀吳明益的《複眼人》〉,吳明益《複眼人》(台北:夏日,2011年),頁3-7。
    劉亮雅,〈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回顧與展望〉,《思想》第8期(2008年1月),頁123-130。
    劉亮雅,〈The Ambivalence toward the Mythic and the Modern: Wu Mingyi's Short Stories擺盪在神秘與現代之間:吳明益的短篇小說〉,《Tamkang Review》第39期(2008年12月),頁97-124。

    四、學位論文

    王憲吉,《民間信仰與陰陽轉換-以黃春明、李昂、吳明益九○年代以後小說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李慈惠,《吳明益《睡眠的航線》之夢境書寫與歷史記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和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林柳君,《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侯德興,《吳明益的自然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高湘茹,《吳明益作品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雯,《記憶的多重圖像: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歷史記憶書寫與人文思考美學》,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陳婉容,《吳明益自然書寫的主題、結構與拓展: 從散文到小說》,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傅勤閔,《戰爭記憶與戰爭認識──世代觀點下的台灣戰爭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蕭雅文,《物種、水文與戰爭記憶:論吳明益作品中的歷史面向》,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五、訪談

    巫維珍,〈攀越寫作的山峰──訪吳明益〉,《幼獅文藝》第650期(2008年2月),頁76-77。
    胡長松,〈本土新世代作家專訪──訪吳明益〉,《台灣e文藝》第2期(2001年4月),頁84-93。
    黃宗潔,〈走過蝶道:吳明益訪談錄〉,《思想》第11期(2009年3月),頁251-262。
    歐佩佩,〈吳明益──與二十年後的戰爭對話〉,《誠品好讀月報》第78期(2007年7月),頁98-100。
    蔡昀臻,〈蓋一座小說龐貝城──吳明益談《天橋上的魔術師》與《複眼人》〉,《自由時報‧自由副刊》D15,2012年1月18日。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8-26公開
    校外:2015-08-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