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慈云 Chang, Tzu-Yun |
|---|---|
| 論文名稱: |
高齡者生活適應與在地老化影響因子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dapt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ging in Place.-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Care Sites in 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張珩
Zhang, 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7 |
| 中文關鍵詞: | 在地老化 、居住環境 、社會支持 、生活適應 、健康評估 |
| 外文關鍵詞: | residence design, community planning, aging in place, factor analysis,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9 下載:1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邁入二十一世紀,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老人的居住環境問題更為顯著。國內老人普遍喜歡於社區及家庭中老化,具強烈在地老化傾向。影響在地老化的因素眾多,其中居住環境與身體功能是重要且被忽略的一環,居住環境及身心健康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聯性亦是極重要的研究課題。但目前較少研究聚焦於此,因此,本研究欲探討高齡者生活適應與在地老化影響因子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針對台南市參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社區為取樣範圍,依照社區屬性差異性,每區各挑選一個社區做為研究對象,以一對一訪談65歲以上高齡者來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共201份。藉以瞭解高齡者的背景屬性、居住環境認知感受、生活適應狀況。經由因素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1、高齡者的「社區依附」愈高,其「幸福感」愈強
2、「休閒照護設施」會影響高齡者的「身心健康」
3、社區的「資訊與活動」愈活絡,高齡者「付出參與」的意願愈高
4、居住環境的「安全寧適」愈好,高齡者的「人際關係」愈佳
5、高齡者對「住宅規劃」愈滿意,則對「生活控制力」的感受愈高
In the 21st centur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elderly come out as an essential topic since population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 increases rapidly. Generally, the elderly in Taiwan has strong tendency to aging in place. So tha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ct 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is issu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re also significant, but littl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ed investigation.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dapt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ging in place.
The central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 of residents, the perceptual experience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and the life adaptation of the elderly. Data were collected by one on one interviews with more than 65 years old of the elderly from the questionnaire of 201 community residents in 6 Tainan communities that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are sites. To address this issue, Factor Analysis, M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1.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happines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2.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care facilitie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3.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4.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safety” and “interpersonal”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5.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life control”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 Hill.
Barrett, A. E. (1999).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never married: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ge. Research on Aging, 21(1): 46-72.
Berkman LF, Oxman T, Seeman TE (1992).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the elderly: assessment issues.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he Elderly. In: Wallace RB, Wool son RF,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12.
Bonaiuto, M., Aiello, A., Perugini, M., Bonnes, M. & Ercolani, A. P. (1999). Multidimensional percep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neighborhood attachment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Psychology, 19(4), 331-352
Bosworth, H. B., Siegler, I. C., Brummett, B. H., Barefoot, J. C., Williams, R. B., Vitaliano, P. P., Channing, N. C., Lytle, B. L., & Mark, D. B.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ated health and health status among coronary artery patient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1, 565-584.
Brody, E. (1985). Parent care as a normative Family stress. The Gerontologist, 25, 19-29.
Clipp, E. C., Moore, M. J., & George, L. K. (1996). The content and properties of the Caregiver Activities Time Survey (CATS): An outcome measure for use in clinical trial research on Alzheimer’s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11(6), 3-9.
Cohen, S & Wills, T. A. (1984).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10-357
Fillenbaum, G. G. (1979). Social context and selfassessments of health among the elderl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0, 45-51.
Hanley, R. J. & Wiener, J. M. (1991). Use of paid home care by the chronically disabled elderly. Research on Aging, 13, 310-332.
Kane, R. A., & Kane, R. L. (1987). Long-term care principl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
Krause, N., and J. Liang. (1993).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the Chinese elderl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48(6): 282-291.
Lawton, M. P., & Brody, E (1969).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Self-maintain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Gerontologist, 9, 179-186.
Leinonen, R., Heikkinen, E., & Jylha, M. (2002). Changes in health, functional performance and activity predict changes in self-rated health: A 10 year fallow-up study in older people.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35, 79-92.
McAuley, W. J. & Arling, G. (1984). Use of inhome care by very old peopl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5(1), 54-64.
Minkler, M.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S. Cohen & S. Syme (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pp. 199-218).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Phillips, D. R., Siu, O. L., Yeh, A. G. O., & Cheng, K. H. C.(2005). The impacts of dwelling conditions on older person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Hong Ko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0(12), 2785-2797.
Robison, J. T.,&Moen, P.(2000). A life-course perspective on housing expectations and shifts in late midlife. Research on Aging, 22(5),499-532.
Roy, C., & Andrews, H. A. (1999). The Roy adaptation model.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王麗雪、何美瑤、呂桂雲、葉淑惠. (2007). 照顧者社會支持、照顧評價和失能老人家庭照顧品質的相關性探討. 實證護理, 3卷3期, 177-187.
江信男、林旻沛、柯慧貞. (2005). 台灣地區老人的生理疾病多寡、自覺生理健康、社會支持度與憂鬱嚴重度. 臨床心理學刊, 2卷1期, 11-22.
吳振龍、紀櫻珍、黃國哲、莊坤洋、吳淑瓊. (2004). 社區失能老人居家支持服務需求之初探一以臺北市大安區失能老人為例. 新臺北護理期刊, 6卷1期, 10.
吳淑瓊、莊坤洋. (2001). 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0卷3期, 192-201.
呂如分. (2005). 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長期照護雜誌, 9卷2期, 152-170.
呂實靜. (2000). 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4卷2期, 43-90.
李孝陵、彭淑惠、吳瓊滿. (2004). 淺談遷移至機構照護對老人的衝擊. 長期照護雜誌, 7卷4期, 371-385.
周琳霓. (200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改善失能老人生活品質. 健康世界, 272期, 47-51.
林怡君、余豎文、張宏哲. (2004). 新店地區機構和非機構老人憂鬱情形及相關因素之調查. 臺灣家庭醫學雜誌, 14卷2期, 81-93.
林麗嬋、歐美、吳肖琪. (1997). 長期照護中主要照顧者之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情緒. 護理研究, 5卷1期, 77-87.
邱亨嘉、陳怡君、毛莉雯、蕭世槐、劉宏文、黃明賢. (1997). 中文版多元功能評估問卷之信度效度考驗. 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6卷2期, 119-132.
邱秀霞. (2003). 探討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關系. 大專體育, 64期, 33-39.
邱美汝、陳玉敏、李月萍. (2007). 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影響因素. 實證護理, 3卷2期, 10.
邱啟潤、楊美賞、陳彰惠. (2004). 長期照護的願景:以家庭為中心的老人照護. 長期照護雜誌, 7卷4期, 386-398.
侯慧明、陳玉敏. ( 2008). 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孤寂感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實證護理, 4卷3期, 212-221.
凌千惠、傅光翊、黃荷瑄、姚慧萍、林宜慧、葉志嶸. (2007). 老年族群之憂鬱程度、社會支持程度與醫療服務使用之相關性. 中山醫學雜誌, 18卷2期, 201-215.
孫嘉玲、黃美瑜、宋梅生、陳施妮、李綉彩、王秀香. (2005). 中風病患主要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社會支持. 臺灣醫學, 9卷3期 303-311.
翁振益、林若慧. (2006). 工作-休閒衝突、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關係. 觀光研究學報, 12卷3期, 183-205.
高淑芳、盧孳豔、葉淑惠、劉雪娥. (1999). 探討家庭功能、社會支持與社區殘病老人照顧者負荷之關係. 護理研究, 7卷2期, 172-182.
高淑貴、陳雅美、李育才. (2003). 農村高齡者“在地老化”策略基層執行之研究. 農業推廣學報, 20期 1-24.
張君如、李敏惠、蔡桂城. (2008). 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 長榮運動休閒學刊, 2期, 152-161.
張紀萍、蔡芸芳、陳月枝、黃秀梨. (2002). 燒傷病人焦慮及其相關因素. 臺灣醫學, 6卷5期, 11.
張素紅、楊美賞. (1999). 老人寂寞與其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15卷6期, 337-347.
張媚、吳淑瓊、莊坤洋. (2004). 社區認知障礙者之照護需要.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3卷3期, 7.
張萃珉、李怡娟. (2000). 社會支持介入措施對居家中風個案身心健康之影響-以宜蘭地區為例. 護理研究, 8卷4期, 423-434.
許志成、羅勻佐、徐瑱淳、許雅婷、羅慶徽. (2007). 臺灣老人人口分佈與自覺健康之地區性差異. 臺灣家庭醫學雜誌, 17卷2期, 59-72.
陳世明、陳柏宗. (2006). 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10卷1期, 49-113.
陳怡靜、陳彰惠. (2006). 婦癌患者身體心像、社會支持和憂鬱的相關性研究. 實證護理, 2卷4期, 293-300.
馮兆康、李中一、周秋滿、黃麗玲. (2003). 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壓力及社會支持之橫斷性研究. 輔仁醫學期刊, 1卷1期, 35-46.
黃源協. (1999). 福利社區化實驗計劃之評估分析-以彰化縣鹿港鎮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服務方案爲例.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3卷1期, 9-65.
黃源協. (2005). 正式照顧對非正式網絡互動關係之影響:以原住民部落老人居家/送餐服務爲例.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9卷1期, 163-198.
楊慎絢、黃芬芬、莊美幸、李志清. (2006). 老人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估. 北市醫學雜誌, 3卷7期, 693-701.
楊瑞珍、黃璉華、胡幼慧、白璐. (1995). 自費安養機構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 護理研究(3卷4期), 12.
葉淑娟、施智婷、莊智薰、蔡淑鳳. (2004). 社會支持系統與老人生活滿意度之關係-以高雄市老人為例. 中山管理評論, 12卷2期, 399-427.
董和銳. (2005). 台灣老年人口自評健康與功能障礙情形之轉變. 身心障礙研究, 3卷2期, 72-87.
趙安娜、高美玲、林壽惠. (2004). 鄉村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相關性之探討. 長期照護雜誌, 8卷1期, 41-55.
劉淑娟. (1999). 罹患慢性病老人生命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探討. 護理研究, 7卷4期, 294-306.
蔡盈盈、張巍鐘、陸汝斌、曹朝榮. (2007). 乳癌患者主要照顧者之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 臺灣精神醫學, 21卷1期, 43-52.
鄭政宗、賴昆宏. (2007). 台中地區長青學苑老人之社會支持、孤寂感、休閒活動參與及生命意義之研究. 朝陽學報, 12期, 217-254.
謝美娥. (2004). 失能老人的資源、居住安排、居住決定的掌控力與生活品質:一個量化的初探.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卷1期 1-49.
劉淑娟等,2007。長期照護,華杏機構出版。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多變量分析實務,五南出版。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五南出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95年度由院管制「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計畫查證報告。
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行政院94年5月18日院臺內字第0940016301號函核定。
王之昀. (2007). 居民之社區依附及對觀光發展之知覺的研究~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式鴻. (2002). 從維護居住環境品質觀點探討台北市第二種商業區作為住宅使用之研究-以大安區忠孝東路南側與光復南路及基隆路西側為例.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秀玉. (2001). 心律調節器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思. (2008). 都市居民知覺居住環境品質、鄰里依附與知覺恢復性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婉容. (1997). 從使用者觀點探討高齡者住宅環境使用之研究─以老人公寓為例.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佳雯. (2006).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士軒. (2008). 既有國宅高齡者居住環境改造評估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綾. (2002). 口腔癌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汝. (2001). 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慧寧. (2001). 影響台灣地區民眾選擇銀髮社區因素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乃允. (2007). 登山步道遊客目的地意象、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尹薰. (2006). 地方依附、遊憩衝突與調適行為關係之研究. 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 (2004). 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惠. (2005). 台灣高齡者居住型態選擇之研究:兼論台灣老人住宅政策.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肇廷. (2003). 歷史性都心商業區的居住環境之研究-以五條港歷史區域之核心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惠珍. (2003). 大腸直腸癌病患身心社會調適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琮博. (2001 ). 從維護居住環境品質觀點探討台北市住宅區混合使用管制實施策略-以大安區車層里與龍雲里為例.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汝. (2002). 社區居家身心功能障礙者居家支持服務使用分析. 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宗. (2008). 社區組織推動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姵璇. (2007). 高齡者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與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江. (2002). 眷村居民居住品質滿意度與對社區改建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明建新村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逸芝. (2004). 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郁然. (2005). 住宅社區外部空間規劃設計與使用者地方依附之關係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珮珊. (2005). 台南孔廟文化園區對居住環境品質影響因素之研究. 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珠茵. (2005). 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台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枝. (2004). 郊區新社區的形成與居民生活滿意度分析-以台北都會區的新店安坑地區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珍. (1996). 高雄市醫療資源對民眾門診利用及求醫流向之影響. 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琦. (2002). 社區精神分裂症病患之病識感、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婕妤. (2006). 影響台灣中老年女性生活適應的探討. 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雅琴. (2001). 台灣地區老年人遷居安養、養護機構生活適應之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文. (1999). 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松癸. (2002). 居住環境品質概念性模式與量表的建構. 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珍. (2000). 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盈盈. (2006). 乳癌患者家屬照顧者的因應、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初探.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瑩. (2001 ). 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詩涵. (2004). 「社區老人生活與空間的研究」- 以嘉義縣民生社區為例 -.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貞. (2005). 腦中風病患之日常活動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伶瑜. (2007). 影響機構老人自身超越老化觀感之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瓊珠. (2003). 高齡學習者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梅君. (2006). 社區規劃中視覺美學元素與地方依附感之關係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文. (2002). 老人對居家環境之評價.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南市北區長榮社區在地生活社區服務網,網址:http://www.chang-rong.org.tw/ 檢索日期:09/03/03
台南市區公所,網址:http://tnda.tncg.gov.tw/ 檢索日期09/06/08
台南市安平區西門里全球資訊網,網址: http://www.tnanping.gov.tw/village/simen/index.php?menu=news_2¬ice_id=351檢索日期09/06/08
內政部社會司,網址:http://sowf.moi.gov.tw/04/15/15_3.htm 檢索日期:09/06/13
內政統計通報,網站: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檢索日期:09/03/17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網站: http://sixstar.cca.gov.tw/檢索日期09/06/08
內政部社區關懷據點便民入口,網站: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檢索日期0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