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盧韻如 Lu, Yun-Ru |
|---|---|
| 論文名稱: |
從「偉人」肖像的解構論時代精神的轉移–以蔣介石肖像為例 Discuss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Spirit of Times from Perspective on Deconstruction of Great men's Portrait - Using the Example of Chiang Kai-Shek |
| 指導教授: |
陳瑞文
Chen, Zuei-W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01 |
| 中文關鍵詞: | 蔣介石 、蔣公 、偉人肖像 、時代精神 、政治神話 、解構 |
| 外文關鍵詞: | Chiang Kai-Shek, Portraits of Great Men, Myth of Politics, the Spirit of Times, Deconstruction |
| 相關次數: | 點閱:188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為研究在台灣地區,廣為人知的蔣介石肖像,在歷經戒嚴時期、解嚴時期直至今日社會下之三階段,其肖像展現在創作內容以及創作形式上的演變,並且根據蔣介石肖像的內容、形式、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媒介上的轉變,來探尋肖像在不同時期所屬的人文環境下,所呈現出的時代精神觀。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蔣介石肖像於不同的時代環境下,藉由創作者所賦予的人文精神與時代價值觀,而不在研究肖像本身的歷史,更非對蔣介石個人的生平與功過事蹟之研究。本文分三個時代來探討,將每一章節分為四個部份,先自時代脈絡的整理歸納著手,對時代發展、社會環境以及藝術生態有所掌握後,再依所屬作品之創作年代,就蔣介石肖像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做個別的分析。最後再根據創作形式的演變、作品內容的呈現,歸納、探索出隱藏在蔣介石肖像作品背後,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肖像之創作者與觀賞者們所心繫之欲求與目的。蔣介石肖像在威權時代可謂充斥全台,是國家公權力的象徵,而在解嚴後無論是塑像或是遺像紛紛被創作者解構,甚至被「去蔣化」的潮流所襲擊而逐漸消聲匿跡,然而卻在今日社會中,以創意商品、Kuso 趣味的方式再次的在台灣社會「復活」。而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蔣介石肖像又得以用嶄新的姿態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又是什麼原因使得蔣介石肖像在今日又重新為世人們所接受? 蔣介石肖像從過去到今日,不論在內容、形式與用途上,在此三個時期所展現出的「共相」與「殊像」可謂大異其趣。因此,隱藏在蔣公肖像背後的創作動機以及時代精神觀,就非常值得今日的我們探索、玩味與深思。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widespread portraits of Chiang Kai-Shek (蔣介石) experiencing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to post-martial era in Taiwan as well as its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nts and forms.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se transformations and methods utilized in representing portrait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value of times behind the portraits through various eras and environments, instead of the history of the portraits nor the comment on life story of Chiang Kai-Shek. Each chapter i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which begin with the induction of the context of tim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atmosphere of art academia. Thereupon, according to the completion year of portraits,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Chiang’ s portraits is analysed in depth. Finally, by means of det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s about forms and contents represented in the works, the dissertation will indicate the purposes and desire of the artists as well as audience hidden behind the portraits through the various times. The portraits of Chiang Kai-Shek have prevailed all over the country as a symbol of national authority in the martial time, whereas they were deconstructed by artists or even vanished gradually when attacked by the trend of demolishing the idol of Chiang Kai-Shek in the post martial time. Nevertheless, the portraits revive nowadays in the form of merchandises or ”Kuso” sarcasm in Taiwan society. What are the reasons that make the portraits of Chiang Kai-Shek reappear in public with new forms and become acceptable again today? From the past to present days,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se portraits are quite different on contents, forms and purposes in three periods. Thus, it is worth surveying and contemplating the spirit of time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 of creation behind the portraits of Chiang Kai-Shek.
一、專書
石瑞仁,〈「反攻大陸展」:單兵秀解構了兩大戰鬥集團〉,《姚瑞中:反攻大陸動-預言篇、行動篇》,帝門藝術基金會,初版,1997年7月。
朱紀蓉、蔡雅純執行編輯,《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初版,2004年4月。
李茂昆、周文撰稿,《台灣美術丹露》,台中市:台灣美術館,初版,2003年12月31日。
李培元著,《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7年。
李維菁,《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商品‧消費》,台北:文建會,初版,2003 年12月。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1月。
季桂保,《布希亞》,台北:生智,初版,2002年10月。
謝東山主編,《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初版,2002年8月。
林小雲,王品樺主編,《流變與幻形》,台北:木馬文化,初版,2001年。
林玉體,《師生之吼 – 1987台灣教育批判》,高雄:敦理出版,初版,1988年3月。
林宗德,《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初版,2008年1月。
林葆華著,雷逸婷執行編輯,韓伯龍、何邁翻譯,《立異:90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初版,2005年8月。
林榮主編,《蔣公百年誕辰紀念特刊》,台北縣:台北縣永和市市公所,初版,1986年10月31日。
胡永芬,《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台中:台灣美術館,初版,2007年3月。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2005年6月。
孫季思著,《人生的偶像崇拜》,台北:新雨出版社,初版,1995年。
孫廣德,《政治神話論》,台北:商務印書館,初版,1990年9月。
徐訏,《個人的覺醒與民主自由》,台北:傳記文學,再版,1979年5月1日。
馬永建,《後現代藝術二十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初版,2006年。
高榮禧、黃智陽、胡懿勳、袁金塔、朱珮儀、胡永芬撰文,《後解嚴與後八九 - 兩岸美術對照研討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初版,2007年6月。
張志剛,《宗教文化學導論》,台北縣:世界宗教博物館基金會,初版,2005年11月。
張系國,《五玉碟》,台北:知識系統,初版,1983年。
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遊戲‧互動》,台北:文建會,初版,2003年12月。
許玲齡執行編輯,《後解嚴時代的高雄美術》,高雄市:高市美術館,初版,民91年七月,初版一刷。
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 1945-1990》,台北市:雄獅圖書,初版,1991年9月,頁304。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5年7月。
陳坤宏,《消費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2009年7月
陳昭儒,《活在拜物星球》,台北:紅色文化,初版,1999年1月。
陳盈瑛執行編輯,陳靜文、韓伯龍翻譯,《開新:八十年代臺灣美術發展》,台北:北市美術館,初版,2004年11月。
陳香君著,《藝術檔案社會閱讀》,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初版,2004年4月。
傅謹,《宗教藝術比較研究論綱》,台北市:文津,初版,1994年4月。
曾堉‧葉劉天增譯,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出版社,初版,1992年2月。
曾媚珍等編輯;凱敦山,陳美智,莊蕙瑛翻譯,《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高雄:高市美術館,初版,2000年1月。
華特‧班雅明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初版,1998年。
楊大春著,孟樊策劃,《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初版,1997年7月。
楊裕富,《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北市:亞太,初版,1998年。
楊裕富、林萬福,《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2004年2月。
葉志良,《大眾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初版,2003年12月。
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2005年12月。
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初版,1997年12月。
路況著,《犬儒圖 當代形象評論集》,北市:萬象出版社,初版,1996年。
趙天儀,〈銅像〉,《笠詩刊》,第191期,1996年。
歐用生,《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初版,1989年9月。
蔣述卓,《宗教藝術論》,廣州:暨南大學,初版,1998年8月。
蔡昭儀、何宗游主編,廖中和翻譯,《台灣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台中市:台灣美術館,民九四年。
蔡昭儀撰稿、執行編輯,《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台中:台灣美術館,初版,2006年12月。
黎明文化事業,《永懷領袖》,北市:黎明文化,初版,1977年10月31日。
賴香伶總編輯,《姚瑞中個展 反攻大陸 – 預言篇‧行動篇》,台北:帝門藝術,1997年7月。
賴瑛瑛主編,《歡樂迷宮》,台北:當代美術館,初版,2001年11月。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初版,2005年8月。
韓瑞屈‧沃夫林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圖書,最新版,2002年4月。
羅潔尹,李友輝專文撰稿,謝明學翻譯,《台灣美術與社會脈動2 - 寶島曼波》,高雄:高雄市美術館,初版,2007年4月。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台北:商鼎,1992年。
羅蘭‧巴特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騰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市:生智文化,1997年4月,初版一刷。
夔德義,《宗教心理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主編,潘襎譯,《藝術學手冊》,台北:藝術家,初版,1996年9月。
克拉克著,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2003。
。
卡西勒著,黃漢青、陳衛平譯,《國家的神話》,台北:成均出版社,初版,1983年5月。
卡萊爾演講,張峰、呂霞譯,《英雄和英雄崇拜 – 卡萊爾演講集》,上海:三聯書店,初版,1988年3月。
彼得‧柏克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1997年。
Arnold Hause著,邱彰譯,《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臺北:雄獅圖書,2001年2月。
Daniel Bell,《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三聯書店,初版,1989年11月。
Erwin Panofsky著,李元春譯,《造型藝術的意義》,臺北:遠流,1997年。
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初版,1997年7月。
Michael Dutton,Streetlife China,Cambridge, UK ; New York, NY, USA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Thomas Carlyle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台北:國立編譯館, 1983年8月。
二、期刊論文
王鏡玲,〈真正的吳天章,就是吳天章 – 試窺吳天章的視覺意象〉,《現代美術》,136期,2008年2月,頁30-51。
石瑞仁,〈世說的藝術‧新語的圖像 – 兩岸當代藝術的共相與殊貌〉,《藝術家》,385期,2005年6月,頁354 - 357。
吳乃德,〈如何記憶蔣介石?〉,《典藏今藝術》,187期,2008年4月,頁162、163。
吳鐘孟,〈毛澤東的政治神話〉,《歷史月刊》,150期,2000,頁52-60。
李玉玲,〈挑戰現實 彭弘智、姚瑞中的身體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47期,2007年6月,頁100 - 103。
李筱峰,〈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12期,1998年11月,頁45 - 79。
李筱峰、高凱俊、陳金興、林志德,〈久違的符號-從「政治標語」圖像看兩蔣政治〉,《台灣史料研究》,第27期,2006年8月,頁2-56。
周屏華,〈孫中山蔣中正肖像駐立百貨公司〉,台灣時報,1996年2月27日。
孟昭儀,〈用藝術批判政治──斐啟瑜〉,南方藝術,8期,1995年6月,頁62。
林宏璋發表,楊書寒整理,〈頓挫藝術在台灣;或者,從政治藝術的缺席開始〉,《典藏今藝術》,174期,2007年3月,頁131-141。
林宏璋發表,楊書寒整理,〈頓挫藝術在台灣—瞧!這個徵狀〉,《典藏今藝術》,174期,2007年3月,頁124-125。
林明定,〈肖像英雄與政治廣告〉,《新觀念》,137期,1990年,頁234-235。
林惺嶽,〈台灣美術1988〉,《藝術家》,164期,1988年1月,頁98 - 110。
胡永芬,〈從政治關懷到傷逝的黑色幽默-吳天章批判色彩的創作理路〉,《典藏》,33期,1995年6月,頁164-169。
范志忠,〈儀式化與世俗化-試論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差異性〉,《當代電影》,北京: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1999,頁64-70。
高千惠,〈在新世代的藝術橋頭之外-從發現到拒絕的情境主義之標本示範〉,《藝術家》,259期,1996年月,12頁458-463。
高千惠,〈物象有覺的班雅明〉,《藝術家》,385期,2005年6月,頁268 - 275。
高千惠,〈為誰而戰?口號下的藝術〉,《典藏今藝術》,187期,2008年4月,頁145-150。
高千惠,〈為誰而戰?口號下的藝術〉,《典藏新藝術》,187期,2008年4月,頁145-155。
高千惠,〈新世代的異種寓言體-兼讀「寓言裝置展」中的陰性美學與平價創作主張〉,《藝術家》,292期,1999年9月,頁344-348。
專題策劃小組,〈「人間戒嚴」專題前言〉,《藝術觀點》,36期,2008年10月,頁60、61。
張晴文,〈向未知的世界通聯〉,《藝術家》,383期,2007年4月,頁184 - 191。
張晴文,〈描繪:00年代現實 – 概觀新世代繪畫〉,《藝術觀點》,35期,2008年7月,頁65 - 67。
陳泰松,〈政治藝術在台灣的(不)缺席——犧牲大他,完成小他!〉,《典藏.今藝術》,174期,2007年3月,頁134。
陳寶良,2001年,〈明朝人的英雄豪傑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2001年,頁349-376。
陸蓉芝,〈台灣當代藝術的跨世紀展望 – 東方主義的新世代〉,《藝術家》,第260期,1997年1月,頁362 – 377
陸蓉芝,〈迎向新世紀:複數元的視野 – 台灣當代藝術的新向度〉,《藝術家》,292期,1999年12月,頁344 - 348。。
游崴,〈姚瑞中 老獎是幽靈,也是現成物〉,《典藏新藝術》,187期,2008年4月,頁158-159。
馮博一撰文,薛平海編輯,〈尋拾”七零八落”的碎片 - -關於年輕一代藝術創作的新狀態〉,《2007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年12月12日。
搖槳,〈在歷史浪潮中翻滾-吳天章史學圖像的四個時代〉,《雄獅美術》,235期,1990年9月,頁159-61。
楊書寒整理,〈頓挫藝術在台灣;或者,從政治藝術的缺席開始〉,《典藏今藝術》,174期,2007年3月,頁138-139。
董思白,〈藝術與現實之間──談楊茂林的繪畫創作〉,雄獅美術,253期,1992年3月,頁24。
劉俊蘭,〈時代容顏:貝爾納賀‧洪西亞克(Bernard Rancillac)1966-1980〉,《現代美術學報》,18期,2009年10月,頁11–50。
蔡綺,〈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 - 以納粹德國希特勒為例〉,《藝術學報》,80期,2007年4月,頁67 - 83。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下)〉,《雄獅美術》第275期,台北:雄獅美術,1994。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上)〉,《雄獅美術》第273期,台北:雄獅美術,1993。
鄭水萍,〈台灣戰後雕塑的破與立(中)〉,《雄獅美術》第274期,台北:雄獅美術,1993。
鄭功賢,〈雕塑界前輩揮別繁華人生─蒲添生的藝術堅持和創作理路〉,《典藏雜誌》,46期,台北:典藏雜誌社,1996。
謝金蓉,〈尊尊銅像都有來歷,種種風格各有所好─英雄崇拜式的台灣雕像文化〉,《新新聞周刊》,273期,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1992年5、6月,頁90、91。
蘇新田,〈時代精神與前衛藝術〉,《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刊》,4期,1984年10月,頁69 - 73。
三、學位論文
陳寬育,《論梅丁衍作品中的政治圖像運用》,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黃勝鳴,《國民小學學生英雄概念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六年級學生為例》,,2003年。
黃猷欽,《製作孫逸仙、蔣介石─台北市各級公立學校內偉人塑像設置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四、工具書籍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初版,2007年1月。
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翻譯,《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出版,初版,2003年10月。
五、網路文獻
吳天章、楊茂林、姚瑞中,「以藝術之名 藝術家訪談」,http://www.pts.org.tw/~web02/artname/1-1.htm 2009年11月16日選取
楊明鍔,1999撰 《從邊界變動論看盧天炎作品》http://www.artoday.com.tw/lu/main_12.htm 2009/11/14 截取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http://www.228.org.tw/news_detail.php?id=73#(檢索日期:2009/11/30)
彭錦陽,〈蔣公 馬公 大碗公〉,「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pr/6/today-o8.htm,2008年4月6日。(檢索日期:2009年12月3日)
張慶松,〈英雄論-中國人的新英雄史觀〉,「學說連線」。2001 年 1 月 25 日發表,http//www.acwang.com/dragon/drzqs/zqsyingxiong/zqsyingxidx.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5日)
範凌志撰稿,〈高雄市長陳菊拆蔣公銅像中風 民進党無人敢再碰〉,,「木子新聞網」http://news.muzi.com/news/ll/fanti/1488152.shtml?cc=19494&ccr=,2007年12月5日。(檢索日期:2009年11月22)
採訪者不詳,〈惡搞蔣公銅像 “小護士”搞笑合照〉,「中視新聞」,刊登時間不詳,http://www.wretch.cc/blog/simthree/27569063(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4日)
周美惠,〈人骨女體纏綿 金門碉堡情色起來〉,「聯合報」,http://intermargins.net/Forum/2003/xiaxin/news/2002Jan-Jun/20040804.htm刊登於2004年8月4日,(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0日)
邱俊欽,〈超級蔣公明星臉 蔣公魅力無法擋〉,「大紀元報」,2005年10月9日,http://shenyun.epochtimes.com/b5/5/11/9/n1114313p.htm,(檢索日期:2009年12月7日)
李筱峰,〈那個時代,禁忌充斥〉,「李筱峰個人網站」,2007年4月1日刊登,http://www.228.org.tw/news_detail.php?id=73#(檢索日期:2009/11/30)
撰稿者不詳,中國時報,〈兩蔣效應迷思〉,「中時電子報」,2007年4月5日撰稿,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Print/0,4634,11050602x112007040500150,00.html。(截取日期:2007年6月)。
蘇芳儀,〈永別了 大中至正〉,「喀報」,2008年2月1日撰,http://castnet.nctu.edu.tw/view.htm?ar_pk=284 (檢索日期:2009年12月3日)
林嘉琪,〈中正紀念糖KUSO蔣公賣豆乾〉,「聯合報聯合新聞網」,2008年4月11日撰,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20034(檢索日期:2009年12月3日)
作者不詳,〈嘉年華式的遊行 I was there〉,2008年10月26日,http://crystalannie.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3092.html(檢索日期:2009年12月3日)
謝宗翰,〈矛盾的蔣介石公園〉,「鳳凰博報」,發表於2009年3月4日,blog.ifeng.com/article/2306870.html,(檢索日期:2009年12月5日)
施工忠昊設計研究所,http://www.shygong.com/index.htm,2009年4月16日選取。
高志仁,〈鬼搏MV〉,「自由電子報」,2009年8月9號,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ug/9/today-o8.htm# (檢索日期2009年11月22日)
不詳,「偽基百科 – 人人可編輯的惡搞百科全書」,編輯日期不詳,最後編輯日期為2009年12月9日,http://zh.uncyclopedia.info/wiki/%E7%B4%80%E2%80%A7%E4%B8%96%E7%A5%96%E6%9C%AC%E7%B4%80,(檢索日期:2009年12月10日)
校內:2015-02-0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