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昱璇 Chen, Yu-Hsuan |
|---|---|
| 論文名稱: |
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以不法利得追繳與沒收為中心 The Intersection of Criminal Illegality and Administrative Illegality—Focusing on Confiscation of Illegal Gains in Administrative and Criminal Law |
| 指導教授: |
許登科
Hsu, Teng-Ko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7 |
| 中文關鍵詞: | 一行為不二罰 、刑事優先原則 、行政罰法 、不法利得 、犯罪所得 、總額原則 、淨額原則 、被害人優先原則 |
| 外文關鍵詞: | Double Jeopardy Principle, Criminal Priority Principl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Act, Illegal Benefits, Crime Income, Total Income Principle, Net Income Principle, Victim Primacy Principl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6 下載:3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為中心,聚焦在行政不法利得追繳與刑事沒收之原因,為確保國家有效剝奪因違反法秩序行為而生之不法利得時,能同時平衡國家保護義務的落實與人民財產權保障,妥適處理不法利得何應去何從。同時,行政罰法作為行政法規總則性規定,對照其他不同法規後,應如何修正亦是本文核心。本文首先透過兩個案例出發,探討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先後適用順序、如何競合,尤其是在剝奪不法所得時,刑事沒收新制標榜已去刑罰化,此時與行政罰法不法利得剝奪之關係應如何重新檢視;並從案例中所凸顯的行政罰法上不法利得追繳規定之適用爭議,釐清條文本質,並檢視現行法的修正必要性。此外,不法利得之計算方式也可能影響條文本質,同時牽涉被害人賠償的觀點,行政法規、刑事法規和民事法規的關聯,在不法利得如何剝奪的問題呈現重疊、交錯與落差,本文藉由不同法規範相互對照,進一步檢討不法利得剝奪之相關爭議問題。
第二章首先說明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包括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競合,從一行為不二罰出發,檢討不法利得剝奪與犯罪所得沒收之關係。其次,第三章分別介紹行政罰法、刑法與食安法不法利得剝奪之相關條文應如何適用與修正,並分析不同法規間的相互關聯與相互影響,以本文兩個主要案例相關爭議問題為主要說明與探討。再者,第四章以不法利得之計算方式為中心,分析除了行政罰法與刑法以外其他特別法規,並納入被害人有民事求償權之觀點,兼顧行為人與被害人之權益。
綜言之,本文從一行為不二罰原則的角度,在釐清行政不法利得追繳與刑事沒收制度之本質後,進一步探討行政罰法與刑事法條文之修正必要性,同時牽涉不法利得之計算方式,不法利得何去何從,在行政法、刑事法、民事法三者領域中構成交錯,能有效釐清三長關係與順序,將能使法律適用更加完善。
This article center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illegitimacy and criminal illegitimacy, with a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forfeiture of administrative illegal benefits and criminal confis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state can effectively deprive illegal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acts against the legal order, while bal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te' s protection obligations and the defense of people's property rights, and to appropriately address the way to deal with illegal benefits.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concerns how the Administrative Penalty Act, as a general pro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ion, should be amended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diffe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參考文獻
(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專書
1.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六版,2020年8月。
2.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13版,2013年8月。
3. 李建良,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下),五南,2000年12月。
4.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八版,2020年9月。
5. 李惠宗,行政罰法之理論與案例,元照,二版,2007年11月。
6. 林錫堯,行政罰法,元照,2012年11月。
7. 洪家殷,行政罰法論,五南,二版,2008年6月。
8. 陳文貴,行政罰競合理論與實務—雙重處罰禁止論—,元照,初版,2012年9月。
9. 陳敏,行政法總論,十版,2019年11月。
10. 陳清秀,行政罰法,新學林,三版,2017年11月。
11. 黃俊杰,行政罰法,三版,2006年3月。
12. 廖義男,行政罰法論,五南,二版,2017年5月。
13. 蔡志方,行政罰法釋義與運用解說,三民,初版,2006年12月。
14. 蔡震榮、鄭善印,行政罰法逐條釋義,新學林,三版,2019年7月。
二、 論文集
1. 林明昕,裁處之審酌加減及不法獲利之追繳,收錄於:廖義男,行政罰法論,五南,二版, 2017年5月。
2. 廖義男,行政罰法之制定與影響,收錄於:廖義男主編,行政罰法,二版,2017年5月
3. 蔡茂寅,沒入,收錄於:廖義男,行政罰法,2107年5月
三、 期刊
1. 王士帆,犯罪所得優先發還被害人—簡析新刑法之發還條款,月旦法學雜誌,第251期,2016年3月,頁73-84。
2. 王皇玉,105年刑事法發展回顧,台大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2016年11月,頁1615-1648。
3. 王韻茹,食安法制中標示義務之原則與例外—以小農產品標示作為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308期,2021年1月,頁62-78。
4. 古承宗,刑法作為保障食品安全之手段—兼評彰化地方法院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101年度矚上易字第295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61期,2014年12月,頁67-81。
5. 古承宗,沒收不法所得與刑法威嚇的功能關聯—兼評智慧財產權法院一○三年度刑字上易字第十三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6期,2015年6月,頁36-49。
6. 甘添貴,刑法之謙抑思想,月旦法學雜誌,第24期,1997年5月,頁50-53。
7. 江朝聖,走出犯罪所得計算的迷霧森林,台灣法學雜誌,第407號,2021年1月,頁13-18。
8. 吳燦,被害人有求償權之犯罪所得沒收的疑義(下),司法周刊,第1837期,2017年2月,頁2-3。
9. 李仁淼,藥害救濟之法律明確性與健康權、生存權—大法官釋字第767號解釋評析,月但裁判時報,82期,2019年4月,頁5-17。
10. 李建良,論不法利得的追繳與加重裁處罰鍰之關係—評析⟪和平電廠超額使用生煤案⟫之相關判決與法制,月旦法學雜誌,235期,2014年12月,頁93-121。
11. 李惠宗,追繳不法利得作為主要行政罰的法理基礎—以公平會處罰民間電廠業者為例,法令月刊,第66卷第7期,2015年7月,頁1-31。
12. 李惠宗,追繳公法上不法利得之當事人適格性—憑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判字第2175號判決及行政院訴願會有關追繳不法利得之決定,法令月刊,64卷11期,2013年11月,頁1-21。
13. 李惠宗,追繳公法上不法利得立法政策之商榷—兼論食安法第49條之2立法之適當性,法學叢刊,246期,2017年4月,頁19-50。
14. 李惠宗,從國家保護義務談監獄受刑人的健康權—談前總統陳水扁保外就醫事件,月旦法學教室,152期,2015年6月,頁54-67。
15. 李聖傑,犯罪物沒收,月旦法學雜誌,第251期,2016年4月,頁60-72。
16. 李聖傑,刑事不法內涵的圖像,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2006年7月,頁116-119。
17. 沈宗原,以假亂真的食品安全問題—談國家作為義務,萬國法律,第193期,2014年2月,頁51-59。
18. 林大洋,不當得利之發展與演進-以實證研究為中心並兼論與沒收新制的衝突,法令月刊,第69卷第3期,2018年3月,頁12-35。
19. 林明昕,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32期,2005年3月,頁26-36。
20. 林明昕,論不法利得之剝奪:以行政罰法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第3期,2016年9月,頁755-825。
21. 林明鏘,行政罰法上「不法利益」規定之基本問題—以屏東縣悠活案為例,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8期,2013年12月,頁187-192。
22. 林昱梅,失落的道德線—食用油事件之省思,台灣法學誌,第238期,2013年12月,頁18-30。
23. 林修葳;謝碧珠,從食安案件探討不法所得推估計價之爭議問題,會計研究月刊,第355期,2015年6月,頁26-33。
24. 林誠二,論食安法中之非財產上損害賠償/簡評高院台南分院105上字第215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74期,2019年8月,頁115-123。
25. 林鈺雄,利得沒收之法律性質與審查體系—兼論立法之展望,月旦法學雜誌,第238期,2015年2月,頁53-84。
26. 林鈺雄,利得沒收新法之審查體系與解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51期,2016年4月,頁6-34。
27. 林鈺雄,法人犯罪及不法利得之沒收—評大統混油案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61期,2104年12月,頁。
28. 林鈺雄,相對總額原則/兩階段計算法(上),月旦法學教室,197期,2019年3月,頁94-111。
29. 林臻嫻,刑事沒收與財產犯罪被害回復,台灣法學雜誌,第283期,2015年11月,頁1-8。
30. 林臻嫻,沒收新法—雷神索爾的戰錘,台灣法學雜誌,第292期,2016年3月,頁1-8。
31. 林臻嫻,淺論沒收不法利得之比例原則及過苛條款,全國律師,第23卷第7期,2019年7月,頁37-45。
32. 林錫堯,關於建構「憲法上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之問題,法學叢刊,第241期,2016年1月,頁1-28。
33. 柯格鐘,論比例原則在稅法規範違憲審查中的作用──以稅捐債務法規範為探討中心,興大法學,第26期,2019年11月,頁93-152。
34. 柯耀程,沒收制度的實然與應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3期,2018年1月,頁1-30。
35. 柯耀程,緩刑與緩起訴附條件之分析與檢討,軍法專刊,第56卷4期,2010年8月,頁101-121。
36. 洪家殷,行政罰上之一行為不二罰原則及其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88期,2010年2月,頁42-54。
37. 洪家殷,論行政秩序罰之概念及其與刑罰之界線,東吳法律學報,第9卷2期,1996年8月,頁77-110。
38. 張正根,論一行為不二罰—以交通秩序罰為探討中心,高大法學論叢,4期,2008年11月,頁31-83。
39. 張嘉真、林誼勳,淺論公法上之不法利得──以環境法律案件為中心,萬國法律,第231期,2020年6月,頁41-55。
40. 張嘉真、姜威宇,以花蓮和平電廠案為例淺論行政罰法第18條第2項「不法利得追繳」之適用,萬國法律,第187期,2013年2月,頁31-40,頁31-40。
41. 許育典,行政罰與刑罰的競合—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訴字第一四三六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3期,2010年6月,第20-25頁,頁20-25。
42. 陳運財,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35期,2002年6月,頁73-97。
43. 許育典,當大法官的常見並非人民所見的憲法悲歌—兼評欠缺同理心的釋字第767號解釋,月但裁判時報,77期,2018年11月,頁5-14。
44. 許登科,民辦都更之私程序法與司法審查—以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765號判決為例之評析,世新法學,第9卷1期,2015年12月,頁1-82。
45. 許絲捷,不法利得沒收之性質—從總額原則、淨利原則談起,司法新聲,第124期,2017年10月,頁72-99。
46. 許絲捷,第三人犯罪所得之沒收,月旦法學雜誌,第252期,2016年5月,頁84-94。
47. 許絲捷,緩起訴負擔條件之刑罰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7卷第4期,2016年1月,頁41-68。
48. 許絲捷,環境犯罪之利得沒收—行政與刑事之交錯,月旦法學雜誌,第278期,2018年7月,頁5-30。
49. 許澤天,刑事罰與行政罰競合之刑事優先原則與一事不再理原則—評大統混油案之訴願決定,台灣法學雜誌,261期,2014年12月,頁112-128。
50. 連孟琦,沒收與優先發還被害人原則(一),法務通訊,第3027期,109年10月,頁3-5。
51. 連孟琦,評析沒收新制中之被害人優先保障規定-兼評金融八法沒收條款之修正爭議,月旦法學雜誌,第286期,2019年2月,頁140-161。
52. 陳文貴,犯罪所得優先保護被害人權利之實踐,全國律師,第20卷6期,2016年6月,頁4-14。
53. 陳文貴,從行政法看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法令月刊,第5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36-51。
54. 陳文貴,談我國行政罰法制度下的行政不法行為與刑罰之界限—行政法學與刑事法學的對話,法學新論,第4期,2008年11月,頁101-129。
55. 陳宗憶,審查行政罰法第26條第2項之合憲性—評釋字第751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68期,2018年2月,頁103-117。
56. 陳信安,由憲法觀點論刑法新修之不法利得沒收規定,月旦裁判時報,第48期,2016年6月,頁87-108。
57. 陳信安,再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之區別—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見解及立法形成自由為中心(下),興大法學,第16期,2014年11月,頁182-231。
58. 陳信安,行政罰法中刑事優先原則爭議問題之研究—以德國法制之比較分析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16期,2020年12月,頁121-176。
59. 陳信安,行政罰法利得剝奪及沒入規定與刑法沒收規定競合問題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3期,2020年9月,頁819-880。
60. 陳信安、王玉全,總額原則於利得沒收之適用—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刑事裁判BGHSt 47,369譯介,月旦裁判時報,第45期,2015年3月,頁819-880。
61. 陳英鈐,追繳不法利得不生一罪二罰問題──一○三年衛部法字第一○三○一一七五二○號訴願決定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29期,2014年10月,頁5-15。
62. 陳重言,沒收新制之時的效力:裁判時新法適用原則與施行法統合效果,月旦法學雜誌,第254期,2016年7月,頁72-94。
63. 陳重言,簡評大統混油案之非常上訴—啟動沒收制裁的觀念改造工程,台灣法學雜誌,第265期,2015年2月,頁11-15。
64. 陳清秀,刑法犯罪所得沒收新制之相關問題探討,台灣法學雜誌,第356期,2018年11月,頁39-52。
65. 陳清秀,行政裁罰事件追繳不法利得之研究,軍法專刊,第60卷第3期,2014年6月,頁49-70。
66. 陳清秀,行政罰法上不當利益之追繳問題,法學叢刊,第55卷第4期,2010年10月,頁25-53。
67. 陳清秀,違規行為不當利益之追繳—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9年度訴字第707號判決評析,台灣法學雜誌,第194期,2012年2月,頁1-14。
68. 陳鋕雄;胡慎芝;高慧馨,油品摻偽假冒犯罪之成立要件—評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O四年度上重訴字第一號強冠劣油案,月旦法學雜誌,268期,2017年9月,頁135-154。
69. 傅玲靜,行政罰法上不法利益之審酌及追繳,月旦法學雜誌,174期,2009年11月,頁327-336。
70. 傅美惠,刑法沒收修正評析,真理財經法學,第17期,2016年9月,頁1-35。
71. 彭鳳至,一事不二罰原則與「一行為不二罰原則」之辨證~為司法院釋字第604號解釋請命,司法周刊,2015年1月,頁1-2。
72. 曾淑瑜,論修正前後沒收轉型之爭議,司法新聲,第120期,2016年10月,頁9-27。
73. 黃士元,從適用論刑法第58條規定之存廢,兼論「沒收新法—雷神索爾的戰錘」幾點質疑,106年4月,頁63-86。
74. 楊智守,沒收新制下犯罪所得之成本扣除與否—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3464號刑事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81期,2019年3月,頁35-44。
75. 詹震榮,不法所得之物沒收沒入競合之適法處置,月旦法學教室,第210期,2020年4月,頁6-8。
76. 詹震榮,行政罰法定義與種類之立法政策上檢討—以裁罰性不利處分與沒入為中心,法學叢刊,第244期,2016年10月,頁1-30。
77. 廖義男,夏蟲語冰錄(一一六)—行政罰法不當利得之追繳,法令月刊,第68卷第9期,2017年9月,頁148-169。
78. 劉如慧,行政罰法上剝奪不法利得制度之比較法研究,興大法學,22期,106年5月,頁1-59。
79. 劉建宏,吸菸者與非吸煙者之人權保障:「吸菸自由」?—兼論「健康權」之內涵,台灣法學雜誌,94期,2007年5月,頁59-67。
80. 蔡志方,論行政違規行為之處罰與利益之追繳的重新處分—以日月光K7廠排放事件為例,頁1-26。
81. 蔡震榮,行政罰法不法利得追繳規定單獨作為裁罰依據之分析──評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336號判決,月旦法學教室,198期,2019年4月,頁6-8。
82. 蔡震榮,行政罰法修法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卷2期,2013年2月,頁23-43。
83. 蔡震榮,行政罰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11期,2004年8月,頁197-212。
84. 蔡震榮,行政罰與刑事罰界限問題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5卷1期,2014年1月,頁39-59。
85. 蔡震榮,處罰法定主義與刑事優先原則之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88期,2008年3月,頁10-11。
86. 蔡震榮、呂倩茹,行政罰與刑事罰之界限—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修正為例,法令月刊,第66卷第7期,2015年7月。,頁32-68。
87. 鄭文中,雙重利得沒收禁止?跨境犯罪利得沒收之初探,財經法學研究,第2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525-549。
88. 鄭育霜,再探身體權與健康權之內涵—以黑心油事件判決為中心,軍法專刊,66卷5期,2019年10月,頁168-187。
89. 薛智仁,犯罪所得沒收制度之新典範?評析食安法第四十九條之一之修正,臺大法學論叢,44期,2015年11月,頁1327-1394。
90. 薛智仁,刑事沒收制度之現代化:2015年沒收實體法之立法疑義,臺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3期,2018年9月,頁1053-1123。
91. 薛智仁,評析減免沒收條款,月旦法學雜誌,第252期,2016年5月,頁63-83。
92. 薛智仁,罰金刑體系之改革芻議,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2期,2018年6月,頁761-838。
93. 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1期,2016年6月,頁70-90。
94. 蘇俊雄,論刑罰與行政刑罰及行政罰之範疇界限—評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非字第八七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73期,2001年6月,頁155-161。
四、 研討會、研究報告
1. 邱垂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之1、第56條之1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2017年1月。
2. 程明修,法務部「行政罰法之比較研究與修正建議」委託研究案,東吳大學,107年12月。
3. 陳清秀,罰金、罰鍰及不法利得沒收、沒入是否納為特種基金財源之研究,行政院委託,109年12月。
五、 博碩士學位論文
1. 石秉鑫,行政機關違反環境法規所生不法利得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2. 余修智,行政罰與刑事罰界限之研究—以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為例,開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3. 陳玫君,論食品攙偽假冒之制裁—以食品加工行為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17年。
4. 陳玲誼,行政罰法上不法利得之研究—以日月光案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
5. 張雅晴,從實體法與程序法觀點探究行政罰與刑罰之競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6. 鄧歆龍,食安法上追繳不法利得體制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7. 蕭佳榮,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交錯之研究—以近期食品安全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8年。
六、 網路資源
1. 芳華香,行政罰法不法利得追繳法制問題研析—論行政罰法第18條第2項之未來修法方向,議題研析(最後瀏覽日:2021/06/27)https://reurl.cc/ZG73np
2. 蔡志宏,比法人罰金刑更重要的事,自由評論網,2014年11月10日(最後瀏覽日:2021/06/27)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28883
3. 自由時報,2014年7月11日(最後瀏覽日:2019/06/03)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794928
4. 聯合新聞網,天下雜誌,2020年2月10日(最後瀏覽日:2021/06/27)https://udn.com/news/story/6841/4333732
5. 法務部95年2月7日「行政罰法諮詢小組第4次會議」會議記錄(最後瀏覽日:2021/06/27)https://www.moj.gov.tw/Public/Files/200605/653814112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