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晏平 Lin, Yan-Ping |
|---|---|
| 論文名稱: |
自我述說與受害者再現:以台灣環境紀錄片為考察對象 Self-narr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victims in Taiwanese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ies |
| 指導教授: |
王右君
Wang, Yow-Ji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4 |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紀錄片 、自我述說 、再現 、情感 、影像符號學 |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ies, Self-narration, Representation, Emotions, Image semiotic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40 下載:1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認為環境紀錄片中的「受害者自我述說」,在影片中有其特定的言說模式,與特定的再現手法,並且在「合理論證」、「誘發情感」與「建立信賴」,此三種紀錄片中常見的表達觀點的方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五部與台塑六輕汙染相關的環境紀錄片為中心,透過由Smith & Waston所構築的自我敘事分析理論,以及Bill Nichols、李道民與聶欣如等人的紀錄片理論為分析工具,依照話語的述說主旨,將受害者自述區分成「生計困境」、「地方記憶」、「疾病困境」與「死亡困境」四種類型,透過細部的文本分析,指出受害者話語述說,在紀錄片中呈現的「述說模式」與「影音再現的特點」。
生計困境述說展現了由「生態知識」、「汙染細節描述」與「今不如昔」等敘事架構所組成的因果推論邏輯,搭配證據式剪輯,多以「合理論述」作為表達觀點的方式;地方記憶述說展露對過往時空的懷念與認同,在懷舊的話語底下,實則指向了地方群體生活與文化記憶「消失」的課題,將地方的過往再現成「物產豐饒」、「乾淨」且「熱鬧」的空間,形成了一種對現今時空的映照性;「疾病困境」的話語述說,多出自受苦的病體以及病人家屬,蘊含了更多痛苦的述說聲音與情緒,訴諸的是觀眾的道德意識,引導觀者產生不忍的情緒,進而達成影片的說服效果;死亡困境話語述說的受訪者,大多是憤怒或者悲傷的控訴者,陳述時經常在話語中,引述大量死者死亡的情事,並強調親友的死亡年紀過早、或者過世的突發性,以揭露「非正常死亡」的問題。
透過分析由受害者的話語述說(narrators’ voice)與導演聲音(film voice)所組成的「雙聲結構」(dual voices)之特點,本文除了覺察前述三種表達觀點的機制,不僅可以在一部紀錄片中並存、相輔相成,還可以同時發生在紀錄片的一個單一敘事片段之中;一方面回應了長久存在的,關於理性論證與感性喚起之間相拒斥的論點,另一方面也試圖說明情感誘發在紀錄片之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本文也觀察到,雖然雙聲結構是自述主體(受訪者)與再現者(導演)之間的協作關係,不過,是自述聲音最終引導並決定了雙聲結構下的影片聲音的現象。導演也會透過影像與聲音的編碼,去強化(amplify)述說者生命經驗話語之中的痛苦、悲傷與恐懼的聲音,以誘發閱聽眾情感,並召喚同理/同情的感受,進而使他們願意支持紀錄片的立場。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pecific narration modes and representation patterns of “self-narration” of victims in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ies, which, as argued, are instrumental in conveying filmic messages that are “credible”, “compelling” and “convincing”.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five environmental documentaries related to “Formosa Plastics” pollution. Based on self-narrative and documentary theories, the victims’ narration in the above five documentaries are classified by themes and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livelihood predicaments”, "local memories", "predicaments caused by diseases" and "predicaments caused by risks of death", with victim discourses’ "narrative modes" and "audio-visual re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presented in the documentaries explaine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voices structure”, namely “victim’s narrative voice” and “film voice”, this thesis proves into the working processes of the above-mentioned persuasion mechanism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mechanisms may not only coexist in a documentary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but also simultaneously take place in one single narrative segment in the film.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dual-voice structure” is a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of self-narration (interviewee) and presenter (director), it is the former that ultimately guides and determines the films’ narrative under the dual-voice structure.
一、紀錄片
詹皓中,《台西悲歌》,收入於《脫口罩!找藍天》,(台北:同喜文化,2015)。
黃淑梅,《為孩子找回藍天》,收入於《脫口罩!找藍天》,(台北:同喜文化,2015)。
詹皓中,《在雲裡》,2017。
施合峰,《風從哪裡來》,2017。
林家安,《離岸》,2018。
二、專書
(一)英文專書
Belinda Smaill, The Documentary: Politics, Emotions and Culture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 )。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Second Editio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H. Porter Abbott,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of Narrative, 2nd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Joni Adamson, Mei Mei Evens, Rachel Stein edit,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Reader:Politics, Poetics and Pedagogy.(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2)。
Manuel Castells, Networks of Outrace and Hope. (Malden:Polity Press, 2012)。
Paula Rabinowitz,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5)。
Paula Willoquet-Maricondi, Framing the world: explorations in ecocriticism and film.( 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10)。
Sheldon H. Lu, Chinese Ecocinema 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 challenge.(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Sidonie Smith and Julia Watson, Reading Autobiography: A Guide for Interpreting Life Narrativ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10)。
Stephen Rust, Salma Monani, Sean Cubitt edit, Ecocinema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2013)。
(二)翻譯論著
Shoshana Felman與Dori Laun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1997)。
Louis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2000)。
Paula Rabinowitz著,游惠貞譯,《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2000)。
John Fiske著,張錦華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2004)。
Bill Nichols著,井迎兆譯,《紀錄片導論》(台北:五南圖書,2020)。
(三)中文專著
敦誠編,《邊地發聲──反主流影像媒體與社運紀錄》(台北:唐山出版社,1992)。
李道明、張昌彥主編《紀錄台灣:台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王慰慈等著,《台灣當代影像1930-2003》(台北:同喜,2006)。
聶欣如,《紀錄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夏日,2011)。
林木材,《景框之外:台灣紀錄片群像》(台北:遠流,2012)。
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台北:三民,2013)。
鐘聖雄、許震唐合著,《南風》(台北,衛城出版社,2013)。
郭力昕,《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台北:麥田,2014)。
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房慧貞、何榮幸等合著,《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台北:春山,2019)
三、期刊論文
李道明,〈台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第44期,1990,頁80-93。
盧非易,〈台灣新聞與紀錄片資料庫之建構與片目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第16期,2001,頁1-25。
詹長權、袁子軒,〈環境汙染與防癌-從六輕汙染談起〉,《聲洋防癌之聲》,138期,2012,頁2-9。
莊傳芬,〈台灣環境紀錄片的水域生態與文化再現:以柯金源《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為例〉,《文化研究雙月報》,第142期,2014,頁12-21。
郭力昕,〈關於「看見」的持續思考與對話──試評介邱貴芬《「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傳播文化與政治》,第4期,2016,頁199-207。
四、學位論文
賀照緹,《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3)。
王玉燕,《環境議題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一個集體行動框架的觀點》(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邱月亭,《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易璇,《人道關懷與溫情主義──21世紀初台灣主流紀錄片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簡毓群,《蘭嶼紀錄片的主體性建構與反思》(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
莊傳芬,《台灣水域生態意識的文化再現──以吳明益、Mayaw Biho與柯金源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深,《台灣石化產業對地方影響之分析研究──以六輕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2013)。
蘇幸儀,《國家體制下的原住民主體意識建構──以《蘭嶼觀點》、《我家門前有大河》、《原運──破除吳鳳神話》》(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
李怡臻,《柯金源紀錄片中的敘事觀點與環境正義》(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黃炳彰,《風頭水尾:當代濁水溪流域書寫研究──以《守護母親之河:筆記濁水溪》、《帶水雲》、《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南風》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論文,2016)。
顏瑞增,《台灣農地紀錄片敘事──以《台北作田人》、《田.滿》、《黑》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王秋今,《台灣原住民的環境創傷:以紀錄片《看見台灣》、《阿里88》、《Kanakanavu的守候》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
田靖,《女影再現:八八風災後原住民婦女形象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顏瑞增,《台灣農地紀錄片敘事──以《台北作田人》、《田滿》、《黑》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周均庭,《當幕後置於鏡前:電視台體制下的環境紀錄片工作者柯金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21)。
五、網路資料
柯金源個人部落格《山海經典》,https://keyuan.tian.yam.com/posts。
林家安,《天堂》,(台北:左上電影工作室,2010)(44’0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JBSwRua9-&list=LLmYh3ReGLwaVoVohStLI3Hw&index=1。
〈六輕汙染為什麼測不到?測到也不算數?〉,2018.01.25:https://www.twreporter.org/topics/fpc-sixth-naphtha-cracker-20-years。
〈「衛星圖看六輕」-石化帝國是怎麼煉成的?〉,2018.01.25:https://www.twreporter.org/i/fpc-sixth-naphtha-cracker-growth-gcs。
〈【雲林麥寮】煙囪下「富可敵縣」之路〉,2018.01.25:https://www.twreporter.org/a/fpc-sixth-naphtha-cracker-yunlin-mailiao。
〈【產學聯手】六輕污染無定論的「科學煙霧彈」〉2018.01.25:https://www.twreporter.org/a/fpc-sixth-naphtha-cracker-academy-industry。
〈酸雨威脅 文蛤之鄉剩十年壽命?〉,《今周刊》,2010.08.19: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008190039/%E9%85%B8%E9%9B%A8%E5%A8%81%E8%84%85%20%E6%96%87%E8%9B%A4%E4%B9%8B%E9%84%89%E5%89%A9%E5%8D%81%E5%B9%B4%E5%A3%BD%E5%91%BD%EF%BC%9F。
〈健康的台西麥寮人也罹癌 台大公衛證實與六輕顯著相關〉,《聯合新聞網》,2018.08.30: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338876。
〈李進勇籲台塑 總管理處南遷雲林〉,《公視新聞》,2015.03.12:https://news.pts.org.tw/article/292430?NEENO=292430。
朱淑娟,〈學者研究 六輕營運對空氣 居民健康有影響 六輕4.6期擴廠環差照審〉,《環境報導》,2012.07.31。http://shuchuan7.blogspot.com/2012/07/46.html。
被遺忘的台西村〉,公共電視節目《我們的島》,2013.09.09。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8%A2%AB%E9%81%BA%E5%BF%98%E7%9A%84%E5%8F%B0%E8%A5%BF%E6%9D%91。
鍾喬,〈【投書】Pm 2.5 返鄉的進擊〉,《獨立評論》,2016.02.14。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880。
Abby Haung,〈台大公布六輕致癌報告,台塑:報告引發社會恐慌應「依法制止」〉,《關鍵評論網》,2017.05.0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7438。
林佩君,〈台西六輕汙染受害者聯合求償7017萬,是否公害?一審判「送交環保署鑑定」〉,《上下游News&Market》,2018.09.01。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2383/。
謝雯凱,〈2010台灣回顧:六輕18天內兩場大火 雲林鄉親圍廠抗議〉,《環境資訊中心》,2011.01.07。https://e-info.org.tw/node/62640。
陳寧,〈煙囪下的教室〉,公共電視節目《我們的島》,2016.10.03。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E7%85%99%E5%9B%AA%E4%B8%8B%E7%9A%84%E6%95%99%E5%AE%A4。
《在雲裡》映後座談,2017.12.10,連結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ArtsCinema/videos/%E5%9C%A8%E9%9B%B2%E8%A3%A1-%E6%98%A0%E5%BE%8C%E5%BA%A7%E8%AB%87-%E8%A9%B9%E7%9A%93%E4%B8%AD%E5%B0%8E%E6%BC%94%E6%B8%B8%E6%83%A0%E5%90%9B%E7%AD%96%E5%B1%95%E4%BA%BA/1935905693092634/。
林世菁,〈空汙的問題不只是環境的問題──專訪《在雲裡》導演詹皓中〉,《國藝會線上誌》,2018年第五期:https://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cid=854&id=855。
謝以萱,〈以影像守護台灣漁村蚵仔寮:專訪紀錄片導演施合峰〉,《BIOS monthly》,2015.10.22,網址:http://www.biosmonthly.com/interview_topic/6616。
〈施合峰〉,《台灣電影網》,網址:http://www.taiwancinema.com/Staff/StaffContent/?ContentUrl=69954。
〈《風從哪裡來》映後座談花絮〉,《南方影展》,2018.01.22。http://festival.south.org.tw/3908024478217383504120358.html。
〈《離岸》導演林家安映後座談〉,《桃園光影電影館》,2017.08.06,連結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oyuanArtsCinema/videos/1800150773334794/。
羅苡珊,〈何處為家:黃淑梅導演專訪〉,《紀工報》,第45期,2017.09.29,連結網址:http://docworker.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