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簡士賢 Chien, Shih-Hsien |
|---|---|
| 論文名稱: |
宋代老子注的政治論──以王安石與蘇轍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Theories in the Laozi Studies of the Song Dynasty-- Consider Wang Anshi and Su Zhe for examples |
| 指導教授: |
葉海煙
Yeh, Ha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 畢業學年度: | 10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2 |
| 中文關鍵詞: | 老子學 、王安石 、蘇轍 、儒道會通 、政治哲學 |
| 外文關鍵詞: | the Laozi Studies, Wang AhShi, Su Zh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老子理論自漢唐以降,歷朝各代發展出不同的注本,不僅展現出不同的時代風貌,側面反映了時代思潮的特點,各時代的學者因學思背景、成長環境,身分地位及主觀目的的不同,故透過注老,煥發出自己政治哲學思想新的意義與內涵。由此取境出發,而使兩千年來綿延展開與《老子》的對話與討論,形成了老學註解的不同面貌。在性理思潮的影響下,宋代注疏家們競相為道家思想的詮解開闢新視域。以當時的《老子》注疏為例,其質與量均甚為可觀,且能深刻反映出宋代儒道之間對話與交融的學術風尚。
本文透過闡明北宋注家,尤以王安石與蘇轍為例,著眼於二人政治上之注《老》相關著作王安石《老子注》、蘇轍的《老子解》,以此雙線為論述主軸,透過王安石與蘇轍對儒家經典之援用及注《老》,以見宋人在其性理之學背景下所觀察到的老學視域,以及兩人在政治場域的實踐與交鋒,並抉發兩人對《老子》文本的詮釋進路與政治實踐之關聯與互喻,而此二人又是如何於詮釋老子過程中,深化老子思想,賦予老子學時代性意義,本文期待在多元視域融合下,使《老子》之政治觀能屹立千年而不衰。
The spirit of Laozi `s Taoism is basically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answer what caused Wang AhShi and Su Zhe relatively different views in their respective annotation of “Laozi”.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rounds on thought, Song commentaries are racing home interpretations of Taoism is to open up new horizon. Take the commentaries of Wang AhShi and Su Zhe for examples,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are very impressive, and can profoundly reflect dialogu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Song Dynasty and blend of academic fashion.
This dissertation is meant to delve into the political principles in the content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addition to have the reference of old studies in Song Dynasty.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more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old school in Song Dynasty,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aoist interpretations which can be seen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t can take this trend to the overall academic atmosphere of the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Dynasty.
一、古籍典冊
1. 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欽定四庫全書》本,鼎文書局,1977年。
2. 漢.劉向,《說苑》,建本《四部叢刊初編》本,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3. 漢.河上公注:《宋刊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4. 宋.朱熹,《朱子語類》(上海:古籍,1992年5月,初版),頁2990。
5. 宋.蘇轍,《欒城三集》卷七,見於《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初版)。
6. 宋.蘇子由,《道德經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上卷二,〈無為〉,第二十九。
7. 宋.王安石,《老子注》,收錄於嚴靈峰輯校《老子崇寧五注》(台北:成文,1979 年)。
8.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初版)。
9.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四庫全書》本。
二、中文專書
1. 于永昌,《老子解讀:老子與宇宙物理學及其哲學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2. 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初版),上冊,〈第五章春秋後期產生老子哲學體系的思想條件〉。
3. 尹志華,《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4. 王卡點,《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5.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初版)。
6.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 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文獻科學,2003.12)。
7.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詮釋的義理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3月,初版)。
8.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9月,初版)。
9. 胡楚生,《老莊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10. 張立友,《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1993年1月,初版)。
1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12. 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第七冊(成都:四川教育,1996年10月,初版)。
13.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9月,初版)。
14. 陳鼓應註譯,王雲五主編,《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5 月。
15.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第四集》(台北:東大圖書,1999年5月)。
16.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增訂八版)。
17. 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第五冊,北京:語文圖書,2001 年11 月初版。
18. 黃登山,《老子釋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4月,初版二刷)。
19. 葛兆光主編,《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北京師範大學,2006年。
20. 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等,《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圖書,1995年7月,初版)。
21.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初版)。
22.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 東昇圖書,1980年)。
2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圖書,1981年1月,增訂版),上冊。
24.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圖書,1997年8月,初版),上冊。
25. 嚴靈峰輯校,《老子宋注叢殘》(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7月,初版),頁121-122。
三、期刊論文
1. 山井湧,〈宋學之本質及其思想史上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6期,1號,2006年,頁81-95。
2. 尹志華,〈王安石的《老子注》探微〉,《江西社會科學》,11 期,2002年,頁 43-48。
3. 方元珍,〈王安石著作考述〉,《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期,1992年,頁 133-150。
4. 王育婧,〈《老子》“守中”新解--讀《老子》及《中庸章句》札記〉,《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 5期,2014年11月,頁53-55。
5. 王偉倩、何蓮,〈論蘇轍《老子解》的三家融合思想〉,《邢台學院學報》,2013年1期,2013年8月,頁9-11。
6. 白少華、蔣天道,〈《老子》的政治面向:帝王政治學〉,《傳承期刊》,2012年9期,2012年7月,頁56-57。
7. 江淑君,〈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7期,2007年,頁 53-82。劉固盛,〈論王安石學派的老學思想〉,《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期,2002年7月,頁 75-80。
8.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的一個側面-以《易傳》詮解《老子》的觀點〉,《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4期,2003年,頁1-30。
9. 江淑君,〈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兼論「儒道交涉」的老學視域〉,《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 期(2001年6月),頁119-144。
10. 宋清員、汪德榮,〈《老子》的政治觀〉,《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9期,2014年10月,頁117-120。
11. 李宗定,〈一個超越解構主義文本-對《老子》詮解的重新審視〉,《哲學與文化期刊》,29卷8期,2002年8月,頁747-761。
12. 李進,〈民自然君無為——《老子》政治哲學發微〉,《江西社會科學期刊》,2006年9期,2006年7月,頁57-61。
13. 林俊宏,〈老子政治思想的開展〉,《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1999年,頁171-194。王新建、陸建華,〈論老子哲學是政治哲學〉,《巢湖學院學報》,2003年4期,2003年7月,頁11-16。
14. 林超群,〈老子的政治哲學-以「治大國若烹小鮮」述要〉,《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7期,2011年5月,頁59-77。
15. 林裕學,〈蘇轍《老子解》心性思想研究,〉《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7期,2013年1月,頁165-186。
16. 侯文亮、王吉平,〈老子政治哲學芻議〉,《華章期刊》,2010年4期,2010年7月,頁1-4。
17. 徐規、楊天保,〈走出《荊公新學》──對王安石學術演變形態的再勾勒〉,《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5 卷,第1期,2005 年,頁31-39。
18. 荊媛,〈老子無為政治思想解讀〉,《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5期,2011年7月,頁92-93。
19. 梅廣,〈「內聖外王」考略〉,《清華學報》,41卷4期,2011年12月,頁621-667。
20. 陳才,〈《老子》的生態政治思想及其當下意義〉,《大連大學學報》,33卷1期,2012年2月,頁77-80。
21. 陳文苑,〈析蘇轍《老子解》的核心概念―性〉,《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3卷8期,2008年8月,頁11-14。
22. 楊新勛、劉春華,〈論王安石援道入儒的思想體系〉,《船山學刊》,第4期,2005 年,頁 115-117。
23. 劉固盛,〈北宋儒家學派的《老子》詮釋與時代精神〉,《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期》, 2001年7月,頁40-45。
24. 劉固盛,〈論宋代老學的思想價值〉,《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4期,2017年1月,頁104-113。葛兆光,〈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關於 11 世紀 80 年代理學歷史與思想的考察〉,《歷史研究》,5期,2000年,頁24-37。
25. 劉固盛,〈論宋代老學發展的特點〉,《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2003年7月,頁112-116。
26. 劉固盛,〈論宋代道教老學發展的特點〉,《嘉大中文學報》,1期,2009年3月,頁211-222。
27. 鄭長青,〈儒道人性論關係發微——以唐宋為中心的考察〉,《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年10期,2018年11月,頁12-16。
校內:2024-08-08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