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勝傑
Tsai, Sheng-chieh
論文名稱: 日本領土爭議對東北亞權力互動之影響
The Impact of Japanese Territorial Disputes on Power 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指導教授: 周志杰
Chou, Chih-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Econom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領土爭議權力平衡區域安全
外文關鍵詞: Balance of power, Regional security, Territorial disputes
相關次數: 點閱:164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圍繞日本周邊之領土爭議做為觀察東北亞各國權力競逐的指標,藉以分析此一議題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日本領土爭議涉及東北亞多數國家,若特定國家改變其立場,勢必迫使相關國家回應,進而改變現狀,影響地緣權力的平衡與區域秩序的穩定。
    本研究的立論在於(一)日俄與日韓的領土糾紛不至於改變區域安全的現狀;相反地,(二)領土問題已成為中日兩國在地緣政治與經濟相互競爭與對立以外,另一項影響雙邊關係至於區域安全的變因。(三) 東北亞的穩定符合美國之戰略利益,故美國將避免相關國家因領土問題展開權力競逐與碰撞,並將對企圖改變區域權力均衡以及其作為與美國國家利益不一致的一方施壓,以維護地緣政治的現狀。
    在理論上,本研究援引權力平衡理論以探究中、日、美三國於此一議題上之權力互動。以此解釋各國立場與決策之轉變,進而析論因領土議題所形成的權力政治對區域安全之影響。最後,本研究對權力平衡理論加以修正,重新界定該理論對對抗與均勢的定義。分析發現,美國作為中日兩強權之平衡者,將戮力制約兩國的權力擴張,促使兩國於區域內形成權力均勢。若兩國維持均勢,領土爭議之現狀將持續,區域的穩定亦可維繫。然若美國立場改變,則權力結構傾斜於一方,可能打破領土爭議之現狀,區域安全秩序亦將出現浮動。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surrounding Japan as the indicators of the power struggles among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his issue could have on the regional security of Northeast Asia.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of Japan involve mos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If certain countries change their positions, others will be forced to make responses, which will lead to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sturbing the balance of geopolitical power and regional stability.
    This research sets its argument on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A) The Japan-Russia and Japan-Korea territorial disputes will not change the status quo of regional security; on the other hand, (B) aside from China and Japan’s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frontations,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has become another factor that could affect the China-Japan relation and regional security. (C) The stability of Northeast Asia is in the strategic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the US will try to withhold the countries involved in territorial disputes from clashing with one another.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geopolitical status quo, the US will also put pressure on whoever tries to change the balance of regional power and whoever acts against US’ interest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is research quotes the theory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to investigate the power interactions among China, Japan, and the US on this issue. Based on this theory, this research explains the changing of countries’ positions and policies;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impacts that power politics, which is formed on territorial issues, could have on regional security. Finally, this research modifies the theory of balance of power, redefining equilibrium and confrontation. The analysis states that: given the US’ role as the equilibrator between the two powers---China and Japan, the US will strive to contain the two countries’ power expansions, urging them to form regional balance of power. If China and Japan maintain the balance,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will continue to exist, and the regional stability thus can be kept. But if the US changes its position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tilts to one side, the territorial status quo could be broken and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will also be shake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9 第一節 領土爭議與國家關係之關連性 29 第二節 釣魚台爭議對日中關係之影響 32 第三節 獨島爭議對日韓關係之影響 36 第四節 北方四島對日俄關係之影響 39 第五節 美國的角色與態度 43 第六節 日本對領土爭議之態度與政策演變 47 第三章 領土爭議之歷史回顧 54 第一節 釣魚台列嶼之歷史回顧 54 第二節 獨島之歷史回顧 59 第三節 北方四島之歷史回顧 64 第四節 法理分析 71 第五節 小結 79 第四章 日本對領土爭議之態度與政策演變 81 第一節 日本對釣魚臺列嶼爭議之態度與政策演變 81 第二節 日本對獨島爭議之態度與政策演變 85 第三節 日本對北方四島列嶼爭議之態度與政策演變 90 第四節 小結 95 第五章 影響領土爭議國家關係的其他因素 98 第一節 影響日中關係的其他因素 98 第二節 影響日韓關係的其他因素 106 第三節 影響日俄關係的其他因素 110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六章 領土爭議對區域安全事務之影響 117 第一節 東北亞危及區域安全的其他事項 118 第二節 美國對東北亞安全架構的影響 124 第三節 美中日三國權力互動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衝擊 130 第四節 小結 135 第七章 結論 137 參考文獻 143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修訂初版,2004年11月)。
    2.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市:三民,初版,2002年)。
    3. 丘宏達編著:《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臺北市:三民,第二版,1986年)。
    4.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啟英,初版,1996年)。
    5. 彭懷恩:《國際關係:Q&A》,(台北市:風雲論壇,第二版,1992年11月)。
    6. 王順文、林文斌、林延輝、林麗香、蔡育岱:《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縣:晶典文化事業,初版,2004年7月)。
    7. 林代昭:《戰後中日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1992年12月)。
    8. 張炳清、韓永學:《大賭局:冷戰後地緣政治格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三月)。
    9. 臧士俊:《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市:前衛,初版,1997年5月)。
    10. 楊永明:《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國際安全秩序規範與機制的建構與挑戰》,(臺北市:楊永明出版,初版,2003年)。
    11. 齊濤:《日本深層》,(台北市:三民,初版,1994年)。
    12. 熊沛彪:《近現代日本霸權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初版,2005年9月)。
    13. 樊勇明、談春蘭:《日本的大國夢》,(台北市:五南,初版,1993年)。
    14. 劉江永:《跨世紀的日本:政治、經濟、外交新趨勢》,(北京:時事出版社,初版,1995年7月)。
    15. 宋成有、李寒梅:《戰後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初版,1995年12月)。
    16. 俞寬賜:《南海諸島領土爭端之經緯與法理,兼論東海釣魚台列嶼之主權問題》,(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初版,2000年12月)。
    17. 鄭海麟:《從歷史與國際法看釣魚台主權歸屬》,(台北市:海峽學術,初版,2003年3月)。
    18. 林田富:《釣魚台列嶼主權歸屬之研究》,(台北市:五南,初版,1999年9月)。
    19. 林田富:《在論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台北市:五南,初版,2002年12月)。
    20. 馬英九:《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台北市:正中書局,初版,1986年1月)。
    21. 金介壽、吳行建:《日本滾出釣魚台》,(台北市:日臻,初版,1997年)。
    22.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著:《釣魚台列嶼問題資料彙編》,(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初版,第二版,1972年)。
    23. 蔡增家:《南韓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台北市:巨流,初版,2005年2月)。
    24.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臺北市:五南,初版,1998年)。
    25.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戰略》,(台北:生智出版社,初版,1999)。
    26. 周啟乾:《日俄關係簡史(1697-1917)》,(天津:天津人民初版社,初版,1985年11月)。
    2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第二版,2002年11月)。
    28.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北縣:滄海出版,修訂初版,2001年)。
    29. 謝淑媛主編:《廿一世紀亞太合作安全》,(臺北市: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初版,2004年2月)。
    30. 高金鈿、顧德新編:《國際戰略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初版,1995年12月)。
    31. 張平:《釣魚島風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初版,2000年1月)。
    32.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之實證研究》,(台北市:中日關係研究會,初版,1984年5月)。
    31.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2003年4月)。
    32. 楊勉:《國際政治中的中國外交》,(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初版,2005年6月)。
    33. 金熙德:《日美基軸與經濟外交:日本外交的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初版,1998年11月)。
    34. 李凡:《日蘇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2005年7月)
    35. 方連慶、劉金質、王炳元:《戰後國際關係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1999年9月)
    36. 馮紹雷、相藍欣:《俄羅斯與大國及周邊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5年4月)
    37. 姜毅:《重振大國雄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初版,2004年4月)
    38. 沈建、Kuchins, Andrew C.:《俄羅斯在崛起嗎?》,(北京:新華出版社,初版,2004年)
    39. 高連福:《東北亞國家對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2002年8月)。
    (二)翻譯專書
    1. Bodansky, Yossef.,新新聞編譯小組:《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Crisis in Korea),(臺北縣:新新聞文化,初版,1994年9月)。
    2. Curtis, Gerald L.,高一中、黃俊彥、葉采青:《美日關係的新觀點》(New Perspectives on U.S.-Japan Relations),(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2年3月)。
    3. Herrmann, Wilfried A.,張天虹、翟文中、沈明室:《亞洲的安全挑戰》(Asia’s Security Challenges),(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初版,2000年5月)。
    4. Inis. L. Claude, Jr.,張保民:《權力與國際關係》(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巿:幼獅文化,初版,1986年8月)。
    5. Kim, Duk-Ki.,吳奇達、張台航:《東北亞海軍戰略》(Naval Strategy in Northeast Asia: Geo-strategic Goals, Policies and Prospects),(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4年9月)。
    6. Masashi, Nishihara.,楊連仲、陳孝爕、張瑞帆、吳奇達:《美日關係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2年6月)。
    7. Morgenthau, Hans J.,張自學:《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臺北巿:幼獅,初版,1976年9月)。
    8. Nathan, Andrew J. ; Ross Robert S.,何大明:《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臺北市,麥田出版,初版,1998年)。
    9. Waltz, Kenneth N.,胡祖慶:《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臺北巿:麥格羅希爾,初版,1997年1月)。
    10. 林金莖,孫克蔭:《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臺北巿:中日關係研究會,初版。1987年10月)。
    11. 森山茂德,吳明上:《韓國現代政治》(Korean Politics),(臺北市:五南,初版2005年3月)。
    12. 中村勝範編著,鍾憲:《日美台協防內幕》,(臺北市:正文出版,初版,2000年2月)。
    13. 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編輯,黃朝茂、宋一之:《亞洲的安全保障1998-1999》,(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初版,1999年10月)。
    14. 岡崎久彥、中嶋嶺雄、渡邊利夫、小島朋之、江鈿謙介,林玉佩、周素芬:《2005美日中決勝台灣》(台北:台灣先智,初版,2001年10月)。
    15. Green, Michael J.; Cronin, Patrick M.,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The U.S.-Japan Alliance:Past, Present, and Future),(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1年7月)。
    16. Ellings, Richard J.; Friedberg, Aaron L.,余忠勇、吳福生、李育慈、黃俊彥:《2001-2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Strategic Asia 2001-02:Power and Purpose),(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初版,2002年7月)。
    17. Deutsch Karl W.,李其泰,《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巿:幼獅文化,初版第9印,1979年)。
    18. Couloumbis Theodore A.;Wolfe James H.,白希:《權力與正義》(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ower and Justice)(上海:華夏出版社,初版,1990年)。
    19. Robert L. Pfaltzgraff Jr.;Dougherty James E.,胡祖慶:《國際關係理論導讀》(Contending Thed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巿:五南出版社,初版,1993年)。
    (三)期刊
    1. 黃正文:〈釣魚台列嶼主權與歷史文獻〉,《文大日研學報》(台北),第二期(1997年12月),頁151-160。
    2. 廖彩雲:〈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之探討〉,《文大日研學報》(台北),第二期(1997年12月),頁135-150。
    3. 曹異美:〈論日本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席位〉,《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3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12-24。
    4. 王承宗:〈俄羅斯對近鄰國家的經濟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3卷第2期(1994年12月),頁48-60。
    5. 張延廷:〈釣魚台的主權爭執〉,《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7期(1995年7月),頁12-23。
    6. 畢英賢:〈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極可能扮演的角色〉,《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12期(1995年12月),頁24-33。
    7. 張隆義:〈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7期(1996年7月),頁1-15。
    8. 坪田敏孝:〈冷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的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0期(1996年10月),頁33-44。
    9. 林正義:〈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2期(1996年12月),頁1-18。
    10. 王承宗:〈俄羅斯國家觀念與本質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7期(1997年7月),頁1-24。
    11. 金榮勇:〈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與互動〉,《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9期(1997年9月),頁1-11。
    12. 王承宗:〈俄羅斯經濟概況與發展前景〉,《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2期(1998年2月),頁37-54。
    13. 蔡增家:〈美日安保條約的政經意涵與制度的調適〉,《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7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18。
    14. 張隆義:〈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16。
    15.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1-37。
    16.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1期(2000年2月),頁1-12。
    17. 王承宗:〈俄羅斯與日本關係:領土與和約問題之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9-38。
    18. 柯玉枝:〈當前日本對外援助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1-52。
    19. 楊永明:〈冷戰時期日本之防衛與安全保障政策:1945至1990〉,第41卷第5期《問題與研究》(台北),(2002年9月),頁13-40。
    20.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3期(2003年5月),頁57-78。
    21. 楊永明:〈九一一事件影響下日本之安全政策與亞太安全環境的變化〉,《國際事務季刊》(台北),第2期(2002年3月),頁58-81。
    22.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頁75-102。
    23. 劉德海:〈後冷戰時期中共的朝鮮半島政策與日本政策〉,《國際關係學報》(台北),第9期(1994年8月),頁117-138。
    24 張隆義:〈日本援外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台北),第14期(1999年12月),頁105-126。
    25. 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3期(2003年3月),頁89-92。
    26. 朱松柏:〈六邊會談與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9期(2003年9月),頁4-7。
    27. 嚴萬進:〈未來十年亞太地區潛在衝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12期(2004年12月),頁23-32。
    28. 連弘宜:〈俄國亞太政策的演進與前瞻:以東北亞安全及經濟合作為例〉,《政治學報》(台北),第34期(2002年12月),頁97-122。
    29. 陳文賢:〈後冷戰時代的美日關係與東北亞政局〉,《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5期(1994年4月),頁1-13。
    30.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台北),第9期(1998年6月),頁275-304。
    31. 徐瑞雯:〈普丁政府的亞太外交〉,《俄羅斯學報》(台北),第2期(2002年1月),頁143-163。
    32. 趙立枝:〈俄羅斯對外政策的調整趨勢及其東部經濟開發前瞻〉,《俄羅斯學報》(台北),第2期(2002年1月),頁311-331。
    33. 蔡東杰:〈全球化浪潮與東亞區域發展〉,《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1期(2002年8月),頁115-134。
    34. 蔡明彥:〈日美同盟之發展與抉擇:兼論台灣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台北),第4期(2003年10月),頁99-115。
    35.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台北),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36. 吳心伯:〈東北亞的抉擇: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8-25。
    37. 金重遠:〈從葉利欽到普京:淺析俄羅斯東北亞政策的微調〉,《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26-43。
    38. 沈中琦:〈日美關係變化和日本的東北亞的外交〉,《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70-89。
    39. 王冷一:〈謀求經濟與安全事務雙贏的韓國〉,《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218-242。
    40. 李春虎:〈冷戰後朝鮮東北亞外交戰略的變化及趨向〉,《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243-256。
    41. 余偉民:〈俄羅斯的國家定位及其東北亞政策〉,《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274-297。
    42. 張志楷:〈冷戰後日本的區域關係與國際化進程〉,《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298-319。
    43. 王少普:〈論日本的東北亞政策〉,《亞洲研究》(香港),第40期(2001年9月),頁320-331。
    44. 徐相文:〈從韓日領有權紛爭的歷史看獨島的現狀與對策〉,《亞洲研究》(香港),第45期(2002年12月),頁50-78。
    45. 孫惠俊、余鳳志:〈21世紀中國與俄羅斯、日本利益關係析論〉,《亞洲研究》(香港),第46期(2003年3月),頁81-101。
    46. 孫宜成:〈評議「日韓小島之爭」〉,《海軍學術月刊》(台北),第30卷第6期(1996年6月),頁91-95。
    47. 楊松平:〈日俄領土問題之研究〉,《日本學報》(台北),第11期(1991年5月),頁171-179。
    48. 董崇豪:〈日蘇有關「北方領土」爭執問題之探討〉,《日本學報》(台北),第11期(1991年5月),頁158-170。
    49.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2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1-21。
    50. 余莓莓:〈布希政府東亞戰略的框架與內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2005年9月),頁61-82。
    52. 李毓峰:〈從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看美中戰略競爭〉,《台灣國際研究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2005年9月),頁43-59。
    53. 周煦:〈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美國月刊》(台北市),第8卷第6期(1993年6月),頁15-26。
    54. 趙建民、何思慎:〈日本外交中有關中國或美國優先之爭論—兼論日、中、臺新安全架構〉,《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83-104。
    55.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台北),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9-55。
    56. 曉光:〈冷戰後日美安保體制的調整及其對亞太地區和中日關係的影響〉,《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4期(1999年秋季),頁69-90。
    57. 張雅君:〈中日關係的安全困境:國際體系與雙邊利益層面的分析〉,《遠景季刊》(台北),第6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39-184。
    58. 何思慎:〈『中國威脅論』與新世紀『中』日關係初探〉,《中國事務》(台北),第7期(2002年1月),頁35-52。
    59. 毛峰:〈中日韓石油儲備三國誌〉,《亞洲週刊》,(香港),12卷29期(2004年7月),頁16-17。
    60. 羅勝雄:〈美日中俄在中亞地區之石油競逐〉,《中共研究》(台北),第40卷第6期(2006年6月),頁92-106。
    61. 石莉涵:〈俄羅斯能源勢力興起、影響及應對〉,《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頁48-54。
    62.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關係戰略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6卷第2期(2004年3、4月),頁81-97。
    63. 廖小娟:〈中共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34-47。
    64. 胡慶山:〈北韓核武問題與東北亞情勢發展—日本與中共的戰略意圖〉,《國防雜誌》(台北),第19卷第5期(2004年5月),頁91-101。
    65. 胡敏遠:〈美國在北韓『六方會談』中的角色分析: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國防雜誌》(台北),第21卷第1期(2006年1月),頁30-40。
    66. 張廖年仲:〈中共與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3期(2004年3月),頁36-50。
    67. 楊鈞池:〈六邊會談及其對東北亞區域秩序之影響與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0期(2004年),頁223-247。
    68. 李俊融:〈中共對臺策略演變的影響因素〉,《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9期(2000年9月),頁67-78。
    69. 張臻軒:〈影響中共對台軍事決策之內部因素分析—以一九九五、九六年台海危機為例〉,《復興崗學報》(台北),第70期(2000年9月),頁175-195。
    70. 吳建民:〈中共的國家『新安全觀』對亞太區域秩序之影響〉,《空軍學術月刊》(台北),第578期(台北),頁20-35。
    71. 姚中原:〈歐盟擬解除中共武器禁運之探討—析論解禁對台海安全的衝擊與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96-102。
    72. 楊鈞池:〈美日同盟關係的演變—以美日安保條約為例〉,《復興崗學報》(台北),第84期(2005年),頁165-189。
    73. 劉冠効:〈轉變中的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反恐特別措施法』的探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1卷第5期(2002年9、10月),頁41-65。
    74. 胡台虎:〈日本通過『有事三法案』擴張兵力之省思〉,《空軍學術月刊》(台北),第562期,頁34-39。
    (四)研討會論文
    1. 何思慎:〈『日本對釣魚臺主權論述』述評〉,第二屆釣魚臺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市,2003年9月27日至28日。
    2. 宇佐美滋:〈尖閣列島問題〉,釣魚臺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台北市,1997年5月24日至25日。
    (五)學位論文
    1. 李庚嬉:《獨島主權爭議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 李毓萱:《釣魚台列嶼主權爭議之評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3. 王怡琪:《冷戰結束後的日俄關係:日本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Kaplan, Morton A. Variants on Six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st, 1969)
    2.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ic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st, 1996)
    3. Vasquez, John. The War Puzz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st, 1993).
    4. Zhao, Quansheng. Chinese Foreign Policy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1996)
    (二)期刊
    1. Acharya, Amitav. ‘‘Will Asia’s Past Be Its Future?,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8, No. 3 (Winter, 2003/04), pp. 149-164.
    2. Akaha, Tsueno. ‘‘Russia in Asia in 1994: An Emerging East Asian power, ’’ Asian Survey, Vol. 34, No. 6 (Jun., 1994), pp. 529-543.
    3. Blanchard, Jean-Marc F. “The U.S. Role in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over Diaoyu (Senkaku) Islands, 1945-1971,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1 (Mar., 2000), pp. 95-123.
    4. Brown, Eugene. “Japanese Security Polic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reat Perceptions and Strategic Options, ” Asian Survey, Vol. 34, No. 5 (May., 1994), pp. 430-446.
    5. Charney, Jonathan I. ‘‘Central East Asian Maritime Boundarie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89, No. 4 (Oct., 1995), pp. 724-749.
    6. Christensen, Thomas J. ‘‘China, the U.S.-Japan Alliance,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East Asia, ’’ Asian Survey, Vol. 23, No. 4 (Spring, 1999), pp. 49-80.
    7. Christoffersen, Gaye. “The Role of East Asia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 Asian Survey, Vol. 42, No. 3 (May-Jun., 2002), pp.369-396.
    8. Christopher, Warren. ‘‘America’s Leadership, America’s Opportunity, ’’ Foreign Policy, No. 98(Spring. 1995), pp. 6-27.
    9. Cossa, Ralph A. ; Khanna, Jane. “East Asia: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Regional Securit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2, Asia and the Pacific (Apr., 1997), pp. 219-234.
    10. Downs, Erica Strecker. ; Saunders, Phillip C. “Legi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 China and the Diaoyu Island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3 (Winter, 1998), pp. 114-146.
    11. DeVillafranca, Richard. ‘‘Japan and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Dispute: Past, Present, Future, ’’ Asian Survey, Vol. 33, No. 6, Japan: Redefining Its International Role (Jun., 1993), pp. 610-624.
    12. Deng, Yong. ‘‘Chinese Relations with Japan: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Regionalism, ’’ Pacific Affairs, Vol. 70, No. 3 (Autumn, 1997), pp. 373-391.
    13. Elleman, Bruce A. ; Nichols Michael R. ; Ouimet Matthew J. ‘‘A Historical Reevaluation of America’s Role in Kuril Islands Dispute, ’’ Pacific Affairs, Vol. 71, No. 4 (Winter, 1998), pp. 489-504.
    14. Forsberg, Tuomas. “Explain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From Power Politics to Normative Reason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3, No. 4 (Nov., 1996), pp. 433-449.
    15. Garrett, Banning. ; Glaser, Bonnie. “Chinese Apprehensions about Revitalization of the U.S.-Japan Alliance, ” Asian Survey, Vol. 37, No. 4 (Apr., 1997), pp. 383-402.
    16. Gurtov, Mel. ‘‘Common Security in North Korea: Quest for a New Paradigm in Inter-Korean Relations, ’’ Asian Survey, Vol. 42, No. 3 (May-jun., 2002), pp. 397-418.
    17. Heginbotham, Eric. ; Samuels, Richard J. “Mercantile Realism and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4 (Spring, 1998), pp. 171-203.
    18. Hagstrom, Linus. “Quiet Power: Japan’s China Policy in Regard to the Pinnacle Islands, ”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8, No. 2, (June, 2005), pp. 159-188.
    19. Judge, Clark S. ‘‘Hegemony of the Heart, ’’ Policy Review, No.111(Dec 2001/Jan 2002), pp. 3-13.
    20. Kang, David C. ‘‘Getting Asia Wrong: The Need for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4 (Spring, 2003), pp. 57-85.
    21. Kang, David C. ‘‘Hierarchy, Balancing, and Empirical Puzzles in Asia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8, No. 3 (Winter, 2003/04), pp. 165-180.
    22. Katzenstein, Peter J.; Okawara, Nobuo. “Japan, Asian-Pacific Security, and the Case for Analytical Eclecticism,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6, No. 3. (Winter, 2001-2002), pp.153-185.
    23. Kacowicz, Arie M. “The Problem of Peaceful Territorial Change,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8, No. 2 (Jun., 1994), pp. 219-254.
    24. Kimura, Hiroshi. “Gorbachev’s Japan Policy: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Issue, ” Asian Survey, Vol. 31, No. 9 (Sep., 1991), pp. 798-815.
    25. Kimura, Masato. ; Welch, David A. “Specifying Interests: Japan’s Claim to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and Its Implicational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2, No. 2 (Jun., 1998), pp. 213-243.
    26. Layne, Christopher. “From Preponderance to Offshore Balancing: America’s Future Grand Strateg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2, No. 1 (Summer, 1997), pp. 86-124.
    27. Lee, Lai To. “East Asian Assessments of China’s Security Polic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2, Asia and the Pacific (Apr., 1997), pp. 251-262.
    28. Mack, Andrew. ; O’Hare, Martin. “Moscow-Tokyo and the Northern Territories Dispute, ” Asian Survey, Vol. 30, No. 4 (Apr., 1990), pp. 380-394.
    29. Manosevitz, Jason U. “Japan and South Korea : Security Relations Reach Adolescence, ” Asian Survey, Vol. 43, No. 5 (Sep.–Oct., 2003), pp.801-825.
    30. Meyer, Peggy Falkenheim. “Moscow’s Relations with Tokyo: Domestic Obstacles to a Territorial Agreement, ” Asian Survey, Vol. 33, No. 10 (Oct., 1993), pp. 953-967.
    31. Meyer, Peggy Falkenheim. “Russia’s Post-Cold War Security Policy in Northeast Asia, ” Pacific Affairs, Vol. 67, No. 4 (Winter, 1994), pp. 495-512.
    32. Meyer, Peggy Falkenheim. “The Russian Far East’s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Northeast Asia: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Pacific Affairs, Vol. 72, No. 2 (Summer, 1999), pp. 209-224.
    33. Morris-Suzuki, Tessa. “Lines in the snow: Imagining the Russo-Japanese Frontier, ” Pacific Affairs, Vol. 72, No. 1 (Spring, 1999), pp. 57-77.
    34. Pollack, Jonathan D., ‘‘The Changing Political-Military Environment: China, ’’ Asian Survey, Vol. 33, No. 11 (Nov., 1993), pp.
    35. Segal, Gerald. “How Insecure is Pacific Asia?,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2, (Apr., 1997), pp. 235-249.
    36. Snyder Glenn H., ‘‘Mearsheimer’s World – Offensive Realism the Struggle for Securit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1 (Summer, 2002), pp. 149-173.
    37. Song, Young-sun. “Prospect for U.S.-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 ” Asian Survey, Vol. 35, No. 12 (Dec., 1995), pp. 1087-1101.
    38. Urayama, Kori J.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Japan, ” Asian Survey, Vol. 40, No. 4 (Jul.-Aug., 2000), pp. 599-621.
    39. Valencia, Mark J. “Asia, the Law of the Se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3, No. 2, (Apr., 1997), pp. 263-282.
    40. Vasquez, John. ; Henehan, Marie T.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War, 1896-1992, ”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38, No. 2 (Mar., 2001), pp. 123-138.
    41. Wang, Qingxin Ken. “Taiwan in Japan’s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 ” Pacific Affairs, Vol. 73, No. 3 (Autumn, 2000), pp. 353-373.
    42. Wu, Xinbo. “The Security Dimension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Warily Watching One Another, ” Asian Survey, Vol. 40, No. 2 (Mar., 2000), pp. 296-310.
    43. Yi, Kil J. ‘‘In Search of a panacea: Japan-Korea Rapprochement and American’s “Far Eastern Problems”, ’’ The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71, No. 4. (Nov., 2002), pp. 633-662.
    44. Yoshihide, Soeya. “Taiwan in Japan’s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5, Taiwan in the 20th Century. (May., 2001), pp. 130-146.
    45. Zacher, Mark W.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Norm: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e Use of Force,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5, No. 2 (Spring, 2001), pp. 215-250.

    三、網站資料
    1. 日本外務省:〈竹島問題〉,網址:http://www.mofa.go.jp/mofaj/area/takeshima/index.html(瀏覽日期:2007年4月18日)。
    2. 日本島根縣政府:〈About Takeshima〉,網址:http://www.pref.shimane.lg.jp/soumu/takesima_eng/take2.html (瀏覽日期:2007年4月18日)。
    3. 島根縣政府:〈竹島年表〉,網址:http://www.pref.shimane.jp/section/takesima/take6.html(瀏覽日期:2006年10月27日)。
    4. Wikipedia:〈Kuril Islands Dispute〉,網址:http://en.wikipedia.org/wiki/Kuril_Island_conflict(瀏覽日期:2007年4月18日)。
    5. Japan Times:“Coast guard blocks boat at Senkakus, ” May 11, 2004.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40511a5.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6. Japan Times:“ Anger builds over EEZ violations, ” July 22, 2004.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40722b2.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7. Japan Times:“ Mayor mulls visit to dispute island, ” March 13, 2005.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50313a8.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8. Japan Times:“ H.K. activeist boat turned back from Senkakus, ” October 28, 2006.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61028a2.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9. Japan Times:“ 'Takeshima Day,' rhetoric just Shimane affair, ” February 23, 2006.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60223a3.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10. Japan Times:“Survey near disputed isles tied to moves by S. Korea, ” April 25, 2006.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60425a8.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11. Japan Times:“ Tokyo, Seoul still split on EEZs, ” September 6, 2006. Website:http://search.japantimes.co.jp/cgi-bin/nn20060906b3.html (viewed on November 11, 2006).
    12.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北方四島問題日俄互不相讓,普亭訪日恐不歡而散〉,網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hotnews-3091.asp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12日)。
    13.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一)〉,網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director-24.asp(瀏覽日期:2006年8月4日)。
    14.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日本的「歷史問題」終究會踢到美國鐵板 ─ 中、韓宜勤做『美國工作』〉,網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pecial-30.asp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21日)。
    15.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東亞國家為何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反感 ─ 兼論日本右翼對高金素梅「違憲」勝訴的反撲〉,網址: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special-27.asp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21日)。
    16. 朝鮮日報:〈日駐韓大使主張獨島是日本領土〉,2005年2月23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2/23/20050223000023.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4號)。
    17. 朝鮮日報:〈安倍晉三:獨島問題要雙方冷靜應對〉,2005年3月23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3/23/20050323000023.html(瀏覽日期:2006年11月4號)。
    18. 朝鮮日報:〈日本政府抗議韓國在獨島設立投票站〉,2006年5月31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6/05/31/20060531000023.html(瀏覽日期:2006年11月4號)。
    19. 朝鮮日報:〈日本歷史教科書通過最終鑒定〉,2001年4月3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1/04/03/20010403000028.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2月24號)。
    朝鮮日報:〈南北韓一致對日本教科書的歪曲表示極大憤慨〉,2001年4月5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1/04/05/20010405000022.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2月24號)。
    20. 朝鮮日報:〈日本教科書歪曲歷史〉,2005年4月5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4/05/20050405000016.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2月24號)。
    21. 朝鮮日報:〈政府召見日本大使抗議日政府介入教科書歪曲歷史問題〉,2005年4月6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4/06/20050406000013.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2月24號)。
    22. 朝鮮日報:〈韓國各界舉行反日示威〉,2005年4月5日。網址: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5/04/05/20050405000024.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2月26號)。
    23. 維基百科:〈2005年中國反日示威活動〉,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2005%E5%B9%B4%E4%B8%AD%E5%9B%BD%E5%8F%8D%E6%97%A5%E7%A4%BA%E5%A8%81%E6%B4%BB%E5%8A%A8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19日)。
    BBC中文網:〈中國反日示威規模由北向南逐漸擴大〉,2005年04月10日,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420000/newsid_4429700/4429737.stm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19日)。
    24. 法新社:〈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中國南韓分向日大使抗議〉,2006年8月15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815/19/23n5.html (瀏覽日期:2006年11月21日)。
    25. 聯合新聞網:〈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內容說明〉,1999年7月9日,網址:http://issue.udn.com/FOCUSNEWS/TWOSTATES/indexa.htm (瀏覽日期:2007年2月15日)。
    26.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Website: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resultsCountry.asp?Country=156&SLevel=99&Selection=country&x=37&y=18(viewed on July 11, 2007).
    27.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s Database’’. Website:http://unstats.un.org/unsd/snaama/resultsCountry.asp?Country=392&SLevel=99&Selection=country&x=38&y=5 (viewed on July 11, 2007).
    28. SIPRI, ‘‘SIPR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Website:http://first.sipri.org/non_first/milex.php(viewed on July 11, 2007).

    下載圖示 校內:2008-08-09公開
    校外:2008-08-0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