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汪洋
Hu, Wang-Yang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社會企業規範設立之必要性—以英美法制為借鑒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Legal Framework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Mainland China : Using the Law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References
指導教授: 陳俊仁
Chen, Chu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社會企業公司型社會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社區利益公司低獲利有限責任公司公益公司社會目的公司
外文關鍵詞: Social Enterprise, Traditional For-Profit Companies, Corporation Law, Benefit Corporation,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相關次數: 點閱:8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會企業與企業責任這兩個概念存在多方面的相似性,但又存在本質區別。社會企業在分配資源時,並未僅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考量,也將資源分配於社會所需之領域,將營利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功能加以結合,在維持自身永續經營的基礎上又可更具效率地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之概念於2004年進入中國大陸,2012年開始受到重視,至今發展已有十餘年時間,但對其概念仍並未清晰,認證與規範方式仍存在諸多差異,也未被社會公眾所普遍接受。
    社會企業發展初期所形成之概念應屬廣義,在此概念下所有運用商業手段,達成社會目的之組織均可稱之為社會企業。但因其以非營利組織的型式運營社會企業會面臨資金獲取困難、監管缺失等問題,以及營利組織中公司的經營與管理架構較為完善,可確保社會企業永續經營,且現有公司法制及配套法律、法規健全,促使狹義的公司型社會企業產生,而此種由廣義到狹義之轉變也是社會企業發展之必然趨勢。
    但因社會企業之性質與傳統營利公司仍存有差異,所以需要以立法的方式賦予公司型社會企業合法性與合理性。英、美於2000年初期相繼制定公司型社會企業立法,以解決法制上之矛盾,建立適切的監管體系,保障社會企業發展。因兩國所存在的社會矛盾不同、社會企業與原有法制及實務見解的衝突不一致、美國各州均有立法權等原因,使英、美兩國形成了,社區利益公司規則(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Regulation)、低獲利有限責任公司法(Low-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公益公司法(Benefit Corporation)、社會目的公司法(Social Purpose Corporations)等規範內容與側重不同的社會企業立法。
    在不同規範中又存在獨具特色的制度設計,例如,社區利益公司規則中的「資產鎖定原則」、美國低獲利有限責任公司的「公益優先原則」、公益公司中的公益信息披露需使用「第三方標準」等。英、美立法在實踐的檢驗與多次修法下已相對完善,本文以英、美公司型社會企業立法為中心,參酌學界對立法影響及規範內容的批評與建議,整理英、美立法中值得借鑒之處,以中國大陸現有情況為基礎,研討社會企業立法之必要性,並對相應的規範內容作出建議。

    The operation of social enterprises can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solve social problems. The important aspect which should be noticed is that the nature of social enterpris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profit companie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enterprises through legislations. Establishing the Legal Framework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regulate social enterprises can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denying the legitimacy of traditional for-profit companies to engage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By comparing the legal norms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as well as the scholars' criticism and opin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necessity and specific norm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necessity of legisl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the existing legal and social context, and this paper will make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m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社會企業之起源與發展 7 第一節 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8 第一項 社會企業之定義 8 第一款 社會企業的起源與發展 8 第二款 英國對社會企業之定義 9 第三款 美國對社會企業之定義 9 第二項 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 10 第一款 企業社會責任之發展 10 第二款 企業社會責任之矛盾衝突 12 第三款 小結 13 第二節 社會企業的發展及限制 14 第一項 社會企業立法的形成原因 14 第一款 英國社會企業之發展 14 第二款 美國社會企業之發展 15 第二項 社會企業在實踐中可能遇到之風險 17 第一款 風險一:漂綠(Green Washing) 17 第二款 風險二:被惡意併購(Hostile Takeover) 18 第三款 風險三:公益目的偏移(Mission Drift) 20 第三項 社會企業之發展限制 21 第三節 小結 24 第三章 英、美社會企業立法規範 27 第一節 英國—社區利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27 第一項 社區利益公司之設立規範 28 第二項 社區利益公司的資產鎖定原則 29 第三項 社區利益報告 32 第四項 社區利益公司的監管 33 第五項 小結 35 第二節 美國社會企業立法規範 37 第一項 低獲利有限責任公司(Low-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38 第一款 規範內容 38 第二款 L3C在美國社會企業中的地位及中國大陸立法借鑒之可能性 39 第二項 公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 41 第一款 公益目的之規範 42 第二款 管理層責任 44 第三款 公益信息之披露機制 46 第四款 公益執行訴訟機制 50 第三項 社會目的公司(Social Purpose Corporation) 52 第一款 公益目的 53 第二款 管理層的責任 54 第三款 公益信息的披露機制 54 第三節 小結 57 第四章 英、美現有社會企業立法對既存風險之解決 61 第一節 社會企業立法是否改變董事信賴義務 61 第一項 董事信賴義務之內涵 61 第二項 英、美社會企業立法下是否對信賴義務內涵發生改變 62 第三項 小結 64 第二節 現有社會企業立法對既存風險之影響 65 第一項 現有社會企業立法對企業「漂綠」行為之影響 65 第一款 進入機制 66 第二款 公益目的之選擇 66 第三款 公益信息披露機制 68 第四款 是否使用第三方標準 72 第二項 現有社會企業立法能否規避社會企業被惡意併購之風險 74 第一款 英國CIC立法規範下之效果 74 第二款 Unocal 法則適用之轉變 76 第三款 Revlon原則之適用 78 第四款 小結 80 第三項 現有社會企業立法是否防止目的偏移(Mission Drift)之現象 84 第一款 目的偏移的原因 84 第二款 防止目的偏移的方式 86 第一目 立法或章程的方式 86 第二目 多元董事會的組成 87 第三目 賦予股東股權回購機制 88 第四目 公益執行訴訟 89 第三款 小結 90 第五章 社會企業相關案例分析及對中國大陸立法啟示 93 第一節 Burwell V. Hobby Lobby Stores, Inc.案例對社會企業立法之影響 93 第一項 案例事實及法院見解 93 第二項 Burwell V. Hobby Lobby Stores, Inc.案對社會企業立法必要性的思考 95 第一款 現有公司法是否已摒棄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 95 第二款 社會企業立法與傳統營利公司之間的關係 98 第三款 傳統營利公司追求公益目的之缺陷 101 第三項 Hobby Lobby案對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立法的思考 103 第二節 Method Products, PBC. 所引發社會企業「漂綠」行為的反思 105 第一項 Method Products, PBC. 的發展及「漂綠」行為 105 第二項 Hill V. Roll Internal Corp案下法院對傳統企業進行漂綠行為的觀點 108 第三項 社會企業漂綠行為對中國大陸立法之影響 110 第四項 英、美立法下對於漂綠行為之處理方式及缺陷 112 第一款 英國—獨立之外部監管 112 第二款 美國立法下的公益執行訴訟 113 第三節 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立法建議 115 第一項 中國大陸社會企業立法的必要性 115 第一款 現有社會企業發展情況 115 第二款 中國大陸現有社會企業類型及缺陷 116 第一目 福利性企業 116 第二目 民辦非企業單位 117 第三目 公益性公司 118 第三款 小結 120 第二項 如何防止社會企業「漂綠」 121 第一款 現有立法規制情況 121 第二款 立法建議 123 第三項 是否應納入資產鎖定原則中利潤分配上限條款 125 第一款 英國CIC立法下的資產鎖定原則 125 第二款 中國大陸對股利分配請求權之理論與實務 127 第三款 立法建議 129 第四項 公益信息披露機制的規範 131 第一款 英、美公益信息披露機制之借鑒 131 第二款 立法建議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結論 137 第二節 立法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1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王文宇,公司法論,第6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8 年 10 月。
    2. 王泰銓,公司法新論,第5版,台北:三民,2009 年 1 月。
    3. 王海兵,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研究,初版,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2020 年 6 月。
    4. 申衛星,期待權基本理論研究,初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5. 李哲松,吳日煥譯,《韓國公司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6. 官有垣、王仕圖、陳錦棠、杜承嶸,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臺灣與香港的案例,初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19 年 5 月。
    7. 社企流,社企力!社會企業=翻轉世界的變革力量。用愛創業,做好事又能獲利!,初版,台北:大雁出版基地,2014年。
    8. 金鼎,公司章程之效力與界限:以英美法制為借鏡,初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4年2月。
    9. 徐沛然,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初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18年11月。
    10. 張明輝、吳德豐,創造企業與社會的永續:企業社會責任營造社會信賴,初版,台北:三民,2016年 5 月。
    11. 黃清溪,清晰論法:公司法基礎理論-董事篇,初版,台北:五南,2016 年 1 月。
    12. 楊岳平,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企業併購下股東、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之保護,初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2011 年 9 月。
    13. 葉保強,企業倫理,3版,台北:五南,2019年10月。
    14. 廖大穎,公司制度與企業組織設計之法理,初版,台北:新學林出版,2009 年 1 月。
    15. 劉子琦,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以公民參與實現社會得利的經濟行動,初版,台北:新自然主義,2015年。
    16. 劉連煜,公司監控與公司社會責任,初版,台北:五南,1995 年 9 月。
    17. 劉連煜,現代公司法,第 14 版,台北:新學林出版,2019 年 9 月。
    (二)期刊論文
    1. 方元沂,引入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應納入建立公司型社會企業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75期,2018年4月。
    2. 王世強,社區利益公司—英國社會企業的特有法律形式,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2月。
    3. 王世强,社区利益公司—英国社会企业的特有法律形式,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第2期,2012年2月。
    4. 王浩傑、王博,我國社會企業發展困境與立法建議,經營管理者,第4期,2015年2月。
    5. 李丹,有限責任公司小股東分紅權的保護,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4卷第97期,2012年。
    6. 李宜樺,彰顯企業價值新工具—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期,2018年1月。
    7. 李旻諺,社會企業之立法—以我國公益公司法草案為中心,真理財經法學,第19期,2017年9月。
    8. 李長鳳,對我國股東代表訴訟當事人的思考,改革與開放,第8期,2011年。
    9. 邢瑜,臺灣社會企業的現狀與挑戰:兼論英、美的發展經驗,民主與治理,第2卷第2期,2015年8月。
    10. 阮耀啟、陳健民,由單一走向多元: 前瞻香港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社會分析,第16期,2018年2月。
    11. 周振鋒,談美國社會企業立法-以公益公司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6期,2015年1月。
    12. 易明秋,公司社會責任的實驗品─美國社會型企業制度,成大法學,第26期,2013年12月。
    13. 易明秋,美國社會企業法律之創建─制度分析與觀察,盈利組織管理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
    14. 林怡君,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刊,第7卷第1期,2008年7月。
    15. 林美蘭、蘇家愷,社會企業課程發展之重要議題,南臺財經法學,第5期,2019年8月。
    16. 林盟翔,[B 型企業]之法制構造與爭議研析,南臺財經法學,第3期,2017年6月。
    17. 姚瑤,公司型社會企業的中國化:法律定位與監管邏輯,河北法學,第37卷第07期,2019年。
    18. 胡哲生、陳志遠、吳秉恩,社會企業本質、任務與發展,創業管理研究,第4卷第4期,2009年12月。
    19. 徐君,社會企業組織形式的多元化安排:美國的實踐及啟示,中國行政管理,第328期,2012年10月。
    20. 殷格非,企業社會責任的界限在哪裡?—關於企業社會責任若干基本問題的思考(三),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第06期,2019年6月。
    21. 郭大維,從企業社會責任到社會企業—論英國公司形態社會企業法制對我國之啟示,月旦法學雜誌,第258期,2016年11月。
    22. 陳定銘、彭蕙妤,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對於原住民部落之效益與影響: 以光原與瑪納為例,國家與社會,第18期,2016年6月。
    23. 陳俊仁,公司社會責任之國際法實踐論跨國企業監理套利規範之演繹與規範困境,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4:2期,2008年12月。
    24. 陳俊仁,論公司本質與公司社會責任董事忠實義務之規範與調和,台灣法學雜誌,第94期,2007年5月。
    25. 陳盈如,社會企業之定義與其對於傳統公司法挑戰之迷思,政大法學評論,第145期,2016年6月。
    26. 陳秋政,社會企業立法與公益價值實踐之初探,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
    27. 陳隆輝、黃子明,小林社區社會企業商業模式之研究—以 [2021 社會企業] 為例,輔仁管理評論,第24卷第1期,2017年9月。
    28. 陳隆輝、薛昭義、黃子明,社會企業商業模式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26卷第3期,2018年9月。
    29. 陳雅麗,社會企業的培育與發展:英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社會工作,第176期,2014年。
    30. 陳憶寧,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上呈現的食安危機比較:頂新餿水油事件的個案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第45期,2018年7月。
    31. 楊君仁,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德國法的觀點,台灣法學,第109 期,2008年8月。
    32. 趙萌,社會企業戰略:英國政府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04期,2009年8月。
    33. 劉連煜,公司社會責任的意涵及其條文化之問題,軍法專刊,第5卷第42 期,1996 年5月。
    34. 樊雲慧,論我國社會企業法律形態的改革,法學評論,第199期,2016年。
    35. 蔡英欣,論公司社會責任之規範模式:以日本法之經驗為例,臺大法學論叢,第37卷第3期,2008年9月。
    36. 蔣建湘,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化,中國法學,第5期,2010年。
    37. 鄭夏蕾,中美社會企業法律規制比較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科學·經濟·社會,第33卷第3期,2015年7月。
    38. 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界說述評,現代法學,第23卷第3期,2001年6月。
    39.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
    40. 顧亞中、張志國,基於鹽城「江蘇3.21響水化工廠爆炸事故」環保問題思考研究,生態環境與保護,第2卷第11期,2019年11月。
    (三)學位論文
    1. 田雨潔,中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題比較研究,華東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碩士,2019年。
    2. 石記偉,社會企業法律問題研究,黑龍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8年。
    3. 吳伊萍,論企業併購下之公司社會責任-以公司經營者與勞工權益為核心,國立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2019年。
    4. 李涵,論我國設置公益公司相關規範—從公司法修正草案與公益公司法草案出發,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5年。
    5. 姚佳,中國社會企業合法性困境研究,華東政法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2018年。
    6. 張芯平,論我國企業責任之矛盾現象—以奇美電子, 宏碁集團為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2010年。
    7. 張建良,美國公益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與啟示,北京化工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9年。
    8. 張倚源,英國社區利益公司法律制度及其對我國立法的啟示,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碩士,2018年。
    9. 張龍龍,有限公司股利分配請求權保護研究,山西財經大學經濟法碩士,2015年。
    10. 連曉敏,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黑龍江大學法律碩士黑龍江,2019年。
    11. 陳彥均,社會企業於台灣之法制實現—以個案研究為啟發,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所碩士,2015年。
    12. 劉容妤,社會企業—企業典範轉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15年。
    13. 蔡依倫,從非營利到社會企業? 台灣非營利身心障礙組織場域制度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2010年。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1. EASTERBROOK, F. H., & FISCHEL, D. 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6).
    2.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2003).
    3. POWELL,W. W., & DIMAGGIO, P. J.,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2012).
    4. SPEAR, ROGER; CORNFORTH, CHRIS AND AIKEN, MIKE, FOR LOVE AND MONEY: GOVERNANCE AND SOCIAL ENTERPRISE (2007).
    (二)期刊論文
    1. Bainbridge, S. M., 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s and 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97 NW. U. L. REV. 547 (2002).
    2. Ball, A. S., So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18 U. PA. J. BUS. L. 919 (2015).
    3. Besmer, V., The Legal Character of Private Codes of Conduct: More than Just a Pseudo-Formal Glos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2 HASTINGS BUS. L.J. 279 (2006).
    4. Bielefeld, W., Issues in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5 J. PUBLIC AFF. EDUC. 69 (2009).
    5. Bisconti, A., The Double Bottom Line: Can Constituency Statutes Protect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Stuck in Revlon Land, 42 LOY. L. A. L. REV. 765 (2008).
    6. Blasko, M. G., et al., Standing to Sue in the Charitable Sector, 28 U.S.F. L. REV. 37 (1993).
    7. Blount, J.,& Nunley, P., What Is a “Social” Business and Why Does the Answer Matter?, 8 BROOK. J. CORP. FIN. & COM. L. 278 (2014).
    8. Brudney, V., Contract and Fiduciary Duty in Corporate Law, 38 B.C. L. REV. 595 (1996).
    9. Callison, J. W., Benefit Corporations, Innovation, and Statutory Design, 26 REGENT U. L. REV. 143 (2013).
    10. Callison, J. W., Putting New Sheets on a Procrustean Bed: How Benefit Corporations Address Fiduciary Duties, the Dangers Created, and Suggestions for Change, 2 AM. U. BUS. L. REV. 85 (2012).
    11. Cherry, M. A., & Sneirson, J. F., Chevron, Greenwashing, and the Myth of'Green Oil Companies', 3 WASH. & LEE J. ENERGY, CLIMATE, & EVN'T. 133 (2012).
    12. Clark, W. H. & Babson, E. K., How Benefit Corporations Are Redefining the Purpose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38 WILLIAM MITCHELL LAW REV. 817 (2012).
    13. Colombo, R. J., Taking Stock of the Benefit Corporation, 7 TEX. A&M L. REV. 73 (2019).
    14. Cornforth, C., 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Mission Drift in Social Enterprises,10 SOC. ENTERP. J. 1 (2014).
    15. Cummings, B., Benefit Corporations: How to Enforce a Mandate to Promote the Public Interest, 112 COLUM. L. REV. 578 (2012).
    16. Dent, G. W., Corporate Governance Without Shareholders: A Cautionary Lesson from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39 DEL. J. CORP. L. 93 (2014).
    17. Dodd, E. M.,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 45 HARV. L. REV. 1145 (1931).
    18. Easterbrook, F. H., & Fischel, D. R., Contract and Fiduciary Duty, 36 J.L. & ECON. 425 (1993).
    19. Esposito, R. T., The Social Enterprise Revolution in Corporate law: A Primer on Emerging Corporate Ent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se for the Benefit Corporation, 4 WM. & MARY BUS. L. REV. 639 (2012).
    20. Grieco, J. M., The Ever-evolving Poison Pill: The Pill in Asset Protection and Closely-held Corporation Cases, 36 DEL. J. CORP. L. 625 (2011).
    21. Hansmann, H. B., Reforming Nonprofit Corporation Law, 129 U. PA. L. REV. 497 (1980).
    22. Heminway, J. M., Corporate Purpose and Litigation Risk in Publicly Held US Benefit Corporations, 40 SEATTLE UNIV. LAW REV. 611 (2016).
    23. Ho,T. H., Social Purpose Corporations: The Next Targets for Greenwashing Practices and Crowdfunding Scams, 13 SJSJ. 935 (2015).
    24. Hwang, Edward & Murray, J. H., Purpose with Profit: Governance, Enforcement, Capital-Raising and Capital-Locking in Low-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66 U. MIAMI L. REV. 1 (2011).
    25. Isenberg, D. J., An Indian FOPSE (Innovations Case Discussion: Keggfarms), 3 INNOV. TECHNOL. GOV. GLOB. 52 (2008).
    26. Jensen, M. C., &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 FINANC. ECON. 305 (1976).
    27. Johnson, L., Pluralism in Corporate Form: Corporate Law and Benefit Corps, 25 REGENT U. L. REV. 269 (2012).
    28. Jones, M. B.,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Mission Drift, 36 NONPROFIT VOLUNT SECT Q. 299 (2007).
    29. Jun, W., On Cases against Corporate Managers for Breaching Their Duty of Loyalty and/or Duty of Diligence in China, 10 FRONT. LAW CHINA 77 (2015).
    30. Kelly, T., Law and Choice of Entity on the Social Enterprise Frontier , 84 TUL. L. REV. 337 (2009).
    31. Kerr, J. E., Sustainability Meets Profitability: The Convenient Truth of How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Protects a Board's Decision to Engage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9 CARDOZO L. REV. 623 (2007).
    32. Khatib, K. E., The Harms of Benefit Corporation, 65 AM. U. L. REV. 151 (2015).
    33. Kimbrell,A. R., Benefit Corporation Legislation :An Opportunity for Kansas to Welcome Social Enterprises, 62 U. KAN. L. REV. 549 (2013).
    34. Laufer, W. F., Social Accountability and Corporate Greenwashing, 43 J. BUS. ETHICS 253 (2003).
    35. Lloyd, S., Transcript : Creating the CIC, 35 VT. L. REV. 31 (2010).
    36. Macey, J. R., A Close Read of an Excellent Commentary on Dodge v. Ford, 3 VA. L. & BUS. RED. 177 (2008).
    37. Millon, D., Radical Shareholder Primacy, 10 U. ST. THOMAS L.J. 1013 (2012).
    38. Murray, J. H., Choose Your Own Master : Social Enterprise, Certifications, and Benefit Corporation Statutes, 2 AM. U. BUS. L. REV. 1 (2012).
    39. Murray, J. H., Defending Patagonia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ith Benefit Corporations, 9 HASTINGS BUS. L.J. 485 (2013).
    40. Murray, J. H., Social Enterprise Innovation : Delaware's 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 Law, 4 HARV. BUS. L. REV. 345 (2014).
    41. Murray, J. H., The social enterprise law market, 75 MD. L. REV. 541 (2015).
    42. Pache, A. C., & Santos, F., When Worlds Collide: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 to Conflicting Institutional Demands, 35 ACAD. MANAG. REV. 455 (2010).
    43. Page, A., & Katz, R. A., Freezing out Ben & Jerry: Corporate Law and the Sale of a Social Enterprise , 35 VT. L. REV. 211 (2010).
    44. Page, A., & Katz, R. A., The Role of Social Enterprise, 35 VT. L. REV. 59 (2010).
    45. Page, A., & Katz, R. A., The Truth about Ben and Jerry's, 10 STANF. SOC. INNOV. REV 39 (2012).
    46. Patton, D. V., The Queen, the Attorney General, and the Modern Charitable Fiduciar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haritable Enforcement Reform, 11 U. FLA. J.L. & PUB. POL'Y 131 (1999).
    47. Pitts, J. 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Evolution, 6 RUTGERS J.L. & PUB. POL'Y 334 (2008).
    48. Plerhoples, A. E., Can an Old Dog Learn New Tricks-Applying Traditional Corporate Law Principles to New Social Enterprise Legislation, 13 TRANSACTIONS: TENN. J. BUS. L. 221 (2011).
    49. Porter, G. S., What Did You Know and When Did You Know It: Public Company Disclosure and the Mythical Duties to Correct and Update, 68 FORDHAM L. REV. 2199 (2000).
    50. Raz, K. G., Toward an Improved Legal Form for Social Enterprise, 36 N.Y.U. REV. L. & SOC. CHANGE 283 (2012).
    51. Reinsch R., et al., The Hobby Lobby Decision: Legal Formation for Social Enterprises Made Easier, 13 SOC. ENTERP. J. 4 (2017).
    52. Reiser, D. B., Benefit Corporations — A Sustainable Form of Organization? 46 WAKE FOR. L. REV. 591 (2011).
    53. Reiser, D. B., Blended Enterprise and the Dual Mission Dilemma, 35 VT. L. REV. 105 (2010).
    54. Reiser, D. B., For-Profit Philanthropy, 77 FORDHAM L. REV. 2437 (2008).
    55. Reiser, D. B., Governing and Financing Blended Enterprise, 85 CHI.-KENT L. REV. 619 (2010).
    56. Reiser, D. B., The Next Big Thing: Flexible Purpose Corporations, 2 AM. U. BUS. L. REV. 55 (2012).
    57. Reiser, D. B., Theorizing Forms for Social Enterprise, 62 EMORY L.J. 681 (2012).
    58. Rostron, K. I., Defining the Social Enterprise: A Tangled Web, 2 INT. J. APPL. RES. 86 (2015).
    59. Santos, F. M., 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11 J. BUS. ETHICS 335 (2012).
    60. Sharfman, B. S., Shareholder Wealth Maximiz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under Corporate Law, 66 FLA. L. REV. 389 (2014).
    61. Sidel, M., The Struggle for Hershey: Community Accountability and the Law in Modern American Philanthropy, 65 U. PITT. L. REV. 1 (2003).
    62. Stecker, M. J., Awash in a Sea of Confusion: Benefit Corporations, Social Enterprise, and the Fear of “Greenwashing”, 50 J. ECON. ISSUES 373 (2016).
    63. Steiker, J., & Golden, M., Hot Fudge Partners: Insiders Tell How Social Investors Tried to (but Couldn't)Buy Ben & Jerry's, 14 J. BUS. ETHICS 7 (2000).
    64. Stout, L. A., Why We Should Stop Teaching Dodge v. Ford, 3 VA. L. & BUS. REV. 163 (2008).
    65. Teasdale, S., et al., Playing with Numbers: A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Social Enterprise Growh Myth, 4 SOC. ENTERP. J. 113 (2013).
    66. Tu, K. V., Socially Conscious Corporations and Shareholder Profit, 84 GEO. WASH. L. REV. 121 (2016).
    67. Vestal, A. W., & Callison, J. W., The L3C Illusion: Why Low-Profit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Will Not Stimulate Socially Optimal Private Foundation Investment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 35 VT. L. REV. 273 (2010).
    68. Vos, J.,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Greenwashing in Corporate America, 23 NOTRE DAME J.L. ETHICS & PUB. POL'Y 673 (2009).
    69. Weisbrod, B. A., The Pitfalls of Profits, 2 STANF. SOC. INNOV. REV. 40 (2004).
    70. Wishnick, D. A., Corporate Purposes in a Free Enterprise System: A Comment on eBay v. Newmark, 121 YALE L.J. 2405 (2011).
    71. Young D.R. (2012) The State of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Gidron B., Hasenfeld Y. (eds) Social Enterprises.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