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惠源
Lin, Hui-Yuan
論文名稱: 嘉義藝文發展的歷史觀察
指導教授: 蕭瓊瑞
Shiau, Chong-Ra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官展台灣美術史歷史觀察藝文桃城嘉義府展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屬於「區域文化」之研究,在空間的界定上,以今嘉義市為主要研究範疇,由於嘉義古今行政區域因時代不同,範圍屢有變遷,故就「文化區域」而言,本文彈性擴及文化影響所及的外圍地區;在時間上,則溯自漢人來墾前的洪雅族生存的年代,再續以荷據、明鄭、清領、日治四個歷史時期,做為論述的時間主
    軸。
      本論文以「嘉義藝文的歷史觀察」為題,企圖從地理、社會、經濟、政治、藝文之複雜背景,勾勒出嘉義地區的藝文特質。日治時期的嘉義,是「臺灣的文化重鎮」,若不作政治上的聯想,著眼於經濟、社會兩個層面看,這是嘉義歷史脫胎換骨的時期。從文化的層面看,藝壇上幾位在臺灣與日本赫赫有名的藝術家,如陳澄波、林玉山、張義雄、吳梅嶺及雕塑家蒲添生,均出自嘉義;文壇上,日治時代的嘉義詩社林立,吟詩填詞,蔚為風氣,可說是嘉義詩社的全盛時期。文壇名人有賴雨若、賴惠川、張李德和、蘇孝德、王殿沅、林臥雲、許然等人。
      日治時期的嘉義,確實經歷了歷史上最風光的階段;但反觀日治以前,溯自荷據、明鄭、清領近三百年的時光,政局更替下的嘉義,卻不易見到時代考驗的歷史痕跡。
      第一章,以文獻記載論述嘉義的地理條件,「諸羅居全臺之中,負山帶溪,形勢獨得,宜……以控制南北」;本文將就歷史事實探究嘉義的開發歷程,藉以印證其是否吻合上述文獻之記載。
      第二章,有「海東文獻初祖」之稱的明遺臣沈光文,於荷據末年飄泊至臺,長居於府城及諸羅縣南臨近臺灣縣之處,其對嘉義藝文的影響究有多深?文中將就此論點進行探討;並同時針對清領早期來臺的仕宦、寓賢及後來透過科舉制度所產生的士子文人,尤其是十九世紀臺灣文治社會形成,居家講學,又熱心公益的地方士紳,其對地方文教活動的推展與影響,探討清領時期嘉義文教的發展與藝文氛圍所呈現的程度。
      第三章,日本治臺前期,嘉義藝文並無特殊表現,但是從書房、詩社數目之繁多,可知此時嘉義地區的文教事業相當發達。然1906年嘉義大地震,1920年市區改正大致完成,由於人口激增、交通發達、經濟產業繁榮與藝術上的優越表現,使嘉義呈現明顯都市化現象;有現代史家斷言1920年以後的嘉義為「臺灣第一華都」,1930年以後並有藝評家評選嘉義為臺灣之「畫都」,日治時代嘉義締造如此輝煌紀錄,實為嘉義發展史上所能僅見之時期。第四章,即就上述之盛況,針對歷史事實與臺灣美術研究者的相關統計,印證日治時期嘉義藝文興盛之實況,並深入分析出現盛況之原因。

    前 言………………………………………………………………1-5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二、相關研究回顧…………………………………………2    三、研究範圍之界定………………………………………4    四、論文結構………………………………………………4 第一章 嘉義的地理與開發………………………………………6-17    第一節 嘉義的地理特色…………………………………6    第二節 嘉義的開發………………………………………11 第二章 日治以前的嘉義藝文……………………………………18-34    第一節 沈光文與嘉義藝文………………………………18    第二節 嘉義藝文之初興…………………………………22    第三節 嘉義地區的文教事業……………………………28 第三章 日治時期嘉義藝文的盛況………………………………35-53    第一節 近代新式展覽之形成……………………………35    第二節 官展的表現………………………………………38    第三節 詩與畫結合的藝文盛況…………………………47 第四章 日治時期嘉義藝文興盛的原因…………………………54-75    第一節 新環境的形成……………………………………54    第二節 時代因素與政策主導下的嘉義藝文……………61    第三節 林玉山與嘉義畫派………………………………68 第五章 結 論……………………………………………………76-78 圖 表 圖一 嘉義市位置圖………………………………………………………………8 圖二 嘉義市自然環境圖…………………………………………………………10 圖三 臺南縣清朝康熙時期輿圖………………………………………………21 圖四 光緒末年嘉義市街示意圖………………………………………………50 圖五 日治時期嘉義地區詩社分佈圖…………………………………………58 圖六 日治時期嘉義市人口成長動態圖………………………………………60 圖七 台灣詩社增加數量圖……………………………………………………63 圖八 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區詩社分佈數量圖…………………………………64 表一 清代台灣書院的地域分佈與各朝設置情形表…………………………31 表二 嘉義畫家參與台、府展活動表…………………………………………42 表三 台灣美術展覽會東洋畫臺、日籍各地區參展數暨人數統計表………44 表四 日據時期台灣東洋畫主要畫家師承系統表……………………………45 表五 日治時期嘉義市人口成長與都市化表(1905-1940) ………………58 參考書目…………………………………………………………………… 79-90 嘉義地區藝文大事年表…………………………………………………91-108 參考圖版………………………………………………………………… 109-118

    一、志書與史料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13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收入《四部叢刊》之372-37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清.周璽編《彰化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56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30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清.郁永河《裨海遊記》,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44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清.周鍾瑄編《諸羅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41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21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謝金鑾編《續修臺灣縣志》,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40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劉良璧《重修臺灣府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7。

    清.《臺灣府輿圖纂要》,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181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清經世文編選錄》,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229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林熊祥主修《臺灣省通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高志彬《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二十種,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莊金德輯《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灣省文獻會,1974。

    連橫《臺灣通史》,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2。

    連橫《臺灣詩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9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

    連橫原編《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

    黃典權主修、臺南市文獻委員會編《臺南市志稿》,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58-59。

    嘉義文獻委員會編《嘉義縣志》,嘉義:嘉義文獻委員會,1991。

    嘉義文獻委員會編《嘉義縣志稿》,嘉義:嘉義文獻委員會編,1967。

    嘉義縣政府編《嘉義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

    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臺南縣志稿》,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1957。

    劉寧顏編《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5。

    二、專書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1986。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9。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灣省文獻會,1956。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惠鈴《臺灣詩人賴惠川及其〈悶紅墨屑〉》,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4。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原名《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

    王詩琅編撰《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香出版社」,1988。

    王耀庭《臺灣美術全集 3 林玉山》,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石萬壽《嘉義市史蹟專輯》,嘉義:嘉義市政府,198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卷,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1.6。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南天出版社,1927。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文化中心,1998。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嘉義縣市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育臻《臺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6。

    吳育臻《嘉義市志稿卷二:人文地理志》期末報告,嘉義:嘉義市政府,2001.7。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72。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臺北:臺灣省文獻會出版,1972。

    李欽賢《臺灣美術歷程》,臺北:自立晚報,1992。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1999。

    林吉峰主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

    林育純《油彩•熱情•陳澄波》,臺北:雄獅圖書出版社,1998.5。

    林柏亭《清朝臺灣繪畫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6。

    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

    林柏亭《臺灣美術全集 9 郭雪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新自然主義,2000。

    金關丈夫等著《臺灣文化論叢》,臺北:南天出版社,1943-45。

    侯一中編校《沈光文(斯菴)先生專集》,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張炳楠監修、賴子清等纂修、嘉義縣政府編《嘉義縣志》,嘉義;嘉義縣政府,1976-1983。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梁志輝、郭美雲《嘉義美街歷史報告》,未刊槁。

    梁志輝《嘉義地區漢人社會發展之研究,1683-1895》,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9。

    郭繼生主編《當代臺灣繪畫文選》1945-1990,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9。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敷明產地理研究室,1959。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4。

    陳紹馨著《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1。

    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印行,1996。

    陳瓊花《自然、寫生、林玉山》,臺北:雄獅出版社,1994。

    黃于玲《真實一生:臺灣前輩畫家的故事》,臺北:南方畫廊有限公司,1998。

    黃志民《明人詩社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2。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正中書局,2002.9。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出版社,1989。

    黃鷗波編《桃城風雅林玉山的繪畫藝術》,臺北:北美館,1991。

    張新裕《阿里山森林鐵路縱橫談-阿里山森林鐵路生涯五十年》,臺北:高皇出版社,1997.5。

    楊碧川《臺灣歷史年表》,臺北:自立晚報,1988。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3.9。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嘉義都會之旅》,臺中:三九出版社,1957。

    嘉義市役所編《嘉義市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影印本。

    趙莒玲《臺灣開發故事˙南部地區》,臺北:天衛文化,2000。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的領導階層》,師大史研碩士論文,1990年。

    鄧傳安撰《蠡測彙鈔》,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9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臺北:東大出版社,1999.4。

    蕭瓊瑞《進入陳澄波的國度》,臺北:時廣文化出版社,1994.2。

    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編者,1982。

    賴明珠《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美術發展》,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賴明珠《日治時期臺灣東洋畫壇的麒麟兒:大溪畫家呂鐵州》,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

    賴柏舟《嘉義縣詩苑》,嘉義:嘉義文獻委員會,1972。

    賴萬鎮編《桃城早期書畫集》,嘉義:嘉義市文化中心,1995。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顏尚文、潘式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編印,2000。

    顏娟英《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顏娟英《臺灣美術全集 1 勇者的畫像—陳澄波》,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2.28

    《嘉義市「嘉義美街」系列活動計畫書》(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全國文藝季),嘉義:嘉義市政府。

    《臺北市發展史》(四),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6。

    《諸羅地理》,嘉義:嘉義市政府,1996.6。

    不著撰者《嘉義市鄉土史料》,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97.7。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嘉義發展史〉《漢聲》第23期,臺北:漢聲雜誌社,1989。

    方林摘〈臺展西洋畫評論選集(一)〉《藝術家》246期,1995。

    方林摘〈臺展西洋畫評論選集(二)〉《藝術家》247期,1995。

    方林摘譯〈臺展西洋畫評論選集(一)〉《藝術家》,246期,1995。

    方林摘譯〈臺展西洋畫評論選集(二)〉《藝術家》,247期,1995。

    王保雲<「捏土囝仔」六十年—蒲添生走過鮮明的雕塑歲月>《中央月刊》24:10,1991。

    王保雲<源自泥壤的溫厚—文人畫家林玉山的藝術世界>《中央月刊》24:9,1991。

    王啟宗〈清代臺灣的教育〉,「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紀錄」,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

    王雲龍<臺灣雕塑第一人>《國魂》562期,1992。

    王順隆〈日治時期臺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臺灣風物》49卷4期,1999.12.31。

    王詩琅〈日據初期的籠絡政策〉《臺灣文獻》第2726卷14期1976.3.27。

    王福東〈臺灣近代美術團體年譜(上)〉《現代美術》62期,1995。

    王德育<臺灣水墨畫之繼絕存亡>「新方向、新精神--『新世紀臺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3.25-26。

    王耀庭〈日據時代臺灣傳統詩畫〉《臺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臺北:臺北館,1990。

    王耀庭〈原鄉的風格‧戀鄉的題材〉近百年中原水墨畫與臺灣之關係,「新方向、新精神--『新世紀臺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

    王耀庭<林玉山的生評與藝事>《藝術家》34:5=204,1992。

    石川欽一郎〈臺灣的鄉土意識〉《臺灣時報》,昭和七年五月。

    江春標<諸羅風情—嘉義的藝文環境>《文訊雜誌》革新號第30期(總號69期)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1978。

    李國俊<嘉義地區藝文環境之展望>《文訊雜誌》革新號第30期(總號69期),1991.7。

    李清子<嘉義藝文活動概況>《文訊雜誌》革新號第30期(總號69期)

    李進發〈日本殖民政策下臺灣東洋畫美術教育中的發展〉《美育月刊》39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3。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展期間美術活動資料編年(下)>《現代美術》第77期,臺北:臺北市美術館,2000。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展期間美術活動資料編年(上)>《現代美術》第75期,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7。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展期間美術活動資料編年(中)>《現代美術》第76期,臺北:臺北市美術館,1998。

    李進發<日據時期官辦美展下臺灣繪畫發展中的鄉土意識>《現代美術》第61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5。

    李進發<日據時期臺灣官辦美術展覽會實施背景的探究〉《現代美術》第45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2。

    李進發<林玉山(1907~ )>《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中時列067(總167期),1995。

    李進發<臺灣光復前後美術團體發展走向之分析>《現代美術》第71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7。

    林子侯〈日據時期嘉義街市史事初探〉《嘉義市文獻》,第五期,1989。

    林柏亭〈中原繪畫與臺灣的關係〉《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文建會,1984

    林柏亭〈臺灣東洋畫的興起與臺、府展〉《藝術家》第三期,1989。

    林欽賢〈林玉山的京都畫派因緣〉《現代美術》34,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

    林熊祥〈丘逢甲在臺灣文學史之位置〉《臺灣文獻》9卷1期,1958.3.27。

    邱奕松〈清代之臺灣教育與嘉義文教〉《嘉義文獻》第12期,嘉義:嘉義縣政府,1981.7。

    邱奕松〈清代之臺灣教育與嘉義文教〉《嘉義文獻》第十二期,1981。

    洪炎秋〈臺灣教育演進史略〉《中原文化與臺灣》,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71.10.10。

    洪敏惠<諸羅山藝文家略傳>--雕塑篇(一)、書畫篇(二)

    馬慧燕<「春萌畫會」初探>《臺南文化》新41期,1996。

    高惠琳<說一尺不如做一寸>「嘉義藝文環境的發展」座談會

    張李德和〈琳瑯山閣吟草〉《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20種,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3。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中大語史週刊》第10集114期,1941.1。

    梁志輝〈清代嘉義地區之社會變遷〉《史聯雜誌》23期,1993.11。

    梁明雄〈從日據時期的文學結社論臺灣新文學的發展〉《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4

    莊伯和〈中國傳統繪畫移植臺灣的新品種〉《雄獅美術》100期。

    郭禎祥,<「臺展三少年」與臺灣膠彩畫的黃金時代>,《現代美術》20期,1990。

    郭繼生〈美術與文化政治:臺灣的日本畫/東洋畫/膠彩畫,1895-1983〉《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省立博物館,1996.6。

    郭繼生〈美術與文化政治:臺灣的日本畫/東洋畫/膠彩畫,1895-1983〉《膠彩畫之淵源、傳承極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省立博物館1996.6。

    陳秋坤〈臺灣土地的開發(1700-1756)〉《臺灣史論叢.第一輯》,1980。

    陳樹升〈黃鷗波的繪畫人生〉《明道文藝》252卷,1997。

    陳瓊花<談林玉山教授八十五年之藝術生涯>《現代美術》34期,1991。

    傅狷夫<林玉山其人其畫>《中央月刊》5:10,1973。

    黃光男<千里煙波雲山碧海—林玉山的畫>《藝術家》45:5=270,1997。

    黃秀政〈清代臺灣的書院〉《台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5.8。

    黃得時〈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紀錄》,臺灣風物雜誌社,1988.10。

    楊式昭〈百年來臺灣水墨畫之消長〉(1895~1995),「新方向、新精神--『新世紀臺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

    溫振華〈清代臺灣的建城與防衛體系的演變〉,《師大歷史學報》第13期,臺北:師大歷史系,1985。

    葉長庚<嘉義美街,美在風雅>《嘉義人․嘉義事》,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7。

    蒲浩明<花,綻開了!再譜泥土戀曲六十年>《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三卷第四期,1993。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卷2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0。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3。

    蔡淵洯〈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師大歷史學報》第11期,臺北:師大歷史系,1983,。

    鄭功賢<蓋棺論定 試探蒲添生作品的市場潛力>,《典藏》雜誌46期,1996。

    鄭惠美<攀越生命的高峰—追求人體的真與美的雕塑家蒲添生>《現代美術》50,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

    盧嘉興〈臺灣文學的始祖沈光文〉《古今談》第7期。

    蕭瓊瑞<存史與立論之間—關於王耀庭「林玉山的生評與藝事」的一些寫作問題>,《藝術家》38:2=225,1994。

    賴子清〈嘉義文教源遠流長〉《嘉義文獻》第8期。

    謝里法〈論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的美術史上的地位〉《回顧與省思—二二八紀念美展》專輯,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6。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與文學的互動關係>《探索臺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北美館,1997。

    謝里法<林玉山—永遠的少年人>《藝術家》45:4=269,1997。

    謝佳卿<嘉義美術運動的推動者—春萌畫會>《史學》第21期,台南:成大歷史學系系會,1995。

    謝曉雲<嘉義市—在街角與藝術邂逅>《康健雜誌》23期,2000.9.1。

    顏娟美〈殿堂中的美術—臺灣現代美術與文化的萌芽〉《史研所集刊》,臺北:中研院,1992。

    顏娟英〈近代臺灣風景觀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2000.9。

    顏娟英〈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6。

    顏娟英〈臺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藝術家》168期,1989.5。

    鐘麗香整理<「林玉山繪畫藝術之研討」座談會>《現代美術》第37期,1991。

    龔鵬程〈區域特性與文學傳統〉《古典文學》第十二集,臺北:學生書局,1992。

    〈黃鷗波作品〉《中國美術》67期,1998。

    <美術運動座談會>《臺北文物季刊》第三卷第三期,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4.12.10。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年十二月二日,第四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一月十八日,第五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第四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五月三十日,第六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第五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三年三月八日,第三版。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第四版。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十月十五日,漢文第八版。

    《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六年十一月九日,第七版。

    鹽月桃甫〈談臺灣美術〉《臺灣時報》,昭和八年十一月。

    〈臺灣美術創立的經緯〉《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第四版。

    山上滿之進總督〈首屆臺展祝辭〉《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第六版。

    後藤文夫〈首屆臺展祝辭〉《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第六版。

    石黑英彥〈臺灣美術展覽會感言〉《臺灣時報》,昭和二年十一月。

    松林桂月〈沒有遊戲成份,期待臺灣特色〉《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三年十月十七日,第七版。

    〈臺灣美術展覽會開辦的趣旨〉《臺灣時報》,昭和二年十一月。

    〈第五回臺展之我觀(上)〉《臺灣日日新報》,昭和六年十月二十五日,第四版。

    〈臺展會場之一瞥(上)〉《臺灣日日新報》,昭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第四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2-1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