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王琦翔 Wang, Chi-Xiang |
|---|---|
| 論文名稱: |
新型態科技偵查手段的憲法探討—以M化車為例 Constitutional Examination of Novel Technological Surveillance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M-Transformed Vehicles |
| 指導教授: |
許育典
Hsu, Yue-Di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6 |
| 中文關鍵詞: | M化車 、一般行動自由 、隱私權 、資訊權 、營業自由 、秘密通訊自由 |
| 外文關鍵詞: | Novel Technological Surveillance Methods,Freedom of Secret Communication, Freedom of Movement, Right to Privacy, Right to Information, Freedom of Trad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2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科技設備的推陳出新使得犯罪行為的態樣也與時俱進,如偵查機關仍拘泥於舊時透過人力的搜索扣押等強制處分在偵查犯罪,將使犯罪集團更加猖獗,故本文擬從新型態科技偵查手段進行出發,並聚焦於M 化偵查網路定位系統進行探討,惟因該系統在實務上的使用於現行法中並無明確授權,使偵查機關在使用此科技偵查手段上,有侵害被偵查人甚而是第三人其憲法上所賦予之基本權利,故在刑事偵查中,發現真實與人權保障的權衡孰輕孰重,乃本文所欲探討之重點之一。接此,M 化偵查網路定位系統雖於現行法中並無明確的授權依據,惟因其在實務上已被偵查機關進行使用,故本文仍積極探尋於現行法下是否有與該系統有相關性的立法,並進而討論其所取得的證據是否得作為訴訟中的使用,最後,再就與該系統有極大相似性且於德國已有相關立法的IMSI-Catcher進行分析,作為後續我國進行相關立法時可參考的對象。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the ever-changing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devices has led to evolving patterns of criminal behavior. If investigative agencies continue to adhere to outdated methods such as manual searches and seizure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it will only embolden criminal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new forms of technological investigative methods, focusing on the use of the M Tracking System for online surveillance.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explicit authorization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system within current legislation, the use of such technological investigative methods by investigative agencies may infringe upon the fundamental rights guaranteed by the constitution, both for the targets of investigation and even third parties. Hence,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determining the balance between uncovering the truth and safeguarding human rights becomes one of the key points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Furthermore, although there is no clear legal basis fo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M Tracking System within current legislation, its practical use by investigative agencies necessitates an active exploration of any relevant legislation pertaining to this system. Subsequently, 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evidence obtained through this system in litigation will be examined. Finally, an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IMSI-Catcher, which bears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to the aforementioned system and has already been subject to relevant legislation in Germany. This analysis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regarding similar investigative methods.
一、 學術專論
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2022年3月,6版。
李榮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台北:新學林,2018年2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台北:新學林,2022年9月,11版。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2021年8月,6版。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台北:新學林,2008年11月。
陳運財,《偵查與人權》,台北:元照,2014年4月。
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21年9月,11版。
黃清德,《科技定位追蹤監視與基本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11 年 11 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19 年 9 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台北:元照,2020 年 3 月,頁 245-246。
吳威志,《憲法基本人權之法治保障》,台北:永然文化,2013 年 4 月。
劉靜怡,《網路時代的隱私保護困境》,台北:元照,2021年9月。
二、 期刊論文
黃振倫,〈麥可麥可追追追∼新型態科技偵查實務案例解析〉,《萬國法律》,240期,2021年11月。
陳運財,〈強制處分法定原則與令狀主義(上)〉,《人權會訊》,92期,2009年4月。
陳正根,〈論警察職權行使之重要措施--以典型措施與資訊作用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
張陳弘,〈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法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法令月刊》,69 卷第 2 期,2018 年2月。
王士帆,〈M 化車法制出路──德國 IMSI-Catcher 科技偵查借鏡〉,《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21期,2022年3月。
王士帆,〈偵測手機位置資訊之科技偵查──評論桃園地院M化車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18期,2022年4月。
請參考陳仲妮,〈從人性尊嚴面向思考之胚胎保護—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幾件涉及人性尊嚴之裁判談起〉,《興大法學》,第23期,2018 年 5 月。
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三)-人格權的具體化及保護範圍(6)-隱私權(下-1〉,《台灣法學雜誌》,第 99 期,2007年12月。
葉俊榮,〈探尋隱私權的空間意涵—大法官對基本權利的脈絡論證〉,《中研院法學期刊》,第 18 期,2016年3月。
劉靜怡,〈隱私權:第一講─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月旦法學教室》,第四十六期,2006年8月。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 期,2005 年 4 月。
李震山,〈以法律課予私人完成行政任務之法理思考〉,《月旦法學雜誌》,2000 年 9 月。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 期,2005 年 4 月。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2007年9月。
李震山,〈以法律課予私人完成行政任務之法理思考〉,《月旦法學雜誌》,第63期,2000 年 8月。
溫祖德,〈調取歷史性行動電話基地台位置資訊之令狀原則──自美國Carpenter案之觀察〉,《月旦法學雜誌》,297期,2020年2月。
林鈺雄,〈科技偵查概論(上) ──干預屬性及授權基礎〉,《月旦法學教室》,220期,2021年2月。
吳燦,〈科技偵查蒐證之授權依據及證據能力──以警察裝置GPS偵查為例〉,《檢察新論》,第27期,2020年2月。
林鈺雄,〈以M化車探知手機位置資訊之合法性〉,《月旦法學教室》,244期,2023年2月。
李榮耕,〈科技定位監控與犯罪偵查:兼論美國近年GPS追蹤法制及實務之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第3期,2015 年 9 月。
李榮耕,〈刑事審判程序中數位證據的證據能力──以傳聞法則及驗真程序為主〉,《臺北大學法學論叢》,91期,2014年9月。
陳運財,〈GPS監控位置資訊的法定程序,《台灣法學雜誌》,第293 期,2016 年 4 月。
薛智仁,〈GPS 跟監、隱私權與刑事法-評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3788 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70 期,2018 年 4月。
法思齊,〈美國法上數位證據之取得與保存〉,《東吳法律學報》,22卷3期,2011年1月。
張明偉,〈電子證據之傳聞疑義〉,《東吳法律學報》,29卷3期,2018年1月。
三、 學位論文
吳祖寧,《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偵查犯罪法制化之研究》,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7月。
陳俞璇,《論新型態科技偵查之合法性—以臉部辨識系統科技應用為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21年7月。
張家滋,《科技偵查與人權保障-以追蹤定位為例》,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年6月。
四、 政府出版文獻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電信號碼國際發展現況及政策趨勢之研析期末報告〉,2018年10月。
五、 網路資源
林鈺雄,〈虛晃一招的科技偵查法〉,載於:蘋果日報,2020年9月21日,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921/C3JLY2UBNJARJHS7U3QP7SGKU4/,(最後瀏覽日:2022年10月15日)。
3S Market 資訊中心,〈物聯網【定位技術】超級完全大解析!〉,載於: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2018年6月17日,https://3smarket-info.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39.html,(最後瀏覽日:2022年11月1日)。
睿午參,〈车联网通信中蜂窝网络的应用〉,載於:中國物聯網,2017年7月20日,http://iot.china.com.cn/content/2017-07/20/content_39047700_4.htm,最後瀏覽日:(2022年11月1日)。
國家實驗研究院,〈5G真的有這麼好嗎?〉,載於:科普講堂,https://www.narlabs.org.tw/xcscience/cont?xsmsid=0I148638629329404252&sid=0K195427304270721566,(最後瀏覽日:2022年11月2日)。
方柏丰、程彥豪,〈砸近6千萬買「定位偵防車」北市警遭疑妨礙隱私〉,載於:三立新聞網,2016年9月30日,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86143 ,(最後瀏覽日: 2022年 11月2日)。
陳志賢,〈辦機敏案件防洩密高檢署擬建「M化車」團隊〉,載於:中時新聞網,2022年2月8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20208001131-260402?chdtv ,(最後瀏覽日: 2022年 11月2日)。
邱俊福,〈淫魔李宗瑞、雙屍煞陳福祥... 都栽在破案神器M化車〉,載於:自由時報,2021年2月21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432430 ,(最後瀏覽日: 2022年 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