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藍念初 Lan, Nei-Chun |
|---|---|
| 論文名稱: |
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i-lim Yip on "The Pai-hua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
| 指導教授: |
翁文嫻
Yung, Man-H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 畢業學年度: | 10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71 |
| 中文關鍵詞: | 葉維廉詩學 、西方詩語言 、中國古典詩語言 、現代詩語言 |
| 外文關鍵詞: | Wai-lim Yip Poetic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8 下載:1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葉維廉先生從翻譯出發,在比較文學中形成中國詩語言問題的研究脈絡,至1969年的〈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一文和其補述中,匯聚了其於中西現代詩語言特性的觀察成果,並持續對中文現代詩語言提出創造性的開發。本論文期以傳釋學的「歷史性」,重現葉氏觀察視點下的現代詩語言發展脈象,合併其析判台灣現代詩語言的核心議題,探討台灣詩語言成形的情境。此外,為了深化核心問題,透過葉維廉先生對東、西方現代詩的研究,在兩個文化的歷史、美學的軌跡中,進行美感活動、語言評析的相互對照。最後精讀葉維廉先生〈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從中國古典詩的美感意識、西方美學與道家美學的匯通,看見現代詩語言的發明:「自身具足的意象」、「高燒的內心爭辯狀態」、抵抗分析性的「假語法」,面對台灣現代詩語言研究,由葉維廉詩學開啟台灣現代詩語言創作的契機。
Wai-lim Yip started a language issue and began his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ince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poetry to English. "The Pai-hua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69) and it’s Supplement, combine his observation o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rn poetry, he identify some Unique mode of representation between the realm of vision and the senses of beauty. During his career of research, he continuing put forward to the crea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proposal of understanding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 this thesis, using a method offer by Hermeneutics, with the All-seeing vision of history, Reproduce the advanc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Wai-lim Yip’s point of view. That is, to track down activit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history of Aesthetics through Wai-lim Yip’s research on both culture.
By close reading to "The Pai-hua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figured out the true invention of Pai-hua Modern Chinese Poetry. This is how we actually captured a moment When Ancient Chinese's Aesthetics touch western's, and Chinese poetry as a medium, blend and preserve ideological structures from ancient into Modern.
參考文獻
壹、 葉維廉著作
(一)專書
葉維廉《愁渡》,台北:晨鐘出版社,民國61年4月20日。
葉維廉《飲之太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69年元月31日,198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0年。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5年5月,二刷8月,1986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8年。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語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國81年,1992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葉維廉《龐德與瀟湘八景》(中英雙語版),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年12月。
(二)單篇
葉維廉〈中西山水美感意識的形成〉,《中外文學》第3卷,第7-8期,1974年10月。
葉維廉〈語言的策略與歷史的關聯──五四到現代文學前〉,《中外文學》第10卷,第2期,1981年7月。
葉維廉〈有效地歷史意識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4期、《國文天地》1991年12月、1992年2月。
葉維廉〈走過沉重的年代──《雨的味道》代序〉,《創世紀詩雜誌》第149期,2006年12月。
葉維廉〈我們今天為什麼要講道家精神〉,《跨文化語境中的比較文學》,譯林出版社,2004年5月。
葉維廉〈雙重的錯位:台灣五六十年代的詩思〉,《創世紀詩雜誌》140-141期「創世紀與台灣現代詩研討會論文特輯」,2004年10月,頁56-67。
葉維廉〈台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6年11月,頁129-164。
貳、 其他相關專書
(一)古籍
南朝齊,劉勰著,羅立乾註譯《文心雕龍》,台北:三民書局,民國91年,2002年。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出版年月不詳。
(二)中文書目
詩宗社主編《花之聲》,台北:晨鐘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9年9月10日,1970年。
詩宗社主編《風之流》,台北:晨鐘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9年9月10日,1970年。
詩宗社主編《月之芒》,台北:寰宇出版社,民國60年2月28日,1971年。
覃子豪《論現代詩》,普天出版社,1971年11月。
徐復觀《徐復觀文錄選粹》,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9年,1980年。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出版社,1989年2月。
張健《中國現代詩》,台北:五南書局出版公司,初版民國73年1月,再版民國78年4月,1989年。
朱光潛《談美》,金楓出版社,1991年8月。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民國82年,1993年。
廖炳惠主編,《回顧現代文化想像》,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4年,1995年。
沈奇《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5年,1996年。
張健《古典到現代》,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出版,民國86年,1997年。
林亨泰,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第五冊;文學論述卷2),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9月,1998年。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7年,1998年5月。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文化,民國87年,1998年。
馮至《中國新詩和外國詩的影響》,《馮至全集》第5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
沈奇《拒絕與再造──兩岸現代漢詩論評》,台北:三民國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2001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民國90年,2001年。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91年,2002年。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徐芳《中國新詩史》,台北:秀威資訊科技,民國95年,2006年。
蕭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江弱水《中西詩學的交融:七位現代詩人及其文學因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9年10月。
張中良《五四文學:新與舊》,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7月。
董啟章《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月,民國100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8月再版。
(二)外文書目及翻譯書目
程抱一(Francois Cheng)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國出版社,2006年。
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喬治布萊著,郭宏安譯,《批評意識》,南昌:百花洲文藝,2010年。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雷納.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著,譯者:郭兆林、周念縈,《大設計》, 臺北:大塊文化出版,2011年。
朱利安著,卓立、林志明譯,《間距與之間:論中國與歐洲思想之間的哲學策略》台北:五南出版,2013年。
參、 學位、期刊論文
(一)期刊論文
李豐楙〈山水˙逍遙˙夢──葉維廉後期詩及其詩學〉,《創世紀詩雜誌》,107期,1996年7月。
翁文嫻〈自古典之旁辨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創世紀詩雜誌》,128期,頁114-132,2001年9月。
翁文嫻〈「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葉維廉六○年代詩學與詩〉,刊於《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2月。
廖咸浩〈異夢為何同床?:中文現代詩中現代主義詩學與國族再造的糾結〉,李有成、馮品佳編,《管見之外:影像文化與文學研究/周英雄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書林,頁205-230,2010年6月。
翁文嫻〈西方美學與臺灣詩壇之連結──簡政珍詩學評析〉,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主編《台灣詩學學刊》第16號,頁217-234,民國99年12月。
翁文嫻〈「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國文學報》第49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頁219-248,民國100年,2011年6月。
翁文嫻〈葉維廉詩學對東西語言材質特性之開發〉,《東華漢學》第19期,433-454頁,2014年6月。
(二)碩博士學位論文
陳秋宏《道家美學的後現代傳釋--葉維廉美學思想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秋宏《道家美學的後現代傳釋──葉維廉美學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蔡欣倫《1970年代前期台灣新世代詩人群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信安《葉維廉的山水詩》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正良《戰後台灣現代詩論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8月。
吳佳馨《1950年代台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8月。
朱文《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台灣大學文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林靜怡《中西格律詩與自由詩的審美文化因緣比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3月。
肆、 研討會論文集
《人文風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廖棟樑、周志煌編,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1月。
伍、 網路資料
北塔〈論葉維廉對中國現代主義新詩的英譯〉,blog_beita的個人空間,互動中國網(2012年2月14日),網址: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blog.china.com.cn/home.php?mod=space&uid=1235969&do=blog&id=234807(最後點閱於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