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嵐書
Kao, Lan-Shu
論文名稱: 錫安山新約教徒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us Freedom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Mount Zion
指導教授: 許育典
Hsu, Yue-Di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Amish教派在家教育宗教自由宗教教育強迫入學條例教育基本權義務教育錫安山新約教會
外文關鍵詞: Amish Mennonite, compulsory education, compulsory school attendance law,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home schooling, New Testament Church in Mount Zion, religious freedom, religious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97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宗教在這個科學至上的文明社會中,反而出乎意料地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在社會的文化成相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本論文案例中,錫安山新約教會因為信仰,做出了從義務教育出走的決定。而本論文目的即在解決錫安山新約教會的教育問題。
    首先,本論文將義務教育的「義務」解釋為「教育義務」,也就是父母負有讓子女接受教育的義務,而非是使子女受義務教育的義務。是故,以教育基本權作為基礎,並輔以教育鬆綁的概念,國家應該容許人民設立宗派教育學校。於現行法制下,錫安山新約教會則可採取在家教育的方式進行教育,但國家應改善在家教育相關法制。此外,美國聯邦憲法法院對類似背景的Amish教派所作出的判決,亦可為錫安山新約教會案例的參考。

    In modern times, religion has been more important in such a science-trusted community on the contrary. Due to obedience to the discipline, New Testament Church in Mount Zion refuse to make their childen attend compulsory school.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rying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us freedom 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First of all, parents are obligated to make children educated, not to make children attend compulsory school. H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llow people to institute religious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education. In the other hand, New Testament Church in Mount Zion still can teach children in their way through home schooling. And, the government has duty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home schooling. Furthermore, Wisconsin v. Yoder can be a reference as the similar case.

    第一章、緒論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2 參、研究方法與範圍 3 肆、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案例事實介紹:錫安山新約教徒拒絕義務教育 6 壹、錫安山新約教徒的歷史沿革與信仰內涵 6 一、錫安山新約教徒的歷史沿革 6 二、錫安山新約教徒的信仰內涵 7 貳、錫安山新約教徒拒絕義務教育的理念與行動 9 一、錫安山新約教徒對於義務教育的教育理念 9 (一)不滿腐敗人國教育的價值觀 9 (二)以聖經為本的人生終極價值 10 二、錫安山新約教徒的教育現況 11 (一)錫安山新約教徒拒絕接受義務教育 11 (二)錫安山新約教徒的教育現況 11 第三章 義務教育與宗教自由的關係 14 壹、義務教育的沿革、定義與規範內涵 14 一、義務教育的沿革 14 (一)我國義務教育實施以前的教育情形 14 (二)我國義務教育實施之後的教育情形 16 二、義務教育的定義:何謂「義務」? 19 (一)從義務教育的法源依據談起 19 (二)義務教育的規範對象 20 三、義務教育的憲法基礎和規範主體 22 (一)教育基本權作為義務教育的憲法基礎 22 1. 子女的自我實現作為教育基本權的核心 22 2. 父母作為幫助子女自我實現的角色 23 (二)義務教育的規範主體與保障核心 25 1. 父母作為義務教育的規範主體 25 2. 子女作為義務教育的保障核心 25 貳、宗教自由的保障主體與內涵 26 一、宗教自由的保障主體 27 (一)個人作為宗教自由的保障主體 27 (二)宗教團體作為宗教自由的保障主體 28 二、宗教自由的保障內涵 30 (一)宗教自由作為主觀權利面向的防禦權 30 (二)多元文化下宗教自由作為客觀法面向的保障 33 1. 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內涵 33 (1)多元文化的意義 33 (2)多元文化的困境 36 2. 宗教自由作為客觀價值秩序的保護法益:國家的宗教中立性和寬容原則 38 3. 宗教自由作為制度性保障的保護法益 40 參、義務教育與宗教自由的對立:以錫安山新約教徒拒絕義務教育為例 42 一、義務教育下個人宗教自由的侷限 42 (一)子女宗教的自我實現與義務教育體制的拉扯 42 (二)父母宗教理念的堅持與義務教育體制的對立 43 二、義務教育下宗教團體宗教自由的侷限 45 (一)宗教團體實施外在信仰行為與教育法制框架的衝突 45 (二)宗教團體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困難 46 第四章 義務教育下錫安山實施宗教教育的可能性 47 壹、宗教教育的意義、內涵和納入義務教育的爭論 47 一、宗教教育的意義 47 二、宗教教育的內涵:兼論儒教在我國宗教教育的定位 48 三、在義務教育體制內納入宗教教育的爭論 51 貳、義務教育下與宗教教育相關的課程現況及其實施必要性 52 一、義務教育涉及宗教因素的課程議題 52 (一)義務教育的宗教教育實施現況:領域與議題的搭配 52 1. 社會領域與海洋教育議題在宗教的交會 53 2. 綜合活動領域和海洋教育議題在宗教的匯流 55 (二)義務教育體制內宗教教育實施的必要性 56 二、我國義務教育未真正實施宗教教育 57 參、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宗教教育的憲法基礎與界限 60 一、宗教教育憲法基礎的選擇:教育基本權和宗教自由 60 (一)教育基本權作為宗教教育憲法基礎的探討 60 1. 教育基本權下宗教教育的防禦請求權 61 2. 以教育基本權的客觀價值秩序為基礎 62 (二)宗教自由作為宗教教育憲法基礎的探討 63 1. 宗教自由的主觀法面向並非宗教教育的憲法基礎 64 2. 以宗教自由的客觀價值秩序為基礎 65 二、宗教教育的界限:以教育基本權與宗教自由的客觀價值秩序為中心 66 (一)義務教育下宗教教育內涵的限縮:宗教情操教育的去留 66 (二)國家實施宗教教育的界限 68 肆、義務教育下實施宗教教育的可行性探討:以比較法為佐證 69 一、大陸法系國家對於宗教教育的看法:以德國為例 69 (一)德國宗教課程的制度設計 69 (二)德國宗教課程的教育內容 71 二、英美法系國家對於宗教教育的看法:以美國、英國為例 72 (一)英國的宗教課程制度與內容 72 (二)美國對於宗教教育的態度 73 三、宗教教育制度在比較法上的參考 74 (一)宗教知識教育與宗教情操教育並行的德國宗教課程 74 (二)忽視非宗教信徒的教育的英國宗教課程 75 (三)對宗教教育消極棄守的美國義務教育 76 伍、我國義務教育體制內外宗教教育的建構 77 一、宗教知識教育作為義務教育宗教教育的內涵 77 二、宗教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課程安排與師資選擇 79 (一)課程安排 79 (二)師資選擇問題 81 (三)區分公私立學校作為宗教情操教育的界線 82 陸、錫安山新約教會實施宗教教育的可行性探討 84 一、宗教教育內涵下錫安山教育現況的分析 84 (一)錫安山教育屬於宗派教育 84 (二)錫安山創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可能性 86 1. 特定宗教信仰個體應有的教育內涵 86 2. 一元教育與多元化教育內容的衝突 87 二、錫安山實施宗教教育的困境 91 (一)宗派教育設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實質問題 91 (二)義務教育階段宗派教育學校的法制困境 92 三、宗教教育藍圖建構下錫安山的宗教教育 93 (一)成立法治現狀下的另類學校 93 (二)開放義務教育階段的宗派教育學校設立 95 第五章 義務教育下錫安山實施在家教育的可能性 99 壹、在家教育的內涵、法制化現狀與錫安山教育的分析 99 一、在家教育的內涵 99 (一)在家教育的定義 99 (二)在家教育的內容 101 1. 父母選擇在家教育的理由 101 2. 在家教育的教育方式 101 二、在家教育的法制化演變、現狀與錫安山教育分析 102 (一)我國在家教育法制的演變和內容 102 (二)在家教育下錫安山教育現況的分析 104 1. 錫安山教育方式符合在家教育型態 104 2. 錫安山教育內容與一般在家教育的異同 105 三、在家教育法制與錫安山教育適用的問題 106 (一)法規密度不足且寬嚴不一 106 (二)教育經費由誰支付? 107 (三)錫安山教育不同於在家教育的價值觀 108 貳、在家教育的憲法規範依據探尋 110 一、在親權和父母教育權之間的選擇 110 (一)親權與父母教育權的保障與觀念釐清 111 1. 父母教育權的憲法基礎與權利內涵 111 2. 親權的憲法基礎與權利內涵 112 3. 父母教育權和親權概念的釐清 114 (二)父母教育權作為在家教育替代義務教育的憲法基礎 116 二、教育基本權制度性保障、私人興學與在家教育的關係 117 (一)教育基本權下制度性保障的內涵 117 (二)私人興學作為教育基本權的制度性保障 118 (三)私人興學概念無法涵括在家教育 118 (四)在家教育作為教育基本權制度性保障的探討 119 1. 在家教育屬於教育基本權的保護範圍 119 2. 在家教育作為教育基本權的制度性保障 121 參、憲法建構下錫安山進行在家教育的實踐 122 一、受教育基本權保障的在家教育制度 122 二、在家教育符合父母教育權的中心思想 123 (一)「子女自我實現」同於「子女最佳利益」 123 (二)在家教育符合子女自我實現 124 三、憲法觀點下錫安山實施在家教育的法制建構 125 (一)錫安山的價值觀下子女自我實現的檢驗 125 (二)以教育基本權為基礎的錫安山在家教育 127 第六章 從比較法觀點檢討錫安山新約教會:以Amish教派為例 129 壹、Wisconsin v. Yoder案例介紹 130 一、案例事實 130 二、法院判決 130 (一)兩造觀點 130 1. Wisconsin州政府的主張 130 2. Yoder等父母的主張 131 (二)判決主文與不同意見書 131 1. 判決主文 131 2. William O. Douglas法官的不同意見書 133 貳、宗教自由在美國憲法下的落實 134 一、美國憲法第1修正案的沿革與內容 134 (一)沿革 134 (二)內容 135 二、美國憲法下宗教自由的保護規範 136 (一)狹義宗教自由 136 1. Sherbert v. Verner案到Employment Division v. Smith案的轉變 138 (1)Sherbert v. Verner案優先保障宗教自由 138 (2)Employment Division v. Smith案著重法律秩序的維持 139 2. 宗教自由重建法案型塑的新秩序 140 (二)政教分離原則 142 參、義務教育下宗教自由的保護程度差異:Amish人和錫安山的比較 143 一、Amish人的宗教與義務教育 143 (一)Amish人宗教信仰作為生活與教育的中心 143 1. 根植宗教信仰的生活價值 143 2. 嚴守宗教信仰的教育理念 144 (二)Amish人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歷年案例介紹 145 二、Amish人在美國憲法下的問題作為錫安山的參考 147 (一)Amish人的教育內容與錫安山教育的比較 147 1. 同以宗教思想為核心的思考模式 147 2. 拒絕義務教育的程度實際上相同 148 (二)美國憲法下錫安山教育的出路 149 1. 狹義宗教自由的利益權衡 150 2. 政教分離原則的積極實現 15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7 壹、中文部分 157 貳、英文部分 169 參、德文部分 170 附錄─索引 171

    壹、中文部分
    Björn Ahl著,《德國公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6月。
    Charles Fred著,胡敏浩/蘇苗罕/李鴴譯,《何謂法律?美國最高法院中的憲法》,北京:北京大學,2008年7月。
    Dr. Theodor Maunz/Dr. Reinhild Zippelius著,陳敏/蔡志方譯,《德國憲法學》,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1985年6月。
    Greg Mortenson/David Oliver Relin著,黃玉華譯,《三杯茶》,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08年6月。
    Greg Mortenson著,劉復苓/張毓如譯,《石頭變學校》,臺北:馬可孛羅文化,2010年6月。
    Gilbert,〈淺探聚會所:李常受帶領下的發展與轉變〉,http://ccn.fhl.net/editorial/LC.htm,(最後瀏覽日期:2011/06/06)。
    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和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2003年8月。
    Jerome A. Barron/C. Thomas Dienes著,劉瑞祥/潘嘉玢/顏福祥/董承璽/林紅譯,《美國憲法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3月。
    Laura Desfor Edles著,陳素秋譯,《文化社會學的實踐》,臺北:韋柏文化國際,2006年9月。
    Mary Pat Fisher著,尤淑雅譯,《21世紀宗教》,臺北:貓頭鷹,1999年12月。
    Max Weber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1989年1月。
    Peter Kivisto著,陳宗盈/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年1月。
    Scott Anderson,〈一夫多妻〉,《國家地理》,110期,2010年2月,頁2-27。
    Smith, Edward E./Nolen-Hoeksema, Susan/Bem, Daryl J./Fredrickson, Barbara L./Loftus, Geoffrey/Maren, Stephen著,洪光遠譯,《普通心理學(下)》,臺北:湯姆生,2006年11月。
    人本教育基金會,《森林小學綠皮書》,臺北:書泉,1993年1月。
    十分專題,〈為什麼拿教育開刀?〉,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focus/default.asp?sec=school&art=0524school.txt,(最後瀏覽日期:2010/6/21)。
    〈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 http://sites.google.com/site/alearn13994229/education(最後瀏覽日期:2010/6/21)。
    〈中華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http://www.mujen.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Itemid=65(最後瀏覽日期:2010/4/28)。
    〈中央廣播電臺:德先生的風采〉, http://www.rti.org.tw/big5/recommend/democracy_a/p8.aspx,(最後瀏覽日期:2011/02/09)。
    〈中華電信〉,http://hicare.hinet.net,(最後瀏覽日期:2011/02/16)。
    王錦雀,《日治時期:臺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臺北:臺灣古藉,2005年11月。
    王俊斌,〈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另類學校的變革〉,收於蘇永明/方永泉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北:學富文化,2008年11月,頁273-309。
    王煥琛,〈「宗教教育」問題之研討〉,《臺灣教育》,557期,2007年5月,頁2-11。
    王真麗,〈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以一個美國華人家長為例〉,《屏東師院學報》,22期,2005年,頁41-78。
    王郁琦譯,〈Reynold v. U.S.〉,收於司法院主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第五輯)》,臺北:司法院,2005年12月,頁140-149。
    孔繁嘉,《家長選擇在家自行教育之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民視,〈臺灣演義:錫安山傳奇〉,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LgAnEIf68,(最後瀏覽日期:2011/7/6)。
    史慶璞,《美國憲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2007年6月。
    ───,《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臺北:三民,2001年4月。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臺灣經驗》,臺北:桂冠,1998年3月。
    〈全球媒體研究室〉, http://globalmedia.wikia.com/wiki/%E4%BA%A4%E9%9F%BF%E6%83%85%E4%BA%BA%E5%A4%A2
    (最後瀏覽日期:2010/10/11)
    朱曾汶/林铮編譯,《最高法院與憲法:美國憲法上重要判例選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4月。
    伍振鷟/吳清山/周愚文,《見證教育發展軌跡:百件教育重要檔案選輯》,臺北:教育部, 2006年9月。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板橋:北縣文化,1997年7月。
    杜維明著,陳靜譯,《儒教Confucianism》,臺北:麥田,2002年12月。
    杜而未,《儒佛道之信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3月。
    吳寧遠,〈由儒家與基督宗教的認同看國人宗教認同之問題〉,收於鄭志明主編,《儒學與基督宗教對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2月,頁207-234。
    吳家瑩,《中華民國教育政策發展史: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0)》,臺北:五南,1990年3月。
    吳育偉,《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吳清山,《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2006年9月,2版。
    吳瓊洳,〈從在家教育的實施論學校教育的省思與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50期,2006年10月,頁97-112。
    宋峻杰,〈另一關於「受教育權」之導向思考:以日本國憲法學為引據〉,《法學新論》,1期,2008年8月,頁117-144。
    李鴻禧,〈立憲制度之人權保障機能的動態分析〉,《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臺北:元照,2002年12月,頁29-69。
    李園會編,《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6月。
    李建良,〈一綱「一本」或「多本」的法治論辯〉,《臺灣本土法學雜誌》,92期,2007年3月,,頁1-6。
    ───,〈行政法:第十二講─公法上權利的概念、理論與運用〉,《月旦法學教室》,99期,2011年1月,頁20-40。
    ───,〈基本權理論攬要─兼談對臺灣的影響〉,《月旦法學雜誌》,100期,2011年2月,頁38-50。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臺北:元照,2007年8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元照,2001年8月。
    李念祖,《案例憲法Ⅲ(上):人權保障的內容》,臺北:三民,2006年3月。
    李仁淼,〈教科書選用與教育人權〉,《月旦法學教室》,86期,2009年12月,頁6-7。
    李駱遜,〈「綜合活動」課程實施:中年級教師的觀點〉,收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研究組編,《臺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三峽,2006年11月,頁25-54。
    李申,《上帝─儒教的至上神》,臺北:東大,2004年4月。
    李賓漢,《中國思想與宗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8月。
    沈珊珊,〈從比較教育觀點思考我國中小學一貫課程之規劃:美、法課程標準之對照〉,《教育研究月刊》,140期,2005年12月,頁145-158。
    林玉體,《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8年5月,2版。
    林寶山,《特殊教育導論》,臺北:五南,1992年11月。
    林茂生,《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12月。
    林天佑等編,《臺灣教育探源》,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2000年7月。
    林孟皇,〈教育主體之權利保障〉,《研習資訊》,17卷6期,2000年12月,頁64-75。
    林惠真,〈教育最大的目的─從國中基本能力測驗說起〉,收於林惠真主編,《九年一貫創新課程教與學》,臺北:國際村,2001年9月,頁13-24。
    林本炫,〈臺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側面:基督書院〉,《思與言》,42卷3期,2004年9月,頁93-128。
    林清江,《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台灣書店,1987年4月。
    周志宏,〈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教室》,75期,2001年8月,頁8-9。
    ───,〈內在精神自由〉,《月旦法學雜誌》,47期,1999年4月,頁125-132。
    ───,〈高等教育階段中的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51卷10期,2000年10月,頁687-718。
    ───,〈宗教興學的法律問題:以高等教育為中心〉,《思與言》,42卷3期,2004年9月,頁1-44。
    ───,〈社會權:總論、教育權〉,《月旦法學》,48期,1999年5月,頁127-135。
    ───,〈私人興學〉,《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高等教育文化,2003年9月,頁197-240。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臺北:元照,2005年10月,3版。
    阿部照哉/池田政章/初宿正典/戶松秀興著,周宗憲譯,《憲法(下):基本人權篇》,臺北:元照,2001年3月。
    邱小平,《表達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1月。
    姜得勝,〈英國學校宗教教育淺論與借鏡〉,《臺灣教育》,557期,1997年5月,頁44-51。
    洪志成,〈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革新〉,收於財團法人國立台南師院校務發展文教基金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從理論、政策到執行》,高雄:復文,2000年12月,頁187-211。
    施慧玲,〈論國家介入親權行使之法理基礎:以兒童人權為中心價值的論證體系〉,《家庭法律社會學論文集》,嘉義:自版,2004年9月,頁263-276。
    ───,〈從子女最佳利益原則論我國繼承法之現在與未來〉,《全國律師》,8卷8期,2004年8月,頁5-15。
    ───,〈子女本位之親子法〉,《月旦法學教室》,16期,2004年2月,頁105-113。
    施如娟,《國民小學階段實施在家教育意見調查研究:以嘉義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洪志欣,〈論在家教育權:美國教育法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4卷1期,2001年2月,頁195-205。
    段匡/楊永庄編譯,《英美判例百選》,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2月。
    美國之音,《聽美國憲法說故事》,臺北:博雅,2008年5月。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最後瀏覽日期:2010/6/21)。
    范慈容/馬緯中譯,〈Lemon v. Kurtzman〉,收於司法院主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輯(第四輯)》,臺北:司法院,2003年9月,頁344-359。
    高鳳仙,《親屬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2009年8月。
    馬憶南,〈父母與未成年子女的法律關係:從父母權利本位到子女權利本位〉,《月旦民商法》, 25期,2009年9月,頁52-54。
    徐詠絮,〈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綱通過 101學年實施〉,《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6/63/2tfy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1/7/6)。
    黃昭元,〈上帝要我上祂的學校:宗教自由與義務教育的衝突〉,《月旦法學教室》,74期,2001年7月,頁8-9。。
    ───,〈信上帝者下監獄?:從司法院釋字第四九○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8期,2000年3月,頁38-42。
    黃隆民,〈從新興宗教的失序現象論我國學校實施宗教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可行方式〉,《臺中師院學報》,11期,1997年6月,頁2-35。
    黃懷秋,〈台灣天主教的:宗教教育回顧與展望〉,《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分配運用》,1992年12月,頁159-198。
    黃武雄,〈論文憑主義與廣設高中大學〉,《臺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臺北:遠流,1997年1月,2版,頁63-67。
    黃俊傑,《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臺北:東大,1993年1月。
    唐宗浩,〈9所學園:校際交流實錄〉,收於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編,《另類教育在臺灣》, 臺北:唐山,2006年5月,頁14-127。
    秦夢群,《美國教育法與判例》臺北:高等教育,2004年9月。
    ───/曹俊德,〈我國義務教育公辦民營之可行性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4期,2001年6月,頁19-47。
    徐南號主編,《臺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2月。
    張嘉尹,〈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張建成,〈文化之間、文化之內與文化之外〉,《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145-150。
    ───,〈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103-127。
    張鐸嚴編,《臺灣教育發展史》,蘆洲:空中大學,2005年12月。
    張展源,〈檢討現行中學的宗教教育〉,《國立編譯館通訊》,4卷3期,1991年3月,頁24-27。
    張念宏,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主編,《教育百科辭典》,臺北:五南,1994年8月。
    張奉箴,〈宗教教育意義簡介〉,《臺灣教育》,557期,2007年5月,頁12-13。
    張英鵬/陳筱嫻/陳昀,〈我國在家教育老師教學,實施、教學成效與親師互動之研究〉,收於張英鵬總編《特殊教育文集(五)》,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003年,頁68-110。
    張碧如,《教與學的另類可能:在家教育自主學習之個案研究》,臺北:五南,2006年8月。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和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11期,2003年9月,頁64-90。
    許育典,《憲法》,臺北:元照,2010年8月,4版。
    ───/凌赫,〈教科書審定制的合憲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19卷1期,2007年3月,頁1-49。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臺北:高等教育文化,2002年5月。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臺北:元照,2009年2月。
    ───/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上)〉,《政大法學評論》,89期,2006年3月,頁55-108。
    ───/周敬凡,〈宗教自由作為宗教詐欺的犯罪檢驗〉,《東吳法律學報》,21卷1期,2009年7月,頁1-37。
    ───/周敬凡,〈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頭巾判決」論學校的宗教中立〉,《臺大法學論叢》,35卷6期,2006年11月,頁117-168。
    ───/周敬凡,〈從宗教自由檢討「宗教團體法草案」(上)〉,《政大法學評論》,89期,2006年3月,頁55-108。
    ───,〈淺談台灣社會在宗教自由保障的實踐問題:以耶和華見證人拒執武器與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為例〉,《台灣社會學會通訊》,頁38。
    ───,〈國家目標條款〉,《月旦法學教室》,30期,2005年4月,頁38-39。
    ───,〈文化國與文化公民權〉,《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2006年12月,頁1-42。
    ───,〈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下):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51期,1999年8月,頁162-173。
    ───,〈學校的宗教規範問題與學生的自我實現權:從德國現行宗教法治與學校法制加以探討〉,《月旦法學雜誌》,57期,2000年2月,頁66-80。
    ───,〈德國基本法下宗教課程的規範分析〉,《臺大法學論叢》,37卷3期,2008年9月,頁245-290。
    ───,〈德國宗教教育的法律分析〉,《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2007 年11月,頁231-268。
    ───,〈學校自治的憲法理論基礎建構〉,《臺大法學論叢》,36卷4期,2007年12月,頁61-122。
    ───,〈罷教作為憲法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95期,2010年9月,頁6-7。
    ───,〈教育法學的發展〉,《律師雜誌》,324期,2007年9月,頁10-39。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臺北:元照,2002年10月,3版1刷。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年3月。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最後瀏覽日:2010/11/26)。
    〈國民教育司〉,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最後瀏覽日:2010/11/26)。
    國際線上,〈毒品種類〉,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8606/2006/05/15/1245@1043479_13.htm,(最後瀏覽日期:2011/7/3)。
    陳建榮/黃隆民,〈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宗教與學校教育分際」現況的評析〉,《臺中師院學報》, 18卷4期,2004年6月,頁41-60。
    陳新民,〈宗教立法的基本原則〉,《法令月刊》,53卷2期,2002年2月,頁13-23。
    陳主顯,《歐洲宗教剪影:背景、教 堂、儀禮、信仰》,臺北:三民,2002年1月。
    陳德和,〈人間大愛─《論語》與《新約》的共命慧〉,收於鄭志明主編,《儒學與基督宗教對談》,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2月,頁1-31。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臺北:三民,2008年1月,7版。
    陳德蓉,《在家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中南部某家庭為例》,國立嘉義大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忠本,〈談宗教的功能與學校宗教教育之實施〉,《教育之友》,38卷4期,2007年10月,頁4-7。
    陳玉賢,〈宗教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文摘》,41卷4期,1998年4月,頁127-131。
    陳麗華,〈走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133-143。
    畢勝,《一元領導與集體帶領》,基督靈恩佈道團,高雄:錫安山,2000年7月,4版。
    莊祐瑄,《爭議型政策的協商式參與過程之研究─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2月。
    郭承天,〈政教分立理論與法治之新發展〉,《宗教論述專輯第九輯:各國宗教發展與法制篇》, 2007年11月,頁19-47。
    郭青青,《通識教育:理論與落實─兼論詹姆斯(W. James)宗教理論》,臺北:五南,2001年6月。
    郭鳴琴,〈新約教會〉,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misc/ntchurch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1/02/09)。
    郭實渝,〈多元文化理論還是社會多元論述?: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教育研究集刊》,53輯2期,2007年6月,頁129-132。
    游謙,〈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思與言》,42卷3期, 2004年9月,頁45-68。
    傅佩榮,〈我對宗教教育的淺見〉,《臺灣教育》,557期,2007年5月,頁14-21。
    傅崑成等編譯,《美國憲法逐條釋義》,臺北:三民,1991年8月。
    彭煥勝,〈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民教育的變革〉,收於蘇永明/方永泉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北:學富,2008年11月,頁31-74。
    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雅歌實驗中小學〉,http://www.arco.net.tw/course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0/6/21)。
    經典雜誌,《臺灣教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2006年5月。
    趙鏡中,〈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一致性研究〉,收於《臺灣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臺北: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6年11月,頁281-336。
    楊巧玲,〈教育行政的鬆綁與再規範:以在家教育為例〉,《教育政策論壇》,2002年2月,3卷1期,頁97-114。
    楊振昇,〈九年一貫課程推動之困境與因應〉,收於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編《教育改革的微觀工程:小班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高雄:復文,2001年2月,頁231-251。
    雷文玫,〈全民健保合憲性之探討:從美國社會安全法制之合憲性基礎看我國大法官釋字第四七二號解釋〉,《政大法學評論》,63期,2000年6月,頁105-127。
    臺灣守護民主平台,〈尊重多元,拒絕中華文化霸凌 〈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批判與檢討記者會〉,《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895(最後瀏覽日期:2011/7/6)。
    廖元豪,〈宗教自由:第一講─憲法宗教自由之意義、體系與價值〉,《月旦法學教室》,44期,2006年6月,頁42-52。
    ───,〈宗教自由:第二講─狹義宗教自由〉,《月旦法學教室》,46期,2006年8月,頁30-39。
    ───,〈宗教自由:第三講─政教分離(一)〉,《月旦法學教室》,48期,2006年10月,頁30-36。
    潘慧玲主持,〈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領域能力指標探討〉,收於潘慧玲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觀點與解讀》,臺北:心理,2005年9月,頁243-252。
    劉純仁,〈美國的宗教教育〉,收於瞿海源主持,《宗教教教之國際比較與政策研究》,臺北:教育部,1995年10月,頁177-208。
    鄭冰編譯,《大法官的智慧─美國經典司法判例精選88例(上)》,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年1月。
    潘佳雲/張家園,〈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行性之探討〉,《臺南師院學生學刊》,21期,1990年2月,頁77-97。
    鄧傳楷,《中華民國之教育》,臺北:正中,1988年5月。
    鄭玉波,《羅馬法要義》,臺北:漢林,1977年1月,4版。
    歐陽教,〈宗教與教育的關係〉,《臺灣教育》,498期,1992年6月,頁4-9。
    〈錫安山全球資訊網〉,http://home.zion.org.tw/zion/chinese(最後瀏覽日期:2011/02/09)。
    ───,《靈浸真理(解題)》,基督靈恩佈道團,高雄:錫安山, 1988年1月。
    薛化元,〈戰後國家教育權發展的考察:「教育基本法」爭議的歷史思考〉,《律師雜誌》,210期,1997年3月,頁19-29。
    瞿海源主持,《宗教教育之國際比較與政策研究》,臺北:教育部,1995年10月。
    謝凡,〈展望「富教育性的宗教」推行「富教育性的宗教」〉,《臺灣教育》,557期,2007年5月,頁22-28。
    謝碩駿,〈宗教團體作為憲法第十三條之基本權主體〉,《月旦法學雜誌》,113期,2004年10月,頁130-149。
    謝瑞智,《教育法學》,臺北:文笙,1996年6月。
    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親屬法》,臺北:自版,2007年9月。
    韓繼成,〈十二年國教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4期,2006年7月,頁85-97。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憲政時代》,25卷3期,2000 年1月,頁27-54。
    顏厥安,〈凱撒管得了上帝嗎?:由法管制立論檢討宗教立法〉,《月旦法學雜誌》,24期,1997年5月,頁34-43。
    魏大喨,〈親權〉,《月旦法學教室》,7期,2003年5月,頁95-112。
    魏千峰,〈新興宗教之法律規範:美、德、日、俄、臺等國制度比較〉,《世界宗教學刊》,3期,2004年6月,頁115-136。
    釋慧開,〈宗教教育之定位與取向芻議:從宗教的哲學與精神內涵談起〉,收於:林美珠編,《宗教論述專輯第4輯》,臺北:內政部,2002年12月,頁293-318。
    釋恆清,〈宗教教育辨義:兼論宗教研修機構體制化的問題〉,《宗教論述專輯第四輯:宗教教育及宗教資源分配運用》,臺北:內政部,1992年12月,頁249-292。
    蘇永欽,〈夏蟲語冰錄(四):多元文化、實質平等和轉型正義〉,《法令月刊》,59卷4期,2008年4月,頁110-112。
    龔蕙瑛,〈近代的宗教實況與宗教教育〉,《臺灣教育》,567期,1998年3月,頁47-55。
    貳、英文部分
    Assmann, Jan, translated by Livingstone, Rodney : Religion and cultural memory, California 2006.
    Bellah, Robert N. : Beyond belief : essays on religion in a post- Traditionalist world, California 1991.
    Beckford, James A. : Social theory and Rligion, Cambridge 2003.
    Beyer, Peter : Religion and globalization, London 1994.
    Huntington, Gertrude Enders : Amish in Michigan, Michigan 2001.
    Haddix, Gina L: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Amish education in Lawrence County, Tennessee, Thesis (Ed.D.)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2005.
    Kraybill, Donald B.: Who are the Anabaptists? Waterloo 2003.
    Mclary, Kathleen : Amish style : clothing, home, furnishing, toys, dolls, and quilts, Indiana 1993.
    Prothero, Stephen : A nation of Religions : The politics of pluralism in multireligious America, north Carolina 2006.
    Widmer, Melba Rae :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mish belief system, their way of life, and house form, Thesis (Ph.D.)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0.
    Stevick, Pauline : Beyond the plain and simple- A Patchwork of Amish Lives, Ohio 2006.
    Stevick, Richard A.: Growing up Amish-The teenage years, Maryland 2007.
    參、德文部分
    Classen, Claus Dieter: Religionsrecht, Tübingen 2006.
    Funke, Thomas Gerrith: Die Religionsfreiheit im Verfassungsrecht der USA, Berin 2006.
    Gullo, Peter: Religions- und Ethikunterricht im Kulturstaat, Berlin 2003.
    Hartmann – Kurz, Claudia: Grundrechte in der Schule, Weinheim 1998.
    Hsu,Yue-dian: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 – Zum Grung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Berlin 2000, S. 49.
    Luthe, Ernst - Wihelm: Bildungsrecht : Leitfaden für Ausbildung, Administration und Management, Berlin 2003.
    Morlok, Martin: Artikel 4, herausgegeben von Horst Dreier, Gesetz Kommentar Band Ⅰ,Tübingen 2004, S. 484-548.
    Maurer,Hartmut: Staatsrecht Ⅰ-Grundlagen, Verfassungsorgane, Staatsfunktionen, 5. Auflage, München 2007.
    Muckel, Stefan: Der Islam im öffentlichen Recht des säkularen Verfassungsstaates, Berlin 2008.
    Plotke, Herbert: Schweizerisches Schulrecht, 2.Auf., Bern 2003.
    Scheel, Holger: Die Religionsfreiheit im Blickwinkel des Völkerrechts, des islamischen und ägyptischen Rechts, Berlin 2007.
    von Compenhausen, Axel Freiherr: §157 Religionsfreiheit, herausgegeben von Josef Isensee und Paul Kirchhof,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Heidelberg 2009, S. 597-662.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