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麒銘
Wang, Chi-Ming
論文名稱: 臺灣臺南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研究—以貢噶寺、噶瑪噶居寺、大圓滿廟為例
Architecture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ainan, Taiwan– Konga Monastery, Karma Kagyu Monastery and Dzogchen Temple
指導教授: 黃恩宇
Huang, En-Y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在地化
外文關鍵詞: Tibetan Buddhism, monastic architecture, loca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1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藏傳佛教寺院建築,並將主要研究案例聚焦在位於臺南的三間藏傳佛教寺院道場—安平貢噶寺、左鎮噶瑪噶居寺,以及南化的大圓滿廟。

    藏傳佛教在臺灣的發展始於戰後時期傳入,然而初期傳法並未普及於臺灣民間,因此道場數量與規模有限;1980 年代在臺灣政治、社會環境變遷之下,以及藏人上師開始來臺弘法的時代背景下快速成長,藏傳佛教道場在全臺遍地開花,進而在1990 年代開始進入建立寺院的發展階段。本研究三個主要案例,即是在此脈絡下所建立,並且成為臺灣具有代表性的藏傳佛教寺院。

    透過「建築作為真實的再現」(Architecture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之研究取徑,釐清藉由寺院建築再現思想內涵的真實。從發展歷程、擇址配置、外觀形式、空間使用模式等四個層面進行分析與討論,呈現臺灣藏傳佛教寺院在發展及興築過程,如何同時產生屬於藏傳佛教的自明性與對所屬教派的認同感,並且在恪守信仰教義的核心精神的同時,又要達到融入臺灣環境的在地化意圖。

    本研究發現,主要研究案例具有明顯將殿堂垂直化的建築特徵,並且設置多元化的設施,反映了受到臺灣佛教現代化寺院影響的趨勢,並且運用本地漢傳佛教的觀念,展現融入在地的意圖。此外,藏傳信仰核心精神,反映在相似的空間秩序,將「以顯入密」的教理寓意賦予於建築層級,豐富了臺灣宗教建築的多樣性,而跨文化的互動與對話,更讓傳統佛教建築有了新的詮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search the architecture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aiwan and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ainan–Anping Kunga Monastery, Zuozhen Karma Kagyu Monastery, and Nannhua Dzogchen Te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Taiwan began with its introduction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In the early period, the spread of the Dharma was not popularized among Taiwanese people, so the number and size of the sites of Tibetan Buddhist Enlightenment in Taiwan were limited. In the 1980s, due to the changes in Taiwan's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Tibetan Buddhist masters coming to Taiwan to propagate Dharm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blossomed throughout Taiwan and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establishing monasteries since the 1990s. The three main cases in this study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context and become representatives of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aiwan.
    This study finds the main study cases are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ization of the building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facilities, reflecting a trend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ization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aiwan and demonstrating the intention of localization through using of local concepts of Chinese Buddhism. In addition, the core spirit of Tibetan Buddhist beliefs is reflected in the similar spatial order, and the doctrinal symbols of "From the Exoteric to the Esoteric" are given to their buildings and space, which enriches and brings new interpretations to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Taiwan.

    摘 要 I 誌 謝 V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1-1研究動機 1 1-1-2研究目的 2 1-2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2-1研究範圍 4 1-2-2研究對象 5 1-3文獻回顧 6 1-3-1 藏傳佛教歷史與寺院建築相關文獻 6 1-3-2 臺灣藏傳佛教發展相關文獻 8 1-3-3 臺灣藏傳佛教藝術相關文獻 9 1-3-4 臺灣佛教寺院建築相關文獻 10 1-4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1-4-1研究方法 11 1-4-2研究步驟 12 第二章 藏傳佛教與寺院建築 14 2-1藏傳佛教的發展與特徵 14 2-1-1藏傳佛教與寺院之歷史發展 14 2-1-2藏傳佛教信仰特徵 24 2-1-3藏傳佛教宇宙觀 28 2-2藏傳佛教寺院建築特徵 29 2-2-1宇宙觀的應用 29 2-2-2寺院實質建構模式 31 2-2-3裝飾與藝術 44 2-3 臺灣藏傳佛教發展 49 2-3-1傳教發展歷程 49 2-3-2建立道場概述 52 2-3-3道場型態類型 57 2-4 小結 58 第三章 貢噶寺 60 3-1發展歷程 60 3-2擇址配置 63 3-3外觀形式 65 3-3-1主體建築 65 3-3-2附屬建築 69 3-4空間使用模式 70 3-4-1主體建築 70 3-4-2附屬建築 85 3-5小結 86 第四章 噶瑪噶居寺 87 4-1 發展歷程 87 4-2 擇址配置 89 4-3 外觀形式 91 4-3-1如來殿 92 4-3-2次要佛殿 95 4-3-3 舍利塔 100 4-4 空間使用模式 101 4-4-1如來殿 101 4-4-2次要佛殿 120 4-4-3 舍利塔 123 4-5其他建築與設施 128 4-5-1小型佛殿 128 4-5-2菩提心園 131 4-5-3其他設施 133 4-6 小結 134 第五章 大圓滿廟 135 5-1 發展歷程 135 5-2 擇址配置 136 5-3 外觀形式 139 5-3-1大圓滿廟 139 5-3-2紀念館 146 5-3-3舍利塔 147 5-3-4關房 149 5-4 空間使用模式 150 5-4-1大圓滿廟 150 5-4-2紀念館 160 5-4-3關房 160 5-4-4其他設施 160 5-5 小結 162 第六章 結論 163 6-1研究發現 163 6-2後續研究 165 參考文獻 167 附錄一 噶瑪噶居寺碑文 175 附錄二 訪談紀錄 177

    1.專書

    中文文獻

    明文書局編輯部,《中國建築史論文選輯》第二冊,臺北:明文書局,1982。

    郭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臺北:佛教出版社,1985。

    西藏工業建築勘測設計院,《大昭寺》,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

    蕭金松,《關於西藏佛寺》,蒙藏專題研究叢書24,臺北:蒙藏委員會,1986。

    陳又新,《甘丹頗章政權建立之經過》,蒙藏專題研究叢書48,臺北:蒙藏委員會,1989。

    René de Nebesky Wojkowitz(內貝斯基沃傑科維茨)著,謝繼勝譯,《西藏的神靈和鬼怪》,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丹迥‧冉納班雜,《班禪大師駐錫地—札什倫布寺》,北京:外文出版社、民族出版社,1993。

    貢噶寺興建委員會,《貢噶寺興建藍圖專刊》,臺南:臺南噶瑪噶居法輪中心,1994。

    白取春彦,林煌洲譯,《圖說密教入門-即身成佛法》,臺北:牛頓出版,1994。

    姜懷英、劉占俊,《青海塔爾寺修繕工程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宿白,《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工程施工辦公室,《西藏布達拉宮:中國古代建築》,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1996。

    王家鵬,《藏佛金佛圖傳教銅像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塔爾寺編委會,《塔爾寺修繕工程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格桑喜措格西著,李耿瑩譯,《西藏佛法入門》,臺北縣:正法眼出版社,1997。

    扎洛,《菩提樹下—藏傳佛教文化圈》,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寶塔山編輯小組,《寶塔山噶瑪噶居寺開山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南縣:心靈藝術社,1997。

    Marylin M. Rhie,葛婉章譯,《西藏佛教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

    中國建築藝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建築藝術全集第14卷佛教建築(三)(藏傳)》,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貢噶老人口述,王野楓、鄧仲端記編,《白雲間的傳奇—貢噶老人雪山修行記》,臺北縣:正法眼出版社,2002。

    楊嘉銘、趙心愚、楊環,《西藏建築的歷史文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蔡東照,《神秘的印度唐卡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劉國威主持,《台灣現今藏傳佛教發展研究 - 以藏傳佛教中心為主體之分析》,蒙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臺北:蒙藏委員會,2003。

    徐宗威,《西藏傳統建築導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俞孔堅等,《曼陀羅的世界 : 藏東鄉土景觀閱讀與城市設計案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

    康‧格桑益希,《藏族美術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拉森(Knud Larsen),《拉薩歷史城市地圖集傳統西藏建築與城市景觀》,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朱塞佩‧圖齊(Giuseppe Tucci),《西藏宗教之旅》,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噶居寺編輯小組,《喇嘛廟:臺南左鎮噶瑪噶居寺》,臺北:藝術家出版,2006。

    楊嘉銘、楊藝,《西藏繪畫藝術欣賞:八邦寺珍藏噶舉金鬘唐卡賞析》,臺北:山月文化,2006。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2006。

    羅伯特‧比爾(Robert Beer),向紅笳譯,《藏傳佛教象徵符號與器物圖解》,臺北:時報文化,2007。

    達爾‧查瓊達,《藏傳佛教寧瑪派》,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姚麗香,《藏傳佛教在臺灣》,臺北:三民出版社,2007。

    尕藏加,《密宗—藏傳佛教神秘文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蔡東照,《神秘的曼荼羅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

    釋聖嚴,《印度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2008。

    釋聖嚴,《西藏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2008。

    金安一,《密宗輯要》,臺北縣:正法眼出版社,2009。

    堪布才旺.董嘉仁波切著,趙雨青譯,《無畏金剛智光:怙主敦珠仁波切的生平與傳奇》,臺北:橡樹林文化,2012。

    堪布旺秋多傑尼奇,《微妙幻化:古今壇城薈萃》,臺南:噶瑪噶居寺,2012。

    沈衛榮主編,《文本中的歷史:藏傳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

    郭亨斌,《梵心佛影:走近拉卜楞寺》,香港:中華書局,2014。

    徐宗威,《西藏古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5。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西藏古建築測繪圖集. 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劉國威,《承舊鼎新:藏傳佛教寧瑪派及其在臺發展現況》,臺北:蒙藏委員會,2015。

    故宮博物院,《梵華樓藏寶‧唐卡》,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5。

    蘇發祥主編,《青藏高原的地景與聖境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

    龍珠多傑,《藏傳佛教寺院建築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覃力,《青海同仁藏傳佛教寺院》,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

    汪永平,《拉薩建築文化遺產》,拉薩城市與建築喜馬拉雅城市與建築文化遺產叢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

    劉國威,《語旨傳承 : 藏傳佛教噶舉派及其在臺發展現況》,臺北:蒙藏委員會,2017。

    黎日光主編,《時輪幻化之印 : 金剛乘學會成立六十週年特刊》,臺南:新寶藏出版社,2017。

    黃英傑,《金剛乘事件簿: 民國密宗年鑑 1911-1992》,臺北:商周出版,2019。

    牛婷婷、宗曉萌、汪永平等,《拉薩藏傳佛教建築》,西藏藏式傳統建築研究系列叢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9。

    貝利‧布萊恩(Barry Bryant)著,陳琴富譯,《曼陀羅 : 時輪金剛沙壇城》,新北:立緒文化,2020。

    何貝莉,《儀式空間與文明的宇宙觀:桑耶寺人類學考察》,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2。

    西文文獻

    Martin Brauen, Mandala:Sacred Circle in Tibetan Buddhism, London:Serindia Publications, 1997.

    Rajesh, M. N. , Scared Sites:The Buddhist Monastery, New Delhi:Roli Books, 1998.

    Claudia Muller-Ebeling, Christian Ratsch, Surendra Bahadur Shahi, Shamanism and tantra in the Himalayas, London:Thames & Hudson, 2002.

    Pierre Pichard, The Buddhist monastery : a cross-cultural survey, Pair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2003.

    Cheng Weidong, Monasteries of Tibetan Buddhism in China,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4.

    Michel Peissel, Tibet: The Impossible Pilgrimage: Architecture of the Sacred Land, New York : Harry N. Abrams, 2005.

    Aart J.J. Mekking, The Global Built Environment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ies, Netherland:Pallas, 2009.

    Gyurme Dorje, Jokhang: Tibet's Most Sacred Buddhist Temple, London:Thames & Hudson, 2010.

    Peter Herrle, Tibetan houses :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Himalayas and environs, Basel:Birkhauser, 2017.

    2.期刊論文

    中文文獻

    立川武藏,郭瓊瑤譯,〈曼荼羅的宇宙觀(上)〉,《香光莊嚴》,第五十三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頁72-78,1998。

    立川武藏,郭瓊瑤譯,〈曼荼羅的宇宙觀(下)〉,《香光莊嚴》,第五十四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頁150-167,1998。

    釋寬謙,〈思想風格--佛教寺院建築的主導〉,《1998佛教建築設計與發展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暨論文集》,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頁131-148,1998。

    藍吉富,〈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台北:中華佛學研究院,第十二期,頁237-248,1999。

    明珠仁波切,〈藏傳佛教寺院在台灣-白馬山菩提講堂〉,《西藏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國邊政協會、蒙藏委員會,頁273-296,2000。

    姚麗香,〈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初步研究〉,《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五期,頁343-371,2000。

    蕭金松,〈台灣藏傳佛教發展管窺〉,《法光學壇》,臺北:法光雜誌社,第六期,頁102-116,2002。

    鄭志明,〈藏傳佛教在台發展的現況與省思〉,《普門學報》,高雄:普門學報社,第三十期,頁1-21,2005。

    張駿逸,〈藏傳佛教造像色彩與方位相關性探討〉,《民族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第二十五卷,頁1-20,2006。

    尕藏加,〈藏傳佛教寺院宗教文化的功能與特性〉,《學習與實踐》,武漢:社會科學院,頁137-143,2006。

    羅娓淑,〈台南重慶寺的發展歷程與南台灣藏傳佛教發展關係研究〉,《中華佛學學報》,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二十期,頁305-330,2007。

    楊新涯、楊從彪,〈西藏的古建築文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一六期,頁100-105,2009。

    牛婷婷、汪永平,〈西藏寺廟建築平面形制的發展演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11,第三十卷第三期,頁29-34。

    楊克誠、劉學銚,〈六十年來台灣邊政政策及中國邊政協會發展〉,《中國邊政》,臺北:中國邊政協會,一八五期,頁13-18,2011。

    黃英傑,〈藏傳佛教對生命禮俗的看法—以天葬為例〉,《輔仁宗教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第二十期,頁67-94,2010。

    楊煦,〈重構布達拉: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空間佈置與象徵結構〉,《建築學報》,北京:中國建築學會,第五五三期,頁128-135,2014。

    許明銀,〈密教—最後的佛教〉,《輔仁宗教研究》,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第二十八期,頁87-150,2014。

    鄧家宙,〈現代香港佛教的奠基者――香港佛教居士群像〉,《玄奘佛學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所),第三十二期,頁67-96,2019。

    林宣瑋,〈末代國師: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九期,頁45-90,2020。

    李向平,〈人間佛教神聖性建構的「社會機制」-南北傳佛教社會學的比較視角〉,《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上冊,頁521-540,2020。

    西文文獻

    Sarah E Fraser, “Tibetan Buddhist Temples in Taiwan An Exploration of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Architecture”, Hybridity of Buddhist Art, page 41-65, 2018.

    3.學位論文

    中文文獻

    劉銓芝,《台灣佛教寺院空間之研討--以顯宗寺院為題進行宗教空間現代化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1986。

    黃慧琍,《藏傳佛教在台發展初探─以台南地區藏傳佛教團體為研究對象》,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1999。

    曹德啟,《曼荼羅的永恆回歸:婆羅浮屠》,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1999。

    馬嘉延,《曼荼羅藝術之造形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2004。

    張昆晟,《源自非佛教系統的藏族神靈信仰觀念研究:以寧瑪派常用祈祀典籍作為介質依據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2006。

    侯世婷,《台灣「唐卡」在地化現象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8。

    陳柏亙,《藏傳佛教在台灣的發展─以台灣中南部三間道場為例》,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09。

    謝克駿,《繪畫平面之時間與空間觀-時輪金剛曼荼羅藝術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2009。

    胡峻玉,《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臺灣之發展》,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2011。

    康瑞昌,《佛教擇地觀之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1。

    謝鈴鈴,《台南左鎮噶瑪噶居寺佛教藝術之初探》,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班,2011。

    莊樂禪,《西藏密宗的新興宗教特質研究—以金剛乘學會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2012。

    蔡嶽翰,《台灣日治時期佛寺納骨塔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陳明言,《台灣佛教建築現代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4。

    盧家昌,《藏傳佛教噶舉派皈信歷程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14。

    吳品達,《多重共構的藏傳淨土:以蓮花生大士銅色吉祥山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2016。

    張信陽,《密教道場觀的開展與建築落實─以真言密教多寶塔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2020。

    谷有量,《晚清民國漢藏佛教關係之研究(1900—1947):以太虛和漢藏教理院為中心》,佛教學系佛教學系碩士班,2020。

    劉皓齊,《藏傳佛教在台之宗教傳播策略研究:以「台籍僧侶」的疑慮消除策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1。

    金孜耘,《尼泊爾的城市與建築:外來印度瓦思杜觀念與加德滿都谷地在地傳統之間的共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22。

    曾瑜瑄,《1970年代後臺灣私營納骨建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23。

    西文文獻

    Kevin R. E. Greenwood, Younghegong: Imperial Universalism and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Beijing's "Lama Temple" , Art History and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2013.

    4.國家檔案資料

    內政部(民國51年05月24日 ~ 民國51年09月10日),對西藏政治運用各項辦法案,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0051/B11022/5/0001

    總統府(民國74年07月08日),西藏佛寺興建案土地已獲得解決興建計劃訂成立西藏佛寺興建委員會檢奉西藏佛寺興建計劃及組織規劃及辦事細則草案,在台設置西藏模範村及噶倫辦事處,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0057/32105/0002/001/110。

    總統府(民國75年05月08日),報告西藏佛寺興建及召開世界顯密佛學會議有關情形,在台設置西藏模範村及噶倫辦事處,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號:0057/32105/0002/001/120。

    5.網路資源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https://crgis.rchss.sinica.edu.tw/

    台南市安平區財團法人貢噶寺,台南藏傳佛教,貢噶老人,點燈度亡,噶瑪噶舉,安平貢噶寺,Karma kagyu,金剛上師 - 財團法人貢噶寺,https://www.konga.com.tw/index.html

    台灣洛本天津官網--噶瑪噶居寺 心靈靠山 噶瑪巴的家,https://www.lopon.org.tw/

    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諾那華藏精舍/智敏慧華上師教育基金會,https://www.nonahz.org/

    數位佛學網 - 金剛乘學會,https://vajrayana.org.tw/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memory.culture.tw/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

    Himalayan Art Resources,https://www.himalayanart.org/

    Rubin Museum of Art,https://rubinmuseum.org/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