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國銓
Shih, Kuo-Chuan
論文名稱: 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政策之評估-取消「隔夜、異地」限制之分析
The Evaluation on the Day-off Subsidy Policy of Citizen Travel Card - The Analysis on the Cancellation of the Restriction of “Overnight” and “Off-site”
指導教授: 宋鎮照
Soong, Jenn-Jaw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8
中文關鍵詞: 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政策評估隔夜異地特約商店
外文關鍵詞: Citizen Travel Card, Day-off Subsidy, Policy Evaluation, Overnight, Off-site, Authorized Store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民國92年1月1日開始推動以來,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政策為持續加強鼓勵公務人員多從事休閒旅遊活動,時至民國98年1月起,全面取消了「隔夜、異地」的刷卡限制,對於刷「旅行業」、「旅宿業」、「觀光遊樂業」等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的消費,核予加倍補助。
    本研究係基於98年起的兩大改善措施以後的轉變,試圖以政策關係人的角度進行評估,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以政策關係人的觀點探求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政策改善措施之目標達成度,並就「資源」、「執行者意向」、「溝通」、「顧客回應性」、「執行環境」、「持(用)卡人配合度」等指標,爬梳出推動方案所引發之問題癥結。此外,再以問卷調查方式,針對「旅行業」、「旅宿業」等業者的回應加以量化呈現,與深度訪談結果彼此兩相印證。
    本研究歸納整理出研究發現及研究建議分別如下:
    一、研究發現:
    (一)累積沉澱成本,無配套方案前,如決定廢止尚需審慎考量。
    (二)各機關、學校人事人員的政策宣導與協助攸關推動成敗關鍵。
    (三)公務人員請假消費模式轉變,特約商店似未有因應方案。
    (四)職務代理人制度未確實落實,仍為休假旅遊意願低落一大原因。
    二、研究建議:
    (一)結合在地資源共創商業機制,以均衡旅遊離、尖峰的需求。
    (二)強化特約商店審核機制,建立更精確之消費識別系統。
    (三)全面落實職務代理人制度,使公務人員休假旅遊時更無後顧之憂。
    (四)加強國民旅遊卡檢核系統網站審核功能,取代繁瑣人工判斷補登作業。

    Since the initial promotion on January 1st , 2003, the day-off subsidy policy of the Citizen Travel Card is meant to encourage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ary to embark on touring activities as often as they can. However, from January 2009 onward, the restriction of “overnight” and “off-site” for credit card shopping was entirely canceled. For the consumption done at the authorized stores of the Citizen Travel Card like those from the industries of touring, hotel and recreation, the subsidy amount these shopping activities are doubl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aid two major policy changes from 2009 onward, it is meant to conduct the eval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s in this policy. Through interviewing, the exploration was conduct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keholders in this policy to understand the goal-reaching rate about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such a policy. Also in view of some indicators like “source”, “the intention of the policy executors”, “communication”, “customers’ responsiveness”, “executing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credit card holders”, the issues happening to policy promotion were explored. Additionally,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focus on the response given by the industries of touring and hotels, the results are shown in a quantitative way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in-depth interview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m both.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are listed as below:
    1. Research Finding
    (1) Sunk cost was accumulated. Before no packaging solution available, the policy abortion is still required for deliberate consideration.
    (2) The policy promotion and assistance given by the staffs from various governmental agencies and schools are critically cor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such policy promotion.
    (3) It seem authorized stores have no responsive measures ready for the change happening to the day-off consumption behaviors conducted by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ary.
    (4) The duty agent system is not well materialized yet and this situation is exactly the very reason to greatly hinder the willing for day-off travel activities.
    2. Research Suggestion
    (1) It is required to integrate the local resource to commonly create the business mechanisms balancing both the on-peak and off-peak demand.
    (2) It is required to enhance the review mechanisms of the authorized stores and establish the consump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s with higher precision.
    (3) It is required to materialize the duty agent system in an overall scale to make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ary without worriment of back-up problems on their day-off trips.
    (4) It is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reviewing functions for the Citizen Travel Card Website replacing the labor-wasting retro manual registr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3 二、研究目的 …………………………………………………………7 三、名詞界定 …………………………………………………………8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五、研究架構 …………………………………………………………13 第二章 相關研究文獻…………………………………………………19 一、國民旅遊卡相關評論及論文 ………………………………………19 二、國民旅遊卡歷年重大改善措施 ……………………………………21 三、政策評估理論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設計與實施………………………………………40 第四章 國民旅遊卡現象之探討………………………………………51 一、政府機關遭遇之問題 ………………………………………………51 二、公務人員執行之困擾 ………………………………………………53 三、特約商店配合之態樣 ………………………………………………57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發現…………………………………………61 一、執行者意向 …………………………………………………………61 二、溝通 …………………………………………………………………68 三、顧客回應性 …………………………………………………………71 四、執行環境 ……………………………………………………………75 五、持(用)卡人配合度 ………………………………………………82 六、資源 …………………………………………………………………83 七、目標達成度 …………………………………………………………86 八、特約商店問卷調查 …………………………………………………93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10 一、研究結論 ……………………………………………………………110 二、研究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8 表目次 表2-1-1民國93年至101年之間有關國民旅遊卡休假補助政策碩士論文性質分析..20 表2-2-1放寬國民旅遊卡隔夜異地消費限制方式變更規定簡明表……28 表2-3-1政策評估四階段…………………………………………………33 表2-3-2政策評估指標說明 ………………………………………………38 表3-1-1深度訪談一覽表 …………………………………………………42 表3-1-2訪談大綱-政策執行者(人事人員)……………………………43 表3-1-3訪談大綱-政策執行者(持【使】用國旅卡公教人員)…………46 圖目次 圖1-5-1政策利害關係人結構圖形 ………………………………………14 圖1-5-2政策評估架構圖 …………………………………………………15 圖1-5-3研究流程圖 ………………………………………………………16 圖1-5-4研究架構圖 ………………………………………………………18 圖5-8-1我了解國民旅遊卡取消「隔夜」限制目的 ……………………95 圖5-8-2「隔夜」限制取消後,顧客旅遊天數會減少 ……………………95 圖5-8-3「隔夜」限制取消後,顧客選擇過夜住宿有變少…………………96 圖5-8-4我了解國民旅遊卡取消「異地」限制目的 …………………………96 圖5-8-5「異地」限制取消後,選擇市內觀光旅遊的顧客會增加……………97 圖5-8-6「異地」限制取消後,顧客觀光旅遊使得營運收入有增加…………97 圖5-8-7「隔夜、異地」限制取消後,當日往返旅遊成為大宗………………98 圖5-8-8「隔夜、異地」限制取消後,旅遊休閒市場更加蓬勃………………98 圖5-8-9取消「隔夜、異地」限制,有利吸引在地顧客光顧 ………………99 圖5-8-10取消「隔夜、異地」限制,幫助國內旅遊產業復甦 ……………100 圖5-8-11對於取消「隔夜、異地」限制,我給予肯定認同…………………100 圖5-8-12我了解國民旅遊卡就「旅行業」、「旅宿業」及「觀光遊樂業」之刷卡消費,核予加倍補助的目的……………………………………………101 圖5-8-13加倍補助實施後,假日期間,顧客的刷卡消費有明顯增加………102 圖5-8-14加倍補助實施後,非假日期間,顧客的刷卡消費有明顯增加……102 圖5-8-15定期針對國民旅遊卡設計優惠方案來刺激顧客消費………………103 圖5-8-16透過各種行銷管道推廣國民旅遊卡優惠方案………………………104 圖5-8-17國民旅遊卡優惠方案推動後,增加了更多實質收入………………104 圖5-8-18「旅行業」、「旅宿業」及「觀光遊樂業」三者之間策略聯盟合作促銷獲利多………………………………………………………………………105 圖5-8-19配合與國民旅遊卡發卡銀行合作設計優惠方案,帶來經濟效應顯著…………………………………………………………………………………105 圖5-8-20為提升顧客休閒滿意度,推出多樣客製化服務……………………106 圖5-8-21「旅行業」、「旅宿業」及「觀光遊樂業」就業市場有因此成長…………………………………………………………………………………106 圖5-8-22加倍補助的實施,我給予肯定認同…………………………………107 圖5-8-23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營運年資表…………………………………107 圖5-8-24旅行業102年度國民旅遊卡業務量佔公司整體業務比重…………108 圖5-8-25旅宿業102年度國民旅遊卡業務量佔公司整體業務比重…………109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類
    1.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出版)。
    2.吳定:《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教學部,(1994年出版)。
    3.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合著:《行政學(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出版)。
    4.吳定:《公共政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出版)。
    5.吳定:《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書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
    6.李允傑、丘昌泰合著:《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3月出版)。
    7.林靖:《公務人員休假制度之研究》,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委託研究報告,台北,台灣管理學會,(2002年12月出版)。
    8.林水波、張世賢合著:《公共政策》,台北,五南書局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9.林鍾沂:《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出版)。
    10.柯三吉:《公共政策:理論、方法與台灣經驗》,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出版)。
    11.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年出版)。
    12.洪榮昭:《創新變革的策略思維》,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3年11月30日出版)。
    13.高淑清:《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出版)。
    14.曹俊漢:《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出版)。
    15.顏愛靜主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9月1日出版)。
    (二)期刊與評論報告類
    1.王順民:〈「國民旅遊卡」發行、使用的人文思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3年。
    2.甘唐沖、吳欣怡、陳琦雯:〈公務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運管理系,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第四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5月),頁303-313。
    3.呂啟元:〈「國民旅遊卡」制度之評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2年。
    4.呂啟元:〈國民旅遊卡為什麼不成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3年。
    5.呂育誠:〈論「國民旅遊卡」政策與公務人員士氣激勵〉,《人事行政》,第147期(2004年3月),頁6-16。
    6.林春鳳:〈高雄市政府合署大樓內公務人員對觀光局實施國民旅遊卡政策認知及使用後滿意度之探討〉,《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期(2005年7月),頁317-347。
    7.林進生、初國華 :〈臺灣經濟發展與政府角色:一九九零年代以前之論述〉,《育達科大學報》,第25期(2010年12月),頁163-179。
    8.胡思聰:〈公務人員『假旅遊真刷卡』案評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4年。
    9.陳世圯:〈國民旅遊卡如何導回正途〉,《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3年。
    10.陳朝政:〈國民旅遊卡政策之分析〉,《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夏季號,第92卷.第2期(2003年4月),頁292-297。
    11.陳美伶:〈詐欺罪與貪污罪之比較-以國民旅遊卡假消費真報銷為例〉,《標準與檢驗》,第63期(2004年3月),頁95-105。
    12.陳恆鈞、許文壽:〈「公務人員持用國民旅遊卡」政策成之探討〉,《研習論壇》,第60期(2005年12月),頁8-12。
    13.許耿銘:〈公務人員休假制度與士氣激勵之關係-以國民旅遊卡為例〉,《人事月刊》,第39卷.第231期(2004年11月),頁36-41。
    14.劉宜君:〈「看我七十二變」-由國民旅遊卡事件談政府的決策風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3年。
    (三)論文類
    1.王者平:《國民旅遊卡政策法規限制與執行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王靜瑜:《國民旅遊卡使用消費行為特性與滿意度關係─以臺中縣公務人員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李家燕:《公務人員之生活型態對國民旅遊卡之態度與到特約商店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4.吳定上:《國民旅遊卡執行與休假旅遊補助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5.何莉莉:《探討彰化縣國小兼任行政教師者之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情形》,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6.林日明:《國民旅遊卡使用態度與國中行政人員休閒效果評量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林進能:《國民旅遊卡消費對生態旅遊意向影響研究─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8.林佩瑩:《公務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認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公務人員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9.洪紹淵:《國民旅遊卡措施執行現況與問題之探討─以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徐維辰:《中等學校行政人員之生活型態對國民旅遊卡認知與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1.許文壽:《「公務人員持用國民旅遊卡」政策成效評估》,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2.徐菁:《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3.張明旺:《公務人員觀光旅遊滿意對休閒生活滿意與生活滿意影響之研究─以國民旅遊卡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4.張瑞玲:《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國民旅遊卡服務品質及滿意度之研究》,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5.張錦燕:《從政策利害關係人論「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執行成效—以台北縣戶政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6.梁秋瑩:《強制休假補助制度之激勵效果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持用國民旅遊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7.許景德:《國民旅遊卡旅遊行為、空間分佈、滿意與認知程度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及中部地區公務人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8.陳瑞峰:《教師使用國民旅遊卡旅遊參與休閒活動及消費行為現況探討─以屏東縣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9.陳文啟:《嘉義縣國中小行政教師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生活型態及休閒效益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0.許藝齡:《公務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從事旅遊行為之研究─心理帳戶觀點之應用》,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1.程旺順:《我國公務員休假補助政策之研究─析論國民旅遊卡措施之推動》,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2.董國安:《國民旅遊卡對國內旅遊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3.曾希若:《國民旅遊卡政策設計與執行評估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政策暨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4.黃漢鎮:《公務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5.黃玉倩:《國小兼任行政教師生活型態與國民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6.蔡文慈:《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7.魏屏華:《國民旅遊卡使用經驗及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所屬公務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8.鞠漢章:《公務人員對國民旅遊卡認知與使用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29.謝碧雪:《公務人員對國民旅遊卡之認知、旅遊動機與旅遊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0.簡玉華:《彰化縣國小行政人員使用國民旅遊卡參與休閒遊憩活動及其滿意度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1.蘇貞如:《公務人員國民旅遊卡及現金之消費行為研究參與休閒遊憩活動及其滿意度研究─心理帳戶觀點之應用》,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四)公文書函釋類
    1.行政院,92.4.18院授人考字第0920053562號函(2003)。
    2.行政院,92.4.25院授人考字第092009161號函(2003)。
    3.行政院,92.5.16院授人考字第0920053874號函(2003)。
    4.行政院,92.12.23院授人考字第0920056508號函(2003)。
    5.行政院,96.6.23院授人考字第0960062437號函(2007)。
    6.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2.2.17局考字第092003393號書函(2003)。
    7.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2.6.25局考字第0920021693號函(2003)。
    8.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2.8.8局考字第0920025999號書函(2003)。
    9.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2.11.25局考字第0920036730號書函(2003)。
    10.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3.1.16局考字第0930060552號函(2004)。
    11.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3.3.23局考字第0930008807號函(2004)。
    12.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4.2.21局考字第0940002396號函(2005)。
    13.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4.11.21局考字第0940034267號書函(2005)。
    14.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7.9.26局考字第0970024024號函(2008)。
    15.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97.9.25人力字第0970004334號函(2008)。
    16.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1.12.24總處培字第1010063858號函(2012)。
    17.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2.8.20總處培字第1020044265號函(2013)。
    18.行政院,102.10.15院授人培字第1020051684號函(2013)。
    19.交通部觀光局,102.11.11觀業字第1023003285號函(2013)。
    20.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2.11.19總處培字第1020054462號函(2013)。
    (五)網站資料類
    1.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網站: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83。
    2.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網站:http://www.cpa.gov.tw/ct.asp?xItem=9922&CtNode=233&mp=4。
    3.全國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網站: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KceLl/webmge?mode=basic。
    4.國民旅遊卡網站:http://travel.nccc.com.tw/。
    5.國民旅遊卡檢核系統網站:https://inquiry.nccc.com.tw/html/text/index.html。
    6.國家圖書館網站:http://www.ncl.edu.tw/mp.asp?mp=2。
    7.聯合新聞網網站: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642343.shtml#ixzz2ICLCUQh2。
    二、西文部分
    1.Anderson, James E.,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
    2.Dunn, W. 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94).
    3.Dunn, W. 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94).
    4.Edwards III, George C.,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80).
    5.Emil J. Posavac and Raymond G. Carey, Program Evaluation-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CramBookOutlinesHighlights-Review101; Review-7th edition, 2007).
    6.Goggin, Malcolm L., Policy Design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Child Health Care in the American States (Knoxville, TN: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1987).
    7.Guba, E. G. and Lincolin, Y. S,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9).
    8.House, E. R., “Integrat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New Direction for Program Evaluation. No.61, (1993).
    9.Jones, Charles. 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Mass: Duxburg Press, 1977).
    10.MacRae, Duncan, Policy Indicators (Chapel Hill, NC: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5).
    11.Meter, Donald S. Van, and Carl E. Van Hor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ministration & Society, Vol.6, No.4 (1975), pp.445-487.
    12.Nachmias, David,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79).
    13.Nakamura, Robert T., and Frank Smallwood, The Politic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Inc., 1980).
    14.Quade, E. S.,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15.Rossi, Peter H., M. W. Lipsey, and Howard E. Freeman, Evaluation: A Systematic Approach (5th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3).
    16.Suchman, Edward A., Evaluative Research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67).
    17.Stake, R. E., Evaluating the Arts in Education: A Responsive Approach, (Columbus, OH: Merril, 1975).
    18.Nachmias, D. Public Policy Evalution: Approaches and Method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9).
    19.Skowronek, Stephen, Building a New American State: The Expansion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Bos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20.Weiss, Carol H., Evaluation: Methods for Studying Programs and Policie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Inc, 1998).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4-01-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