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志庭 Ye, Jhih-Ting |
|---|---|
| 論文名稱: |
晚清胡培系《教士邇言》研究 A Study of Hu Pei Si's Jiao Shi Er Y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 指導教授: |
侯美珍
Ho, Mei-Ch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1 |
| 中文關鍵詞: | 胡培系 、《教士邇言》 、金紫胡 、儒學訓導 、晚清科舉 、晚清教育 |
| 外文關鍵詞: | Hu Pei Si, " Jiao Shi Er Yan ", Jin Zi Hu, Ru Shiue Shiun Dau, Examinations in Qing Dynasty, Education in Qing Dynast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2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梳理胡培系(1822-1888)家族背景、生平事蹟,並分析《教士邇言》,從中觀察儒學訓導職責、舉業培養、晚清科場狀況等現象。
胡培系與胡培翬(1782-1849)同為安徽績溪金紫胡人,考索《金紫胡氏家譜》,可知兩人同為清初胡廷璣(1654-1730)之玄孫。綜合《家譜》、《績溪金紫胡所著書目》等書目,歸納金紫胡家族著書之情況,並進一步探查胡培系其餘亡佚著作之內容。
胡培系於清光緒7年(1881)補授寧國府訓導,並開始編著《教士邇言》。「教士」意指教育士子;「邇言」意指淺近之言,期許士子恪遵,俾能有助於進德修業。
《教士邇言》以短則呈現,分為上、中、下三卷,共54則。經筆者歸納,得出三卷之主題方向,分別是:做人處世、讀書學習、舉業培養,並深入探討,藉此發掘胡培系更深層的教育、科舉等價值觀。
《教士邇言》內含胡培系安排士子學習的完整步驟,透過對比其他清代學者論述,發現該步驟與其他學者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代表《教士邇言》之理念並非胡氏一家之言,而是結合清代的教育風氣。此外,胡培系以儒學訓導的角度,講述晚清時期科場風氣衰敗的原因與情況,藉此告誡學子,故能解析同治年間至光緒初年科場的實際面貌。
綜上所述,《教士邇言》不僅反映胡培系擔任儒學教官的理念作為,亦是研究清代儒學教官、科舉教育的重要材料。
This passage examines Hu Pei Si (1822-1888) and his book "Jiao Shi Er Yan", analyzing topics like Confucian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s imperial examinations.Hu Pei Si, from the Hu clan in Jixi, Anhui, was a great-grandson of Hu Tingji (1654-1730) from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Hu clan's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those by Hu Pei Si, are summarized through genealogy and bibliographies.In 1881, during the Qing dynasty's Guangxu reign, Hu Pei Si became an educator in Ningguo Prefecture and compiled "Jiao Shi Er Yan." Divided into three concise volumes—upper, middle, and lower—the book consists of 54 articles, exploring personal behavior, social relations, learn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The outlined process for scholars in the book reflects the ideas of other scholar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uggesting a broader educational context. Hu Pei Si also discusses the decline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stat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from Tongzhi to early Guangxu.In conclusion, "Jiao Shi Er Yan" showcases Hu Pei Si's philosophy as a Confucian educator and serves as important material for studying Confucian educators and the Qing dynasty's examination system.
一、傳統文獻
(一)漢至明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漢.揚雄著,晉.李軌注:《揚子法言》,收入王雲五編:《四部叢刊正編》第 18 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影印石硯參翻宋治平監本)。
漢.鄭玄注,王鍔點校:《禮記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朱熹著,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年)。
明.黃淳耀:《陶菴全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297 冊(臺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 年)。
(二)清
清.王先謙:《東華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7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影印清光緒16年〔1890〕陶氏籀三倉室刻本刻本)。
清.王家相:《清秘述聞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178 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年,影印清光緖 14 年〔1888〕刻本)。
清.王鳴盛:《蛾術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15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年,影印清道光 21 年〔1841〕世楷堂刻本)。
清.方東樹著,虞思徵點校:《漢學商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年)。
清.朱壽朋:《東華續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3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影印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集成圖書公司鉛本)。
清.江永:《四書典林》(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影印耕經齋藏版本)。
清.阮元:《儒林傳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年,影印清嘉慶刻本)。
清.李祖陶:《國朝文錄續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671 冊(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2 年,影印清同治 7 年〔1868〕李氏刻本)。
清.何紹基:《重修安徽通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652 冊(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 年,影印清光緖 4 年[1878]刻本)。
清.余丙照:《增注賦學指南》,收入王冠編:《賦話廣聚》第 5 冊(北京:北京圖
書館出版社,2006 年,影印清刻本)。
清.吳昌綬:《定盦先生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古籍影印室編:《乾嘉名儒
年譜》第1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影印清光緖34年〔1875〕刻
本)。
清.汪輝祖:《學治臆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755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年,影印清同治元年〔1862〕吳氏望三益齋刻本)
清.汪輝祖:《雙節堂庸訓》(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 年,影印清刻本)。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冊(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
清.俞樾:《賓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55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影印清光緒 25 年〔1899〕春在堂刻本)。
清.俞樾:《春在堂雜文》(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 年,影印清光緖 25 年[1899]
刻本)。
清.胡培系:《教士邇言》,收入《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第 62 冊(臺中:文听
閣圖書有限公司,2013 年,影印清光緒 8 年〔1882〕世澤樓刻本)。
清.胡培系:《績溪金紫胡氏所著書目》,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s://ctext.org/
library.pl?if=gb&res=90219。(瀏覽日期:2023 年 5 月 11 日上網。)
清.胡培翬撰,黃智明點校:《胡培翬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
年)。
清.胡廣植續修:《金紫胡氏家譜》,中國上海圖書館。網址:https://jiapu.library.sh.
cn/?o1rLJfIhVrpT=1689574079651#/。(瀏覽日期:2023 年 5 月 11 日上網。)
清.孫采芙:《叢筆軒遺稿》,收入江曉敏編:《南開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
刊》第 30 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影印清光緒 13 年〔1887〕
世澤樓木活字印本)。
清.唐彪:《讀書作文譜》(臺北:偉文出版社,1976 年)。
清.徐世昌:《清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影印民國 27 年〔1938〕刊
刻本)。
清.桂文燦:《經學博采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79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年,影印民國 31 年〔1942〕刻《敬躋堂叢書》本)。
清.素爾訥撰,霍有明、郭海文校注:《欽定學政全書》,收入陳文新編:《歷代科
舉文獻整理與研究叢刊》第 19 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清.陳弢編:《同治中興京外奏議約編》,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3 輯第 13 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年)。
清.陳璚:《杭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第 7 冊(上海:上海書店,1993
年,影印民國 11 年〔1922〕刻本)。
清.陳澧:《東塾雜俎》(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刻本)。
清.陳廷敬:《午亭文編》,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3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康熙47年〔1708〕林佶寫刻本)。
清.凌廷堪,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影印民國初年刻本)。
清.洪頤煊:《筠軒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影印民國23年〔1934〕《邃雅齋叢書》本)。
清.張爾岐著,張翰勳點校:《蒿菴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 年)。
清.張其錦著,鄭曉霞點校:《凌次仲先生年譜》,收入曾學文編:《揚州學派年譜
合刊》(揚州:廣陵書社,2008 年)。
清.張廷玉著,鄭天挺點校:《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臺北:新興出版社,1978年,影印清道光16年〔1836〕
刻本)。
清.清世宗:《聖諭廣訓》,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7冊(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5年)。
清.馮桂芬:《顯志堂稿》,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9輯第
783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影印清光緖2年〔1876〕馮氏校邠廬刻本)。
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2輯第612
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光緒丁酉崴聚豐坊刻本)。
清.連橫:《臺灣通史》,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74輯第739
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民初刻本)。
清.會典館奉敕:《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20 冊(臺
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清.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民國景《十
通》本)。
清.劉文淇:《青溪舊屋集》,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
5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光緖9年〔1883〕刻本)。
清.錢國珍:《峰青館詩鈔》,收入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
654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影印清咸豐 10 年〔1860〕年至同治
10 年〔1871〕刻)。
清.謝章鋌:《賭棋山莊集》,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 15 輯第 9 冊
(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影印清光緖刻本)。
清.潘遵祁:《唐律賦鈔》,哈佛燕京圖書館。網址https://hollis.harvard.edu/primo-explore/search?vid=HVD2&lang=en_US。(瀏覽日期:2023 年 5 月 11 日上網)
清.葛士濬:《皇朝經世文續編》,收入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5輯第
1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影印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158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年,影印清乾隆刻《微波榭叢書》本)。
清.鄭珍:《鄭學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影印清同治刻本)。
清.繆荃孫編:《續碑傳集(五)》(臺北:明文書局,1985 年,影印清宣統 2 年
〔1910〕刻本)。
清.龐麟炳:《宣漢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民國20年〔1931〕石
印本)。
清.顧炎武著,嚴文儒、戴揚本點校:《日知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清.顧炎武著,劉永翔點校:《亭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
二、今人論著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年)。
王軍、劉棟:〈胡培系家族藏書著述及其學術價值考論〉,《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 18 卷第 1 期(2019 年 2 月),頁 54-56。
申國昌:《生活的追憶:明清學校日常生活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年)。
朱金甫、張書才:《清代典章制度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朱小陽:〈績溪胡氏源流考辨〉,《池州學院學報》第 28 卷第 1 期(2014 年 2 月),
頁 12-14。
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年)。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年)。
佚名:〈論改試策論後士人家塾誦習課程〉,《申報》,1898年8月13日,中國近代
報刊資料庫。網址:https://www.dhcdb.com.tw/SP/。
林文華:《戴震經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俞曉紅、王燕:〈胡在渭《徽州女子詩選》研究〉,《宿州教育學院學報》第 14 卷
第 2 期(2011 年 4 月),頁 3-6。
俞鹿年:《中國官制大辭典(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
侯美珍:〈明清科舉取士「重首場」現象的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
年12月),頁323-368。
侯美珍:〈明清科舉八股小題文研究〉,《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
頁153-198。
侯美珍:〈乾隆時期刪本經書禁燬之始末及影響〉,《國文學報》第65期(2019年6
月),頁159-194。
唐嘉弘:《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陳學恂、周德昌:《中國教育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
陳功文:〈清代績溪金紫胡氏家學簡論〉,《社會科學論壇》2016 年第 12 期(2016
年 12 月),頁 79-86。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1994 年)。
張文:〈績溪金紫胡氏家學考述〉,《徽學》2012 年第 1 期(2012 年 3 月),頁 239
-252。
曹南屏:《閱讀變遷與知識轉型——晚清科舉考試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2018 年)。
曹寶麟:〈趙之謙《論學叢札》致胡培系尺牘〉,《中國書法》2009 年第 10 期(2009
年 10 月),頁 2-24、頁 40-60。
黃光亮:《清代科舉制度之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年)。
黃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變史》(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 年)。
賀旭志:《中國歷代職官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趙爾巽著,啟功等人點校:《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影印民國 17 年
〔1928〕清史館本)。
劉德美:《清代地方學官制度》(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年)。
劉海峰:〈江南貢院的保存與演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
第 5 期(2018 年 9 月),頁 73-81。
蔣威:《清代江南鄉村塾師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錢仲聯編:《廣清碑傳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錢實甫:《清代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績溪縣志》(合肥:黃山書社,1998 年)。
濮鳳君:《胡培翬禮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
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年)。
嚴佐之:〈趙之謙《論學叢札》與績溪金紫胡氏家學〉,《中國書法》2018 年第 13
期(2018 年 7 月),頁 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