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趙中平 zhao, zhong- ping |
|---|---|
| 論文名稱: |
社經地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economic status,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
| 指導教授: |
董旭英
Tung, Yuk-Y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0 |
| 中文關鍵詞: | 性別 、年級 、青少年 、教養方式 、道德發展 、社經地位 |
| 外文關鍵詞: | moral development, socio-economic status, adolescents |
| 相關次數: | 點閱:77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標在於了解當前台南地區青少年之家庭社經地位、教養方式與道德發展之間的相關情形,企圖了解不同社經地位家庭青少年在道德發展上,是否有所差異,並加上Maccoby與Marit對家庭教養方式的雙向度,作為中介變項,同時以性別與年級作為控制變項,以了解台南地區青少年在Kohlberg之道德發展階段之發展情形,本研究之目的即在了解青少年道德發展之情形是否經由教養方式,間接受到家庭社會階層的差異所影響。本研究主要研究工具有(1)以父母教育水準與職業等級作為社經地位之測量工具。(2)依據Maccoby與Marit之家庭教養理論自行編製之教養方式問卷(3)翻譯Rest所發展之道德問題界定測驗作為道德發展測量工具,本研究共抽取台南縣市國高中(職)中生合計970人,利用spss進行徑路分析。其主要研究發現有:
一. 在社經地位與教養方式上,父母教育水準越高,子女所知覺教養要求越高。
二.社經地位各項指標均與道德發展無關。
三.子女所知覺教養方式關懷度越高,子女道德判斷P分數越高。
四.青少年道德判斷P分數女性高於男性,但是與年級無關。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enting styles,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in Tainan. Specifically, controlling participants' sex and grade, the study examined if the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 moderated by parenting styles students from junior and high schools in Tainan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by asking them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s and provide the associated informatio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was measured by asking their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parents' vocation.Two questionnaire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by individual student to measure adolesc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 styles. (1) a Mandarin version of Rest's moral development survey; (2)a author-designed questionnaire by utilizing Maccoby and Mairt's theory about parenting. Path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higher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was, the higher the grade in parenting requirement.
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social-economic class and adolescent moral development.
3. The higher grade the adolescent's get in parenting love., the higher the p value.
4. Female adolescents had higher p value than male counterpart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grade and their moral development.
國內部分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案研究計畫。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沈六(1981)道德認知發展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所,博士論文。台北。
沈六(2002) 道德發展的家庭脈絡因素。公民訓育學報, 第11期,頁1-38。
沈游振(2003) 論布爾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30卷11期,頁93-120。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敦仁&余民寧(2005) 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 資料庫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五卷二期, 頁1-47。
李鴻章(2002)台灣地區民眾背景因素、教育程度與道德判斷相關性極其變遷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與八十八年作比較。教育與社會研究, 第四期,頁35-63。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家庭背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東吳社會學報, 第8期 ,35-77。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社。
林宜瀅(2003)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林煌(1991) 道德判斷與道德價值取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金惠梅(1996)國小學童父母情緒智力.管教態度對其子女人格適應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周新富(2003)家庭社會資本組成構面及其學習結果之關係。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三卷(2期),85-112頁
吳俊升(1973)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商務印書館。
吳俊賢(1999)台灣省中部地區青少年親子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兒童的社會興趣及人格適應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馬慶強(1997)中國人之感性與認知方面的道德發展:一個七階段發展理論。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七期,頁166-212。
陳玉屏(2003)國中生家庭互動模式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奎喜(1998)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 頁15-40》,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娟(1983)家庭社經地位、排行、家庭大小與國中生職業成熟的關係。教育學院學報,第八期,93-112。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陳小娥&蘇建文(1978)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 第十期,頁91-106。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寇彧(2002)青少年道德判斷、價值取向發展及其道德的觀念影響源之關係。應用心理學研究, 第14期,頁151-187。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黃毅志(1994)。台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第3期,頁265—292。
黃毅志(1996)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台灣地區社經地位(SES)測量之重新考量。載於《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3,頁189─216》。。
黃毅志(1998a)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陳奎喜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335-355》,台北,師大書苑,。
黃毅志(1998b )。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第五期,頁5-36。
黃毅志(1999)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一版),巨流出版社, 台北市。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 (4),1-31。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1(4),頁43-71
黃光國(1995)符號互動論與社會交換:〈人情與面子〉理論的建構模式。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社會的心裡詮釋,頁177-222,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1998 a)。華人的道德觀與正義觀。載於楊國樞、黃光國 & 楊中芳主編 ,(華人本土心理學《上》頁407-446)。台北:遠流。
黃光國(1998b) 兩種道德:台灣社會中道德思維的再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第九期,121-175頁。
黃俊傑、王淑女(2001) 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第11期,頁45-68。
黃德祥(200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2ed)。台北:五南圖書。
湯智凱(2004)道德發展國小高年級學童道德發展性別差異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單文經(1982)道德教育初探。台北,復文出版社。
程小危(1991),道德判斷發展研究的泛文化性探討,載於高尚仁&楊中芳合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333-400》台北,遠流出版社。
蘇峰山(2002)象徵暴力與文化再製:布爾迪厄之反思。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理論論文集,頁117-146》。嘉義大林: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蘇建文(1976)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心目中父母教養態度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9期,頁21-3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雅婷(2001)出身背景、學校教育與道德判斷標準。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張青慧 (2003)家庭因素與兒童道德行為表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
張高賓 (2004)家庭心理環境、親子關係與兒童情緒經驗之關係探究。中華輔導學報, 16期 頁119-148
潘菲(1994),道德判斷測驗(DIT)之發展與應用,共同學科期刊,第三期,頁149-165
傅寶玉、雷霆(1991),社會思慮發展在港、台,《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 213-343,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恒翠(2003)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玉瑟、張妤婷與謝孟岑(2006)資優兒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 20卷1期頁63-87
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廖純雅(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劉靖國(2002)國民教育階段學童之儒家道德判斷與現代道德判斷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組,碩士論文,台南。
劉慧慧(2002)國中資優生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關係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駱明慶(2004) 升學機會與家庭背景,經濟論文叢刊, 32輯第,4期4,417-445。
駱明慶(2002) 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輯,第一期,113-147。
蕭世慧(2005)高中職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翻譯作品
王雅各(譯)(2002)Carol Gilliga著。不同的語音 :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 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維理、林文瑛、翁開誠、張鳳燕、單文經等(譯)(2004)James R.Rest原著,道德發展:研究理論之進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明(譯)(1990)Judah Matras著,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流動。台北:桂冠圖書。
譚天(譯)Jeremy Seabrook 2002,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天下雜誌(品格教育專刊)2003 ,品格,大不如前,,287期 ,頁42-54
聯合報2007,教育真失敗 7成大學生承認作弊,引自聯合新聞網
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02/
2/dqph.html(2007-5-03)
教育部統計資料:2007/05/04下載自網址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
EDU7220001/data/serial/base94ej.xls?UNITID=139&CATEGORYID=260&FILEID=149498&open
英文文獻
Blau, P. M.&Duncan, O. D. (1967).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Coleman,J. S.& Hoffer, T. (1987). Public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The impact of communities. New York:Basic books. Inc.
Coleman,J.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upplement):95-120.
Doherty, W. J. , & Needle, H. R. (1991).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ubstance use among adolescents before and after a parental divorce, Children Development , 62, 328-336.
Demo, D. H. & Acock , A. C.(1988). The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0, 619-648.
Duncan, G. J., Daly, Mary C., McDonough, P.,& Williams, D. R. (2002). Optimal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or heath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 1151-1157.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mda, O., & Bati, D. (1995). Actual and perceived parental social status:Effects o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Adolescence, 30, 603-616.
Erikson, J. H. (1968). Identity and life crisis.(2nd ed.)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Inc.
Grusky, D. B.(1994).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ed.). San Francisco:Westivew press.
Hoffman , M. L. , & Saltzstein , H. D. (1967) .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5 ,45-57 .
Hollingshead, A. B. (1957).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Yale publisher.
Hollingshead, A. B. &Redlich, F.C. (1958).Social Class and Mentall Illness : A community stydy. New York;Wiley.
Krieger, N., Williams, D.R.,& Moss, N. E. (1997). 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guidelines. Annuual Rev Public Health, 18, 341-378.
Kohlberg, L. (1963). Thedevelopment of childer’s orientation tower a moral order:Pt 1. Sequ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Vita Humana, 6, 11-33.
Kohlberg, L. (1969) .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ngnititivw-development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In D. A. Goslin(Ed),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pp.347-480). Chicago: Rand McNally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Kohn, M. L. (1979). The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on parental values and practices .In D. Riss & H. A. Hoffman. (Eds), The American family:Dying or develop?New York: Plenum Press.
McCoby, E. E., & Martin, J.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 M. E. Heatheringto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Marx, K. (1976) Capital. London: Penguin.
Marx, K. and Engels, F. (1970)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Selected Works.
Mayer, S. E.(2002). How economic segregation affects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ocial Forces, 81, 153-176.
Marica, J. E. (1980). Identityin adolescence. In J. Adelson, Hand book of Adolesoent Psychology. NY: John Wiley&Son, Inc.
Milne, A.N., Ginsburg , A.,&Rosenthal, A, S,(1986). Singleparents, working mothers, and the education achievement of school children, Sociology of Educatuon, 59, 125-139.
Moos, R. H., & Moos, B. S. (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 (2nd ed.).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Parcel, T. L., Dufur, & Mikaela, J.(2001). Capital at home and at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Social Forces, 79, 881-912.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ornia Press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I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87-495.
校內:2023-01-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