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佳榮
Kuo, Chia-Jung
論文名稱: 戰後臺灣鹽業發展及鹽工生活研究——以北門鹽場為例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and Salt Makers’life in Taiwan after War—A Case of Beimen Salt’s Factory
指導教授: 陳文松
Chen, Wen–S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北門鹽工鹽工生活臺灣鹽業
外文關鍵詞: Beimen, Salt makers, Salt makers’life, Taiwan salt industry
相關次數: 點閱:136下載:5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食鹽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除了生理需求之外,不論是在文化或是經濟層面都也有其重要性,這項產品隨著時代的變遷,早已隨手可得,難以想像在戰後初期為了這項物資甚至得冒著風險偷鹽,究竟是什麼時空背景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臺灣的鹽業又是如何發展,這些製鹽的鹽工生活又是如何,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本文以臺灣鹽業發展和鹽工生活為主軸,並以北門地區為例,先就北門當地分析其適合晒鹽的因素,再說明臺灣鹽業的發展,最後則是討論鹽工生活的變遷,說明戰後鹽工生活的情況,以及哪些政策影響鹽工生活,再以北門地區情況為主軸,討論官方記載的鹽工生活與北門當地鹽工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差異,透過兩者之間的對照,進而呈現鹽工生活之面貌。

      Salt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human life. In addition to its physiological needs, it has its own importance both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economy. A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s has become available, it is hard to imagine what kind of background led to steal salt after the war? This thesis was aim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how these salt makers lives are. In this thesis,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in Taiwan and salt makers’life as the main axis, and the Beimen area as an example, and the first analysis of Beimen area its suitable factors for salt, and then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industry in Taiwan, the last is to discuss the changes in life of salt makers, Describe the life of the salt makers after the war and what policies affect the life of the salt makers, and then the situation in the Beimen as the main axis to discuss what kind of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fficial record of the salt makers’life and the Beimen native salt makers’life, and then reconstructed the appearance of salt makers’lif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章節安排 8 第二章 北門自然、人文環境與臺灣鹽業發展 10 第一節 北門地區自然與人文環境 10 一、 自然環境 10 (一)地形 10 (二)土壤 11 (三)氣候 11 二、人文環境 12 第二節 臺灣鹽業的發展歷程 16 一、日治時期以前 16 二、日治時期 20 (一)廢除專賣 20 (二)恢復專賣 21 (三)集中管理 23 三、戰後時期 24 第三章 戰後臺灣鹽工生活變遷 30 第一節 鹽工類別 30 第二節 鹽工生活變遷 32 一、生活貧困時期(1945-1952) 32 二、生活改善時期(1952-1981) 40 (一)教育 41 (二)經濟 42 (三)康樂衛生 47 三、資遣退休時期(1981—2002) 50 第四章 戰後北門鹽場沿革與鹽工生活變遷 57 第一節 北門鹽場和洗滌鹽工場沿革 57 第二節 北門鹽工生活變遷 65 一、生活貧困時期(1945-1952) 66 二、生活改善時期(1952-1981) 70 三、資遣退休時期(1981—2002) 77 第五章 結論 81 參考文獻 83 一、史料 83 二、專書 83 三、學位論文 85 四、期刊論文 86 五、口述歷史 87 六、網頁 87 附錄 88 一、臺灣製鹽總廠承攬工交回承攬鹽灘發給轉業費專案處理要點 88 二、臺灣製鹽總廠推行鹽灘操作機械化裁減雇晒鹽灘工力專案處理要點 89

    參考文獻
    一、史料
    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177號,1920年8月10號。
    〈呈報奉令接收北門鹽場附屬粉碎鹽工廠經過情形并附具移交清冊二份請查核轉局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年9月21日,典藏號006350086013。
    〈請示鹽工偷鹽在50市斤以上者應各何處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年12月31日,典藏號006350090024。
    〈據呈鹽工日給之原薪再增加五元以資救濟等情核飭知照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7年2月24日,典藏號006360349018。
    〈為扶持鹽工生活與改善辦法乞鑒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7年4月18日,典藏號006360349018。
    〈鹽工工作時間過長矚參照工廠法及礦場法之規定辦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8年6月28日,典藏號006360253027。

    二、專書
    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編纂委員會,《中國鹽政實錄第六輯》,臺北:經濟部,1987年。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臺南縣文化局,2000年。
    王碧財,《日落北門映鹽田》,未出版,2000年。
    田秋野、周維亮,《中華鹽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第1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何維凝《中國鹽政史》,臺北:大中國圖書,1966年。
    村上直次郎釋譯,郭輝再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
    吳新榮、洪波浪主修,《臺南縣志‧卷三政制志上》,臺南:臺南縣新營市,1980年。
    何培夫,《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
    松下芳山郎編,《臺灣鹽專賣誌》,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5年。
    周維亮,《鹽政概論》,臺北:鹽務月刊社,1972年。
    周鍾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委員會編輯,《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財政部臺灣製鹽總廠編印,《鹽業通訊》,第1-172期,1952–1965年。
    財政部鹽務總局中國鹽政實錄編纂委員會,《中國鹽政實錄第五輯》,臺北市:財政部,1954年。
    財團法人鹽光文教基金會,《臺灣鹽業實錄》,臺南:臺鹽實業公司,2005年。
    張繡文,《臺灣鹽業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研究叢刊35種,1953年。
    陳丁林,《南瀛鹽業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年。
    張復明、方俊育,《臺灣的鹽業》,臺北:遠足文化,2008年。
    張復明、沈錳美、蔡炅樵、方俊育等主筆,《臺灣‧鹽》,臺南: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9年。
    許獻平,《南瀛醫療誌》,臺南縣文化局,2010年。
    陳柏年計畫主持,《歷史建築北門洗滌鹽工廠建築群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臺南: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11年。
    曾汪洋,《臺灣之鹽》,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
    黃金溢、黃得勝主修,《續修臺南縣志》〈卷四:教育志〉,臺南:臺南縣政府,1977年。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北門鹽場舊建物群空間再利用先期規劃》,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5年。
    黃文博、許獻平,《南瀛鹽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0年。
    黃紹恆,《鹽鄉記憶》,臺北:檔案管理局,2010年。
    楊貴三等撰稿;連惠珠計畫主持,《北門區志》,臺南:臺南市北門區公所,2017年。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編,《臺灣鹽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2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歷史文獻叢刊第84種,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蔡炅樵《白金歲月臺灣鹽》,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
    蔡炅樵《大臺南的鹽業》,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盧嘉興,《臺灣研究彙集》,臺南:盧嘉興,1981年。
    戴鳳昌等著,《臺灣區域海洋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鹽務月刊編印,《鹽務月刊》,第1-51期,1969—1974年。

    三、學位論文
    何金鑄,〈臺灣的鹽業地理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
    李秉璋,〈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的鹽業政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李芳媛,〈國家機器與臺灣鹽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昭儀,〈從遷村到防治:臺灣公衛史上的烏腳病〉(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施建安,〈戰後臺灣傳統鹽業─以布袋鹽場為個案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麗芬,〈食用到工業用─日治時期臺灣鹽業變遷之發展〉(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游凌雀,〈七股鹽場鹽工生活變遷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期刊論文
    方俊育,〈戰後初期的「鹽賊」現象〉,《檔案季刊》6卷4期,2007年。
    方俊育,《從臺鹽檔案鑑定到數位博物館》,8卷1期,2009年3月。
    吳聰敏,高櫻芬,〈臺灣貨幣與物價長期關係之研究:1907年至1986年〉,《經濟論文叢刊》19:1,1991年。
    翁佳音,〈臺灣鹽業史另一章〉《歷史月刊》,235期,2007年8月。
    陳慈玉、李秉璋,〈日治時期臺鹽的流通結構〉,《東吳歷史學報》10,2003年。
    梁佳美、賴光邦,〈日治時期臺灣製鹽工場社區制度的建立-以布袋鹽場為例〉,設計學報,9卷3期,2004年9月。
    陳慈玉、李秉璋、李方宸,〈日治時期臺南縣產業發展史──以鹽業和糖業為例〉,《南瀛文獻》第三輯,2004年。
    張麗芬、張靜宜,〈日治初期臺灣鹽業政策之轉變─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2009年。
    陳文松,〈日治臺灣大西南沿海鹽業囑託醫與地域社會〉,《歷史臺灣》第9期,2015年5月。
    黃紹恆,〈日治初期(1895—1911)臺灣鹽專賣制度的形成過程〉,《經濟論文叢刊》,26:1,1988年。
    程俊南,〈北門鹽場史略〉,《南瀛文獻》改版第一輯,2002年。
    盧嘉興,〈光復前臺灣的鹽務機構〉《臺灣研究彙集》21,臺南:盧嘉興,1981年。
    盧嘉興,〈光復前臺灣鹽灘地擴建〉《臺灣研究彙集》21,臺南:盧嘉興,1981年。
    盧嘉興,〈光復前臺灣的製鹽工資〉《臺灣研究彙集》21,臺南:盧嘉興,1981年。
    顏伯誠,〈十八年來的臺鹽福利〉,《鹽務月刊》第8期,1970年5月。
    顏義芳,〈臺灣鹽業發展初探〉,《檔案季刊》6卷4期,2007年。

    五、口述歷史
    王侯香花女士口述,訪談者郭佳榮,2017年6月17日、2017年9月1日於北門區北門里自宅訪問。
    凃吳秋金女士口述,訪談者郭佳榮,2017年6月17日於北門區北門里自宅訪問。
    凃丁信先生口述,訪談者郭佳榮,2017年7月1日、2017年11月9日於北門區井仔腳鹽場訪問。
    陳勝雄先生口述,訪談者郭佳榮, 2017年9月1日於北門區北門里自宅訪問。
    郭王敏女士口述,訪談者郭佳榮, 2017年9月1日於北門區北門里自宅訪問。

    六、網頁
    北門戶政事務所http://beimen-agr.tainan.gov.tw/beimenhouse/
    北門區公所http://web.tainan.gov.tw/beimenoffice/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1/141
    檔案管理局臺灣經濟產業檔案http://atc.archives.gov.tw/salt/00home/
    內政部戶政司https://www.ris.gov.tw/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18-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