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巧恩
Hung, Chiao-En
論文名稱: 兩岸公民教育之比較:以國中教科書為例
The Comparison of Civic Educ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 Case Study on Textbook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 周志杰
Chou, Chih-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5
中文關鍵詞: 公民教育教科書世界公民愛國教育
外文關鍵詞: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s, world citizen, patriotism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教科書文本探究兩岸公民教育之異同,研究方式採取內容分析法,並選定兩岸市佔率最高之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隨著時間演進,故研究內容分別包含臺灣新、舊版教科書與中國大陸新、舊版教科書之縱向分析,以及兩岸新、舊版教科書之橫向分析。依據相關文獻及ICCS2009研究報告,採用三大教育目標,即認知、情意、技能作為三種類目,並歸納二十種符合公民教育內涵之次類目,進而瞭解兩岸新、舊版教科書在教育目的、公民內涵和意識型態之異同,以及何以造成此異同,並提出未來趨勢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 教育目的:臺灣舊版教科書之黨國教育,轉變為新版教科書之本土意識認同,以孕育「世界公民」為目標;中國大陸新、舊版教科書皆存在濃厚的黨國教育意味,以孕育「國家公民」為目標,熱愛一個執政黨之信念一以貫之。
    二、 公民內涵:兩岸公民內涵之差異在於「公民」與「臣民」。臺灣公民教育側重權利與義務平衡的「公民」培養,而中國大陸公民教育著重於愛國教育,屬於義務勝過於權利的「臣民」培養。
    三、 意識型態:臺灣公民教育較可能受到個人主義之影響,而中國大陸公民教育較可能受到集體主義之影響,此為1949年兩岸分治以後,不同政治脈絡所產生兩種截然不同之公民教育發展。

    研究結果建議,兩岸公民教科書在未來可參酌共構教材之作法,進而改變兩岸共同歷史的觀點。短期作法則建議中國大陸可參照臺灣教科書在公民教育上之開放性與自由度,真正落實公民教育之意涵,使人民從「臣民」逐步朝向「世界公民」之路,而非淪為政治灌輸之工具。

    關鍵字:公民教育、教科書、世界公民、愛國教育

    The research aims to searc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extbook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By adopt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 I choose the textbooks which have the top market share respectively. The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two versions of textboo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he past decade, as well as in the division of textbooks.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ICCS 2009), I adopt cognitive domain, affective domain and psychomotor domain from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s three categories, and further build twenty types of measuring indicators which conform with civic education as sub-categories. In this way, I figure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on the education goals, civic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es, and then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the differences be caused, bringing up suggestions toward the tren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 Education Goals: In order to foster the goal of “world citizen,” the party-state education in Taiwanese old version redirests to the local recognition in Taiwanese new version. However, the Chinese new version and old version are all full of the atmosphere of party-state education, using the only belief of loving one party in power.
    B. Civic Cultivation: the differences of civic cultivation are “citizens” and “subjects.” Taiwanese civic education emphasizes on the balanc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 which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However,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emphasizes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that case, oblig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ights which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subjects.
    C. Ideologies: Taiwanese civic edu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individualism, while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collectivism. These two patterns of civic education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olitical backgrounds sinc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from1949.
    As for research findings, I suggest the “joint textbook” of civic educ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he long term, in order to exchange mutual views of history. In the short term, China is supposed to learn from Taiwan about the openness and freedom, and to realize the real meaning of civic education. In other words, people are gradually on the road to “world citizen” from “subordinates”.
    Keywords: civic education, textbooks, world citizen, patriotism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名詞釋義.....................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35 第一節 公民與國家的關係.......................35 第二節 公民教育相關理論.......................44 第三節 教材與公民教育成效.....................59 第三章 兩岸公民教育之沿革與變遷...............66 第一節 臺灣公民教育...........................70 第二節 中國大陸公民教育.......................84 第四章 臺灣教材之分析.........................104 第一節 教材內容之歸納.........................104 第二節 公民意識的形塑與強化...................127 第三節 政治社會變遷下的公民教育...............134 第五章 中國大陸教材之分析.....................140 第一節 教材內容之歸納.........................140 第二節 公民道德的養成與實踐...................163 第三節 改革開放下的公民教育...................165 第六章 兩岸公民教育之比較.....................171 第一節 文本之比較.............................172 第二節 公民內涵與教育目的之比較...............182 第三節 異同之歸納分析.........................186 第七章 結論...................................19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96 第二節 政策建議...............................202 第三節 未來研究...............................208 參考資料.......................................210

    一、中文
    (一)專書
    Austin Ranney原著,林劍秋:《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論》(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臺北市:桂冠,二版,1991年10月)。
    Carlos Alberto Torres原著,張建成:《民主、教育與多元文化主義》(Democracy, Education, and Multiculturalism: Dilemmas of Citizenship in a Global World),(台北市:學富文化,初版,2010年10月)。
    David Held & Anthony McGrew原著,林祐聖、葉欣怡:《全球化與反全球化》(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臺北市:弘智文化,初版,2005年3月)。
    Earl Babbie原著,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2e),(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初版,2010年7月)。
    Frank Webster原著,馮建三:《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臺北市:遠流,初版,1999年8月)。
    Gabriel A. Almons, Sidney Verba原著,張明澍:《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臺北市:五南,初版,1996年3月)。
    Henry David Thoreau原著,劉粹倫:《公民,不服從!梭羅最後的演講》(Civil Disobedience),(臺北市:紅桌文化,初版,2012年10月)。
    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原著,楊孟麗、謝水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實務》(How to Design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初版,2004年3月)。
    Louis I. Kahn, Lars Lerup, Michael Bell原著,吳莉君:《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Louis I.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臺灣:原點,初版,2010年4月〉。
    Paul Eggen & Don Kauchak原著,湯梓辰、葉佳宜、簡嘉誼、梁嘉惠:《教育心理學;教室之窗》(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ndows on Classrooms),(臺北市:華騰文化,初版,2010年9月)。
    Robert E. Salvin原著,王明傑、陳玉玲:《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6th ed.),(臺北市:學富文化,初版,2002年6月)。
    Susan L. Shirk原著,溫洽溢:《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China-Fragile Superpower: 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 Derail Its Peaceful rise),(臺北市:遠流,初版,2008年5月)。
    Thomas Lickona原著,曉曉:《人格培養白皮書》(Character Matters),(台北市:高富國際,初版,2004年10月)。
    王文科、王智弘:《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十二版,2008年5月)。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高雄市:巨流,初版,2011年9月)。
    王連生:《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初版,1985年10月)。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初版,1998年7月)。
    吉承勳:《透析中國崛起之和平戰略:從臺灣出發、結合全球視野的企業家第一手觀察》,(臺北市:上奇時代,初版,2012年10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III:【社會‧法政篇】》,(台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劃處,初版,2005年2月)。
    呂雄、李岳牧、蔡德欽:《民主法治與公民素養》,(台北縣:新文京,初版,2010年9月)。
    承立平:〈提升國家競爭力──國際競爭力評比架構之運用〉,《研考雙月刊》,35卷2期(2011年4月),頁10-27。
    李琪明:《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臺北市:心理,初版,2011年5月)。
    李琪明:《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2000年2月)。
    李建興:《臺灣海峽兩岸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初版,1993年1月)。
    李政亮:《中國課:繫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臺北市:日出,初版,2012年10月)。
    何琦瑜、吳毓珍:《教出品格力》,(臺北市:天下雜誌,初版,2007年10月)。
    林玉体:《臺灣教育史》,(臺北市:文景書局,初版,2003年9月)。
    周育仁、謝文煌:《臺灣民主化的經驗與意涵》,(台北市:五南書局,初版,2011年12月)。
    周志杰:《在地與國際人權之實踐與挑戰》(臺北市:永然文化,初版,2011年12月)。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落實品格教育-從核心價值談起》,〈臺北市:財團法人千代文教基金會,初版,2010年9月〉。
    袁頌西:《政治社會化》,(臺北市:三民,初版,2004年1月)。
    唐克軍:《比較公民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初版,2008年7月)。
    莊富源:《轉變中的學校公民教育》,(高雄市:復文,初版,2007年10月)。
    陳伯璋:《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初版,1993年2月)。
    陳其南:《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市:允晨文化,初版,1992年5月)。
    陳光輝、詹棟梁:《各國公民教育》,(臺北市:水牛,初版,1998年12月)。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增訂三版一刷,2007年4月)。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深耕與創新: 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版,2003年1月)。
    張秀雄、鄧毓浩:《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市:韋伯,初版,2006年11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二版,2013年9月)。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珮玲、陳惠萍:《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二版,2010年2月)。
    楊鳳春:《圖解當代中國政治》,(香港:中華書局,初版,2011年7月)。
    劉曉波:《單刃毒劍》,(臺北市:博大,初版,2006年6月)。
    劉國強、謝均才:《變革中的兩岸德育與公民教育》(修訂版),〈臺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初版,2004年4月〉。
    劉國強:《論價值教育與香港教育改革──一個建基哲學與文化的反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初版,1999年)。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初版,2006年1月)。
    藍順德:《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市:華騰文化,二版,2010年12月)。
    顏慶祥:《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初版,2004年7月)。

    (二)期刊
    王學風:〈臺灣中小學公民道德教育評介〉,《教育導刊》,8期(2002年),頁102-105。
    王千倖:〈多元教材運用於「班級經營」學習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2卷2期(2007年),頁1-21。
    王文嵐、黃甫全:〈我國公民教育課程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11期(2008),頁145-151。
    王英杰、臧宏:〈論現實維度的大學生公民教育〉,《黑龍江高教研究》,1期(2013年),頁40-42。
    王列盈:〈論民國初年的教育宗旨與教育追求〉,《湛江師範學院學報》,31卷4期(2010年8月),頁100-104。
    王宏:〈結社組織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與的仲介〉,《學術交流》,1期(2011年1月),頁143-146。
    王俊斌:〈後民主化狀況及其公民教育問題〉,《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4期(2008年12月),頁19-41。
    王東虓:〈公民教育學的基本範疇探析〉,《鄭州大學學報》,41卷3期(2008年5月),頁21-24。
    孔穎:〈憲政理念的發展──從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看〉,《學習與探索》,4期(2003年),頁45-47。
    田平:〈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生產力研究》,6期(2005年),頁5-6。
    朱金瑞、林世選:〈新中國60年中國共產黨人提升公民道德素養的探索〉,《中州學刊》,6期(2009年11月),頁36-39。
    朱凌云:〈美國公民教育的實踐模式及其對我國公民教育的啟示──以美國公民教育中心“公民養成”項目為例〉,《教育科學研究》,11期(2011年),頁71-75。
    宋杉岐、張昆玲:〈中小學生公民意識養成的理論思考〉,《教學與管理》,11期(2013年1月),頁72-73。
    李柏佳:〈教育基本法對我國學校行政的影響─以公立國民小學為例〉,《現代教育論壇》,第6期(2002年7月),頁29-35。
    李琪明:〈我國學校道德教育之變革與方向—兼論美國品德教育之啟示〉,《現代教育論壇》,14期(2006年11月),頁117-142。
    李娜、馮秀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國家公民教育及對我國公民教育的思考〉,《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4卷3期(2008年9月),頁156-160。
    沈宗瑞:〈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6卷2期(1999年6月),頁65-83。
    林宇:〈20世紀初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初探〉,《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4期(2005年12月),頁110-112。
    林建福:〈品格教育:學校如何教導尊重與責任-評介Thomas Lickona所著之《品格教育》〉,《當代教育研究》,14卷3期(2006年9月),頁205-212。
    周祝瑛:〈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習資訊》,24卷6期(2007年12月),頁13-22。
    周祝瑛:〈臺灣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中國德育》,17期(2012年10月),頁30-33。
    周珮儀:〈批判與解放教科書政治的多重陣線─評介Apple與Christian-Smith編著之《教科書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卷2期(2006年月),頁175-184。
    胡金光:〈國家與公民個人的角色關係演變──轉型期社會矛盾解讀〉,《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5期(2011年),頁73-77。
    徐藝華:〈當世界公民成為現實…專訪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劉慶仁處長〉,《師友月刊》,504期(2009年6月),頁8-15。
    班紅娟:〈中國公民教育實施路徑探析〉,《新視野》,4期(2012年),頁106-108。
    唐克軍、蔡迎旗:〈當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模式〉,《未來與發展》,1期(2009年9月),頁88-90。
    莊國銘:〈公民教育與現代國家〉,《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2期(2007年9月),頁109-178。
    常淑芳:〈公民教育的回歸:權利與責任之間〉,《河南社會科學》,20卷4期(2012年4月),頁78-81。
    許誌庭:〈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5期(2002年),頁361-389。
    梁福鎮:〈全球化脈絡下臺灣公民教育的挑戰與回應〉,《教育科學期刊》,8卷1期(2009年6月),頁63-86。
    陳啟清:〈公民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結構意義──以公民、國家、國家與公民的三個面向討論〉,《實踐通識論叢》,1期(2003年12月),頁154-183。
    張一璠:〈中國學校公民教育的基本載體〉,《內蒙古電大學刊》,5期(2010年9月),頁76-77。
    張亦華、陳怡卉:〈校長分散式領導與教育成效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2期(2011年3月),頁1-22。
    張芬芬:〈半世紀臺灣教科書研究之概況與趨勢(1956-2010)〉,《教育研究月刊》,217期(2012年5月),頁5-24。
    張秀雄:〈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公民訓育學報》,7期(1998年7月),頁97-118。
    張秀雄:〈民主與民主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6期(2005年6月),頁113-138。
    張鈿富、吳慧子、吳舒靜:〈歐盟、美、澳「公民關鍵能力」發展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48卷(2010年12月),頁273-299。
    張錦華、洪佩民、黃浩榮:〈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檢視與建議〉,《女學雜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期(2003年),頁41-84。
    張德京:〈立足決生生活實際 提升品德教育成效〉,《新課程:教師》,11期(2012年11月),頁95-96。
    單文經:〈臺灣中小學公民教育與「臺灣人」意識的型塑》〉,《教育資料集刊》,25期(2000年月),頁47-63。
    曾大千:〈我國課程規範與教科書制度之法令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4卷1期(2011年2月),頁119-142。
    趙春麗、李捷:〈從民族國家到公民國家―構建和諧民主的民族關係的新思路〉,《長春市委黨校學報》,3期(2007年6月),頁49-51。
    趙振洲:〈中國大陸對公民教育的詮釋〉,《教育學報》,37卷(2009年),頁57-69。
    鄭世仁:〈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期(1992年10月),頁1-7。
    鄭達、王錦兵:〈試論教育成本與教育成效〉,《當代教育論壇》,1期(2008年),頁22-23。
    劉立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響因素探析〉,《職業教育:企業報導》,22期(2011年),頁155-156。
    劉鑫淼:〈中國公民教育的歷史復興及其當代意義〉,《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05年3月),頁120-126。
    劉姝言:《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期(1998年7月),頁573-598。
    歐用生:〈臺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卷2期(2006年),頁1-26。
    駱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中民教育研究綜述〉,《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9期(2010年9月),頁85-87。
    范信賢:〈國民教育中的國家角色初探:「以學生為主體」的省視〉,《研習資訊》,16卷2期(1999年4月),頁60-67。
    蘇進棻:〈九年一貫「一綱多本」教科書政策衍生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卷3期(2006年9月),頁63-91。
    譚光鼎:〈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5期(2000年),頁113-137。

    (三)學位論文及研究計畫報告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高嘉徽:《兩岸國小教科書審定與選用制度之比較研究》,臺灣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陳鏗任:《香港中小學教科書公民教育內含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5月。
    劉欣宜:〈ICCS 2009公民素養評量架構與我國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及公民教科書的比對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中小學課程發展之相關基礎性研究」區塊研究一整合型研究(二):臺灣學生學習檢視與課發展運用──子計畫五:臺灣國中生公民素養表現之分析與運用(ICCS)期末研究報告(2009年11月)(F0045088)。

    (四)研討會論文
    江宜樺:〈公民理念與公民的教育〉,比較思想史視野中的公民觀念學術研討會,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5月21至22日。
    洪泉湖:〈臺灣公民教育的省思與展望〉,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香港,2006年6月16至17日。
    張秀雄:〈從「多面向公民資質」論「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公民教學面向探討研討會,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年11月18日。

    (五)報紙
    〈民主主義偏見 入侵以校園〉,《臺灣立報》(臺北市),2012年7月6日,第六版。
    〈泰青少年性開放 引發道德討論〉,《臺灣立報》(臺北市),2012年7月13日,第三版。
    大紀元:〈滕彪:中國新公民運動〉,2012年5月31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2/5/31/n3601489.htm%E6%BB%95%E5%BD%AA-%E4%B8%AD%E5%9C%8B%E6%96%B0%E5%85%AC%E6%B0%91%E9%81%8B%E5%8B%95(瀏覽日期:2013年3月10日)。
    今日新聞:〈5年營業額25億!教科書市場大 康軒後來居上市佔率近4成〉,2007年12月3日。網址:http://www.nownews.com/2007/12/03/327-2196436.htm(瀏覽日期:2012年8月3日)。
    中央社通訊社:〈女墮胎遭拒而死 愛萬人抗議〉,2012年11月18日。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211180062-1.aspx(瀏覽日期:2012年12月11日)。
    中央通訊社:〈公民課玩角色扮演 學習成效增〉,2013年3月14日。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aEDU/201303140189-1.aspx(瀏覽日期:2013年3月15日)。
    臺灣立報:〈校長談品格教育 應隨時代轉型〉,2008年2月25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4649。(瀏覽日期:2012年7月26日)
    臺灣立報:〈寰宇縱橫:東京建議中日韓合編歷史教科書〉,2009年11月9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6(瀏覽日期:2013年3月15日)。
    臺灣立報:〈臺灣國中生只會考公民 不會當公民〉,2010年6月29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129(瀏覽日期:2012年7月26日)。
    臺灣立報:〈輕公民教育美生對政治冷感〉,2011年5月8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6892(瀏覽日期:2012年12月25日)。
    臺灣立報:〈反共抗俄成歷史 教科書見證臺灣蛻變〉,2011年12月19日。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758(瀏覽日期:2013年3月15日)。
    出版日報:〈人民教育出版社 雄霸中國教材市場60年〉,2011年4月17日。網址:http://www.bookdao.com/article/18684/(瀏覽日期:2012年8月4日)。
    明報:〈梁亦華:國民教育是國際慣例?〉,2012年8月2日。網址:http://hk.news.yahoo.com/%E6%A2%81%E4%BA%A6%E8%8F%AF-%E5%9C%8B%E6%B0%91%E6%95%99%E8%82%B2%E6%98%AF%E5%9C%8B%E9%9A%9B%E6%85%A3%E4%BE%8B-212121585.html(瀏覽日期:2013年3月10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電子報:〈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介紹〉,2011年3月。網址: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520(瀏覽日期:2013年2月1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跨國教材共構經驗──和平教育之實踐」研討會系列報導1:歐洲、中東的跨國教材共構介紹〉,2012年11月15日。網址: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52&content_no=1467&preview(瀏覽日期:2012年12月26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正視教科書使用的價值〉,2013年3月15日。網址: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60&content_no=1640&preview(瀏覽日期:2013年3月15日)。
    無錫奧數網:〈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佔據50%市場份額〉,2011年9月28日。網址:http://wx.aoshu.com/e/20110928/4e827b239f5e4.shtml(瀏覽日期:2012年8月4日)。
    新華網:〈少兒教育、大學教育、品德教育等阻礙了中國創新人才的生長〉,2011年2月9日。網址: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11-02/09/c_121058116.htm(瀏覽日期:2013年1月2日)。
    聯合新聞網:〈龍應台揮刀「舊時代」電檢走入歷史〉,2013年4月25日。網址: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854368.shtml#ixzz2RRnVuu00(瀏覽日期:2013年4月28日)。

    (六)網站資料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Civic education〉,網址: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ivic-education/(瀏覽日期:2014年1月3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讓紅色經典影視走入課堂” ──人民教育出版社與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推動中小學愛國題材影視教育〉,網址:http://www.pep.com.cn/rjs/cpdt/(瀏覽日期:2012年8月4日)。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68&Keyword=%E4%B8%AD%E8%8F%A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9%81%8B%E5%8B%95(瀏覽日期:2013年4月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網址: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9.html(瀏覽日期:2012年12月12日)。
    公平交易委員會:〈93年委託研究──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參考書相關市場管理及公平交易法對其市場銷售行為規範之研究〉,網址:http://www.ftc.gov.tw/internet/main/doc/docDetail.aspx?uid=489&docid=939(瀏覽日期:2012年8月3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國民教育法〉,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高級中學法〉,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01(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職業學校法〉,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06(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日)。
    法務部:〈100年7月少年兒童犯罪概況摘要〉,網址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43002&ctNode=30969&mp=001(瀏覽日期:2012年8月2日)。
    拓思交會點:〈公民教育,人人可教?〉,網址http://www.me.icac.hk/upload/doc/j222.htm(瀏覽日期2012年12月31日)。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網址: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index.php?id=3(瀏覽日期:2013年11月3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網址: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4-key-tasks/moral-civic/index.html(瀏覽日期:2013年3月9日)。
    品德教育資源網:〈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網址:http://ce.naer.edu.tw/policy.php(瀏覽日期:2012年10月2日)。
    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網址:http://163.32.177.8/jjps/download/%E5%9C%8B%E5%B0%8F%E7%B5%84%E5%AD%B8%E6%A0%A1%E7%B6%93%E7%87%9F%E7%A0%94%E7%99%BC%E8%BC%94%E5%B0%8E%E6%89%8B%E5%86%8A/start.htm(瀏覽日期:2013年4月13日)。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與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清末教育宗旨〉,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495/?index=1(瀏覽日期:2013年4月13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秘書室:〈102年度施政方針〉,網址: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31059(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1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秘書室:〈中程施政計畫〉,網址: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903(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1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提升國民素養實施方案〉,網址:http://12basic.edu.tw/draft/index.html(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日)。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93年-97年教育部施政主軸〉,網址:http://www.edu.tw/pages/list1.aspx?Node=1265&Type=1&Index=5&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瀏覽日期:2013年4月15日)。
    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計劃:〈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網址:http://hss.edu.tw/plan_detail.php?class_plan=176(瀏覽日期:2012年10月1日)。
    線上臺灣歷史辭典:〈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網址:http://163.21.66.39:7592/Doth/Article.aspx?3220^%b7%60%b6%c3%ab%d8%b0%ea%b1%d0%a8%7c%b9%ea%acI%ba%f5%adn(瀏覽日期:2013年4月13日)。
    賴建宇:〈劉億如:讓臺灣恢復雙引擎成長〉,《天下雜誌》,第463期(2010年12月)。網址:http://cwef.cw.com.tw/2012/article/article68.aspx(瀏覽日期:2012年7月26日)。
    三、 英文
    (一) 專書
    Apple, Michanel W. ”Ideology And Curriculum,”(Londoon: Routledge, 2st ed., 1990)
    Best, John W., Kahn, James V., Research in Education(Boston: Allyn and Bacon, 10th ed., 2006)
    Brennan, Tom,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Democrac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Galston, William A., Liberal Purpose: Goods, Virtues, and Diversity in the Liberal Sta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Gross, Richard,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Teachers College Pr ,1990)
    Halstead, Mark, 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 Values in action(London, Routledge,2006)
    Lipset, S. M., 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London: Heinemann, 1960)
    Patrick, John J., Leming, Robert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demacrocy i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Studies Teachers(Bloomington: THE ERIC Clearinghouse for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s Educaion, 2001)
    Pratte, Richard, The Civic Imperative: examining the Need for Civic Education(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8)
    Rubin C. Beth & Giarelli M. James , Civic Education for Diverse Citizens in Global Times: Reth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7)
    (二) 期刊
    Bass, Catriona, ”Learning to Love the Motherland: Educating Tibetans in Chia,”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ol. 34, No.4(December 2005), pp.433-449.
    Cummings, William, Gopinathan, S and Tomoda, Yasumasa, “The Revival of Values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Wes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ew York), Vol.49, No.1(Feb. 1990), pp101-102.
    Dynneson, Thomas L., Gross, Richard E., “An Eclectic Approach to Citizenship: Developmental Stages,” The Social Studies, Vol.76(1985), pp.23-27.
    Galston, William A.,”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Civic Educatio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2001), pp.217-234.
    Gordon, Milton M.,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pp. 66-71.
    Li, Maosen, ”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ol. 19, Issue 3(October 1990), p.159
    Li, Maosen, “Changing Ideological-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Som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eflection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ol. 40, No.3(August 2011), pp.387-395.
    McLaren, Peter, “Critical Pedagogy, Political Agency, and the Pragmatics of Justice: the Case of Lyotard”, Educational Theory, Vol. 44, No.3 (September 1994), pp.319-340.
    Meyer, John W.,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as an Instit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3, No.1(1977), pp.55-77.
    Webb, John, “The Sociology of a School,”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London), Vol.13, No.3(September 1962), p.264-272.
    Yager, Robert E., ” Viewpoint: What we did not learn from the 60s about science curriculum refor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Vol.29, No.8(1992, Oct), pp.905-91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9-02-07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