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溫欣宜
Wan, Sim-Yee
論文名稱: 嬗遞─一位馬來西亞華裔母親的生命經驗與其家族記憶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Regarding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Family Memories of a Chinese Mother in Malaysia
指導教授: 劉靜貞
Liu, Ching –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1
中文關鍵詞: 馬來西亞華裔家族記憶口述歷史歷史書寫
外文關鍵詞: Malaysia, Chinese, Family Memories, Oral History, Historical Writing
相關次數: 點閱:15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做為一個「人」,我們既是群體的一部份,也擁有自己的個性、喜好、情緒、和成長經歷。在不同的時、空中,我們常以多元且重疊的身分,置身於多個浮動的社會結構、政策、傳統和各種人際關係;也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面對,如何和我們有差異且「善變」的人群相處。社會給了我們一套做人應該如何的「規範」,我們也因著不同的過去、經驗或是個性,累積了一些對人、對生活既定的、停格並放大的印象、態度和方式。

    我們嘗試突破重重限制與規矩來實踐自己,期待能夠保有自我同時也能迎合社會。在尋找當中的平衡時,我們必須了解,這樣的社會規範是在怎麼樣的狀況下形成?又是怎麼樣的過去形塑了現在的我們?這無疑是一個回頭看,從過去認識現在並且了解未來可以如何走下去的過程。只是,過去需要追得多遠?
    本文的主軸是一位來自馬來西亞華裔大家庭中的母親、妻子、媳婦還有自己的女性──葉女士。文章的第一部分,透過她的子女提供的有關與母親共度的生育經驗、養家方式以及傳承經歷的口述歷史,以這些身處於社會中的人群,參與、敘述、書寫的生活過程,一方面留下家族記憶的故事,一方面也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多層的關係,以及「人」如何為人多重的面貌和各種可能性。

    藉由這段敘述和再書寫的過程,文章的第二個部分,著重於思考、理解現在與過去之間的關係,以及「歷史」思考如何作為前進未來的一種態度和作法;並由此發現,歷史、歷史學其實一直在現實生活和社會中,以各種的「歷史書寫」形式陪伴著人們,使人們具有更積極的可能性和更豐富的面向應對人生。

    This thesis discusses in two parts. First of all, I concentrate on Mrs. Yap, who was playing her role as a mother, wife, daughter and herself from a Chinese family in Malaysia.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oral heritage which have been provided by Mrs. Yap’s children, including Mrs. Yap birth giving experiences, livelihood and the inheritance process, w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nte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also the various capabilities of the people.

    Secondly, 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about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past and present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narrative process and re-writing the past. By then, it able affects the attitude and practices for us to move forward in the future. Besides that, it also makes us realize that, history or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appeared as various pattern of "historical writing" in our daily life.

    目錄 第一部、 記憶中的母親-故事篇 1 楔子 1 第一章、組成──生產經驗 4 一、 誰來幫我接生? 4 1. 從接生婆到醫院 4 2. 當空間轉換時 7 二、 「坐月子」 10 1. 傳統的變動性沿續 10 2. 現實的限制──傳統的斷裂 11 三、 我不想再生了! 13 1. 墮胎、節育手術、避孕藥 13 2. 國家政策與當事者的意願 15 第二章、維繫──如何養個「家」 18 一、 橡膠作為一種生計 19 1. 與橡膠的相遇 19 2. 小膠園內的膠工生活 24 二、 兒女長大了 27 1. 走入婚姻 27 2. 走出困境 29 第三章、傳承──方式與過程 33 一、 新舊交替 33 1. 生活與技藝 33 2. 學校教育 36 二、 記憶與故事 39 第二部、家族記憶與歷史書寫-討論篇 43 故事說出之後 43 人如何為人──問題的開始 47 當「平常人」遇到歷史研究 49 「瞎子」在摸「象」 53 參考書目 57 附錄 63 (一)歐陽家族成員背景資料 63 (二)事件時序表 66 (三)人物關係圖 69 (四)訪談問題設計概要 71

    參考書目
    史料
    (宋)陳自明撰,《中醫古籍整理叢書-婦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1996年第一版2刷。
    (明)缪希雍、張介賓撰,《神農本草經疏》,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二五七冊 子部 醫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日)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
    溫欣宜訪談、溫欣宜紀錄,〈歐陽家族訪問紀錄〉,2012年1月24日、25日,訪談於加影市梅子、滿和咪咪的家。
    溫欣宜訪談、溫欣宜紀錄,〈歐陽家族訪問紀錄〉,2013年8月15日、16日,訪談於加影的梅子、滿、咪咪家以及Hailam Kopitiam(海南咖啡店)。
    溫欣宜訪談、溫欣宜紀錄,〈歐陽家族訪問紀錄〉,2013年8月20日、28日和29日,訪談於新山市珍妮的家。
    溫欣宜訪談、溫欣宜紀錄,〈歐陽家族訪問紀錄〉,2014年2月2日早上和下午,訪談於前往文丁、老港尋根的路途上。
    溫欣宜訪談、溫欣宜紀錄,〈歐陽家族訪問紀錄〉,2014年2月2日晚上,訪談於加影市滿的家。

    論著
    專書
    Bernard Asbell(伯納德‧亞斯貝爾),林文斌,廖月娟譯,《改變世界的藥丸-避孕藥的故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Charles C. Mann(查爾斯‧曼恩),黃煜文譯,《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台北:衛城出版,2013。
    George M. Foster(喬治‧福斯特),陳華、黃新美譯,楊翎校閱,《醫學人類學》,台北:桂冠,1992年。
    Mary Ann Lamanna (拉曼納),Agnes Riedmann(雷德門),李紹嶸、蔡文輝譯,《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1984年。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一七○二-一九八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2003年。
    周樑楷,《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台中:采玉出版社,2004年。
    林怡靚等撰述、吳中杰特邀撰述、邱彥貴計畫主持,《發現客家─宜蘭地區客家移民(共兩冊)》,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年。
    陳炎生,《台灣的女兒:台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的家族移墾奮鬥史》,台北:玉山社出版,2003年。
    梁志明主編,《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黃貞才著,吳玫瑛譯,《銀姐》,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出版社,2005年。
    達‧托比‧馬斯格雷夫、威爾‧馬斯格雷夫著,董曉黎譯,《改變世界的植物》,台北:高談文化,2013年。
    劉靜貞,《不舉子》,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蕭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面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11年。
    Chin Woon Ping. Hakka soul: memories, migrations, and meals, Singapore: NUS Press, 2008.
    D. J. M Tate. The RGA History of The Plantation Industry in The Malay Peninsula,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George Cho. The Malaysian Economy: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John Tosh. Why History Matters,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 Beng (Edited).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Michael Thorp. Elephants, Tigers & Tappers-Recollection of a British rubber planter in Malaya, Marshall Cavendish Corp, 2008.

    論文
    朱彥柔,〈家庭計畫下已婚女性的避孕經驗─1960s-1980s〉,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貞德、梁其姿,〈導言〉,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1-13
    安格拉‧開普勒,〈個人回憶的社會形式-(家庭)歷史的溝通與傳承〉,收於[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87-104。
    妹尾達彥,〈“才子”與 “佳人”─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收於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頁695-722。
    柯小菁,〈塑造新母親-近代育兒知識的建構(1903-1937)〉,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郭文華,〈美援下的衛生政策:一九六○年代台灣家庭計劃的探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台北,1998.12月),頁39-82。
    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代序)〉,收於[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12。
    連瑞枝,〈被送出去的女人:母女關係、家庭勞作與歷史記憶〉,收於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頁247-284。
    陳曉齡,〈窮困的媽媽與新時代少女:子宮頸癌防治的媒體論述,1950-2008〉,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季平,〈做月內與坐月子中心-舊民俗轉為新產業〉,《民俗曲藝》152(台北,2006.6),頁139-174。
    黃淳維,〈踩不停的電動裁縫車─家庭成衣代工婦女的工作與家務經驗〉,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寬重、劉增貴,〈導言〉,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黃寬重、劉增桂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頁1-13。
    逯耀東,〈北魏《崔氏食經》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收於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總主編,蒲慕州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生活與文化》(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頁221-244。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是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台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台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3(台北,2005.12),頁65-105。
    楊潔,〈生育政治的期待與現實-馬來西亞華裔生育圖像的族群與性別政治分析〉,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劉蕓蕓,〈馬來西亞族群別婦女勞動參與之趨勢,1957-2000年》〉,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靜貞,〈性別與文本─在宋人筆下尋找女性〉,收於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頁239-282。
    劉靜貞,〈當口述歷史遇見女性〉,收於許雪姬主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台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年),頁227-238。
    劉靜貞,〈政治史再思考:以公眾史學為視角〉,《史學月刊》3,(河南,2014.3),頁10-14。
    談啟志,〈追憶‧魅影‧行旅─《留味行》中的味覺想像與家族史建構〉,《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期刊》24(台北,2013.9),頁289-330。
    潘美玲、黃怡菁,〈茶鄉客家婦女的勞動:峨嵋採茶班員的勞動圖像〉,收於連瑞枝、莊英章主編,《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頁285-316。
    蕭新煌、林開忠,〈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收於張玉欣編,《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8年),頁57-78。
    Chor- Swang Ngin, “Reproductive Decisions and Contraceptive Use in a Chinese new village in Malaysia,” PH.D in Anthropology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1985.
    Linda Gordon, “Voluntary motherhood,” The Moral Property Of Wom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2, pp55-71.
    Nai Peng Tey, “The Familly Planning Programm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Warren C Robinson & John A Ross (Edi) , The Global Family Planning Revolution: Three Decades for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Program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2007, pp257-276.
    Sarah Hodges, “Introduction: Late Colonial Biopolitics,” Contraception, Colonialism and Commerce: Birth Control in South India (1920-1940), Asgate Publishing Co, 2008, pp1-20.
    Sheng Fang Tien, “Mother- Daughter Relationships Expressed in the Food Context of Postpartum Convalescence- Findings from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1:1(March, 2003) , pp31-37.

    網路資料
    A醫學百科http://cht.a-hospital.com/w/%E7%BA%A2%E8%8A%B1#.E8.8D.AF.E7.90.86.E4.BD.9C.E7.94.A8

    Britannica Academic Edition
    http://www.britannica.com/

    Official Portal of Kajang Municipal Council http://www.mpkj.gov.my/en/web/guest/latar-belakang1

    Postal Rasmi Majlis Pembandaran Port Dickson
    http://www.mppd.gov.my/mukim

    Sime Darby
    http://www.simedarby.c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http://www.ukm.my/v5/the-university/discover-ukm/

    中華網健康頻道http://big5.china.com/gate/big5/health.china.com/html/zigongai/zgabingyin//201111/16-184926.html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http://www.tmn.idv.tw/tcfund/magazine/maz16/vol16_m1.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9-09公開
    校外:2015-09-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