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怡靜
Wang, Yi-Ching
論文名稱: 以道路網絡為中心探討漢代巴蜀的貿易活動
Centering on the Road to Explore the Trade Activities of the Bashu in the Han Dynasty.
指導教授: 王健文
Wang, Chien-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漢代漢代貿易巴蜀蜀道
外文關鍵詞: the Han Dynasty, Network, Ba and Shu, Path and Trade, Loyalty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傳統中國華夏的概念下,漢代沿著蜀郡、廣漢以南整個區域隨著帝國疆土的開拓而建立郡縣,但對於漢帝國中心的長安朝廷而言,巴蜀地區是一個在漢代帝國邊界互動往來頻繁之地。巴蜀地區從戰國時期被秦征服後,併入秦國的領地,之後隨著秦統一中原地區後與中原文化開始有互動交流。雖然巴蜀地區在漢時已為帝國的一隅,但在巴蜀地區許多方面一直都和中原地區存在著異同。漢代的商人在巴蜀的商業活動是很熱絡的,貿易活動一方面使帝國的商業活動往來頻繁,亦使帝國版圖逐步地擴張。漢代在道路網絡發展以長安為中心呈網狀逐步擴張,漢帝國透過道路的發展巴蜀地區最直接也重要的往來媒介,巴蜀地區漢代始有系統的發展及開拓,且承戰國以後的生產方式,逐步發展精耕農業與手工業,帶動後來主要出口的經濟貿易。從交通網絡來看待巴蜀對外的貿易活動與商業互市情形,是觀察漢代區域歷史不同的角度。

    Under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ea, The road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rade relations of the Han Empire and the cultural influences that they cause are a question worthy of discussion. After the Zhou dynasty, political unification led to an increase in ethnic identitie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empire's boundaries. The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reg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ea gradually shifted westward to places suitable for reclamation. The Han Empire trade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re are not many issues in the Han Dynasty's trade route and center discus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Most of them discuss the road history of the road network or discuss the frontier economy. Therefore, I think that we must discuss the southwest of the Han Dynasty. Trade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decessors: at the firs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de of the Han Empire and the territory of this Area; and for second is to discuss the road network of the Han Dynasty leading to the southwest; and finally, to focus on the overall southwest Regional trade conditions.

    第一章 緒論1-7 第一節 研究動機1-2 第二節 研究回顧3-5 第三節 章節說明5-7 第二章 巴蜀地區的發展8-18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巴蜀8-11 第二節 蜀地11-14 第三節 巴國14-18 第三章 交通網絡的建構19-36 第一節 陸路交通19-31 第二節 水路網絡32-34 第三節 巴蜀地區的城市分級35-36 第四章 巴蜀的商賈與商業37-61 第一節 漢代商業制度與概況37-44 第二節 巴蜀的物質與初階產業44-55 第三節 巴蜀的進階產業與經濟55-61 第五章 巴蜀的貿易活動62-73 第一節 貿易與交通服務系統62-66 第二節 遷徙往來與交流67-70 第三節 貨品與市場70-73 第六章 結論74-75 附錄:巴蜀地區古今地名對照76 徵引書目77-80

    一、古籍
    (戰國)韓非著,(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
    (戰國)左丘明著,杜預註,孔穎達疏,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戰國)管仲,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秦)呂不韋等撰,《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65。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漢)桓寬撰,盧烈紅注譯《新譯鹽鐵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漢)桓寬撰,王利器校,《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漢)左思,〈蜀都賦〉,陳宏天、趙福海、陳復興主編,《昭明文選譯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漢)孔安國,《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漢)揚雄,〈蜀王本紀〉,(清)嚴可均編,黎經誥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漢)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晉)司馬彪,《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晉)常璩,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華陽國志九家舊晉書輯本》濟南:齊魯書社,2000。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1999。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唐)房喬等撰,《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中華書局,2006。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宋)洪適撰,《隸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中華書局,2018。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
    二、專書
    (一)中文
    上海書畫編著,《開通褒斜道刻石》,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王子今、方光華,《秦漢魏晉南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王彥輝,《漢代豪民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四川省博物館編,《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永田英正,《居延漢簡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史念海,《河山集》,西安:陝西大學出版社,1991)。
    朱飛,《四川廣記》,四川:四川出版集團,2008。
    宇都宮清吉,《漢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弘文堂書房,1967。
    宋敘五,《西漢貨幣史》,香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宋治民,《蜀文化與巴文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治、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2。
    里仁書局編,〈秦律雜抄〉,《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1981。
    余英時,《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辛德勇,《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周振鶴編,《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索予明,《中國五千年文物集刊》,美國加州: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84。
    孫軍、鄭明武,《巴蜀咽喉──瞿塘關》,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1。
    孫華,《四川盆地的青銅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重慶博物館校編,《巴渝文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段瑜,《三星堆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段渝,羅開玉,李敬洵,《四川通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唐容,《交通巡禮:歷代交通與水陸運輸》,北京:現代出版社,2014。
    高敏,《睡虎地秦簡初探》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
    高維剛,《秦漢市場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張承榮等編,《隴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
    張榮芳,《秦漢史與嶺南文化論稿》,臺北:中華書局,2005。
    張鴻雁,《春秋戰國城市經濟發展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成都:文物出版社,2006
    陳直著,《兩漢經濟史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8。
    陳慈玉主編,官德祥,《承先啟後──王業鍵院士紀念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16。
    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藏秦簡》,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
    童恩正,《童恩正文集》,四川:重慶出版社,2004。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晉豪,《周道──封建時代的官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趙殿增、李小鷗、陳顯雙,《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趙殿徵、李明斌,《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
    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羅開玉、謝輝,《成都通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編著,《褒斜道:陳倉古道調查報告之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顧頡剛,《論巴蜀與中原的關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二)英文
    Hsu, Cho-Yun.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722-222B.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Hsu, Cho-Yun. Han Agriculture: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inese Agrarian Economy, 206B.C.-A.D.220.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0.
    三、期刊論文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考古》,1963年第8期,頁442-448。
    王子今,〈古代蜀道的「關」〉《四川文物》,2012年第3期,頁72-81。
    王世和、韓偉,〈褒斜道石門附近樓道遺跡及題刻的碉查〉,《考古》,1964年第11期,頁25-46。
    王家佑、李復華,〈試說棧道及其相關問題〉,《四川文物》,2001年第4期,頁3-7。
    巴家云,〈漢代四川農業方面幾個問題的探討〉,《四川文物》,1988年第6期,頁13-1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報告〉《文物》,2000第5期,頁4-45。
    林尚斌,〈淺述甘肅歷史上的茶馬貿易〉,《隴右文博》,2012年第1期,頁52-57。
    官德祥,〈東漢永昌郡之設立與西南地區的商業發展〉,《新亞論叢》,2005年第8期,頁69-75。
    官德祥,〈漢代西南特殊職能地區與商業〉《新亞論叢》,2010年第11期,頁78-81。
    官德祥,〈漢末巴分三郡之物產分布考〉,《新亞論叢》,2012年第12期,頁62-72。
    段渝,〈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156-162。
    段渝,〈巴國的歷史與文化〉,《文史知識》,2009年第1期,頁3-6。
    姜世碧,〈成都漢代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92年第3期,頁93-98。
    黃邦紅,〈蜀道考察拾零〉,《四川文物》,1988年第1期,頁11-14。
    黃今言,〈漢朝邊境與少數民族的關市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4期,頁7-16。
    黃靜、趙寵亮,〈1949 年以來巴蜀地區漢代石刻文字的發現與研究〉,《四川文物》,2014年第6期,頁52-59。
    高榮,〈漢代對西南邊疆的經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頁1-9。
    高榮,〈初元三年漢棄珠崖郡芻議──兼論漢代邊疆政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9年第4期,頁22-28。
    陳彥良,〈四銖錢制與西漢文帝的鑄幣改革-以出土錢幣實物實測數據為中心的考察〉,《清華學報》,2007年新37卷第2期,頁321-360。
    陳彥良,〈先秦黃金與國際貨幣系統的形成-黃金的使用與先秦國際市場〉,《新史學》,2004年第4期,頁1-40。
    楊偉立,〈褒斜道是蜀人走向關中、中原的通道〉,《成都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頁30-37。
    趙殿增,〈三星堆神權古國研究〉,《四川文物》,2019年第1期,頁85-102。
    趙寵亮,〈西漢《楊量買山石刻》的發現與研究〉,《國學學刊》,2015年第4期,頁135-141。
    談繼和,〈徐中舒先生的”兩論”與20世紀六十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熱潮的興起〉,《中華文化論壇》,2019年第1期,頁126-130。
    談繼和,〈蜀道的遺產與區域文化〉,《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第00期,頁3-8。
    劉世旭,〈川西南大石墓與巴蜀文化之比較〉,《四川文物》,1990年第2期,頁22-27。
    劉弘,〈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區的輻射與影響〉,《巴蜀文化研究集刊》,2009年第3期,頁99-110。
    劉弘,《西南夷諸郡用幣規模考—從西昌東坪漢代鑄幣遺址談起》,《中華文化論壇》,2017年第4期,頁29-40。
    羅開玉,〈秦在巴蜀的經濟管理制度試析〉,《四川師院學報》,1982年第4期,頁28-34。
    羅開玉,〈秦至蜀漢巴蜀地區的農林牧漁副業〉,《四川文物》,1994年第5期,頁3-9。
    羅開玉,〈青川秦牘《為田律》研究〉,《簡牘學研究》,1998年第00期,頁31-44。
    羅群,〈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織機復原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年第5期,頁26-32。
    嚴弼宸、李延祥、楊穎東、周志清、王浩、姜先傑、黃雲松等,〈四川西昌東坪遺址爐渣分析與冶煉技術研究〉,《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8年第2期,頁29-40。
    党瑜,〈褒斜道的開發、變化和歷史作用〉,《唐都學刊》,1997年第4期,頁12-18。
    四、學位論文
    朱萍,〈楚文化的西漸──楚國向西擴張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02。
    張霽,〈東漢巴蜀崖墓建築研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6。
    藍啟文,〈論西漢經濟施政之類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Chen Po-Chan(陳伯楨),Salt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in East Sichuan Basin, China(Ph.D. Dissertation, UCLA, 2004)。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