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室屋麻梨子
Muroya, Mariko
論文名稱: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1927)之研究
The study of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Chinese version
指導教授: 鄭梓
Tzu, Cheng
陳培豐
Chen, Pei-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日治時期台灣教育會
外文關鍵詞: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Magazine Chinese ve, Japanese Rule Period, Taiwan Education Associ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59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教育會在台灣施行教育的研究、教育相關的活動、編輯有關教育的記錄或圖書等,對台灣教育有很大的貢獻,且日本學者指出台灣教育會是跟總督府有關係的團體。其機關雜誌《台灣教育會雜誌》,另外附有漢文報,是以台灣人教師為對象的附錄刊物,但其內容與日文版幾乎不相同。到底有甚麼需要或意圖下要這樣做呢?了解這問題就是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本論文主要以漢文報為對象進行研究,透過探討台灣教育會和日治時期的漢文措施,以及漢文報的內容分析,試圖了解漢文報的角色與總督府透過漢文報宣傳台灣人老師的重點。時間斷限為1903年到1927年的25年間,是漢文報刊行期間。
    除第一章序論及第五章結語外,主要論述共有三章。第二章,台灣教育會的成立與發展:本章自台灣教育會的前身談起,探索台灣教育會之成立緣起,再者從分析其組織構成、收入來源來論述該會之性質。其次,描述該會隨著台灣教育的發展及教育問題等轉變同步發展。
    第三章,《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1903(明治36)年,《台灣教育會雜誌》以增加台灣人讀者為目的而開設漢文報。本章從日治時期官紳之間的詩文交流與對台灣兒童的初等教育機關公學校的課程漢文科及自1905(明治38)年7月創刊的《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的創刊這三方面探討,試圖對於作為總督府施政中的漢文做初步了解。此後以其討論為背景,探討漢文報之開設、發展、對象及內容。
    第四章,從論議及傳記來探討《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之特色:從前兩章討論的台灣教育會之性質及總督府的施政來考量,漢文報的文章或者可以說是符合總督府之意圖,以這樣的前提來分類漢文報之文章,而試圖深入探討作為籠絡、宣傳、同化工具之一的漢文報之特色。
    本文的結語,提出《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的特色;一、利用台灣人教師,讓台灣民眾接受總督府的施政。二、漢文報中,宣傳性的文章多,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台灣人接受日本,最後導致台灣人的同化。三、漢文報是台灣人讀者的媒體,傳達總督府意思的角色,再來讓台灣人教師協助同化目的。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ha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ducation in Taiwan in its promotion, its various related activities and publication as well as editorship of records and books, and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it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is association published its official magazine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and this came with a supplement of Chinese version targeted at teachers of Taiwanese descent. Yet, the content of this supplement was to a great extent unlike the Japanese version of the magazine. What kind of need or intention that made it so? Such a question forms the research topic for the present thesis. This thesis will use the supplement as source material for research and,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supplement as well as of the policy in regard to Chinese language adopted by the Association and by the Office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supplement and of what propaganda the Office tried to impose through these teachers. It covers a chronological span of 25 years, from 1903-1927, in which this supplement of Chinese version was issued.

    Apart from the first chapter for preface and the fifth for conclusion there will be another three chapters that constitute the main discours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ion: this starts with its precursor and inquires into its origin, structure and revenue to grasp the nature of this Association. Then it will talk about the changes it underwent in tand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the problems that came with i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Chinese version. This was added to the magazine itself in 1903 (Meiji 36)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Chinese readership. This chapters begin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policy adopted by the Office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in regard to Chinese language by a review of the exchange of belles-lettres among the officials and gentries in the Japanese Rule Period, the elemental education for Taiwanese children, the course of Chinese in the public school as well as the inauguration of Taiwan Jih Jih Shin Pao in 1905 (Meiji 38). Reinforced with these reviews as background this chapter will then delve into the beginning, development, readership and content of the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Chinese version.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the nature of arguments that were conducted in the supplement and the biography of writers. It uses them to examin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version. From the results reached in the last two chapters about the nature of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Office of Governor General, works in the supplement seem to conform to the intention of the Office. With this as a premise we can classify the works published in the supplement and therefore understand its major feature as a tool for enticement, propaganda and assimilation.

    The conclusion reached in this thesis is to enumerate the special points of Taiw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Magazine Chinese version: (1) it attempted to use teachers of Taiwanese descent to facilitat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Office; (2) there are many works in the supplement which were propaganda by nature and the purpose was to encourage Taiwanese to accept Japanese rule in order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assimilation; (3) the Chinese version was aimed the Chinese readership and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the messages the Office wished to convey and in this way enabled teachers to further its aim of assimilation.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Ⅲ 第一章 序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5 一、研究方法……………………………………………………………5 二、章節安排……………………………………………………………6 第二章 台灣教育會之成立……………………………………………9 第一節 台灣教育會的創立 …………………………………………11 一、前身:國語教授研究會(1898.9~1899.12)及國語研究會(1899.12~1901.6) …………………………………………………11 二、台灣教育會………………………………………………………17 第二節 台灣教育會的組成…………………………………………19 一、幹部………………………………………………………………19 二、收入來源…………………………………………………………21 三、初期的事業………………………………………………………26 第三節 台灣教育會的發展…………………………………………30 一、轉變………………………………………………………………30 二、台灣教育會支會及支部…………………………………………33 三、擴展事業…………………………………………………………34 四、會員的變動………………………………………………………42 第四節 小結…………………………………………………………45 第三章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47 第一節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周圍的漢文---以初期的詩文交流、公學校漢文科、《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為例…………………47 一、領台初期的詩文交流……………………………………………49 二、學校教育—公學校漢文科………………………………………52 三、報章雜誌—《台灣日日新報》…………………………………56 第二節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之設置………………………60 第三節 《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之發展………………………66 第四節 對象與內容………………………………………………71 一、對象………………………………………………………………71 二、內容………………………………………………………………73 第五節 小結…………………………………………………………75 第四章 從論議及傳記來探討《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之特色………………………………………………………………………77 第一節 論議…………………………………………………………77 一、推廣教育的重要性………………………………………………77 二、台灣社會風俗的改革……………………………………………82 三、國體及國民性的介紹……………………………………………84 四、強調天皇之恩典及報恩之必要…………………………………87 第二節 傳記…………………………………………………………91 一、《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中傳記人物群……………………92 二、《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人物與修身書歷史人物之比較…103 三、日本人作者的中國人傳記給予之印象…………………………108 四、追悼的傳記和道德人物的傳記…………………………………112 第三節 小結…………………………………………………………115 第五章 結語…………………………………………………………117 參考書目……………………………………………………………………………121 附錄1:《台灣教育會雜誌》漢文報論說欄及雜錄欄等…………………………129 附錄2:《台灣教育會雜誌》及《台灣教育》漢文報中的傳記…………………159 附錄3:《台灣教育會雜誌》及《台灣教育》(日文版)中的傳記……………...162

    一、史料

    (一)中文
    1.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二)日文
    1. 《台灣日日新報》
    2. 《台灣教育》
    3. 《台灣教育會雜誌》
    4. 《國語研究會會報》
    6. 台灣總督府編,《台灣事情》。
    7.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台灣の教育》。
    8. 台灣總督府文教局,《台灣の學校教育》。
    9.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編,《台灣總督府事務成績提要》。
    10.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台灣總督府學事年報》。
    11. 台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台灣社會教育概要》。

    二、專書

    (一)中文
    1. 三澤真美惠,〈台灣教育會的電影宣傳策略:1914年—1942年〉,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文化,2000年8月,頁413-447。
    2.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5月第7版(1973年10月初版)。
    3. 內政部,《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檔案圖說(一)》,台北:內政部,1996年6月。
    4. 王天濱,《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2003年。
    5. 王詩琅編撰,《日本殖民體制下的台灣》,台北:眾文,1980年。
    6. 王詩琅,《台灣人物表錄》,高雄:德馨室出版,1979年10月。
    7. 王錦雀,《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北:台灣古籍,2005年11月。
    8. 李承機,〈殖民地台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近代性」與「民族主義」的分裂〉,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年4月,頁201-239。
    9.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之初等教育》,高雄:復文,1983年。
    10. 李園會,《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制度》,台北:南天,1997年。
    11. 汪知亭,《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12.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13.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河北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14.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1月。
    15.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16.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的放足斷髮運動〉,《認識台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86年6月,頁69-108。
    17. 吳密察監修,《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2000年12月。
    18. 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出版,2003年2月,頁295-374。
    19. 周婉窈,〈試說公學校修身書中的道德示範人物〉,「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台中,2005年10月27日-28日,頁97-113。
    20. 周婉窈、許珮賢共著,〈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國語讀本總解說 制度沿革、教科和教科書〉,吳文星、周婉窈等編著,《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 國語讀本 解說、總目錄、索引》,台北:南天書局,2003年11月,頁3-44。
    21. 知識出版社,《文學百科辭典》,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4月。
    22. 派翠西亞•鹤見,《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6月。
    23. 陳培豐,〈日誌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編印,《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頁457-498。
    24. 蔣子駿,《辛亥革命與台灣早期抗日運動》,台北:文史哲出版,1990年2月。
    25. 張圍東,〈日據時代台灣的雜誌小史〉,《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第7卷第2期,2001年6月,頁66-75。
    26. 楊永彬,〈日本日本領台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唱和〉,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0年8月,頁105-181。
    27.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1997年8月。
    28. 廖慶洲,《日本過台灣:日人主宰台灣實錄》,台北:上硯出版,1993年。
    29. 鐘淑敏,〈館藏《台灣日日新報》的史料價值及其利用〉,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編,《館藏與台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4年4月,頁137-155。

    (二)日文
    1. 又吉盛清,〈解說 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教育會の活動と同化教育―〉,《台灣教育會雜誌》別卷,沖繩:ひるぎ社,1996年1月,頁7-151。
    2. 下中弘編,《日本史大事典》第5卷,東京:平凡社,1993年11月。
    3. 下中邦彥,《アジア歷史事典》第7卷,東京:平凡社,1985年4月。
    4. 上沼八郎,《伊澤修二》,東京:吉川弘文社,1962年10月。
    5. 井出季和太,《南進台灣史考》,東京:南天書局,1943年。
    6. 中田敏夫,〈『台湾教科用書国民読本』の国語学的研究〉,吳文星、周婉窈等編著,《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與國民學校 國語讀本 解說、總目錄、索引》,台北市:南天書局,2003年11月,頁96-141。
    7. 中島利郎、宋子繪編,《台灣教育第124-497號(1912-1943)總目錄・著者索引》,台北:南天書局,2001年10月。
    8.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東京:岩波書店,1988年6月。
    9. 末光欣也,《台灣の歷史 日本統治時代の台灣 1895〜1945/46年 五十年の軌跡》,台北:致良出版社,2004年9月。
    10. 台灣教育會,《榮光は輝く》,台北:台灣教育會,1933年2月。
    11. 台灣教育會,《無名の戰士》,台北:台灣教育會,1933年2月。
    12. 台灣教育會,《台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1939年9月。
    13. 台灣教育會,《芝山巌誌》,台北:台灣教育會,1933年2月。
    14. 台灣教育會,《台灣學事法規》,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33年。
    15. 臼井勝美、高村直助等,《日本近現代人名辭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年7月。
    16. 吉野秀公,《台灣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12月。
    17. 佐滕喜代治編,《漢字と国語問題》,東京:明治書院,1989年6月。
    18. 佐藤源治,《台灣教育の進展》,台北:台湾出版文化,1943年7月。
    19.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增補版)》,東京:研文出版,2001年6月。
    20. 帝國教育會編,《帝國教育會五十年史》,東京:帝國教育會,1933年。
    21. 柯萬榮編,《台南州教育誌》,台南:昭和新報社台南支局,1937年。
    22. 柴田廉,《台灣同化策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6月。
    23.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東京:三元社,2001年2月。
    24. 陳調元,《竹南公學校創立四十週年記念誌》,新竹:竹南公學校四十週年記念事業委員會,1939年9月。
    25. 高濱三郎,《台灣統治概史》,東京:新行社,1936年8月。
    26. 鳥居兼文編,《芝山巖史》,台北:芝山巖史刊行會,1932年。
    27. 蔡茂豐,《中國人に對する日本語教育の私的研究》,台北:撰者印行,1977年。
    28. 駒込武,《植民地帝國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3月。
    29. 駒込武,〈異民族支配の「教義」〉,《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と植民地4/統合と支配の論理》,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3月,頁137-155。
    30. 鶴見祐輔著、一海知義校訂,《〈決定版〉正傳後藤新平 三 台灣時代》,東京:藤原書店,2004年。
    31. 龜井孝等編,《日本語の歷史6:新しい國語への步み》,東京:平凡社,1988年4月。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1. 王順隆,〈日治時期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第49巻4期,1999年12月,頁107-127。
    2. 中國之新民,〈張博望班定遠合傳〉,《新民叢報》第8號,1902年4月,頁29-44。
    3. 中國之新民,〈張博望班定遠合傳〉,《新民叢報》第23號,1902年12月,頁28-44。
    4. 石煇然,〈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國語政策〉,《台灣文藝》第1期,1994年2月,頁82-86。
    5. 邱奕松,〈日本帝國主義之下台灣教育-下-〉,《台南文化》第26期,1988年6月,頁137-171。
    6.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87年12月,頁1-31。
    7.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台灣風物》第37號12期,1987年12月,頁53-86。
    8.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日治時期台灣公學校第三期「國語」教科書的分析〉,《台灣史研究》第4卷第2期,1999年6月,頁7-55。
    9. 施懿琳,〈由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分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年3月,頁317-344。
    10. 陳培豐,〈重新解析殖民地台灣的國語「同化」教育政策〉,《台灣史研究》第七卷第二期,2001年6月,頁1-49。

    (二)日文
    1.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台灣日日新報》論----「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第2号,2003年7月,頁169-181。

    四、學位論文

    (一)中文
    1. 川路祥代,《殖民地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1895-1919)》,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2. 柳書琴,《日治時期台灣白話漢文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3.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4. 曾素秋,《日治時期台灣國家認同教育之探討(1895-194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頁149。
    5. 楊永彬,《台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6. 賴秀峰,《日據時代台灣雜誌事業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學位論文,1973年6月。

    (二)日文
    1. 陳文松,《青年の爭奪:一九二○年代殖民地台灣における青年教化運動---文教局の設立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2000年12月。

    五、網路資源

    (一)中文
    1. 《台灣人物誌(日治時期)》,http://192.192.58.96:8080/whos2app/servlet/whois?textfield.1=%E9%82%B1%E5%85%89%E7%A5%9A&go.x=41&go.y=6805.pdf。
    2. 《日治時期台灣時報1898~1945合集 Taiwan JIHO資料庫》,http://cdnetc.lib.ncku.edu.tw:8080/twjihoapp/start.htm。

    (二)日文
    1. 《大日本教育會、帝國教育會とは》,http://home.hiroshima-u.ac.jp/siraisi/kenkyu/daiteikyouikukai.htm。
    2. 森川(麥生)登美江,〈梁啟超の文學作品—劇本『班定遠平西域』を中心に--〉,《清末小說》第20號,1997年12月,http://www.biwa.ne.jp/~tarumoto/s2005.html。
    3. 桑原隲藏,《桑原隲藏全集 第一卷 東洋史說苑》,東京:岩波書店,1968年2月,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372/files/3536_14883.html。
    4. 《泉君の日本語教育史講座》,http://www.bl.mmtr.or.jp/~idu23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8-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