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蕭信義 Hsiao, Hsin-Yi |
|---|---|
| 論文名稱: |
業績衰退公司盈餘管理之研究
-以上市公司為例 |
| 指導教授: |
林玲芬
Lin, Lin-F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會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77 |
| 中文關鍵詞: | 盈餘管理 、業績衰退 |
| 相關次數: | 點閱:65 下載:3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近年來業績衰退公司管理當局是否在業績衰退時,為了窗飾公司營運不佳而進行盈餘管理行為,並針對個別應計項目進行檢定,以透視業績衰退公司進行盈餘管理的手法。
本研究首先對國內業績衰退公司其業績衰退之財務特性架以探討,其次採用謝怡昇(民89)將Rangan Model和DeAngelo Model針對所選取之42家上市業績衰退公司,分別估計業績衰退公司與營運正常公司其與營業有關之應計項目及營業外應計項目,並比較兩者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1.發生業績衰退公司家數以電子產業為最,佔所有樣本約
22﹪。另外從負債比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存貨週轉率、固定資產週轉率、純益率、每股盈餘來看,業績衰退公司在財務結構、償債能力、經營能力及獲利能力這幾個方面確實與營運正常公司有所差異。
2.與營業有關之裁決性應計項目檢定結果顯示,業績衰退公司管理當局會於公司發生虧損前一年及發生虧損當年度利用短期裁決性應計項目來降低盈餘。而與營業有關之個別裁決性應計項目檢定結果只發現,業績衰退公司管理當局在發生損失前有利用裁決性應收帳款進行盈餘管理。
3. 營業外裁決性應計項目方面,實證結果發現相較於營運正常公司,業績衰退公司會利用裁決性營業外淨利來操縱盈餘,而處分資產利得和處分長期投資利得之檢定結果更顯示此兩種工具更是業績衰退公司管理當局常用的項目。
none
一、國內部份
1. 王宏文,民國89年,『地雷股盈餘管理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 李明娟,民國83年,『台灣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再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 李冠崁,民國88年,『上市前後公司經營績效、盈餘管理及財務預測修正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4. 沈維民,民國86年,『企業之盈餘管理:以「會計方法選用」和「應計項目認列」為例』,管理評論第十六卷第一期。
5. 李儒哲,民國90年,『我國企業盈餘管理手法之研究』,稅務研究月刊,第八十八期。
6. 林明璋,民國87年,『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 林亭亭,民國87年,『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後之盈餘管理行為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8. 林裕雄,民國85年,『列入全額交割股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9. 林嬋娟,洪櫻芬,及薛敏正,民國84年,『財務困難公司之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第七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
10. 祝美玲、民國86年,『我國上市公司各種財務預測準確度之比較研究一強制性預測、自願性預測與分析師預測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1. 馬嘉應、劉敬業,民國89年,『企業合併之會計及稅務問題探討』,財稅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一期。
12. 張哲文,民國90年,『我國新上櫃公司盈餘管理行為之研究』,
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13. 連靜仙,民國82年,『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4. 陳雅琳,民國82年,『公司上市前盈餘操縱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5. 陳家齊,民國86年,『我國新上市公司實質盈餘管理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6. 陳心怡,民國89年,『上市公司現金增資前盈餘管理與其後績效
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7. 陳錦村、葉雅勳,民國91年,『公司改組、監督機制與盈餘管 理之研究』,會計評論第34期,第1-29頁。
18.黃書楣,民國86年,『我國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與盈餘管理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19.黃惠君,民國84年,『公司上市前後盈餘操縱與上市後營運績
效及盈餘操縱動機關聯性研究』,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0.曾國禓,民國84年,『上市後業績衰退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1.管夢欣,民國82年,『長期性資產出售交易與盈餘操縱行為之關聯性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2.謝怡昇,民國89年,『上市公司現金增資與盈餘行為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23.蘇逸穎,民國88年,『本期盈餘、預期未來盈餘和盈餘操縱之關聯性』,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4.蘇慧芬,民國81 年,『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年度盈餘窗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國外部份
1.中條祐介,1999,『業績低迷企業之會計政策』,森山書局,會計
雜誌第155卷。
2. Aharony, J., Lin, C. J., and Loeb, M.,1993.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Accounting Cho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 Fall, 61-81.
3. Beaver, W. H. 1998.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Thir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4. DeAngelo, L. E., 1986,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 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1, 400-420.
5. DeAngelo, H., L. DeAngelo, and D. J. Skinner, 1994, “Accounting choice in troubled compan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 113-143
6. 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1995.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70, 193-225.
7. Dechow, P. M., J. Jiambalvo. 1994.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accounting choices in troubled compan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 , 145-176.
8. DeFond , M. L. and C. W. Park , 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 l23, 115-139.
9. DeFond, M., and J. Jiambalvo, 1994,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 145-176.
10.Foster, George., 1973,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Estimate of Earning Per Share by Company Offici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5-37.
11.Friedlan, J. M., 1994. “Accounting Choice by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1-13.
12.Gilson, S., 1989,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 , 241-262.
13.Gilson, S. C. and M. R. , Vetsuypens, 1993, “ CEO Compensation in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e , 425-458.
14.Healy, Paul M., 1985,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 85-107.
15.Jones, Jennifer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 193-228.
16.Moses O. D. , 1987. “Income smoothing and incentives: empirical tests using accounting chang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2, 358-377.
17.McNichols, M. and G. P. Wilson, 1988,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Autumn, 1-31.
18.Rangan, Srinivasan,1998,“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101-122.
19.Sloan, R., 1996 “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 about Future Earnings?”Accounting Review 71, 289-315.
20.Teoh, S.H., Welch, I., and Wong, T.J., 1998,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Under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 63-99.
21.Teoh, S.H., Welch, I., and Wong, T.J.,1998,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long- run market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 ,1935-1974.
22.Watts, L. W. and J. L., Zimmerman, 1978,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Standards”, Accounting Review, 1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