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榮冠
Tai, Jung-Kuan
論文名稱: 南朝儒經義疏之時代特色
指導教授: 宋鼎宗
Sung, Ting-T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2
中文關鍵詞: 南朝經說五經正義南北交流義疏
相關次數: 點閱:87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南朝時期,屢經動亂,又時代更迭迅速,使得政局呈現內亂、外患並現的情勢,少有長期安定繁榮之時,而經學的發展必須有一定之社會安定基礎,在此時對經學的發展是不利的。又因新興學派並起,儒文學、史學、玄學、佛學等,在當時得到帝王、士族的支持,成為一代之風尚。諸學並立,代表的是儒學獨尊地位之不再,由於帝王的褒獎愛好,使得才學之士紛紛流向新學,對經學發展甚為不利。當時經學所呈現的,乃是內容與體例的變革、重視禮學與經說多元化的面貌,筆者探索南朝義疏發展的背景,以窺視經學呈現特殊現象的成因,作為義疏之學論述之準備,是為第一章。

      義疏之學,是南北朝時期所特有之經說體裁,本質上即是對各經經注的再詮釋。南朝由於受到時代風氣、傳統經說及新興學派的影響,使得義疏體例異於北朝,由於玄學的持續發展,始論辯談說之風滲入經學之中;佛教的講經與注經,在形式與方法上令人耳目一新,當時經學家除繼承漢魏以來的解經傳統,同時又受到新的刺激,於是在解經方法上產生了變革,義疏體裁的產生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筆者就南朝義疏產生之原因與體例之特色進行論述,以期能突顯南朝義疏體裁之時代特色,是為第二章。

      義疏之學,除了體裁有別於前代之外,在內容的表現上也同樣具有特色。由於南北呈現分裂狀態,使得雖同為義疏之名,但卻有著不同的發展型態,大體上北朝重師承,篤守漢末鄭玄之學傳統;南朝重創新融通,解經兼采各家,不泥於一家之學。北學以鄭玄之學為主,使義疏發展呈現較為統一的局面,雖然有其他學派與之抗衡,但基本上仍是呈現穩定的狀態。南朝義疏內容則非如此,一方面繼承前代經學議題,如鄭王之爭的延續,一方面博採各家之說,並時有創新之說,義疏內容所呈現的是十分豐富的面貌。南朝各經義疏的共同特徵,在於廣收古今各家之言,並融合南北義疏內容,使經學在南朝進行了內容上的交融。雖然喜好創新之說,並常有謬誤之論,但經說的整體成果,是具有正面意義的,唐代《五經正義》之作便是融合古今南北經說之代表,《五經正義》的成書,南朝儒經義疏的融通經義則功不可沒,筆者本此脈絡論述,是為第三章,

      南朝時期,南北交流頻繁,其中常有經學之交流,因南朝學風好新穎、重融通,故於南北經學交流之時,北方學者之學說、流派流入南朝,在各家論辯的過程中,使南朝義疏之內容得以豐富與深化,這對南北經說的融合有著相當大的貢獻。筆者由史料中尋找南北交流之痕跡,並進一步探究經學交流對南朝義疏之學之影響,是為第四章。

      最後總結南朝義疏之學,首先指出南朝義疏體例及內容兼容並蓄、勇於創新的時代特色,此點較前代更為進步,並為新思潮的產生作箝制性的準備。其次,論述南朝儒經義疏具有綜括前代經說,並在內容上、體例上具有承先啟後之歷史地位,此為南朝儒經義疏之兩大時代特色,以此總結南朝儒經義疏之時代特色,是為第五章。

    論文頁次 論文提要……………………………………………………………………‥ {1} 第一章 南朝義疏發展背景……………………………………………… 1 一、儒學獨尊地位之不在…………………………………………… 3 (一)、時代的動盪……………………………………………… 3 (二)、文學、史學的興盛……………………………………… 4 (三)、玄學、佛學的盛行……………………………………… 6 二、南朝經說發展特色……………………………………………… 7 (一)、新經說體裁的產生……………………………………… 7 (二)、禮學持續受到重視……………………………………… 9 (三)、經說多元化……………………………………………… 11 三、小結……………………………………………………………… 12 第二章 儒經義疏體裁的創新…………………………………………… 13 一、儒經義疏產生之因素……………………………………………… 15 (一)、佛教之影響……………………………………………… 15 1、佛經科判之學對儒經義疏的影響……………………… 15 2、合本子注對儒經義疏的影響…………………………… 18 (二)、儒家解經方式之變革…………………………………… 20 1、漢代經說體裁與儒經義疏之關係……………………… 20 2、儒家講經方式與儒經義疏之關係……………………… 24 (三)、學風改變對儒經義疏之影響…………………………… 28 1、漢魏學術風氣變革略說………………………………… 28 2、集解體裁與義疏之關係………………………………… 31 3、魏晉義說與儒經義疏之關係…………………………… 33 二、儒經義疏體例之探討……………………………………………… 35 (一)儒經義疏之解說形式……………………………………… 36 (二)儒經義疏之解說方法……………………………………… 47 三、小結………………………………………………………………… 67 第三章 南朝儒經義疏內容探析………………………………………… 71 一、義疏內容之解說模式……………………………………………… 71 (一)、以一家之注為底本……………………………………… 71 (二)、兼論各家之說…………………………………………… 76 二、鄭王之爭之延續…………………………………………………… 79 (一)、祥禫之制………………………………………………… 81 (二)、天子宗廟之論…………………………………………… 84 (三)、繼母出嫁之服議………………………………………… 85 三、經說之深化與創新……………………………………………… 87 (一)、深化與創新……………………………………………… 88 (二)、創新的流弊……………………………………………… 99 (三)、義疏經說之檢討………………………………………… 101 四、小結……………………………………………………………… 101 (一)、章句訓詁與義理之學之轉關…………………………… 102 (二)、試驗性強的經說………………………………………… 103 (三)、適應時代的改變………………………………………… 104 第四章 南北交流與南朝義疏發展之探究……………………………… 105 一、南北經學交流概況……………………………………………… 105 (一)、劉宋時期與北朝之交流………………………………… 106 (二)、蕭齊時期與北朝之交流………………………………… 107 (三)、蕭梁時期與北朝之交流………………………………… 111 (四)、陳代與北朝之交流……………………………………… 120 二、南北義疏交流及其影響………………………………………… 129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35

    參考書目:

    一、經學類:

    易經:

    唐‧孔穎達,《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震,《漢上易傳》,(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義學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1975年。)

    黃尚信,《周易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徐芹庭,《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書經:

    唐‧孔穎達,《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許錟輝,《尚書著述考》,(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年。)

    詩經:

    唐‧孔穎達,《毛詩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周何,《詩經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

    禮記:

    唐‧孔穎達,《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柯金虎,《魏晉南北朝禮學書考佚》,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俊郎,《禮記著述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

    左傳: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沈秋雄,《三國兩晉南北朝春秋左傳學佚書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論語:

    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91年。)

    孝經:

    宋‧邢昺,《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十三經注疏本。)

    其他: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

    清‧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

    清‧馬國翰、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及補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年。)

    清‧黃奭,《黃氏逸書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清‧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2000年。)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2001年。)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台北,黎明文化,1975年。)

    戴君仁,《戴靜山先生全集》第二冊,(台北,戴顧志鵷印行,1980年。)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汪惠敏,《南北朝經學初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濮傳真,《南朝經說玄理化》,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木,《皇侃之經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顧濤,《皇侃論語義疏研究》,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二、史學類: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劉宋‧范曄等,《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

    晉‧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姚思廉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姚思廉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魏徵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清‧朱銘盤,《南朝宋會要》,(台北,弘文出版社,1986年。)

    清‧朱銘盤,《南朝齊會要》,(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朱銘盤,《南朝梁會要》,(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朱銘盤,《南朝陳會要》,(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三、各家著述: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梅光羲,《高僧傳節要》,(台北,佛教出版社,1977年。)

    《大正新脩大藏經》,網路佛典閱讀,網址:http://www.cbs.ntu.edu.tw/

    四、期刊論文:

    宋鼎宗,〈魏晉經學質變說〉,《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頁373-394。

    劉學智,〈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與作用〉,《哲學與文化》,91年6月。

    李承貴,〈兩晉南北儒佛道三教關係發微〉,《孔孟月刊》,91年2月。

    曾一民,〈魏晉南北朝的學風—儒學的反彈〉,《能仁學報》,86年7月。

    羅運治,〈魏晉南北朝史學蓬勃發展因素的探討〉,《淡江史學》,88年6月。

    杜維運,〈魏晉南北朝的衰亂與史學的極盛〉,《國史館館刊》,85年12月。

    陳鴻森,〈魏晉南北朝經學史小識〉,《東海學報》,83年7月。

    慧雲,〈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中國化與儒學的衰微〉,《菩提樹》,83年5月。

    謝月玲,〈對「經學玄學化」一詞與其現象背後意義之重審〉,《人文學報》,86年8月。

    陳鴻森,〈北朝經學的二三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4年12月。

    劉雪飛,〈簡論魏晉經學風氣的轉變及特點〉,《孔孟月刊》,93年3月。

    秦永洲,〈東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正統之爭與正統再造〉,《文史哲》,1998年第1期。

    李金河,〈魏晉南北朝經學述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黃忠天,〈南北經學之消長與統一〉,《孔孟月刊》第四卷第八期。

    烏廷玉,〈兩晉南北朝士族門閥的特徵〉,《史學集刊》第1期,1995。

    唐長孺,〈讀《顏氏家訓‧後娶篇》論南北嫡庶身份的差異〉,《歷史研究》第1期,1994

    林童照、吳時春,〈南朝教育對士族特權的鞏固作用〉,《高苑學報》第7卷第2期,1998

    李瓊英,〈南朝世族的家庭教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4。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士族心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期,1983。

    何啟民,〈南朝門第中人心態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47期,1983。

    孔毅,〈論南朝齊梁士族對政治變局的回應〉,《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3期,2000

    陳朝暉,〈梁武帝與南朝的儒學〉,《孔子研究》,1994年第一期。

    葉富貴,〈漢唐思想之流變〉,《孔孟學報》七十二期(1986,6)

    牟宗鑒,〈南北朝經學述評〉,《孔子研究》1987年第三期。

    饒宗頤,〈華梵經疏體例同異析疑〉,載於《新亞學報》,收入《選堂集林‧史林》。

    申屠爐明,〈南北朝儒家經學義疏三論〉,《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第四期。

    張寶三,〈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孔子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政治大學2001年10月版。

    下載圖示 校內:2006-08-05公開
    校外:2006-08-0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