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美芳
Liu, Mei-Fang
論文名稱: 台灣地區進出口貿易對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之影響
指導教授: 吳榮華
Wu, Rong-hwa
施勵行
Shih, Li-H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資源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能源密集度量值混合法投入產出法
外文關鍵詞: input-output method, hybrid unit method, energy intensity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製造、生產到消費與能源息息相關,隨著人口增加,全球可用能源也漸漸枯竭。而台灣地區屬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國內市場有限,自然資源少,均仰賴出口帶動經濟發展,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因此,進出口貿易占台灣地區經濟成長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具有密切相關性,顯示出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投入因素。近年來,在經濟高度發展下,能源消費量大幅增長,國內總能源消費成長了四倍之多,且台灣地區自然資源不豐,自產能源匱乏,多仰賴進口能源,進口能源依存度高,受能源危機之衝擊較大,探討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消費變動之影響情形。
    本研究以投入產出法,分析進出口貿易產品之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在能源密集度分析中,將根據Bullard and Herendeen於1975年所提出的量值混合法﹙Hybrid Unit Method﹚,求算民國70、75、80、85及88年各產業及進出口貿易產品之能源密集度。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分析中,先以國內能源平衡表求算產業各類能源的直接能源投入係數,再利用量值混合法及各種能源二氧化碳排放係數,求算各產業的總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
    總能源密集度及總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方面,以整體產業而言,在民國70–80年間,有9.1%之產業部門總能源密集度下降,有9.1%之產業部門總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下降;在民國80–88年間,有45.4%之產業部門總能源密集度下降,有27.3%之產業部門總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下降。顯示在民國80-88年間較民國70-80年間,能源節約使用的效果較佳,能源生產力逐年提升。而近年能源結構變化,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不及能源密集度下降之趨勢。而主要的耗能產業門為:肥料、水泥及其製品、鐵公路、鋼鐵業、石化原料、化纖及基本化工等,而主要的總二氧化碳排放部門為:肥料、水泥及其製品、其他非金屬礦物、基本化工、鐵公路、化纖。
    我國為一海島型經濟體,自產能源極為匱乏,能源絕大大部分仰賴進口,因受限於天然環境與運輸成本之下,無法比照歐陸能源缺乏的國家,自其他國家輸入電力及管線天然氣。而LNG又有接收碼頭之地理環境問題有待解決,且LNG的運儲成本也相對較高,對外銷導向的經濟體而言,影響國際競爭力之衝擊也相對增加。種種因素下,我國的進口能源依存度仍然逐年持續增長,且能源種類仍是以含碳量較高的煤與石油為主。
    近年來由於能源價格持續平穩,使得能源節約誘因逐漸降低,進而有能源消費增加之趨勢,並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由於國際間對二氧化碳排放情形的重視,國人應具備危機意識,積極進行節約能源運動及改變能源供給結構,以減緩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政府更應規劃整體能源需求及供給情形,以擬定能源政策,因應未來二氧化碳排放限制下所帶來之衝擊。
    在經濟穩定發展及進出口成長下,則能源需求量亦會持續增加。但最終需求、進出口結構的變動、節約能源效果及能源間的替代,則會影響能源需求及二氧化碳排放。而提高產業附加價值、能源生產力,出口及國內最終需求結構需朝向節約能源及低碳能源使用的方向邁進,才能減緩能源需求上漲及二氧化碳排放之壓力。

    none

    摘要 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理論模式 7 第一節 投入產出模式 7 第二節 能源密集度模式 12 第三章 資料處理 16 第一節 投入產出部門之分類與整理 16 第二節 價格指數的調整 19 第三節 能源投入產出表之建立 21 第四節 二氧化碳排放係數 22 第四章 台灣地區產業部門之能源消費與貿易供需概況 25 第一節 台灣地區能源消費 25 第二節 台灣地區產業部門供需趨勢 30 第五章 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分析 35 第一節 能源密集度分析 35 第二節 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分析 48 第三節 進出口產品之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分析 59 第四節 綜合分析 6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7 參考文獻 70 附錄﹙一﹚各年度產業能源消費表 74 附錄﹙二﹚各年度產業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 79

    中文文獻
    王懷德,臺灣地區塑膠原料業產業經濟與二氧化碳排放關聯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民國90年。
    行政院主計處,1981,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行政院主計處,1986,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行政院主計處,1989,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行政院主計處,1991,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行政院主計處,1996,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
    行政院主計處,200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2,物價統計月報。
    行政院主計處,2002,國內生產各業產值雙面平減表。
    行政院主計處,2002,進出口貿易統計。
    林幸君譯,非編表年產業關聯表試算之研究–指數法與R.A.S.方法之應用,中國統計通訊,民91.03 頁2–23。
    許哲強,結構變動對台灣能源密集度、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之影響分析-投入產出法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民國84年。
    陳家榮,1988,台灣地區能源消費變動因素分析,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台北市。
    陳家榮、吳榮華,1995,台灣地區進出口貿易對能源消費變動之影響,經濟部能源委員會。
    陳鵬,能源使用與二氧化碳排放之關聯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民國81年。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節約能源要覽。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2,台灣能源平衡表。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2,能源白皮書。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能源指標季報。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3,台灣能源統計年報。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能源簡介。
    英文文獻
    Ang, B.W. & F.Q. Zhang. (2000). A survey of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Energy Policy, 25,1149-1176.
    Ang, B.W. and K.H. Choi. (1997). 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gas emission: a refined Divisia index method. The Energy Journal, 18, 59-73.
    Battjes, J.J., Noorman, K.J., Biesiot, W. (1998). Assessing the energy intensities of imports. Energy Economics, 20, 67–83.
    Bullard, C.W. & R. Herendeen. (1975). The energy cos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Energy Policy, 1, 268-278.
    Bullard, C.W., Herendeen, R.A. (1975). The energy cos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an input output analysis of the USA, 1963 and 1967. Energy Policy, 3, 268–278.
    Casler, S.D. and A. Rose. ( 1998 ).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U.S. economy.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1, 349-363.
    Chen, C.Y. & R.H. Wu. ( 1994 ). Sources of change in industrial electricity use in the Taiwan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 16, 115-120.
    Chen, C.Y. and R.H. Wu. ( 1995 ). Effects of restructur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changing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in Taiwan: 1981-91. 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A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351-360.
    Gowdy, J.M. and J.L. Miller. ( 1987 ). Technological and demand change in energy use: an extended input-output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 1387-1398.
    Han, X. and T.K. Lakshmanan. ( 1994 ). Structural change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Japanese economy 1975-85: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The Energy Journal, 15, 165-188.
    Hudson, E.A. and D.W. Jorgenson. ( 1974 ). U.S. energy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1975-2000.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5, 461-514.
    IPCC. (1996).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workbook (revised). Bracknell, UNEP, OECD, IEA, IPCC.
    Kondo, Y., Moriguchi, Y., Shimizu, H. (1998). CO2 Emissions in Japan: Influence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Applied Energy, 59, 163–174.
    Lenzen, M. (1998 ). 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d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 an input–output analysis. Energy Policy, 26(6), 495–506.
    Miller, R., Blair, P., (1985). 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Nishimura K, Hondo H, Uchiyama Y. (1996). Derivation of energy-embodiment functions to estimate the embodied energy from the material content. Ener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21(12), 47–56.
    Schaeffer, R., Sa´, A.L. (1996). 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7(6–8), 955–960.
    Sun, J.W. (1998 ).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Energy Economics, 20, 85-100.
    Treloar, G.. (1997). Extracting embodied energy paths from inputoutput tables: towards an input–output-based hybrid energy analysis method.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9, 375–391.
    Unander, F., S. Karbuz, L. Schipper, M. Khrushch, & M. Ting. (1999 ).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in OECD countries: decomposition of long-term trends. Energy Policy, 27, 769-778.
    Vringer, K., Blok, K. (1995).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nergy requirement of households in the Netherlands. Energy policy, 23(10).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9-10公開
    校外:2005-09-1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