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郁仁
Chen, Yu-Jen
論文名稱: 應用情感三層次探討熨斗產品之研究
The Study of Iron design based on 3-Level Emotional Design
指導教授: 馬敏元
Ma, Min-Y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熨斗產品構件感性工學情感設計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反思層次
外文關鍵詞: Iron, Product Components, Kansei Engineering, Emotional Design, Visceral Level, Behavioral Level, Reflective Level
相關次數: 點閱:166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小家電產業中,因應公司產品開發策略與客戶需求考量,時常進行單一產品部件修改和設計,設計師在過程中所提出的設計要素,是否能符合消費者需求與產品研發的效率,是值得探討的方向。本研究主要針對熨斗設計專家與企劃人員,對於熨斗品牌的產品構件,以Norman 情感設計三層次(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反思層次)進行比較相互關係與變化,並探討是否有差異性存在。
    首先以專家訪談與文獻資料整理,彙整出具代表性的熨斗產品構件與目標品牌;並以感性工學為研究方式,透過專家的訪談與討論,得到更客觀和完善的結論。
    研究成果如下:
    1. 噴水/爆炸按鍵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於色彩的搭配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於大面積與斜面的按鍵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方便按壓設計。
    2. 握把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於握把和後蓋所形成的一體性設計,行為層次關注角度往前頃斜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符合熨燙操作舒適設計。
    3. 溫度旋鈕/推鈕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於電子LCD顯示螢幕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於溫度控制的操作性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溫度控制的功能性設計。
    4. 入水口蓋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於透明材質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於寬大的入水口設計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加水便利性設計。
    5. 隔熱基座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於流線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於遠離電熱盤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防燙設計。
    6. 水箱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大面積比例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於表面材質處理設計,反思層次關注於水位的可視性設計。
    7. 後蓋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和握把所形成的一體性設計,行為層次關注垂直穩定性設計,反思層次關注安全性設計。
    8. 電源彎頭設計上,本能層次關注位置設計,行為層次關注手部操作的干擾設計,反思層次關注熨燙操作舒適設計。

    In the field of the small household appliances industry, the frequent modifications and re-designs to a certain product are necessary in accordance to both developing strategies and customer’s needs. During the designing process, the elements that the designers develop meeting with customer’s requirements & developing efficiency are certainly worthy exploring direc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iron design experts and marketing members on the iron components of product brand with three levels (Visceral Level、Behavioral Level、Reflective Level) of Norman's Emotional Design, comparing with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First, through interviews to the expert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representative of the entire issued by iron product components, and study of Kansei engineering, through expert’s viewpoints and discussion, to summary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pray / Burst button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color, Behavioral Level focus on large area and slope design, Reflective Level focus on convenient pressing.
    2. The Handle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Handle and Black cover combine with the integrating design. Behavioral Level focuses on the angle of comfort ironing operation. Reflective Level focuses on comfortable ironing.
    3. The Temperature swivel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Electronic temperature display LCD screen. Behavioral Level focuses on the controlling of temperature. Reflective Level focuses on functional temperature control.
    4. Cap of the water filling hole,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Transparent material, Behavioral Level focus on wide area cap of filling opening. Reflective Level focuses on the convenience of adding water.
    5. Type plate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Streamline design. Behavioral Level focuses on away from the Soleplate, Reflective Level focus on Anti-scald.
    6. Water tank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large area, Behavioral Level focus on superficial sense of reality, Reflective Level focus on water level of visibility.
    7. Black cover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Handle and Black cover combine together design, Behavioral Level focus on vertical stability, Reflective Level focus on security.
    8. Mains cord design, Visceral Level focus on location design, Behavioral Level focus on not interfering with handing operation, Reflective Level focus on comfortable ironing.

    論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謝 V 表索引 IX 圖索引 X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流程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2.1 感性工學 6 2.1.1 小結 10 2.2 情感設計 12 2.2.1 本能層次 12 2.2.2 行為層次 13 2.2.3 反思層次 15 2.2.4 小結 16 2.3 熨斗產品相關文獻與市場資料研究 17 2.3.1 熨斗的發展 17 2.3.2 熨斗的分類 18 2.3.3 熨斗的功能與特性 19 2.3.4 熨斗的品牌與市場 21 2.3.5 小結 22 2.4 產品解構 23 2.4.1 型態建構法 23 2.4.2 型態分析法 24 2.4.3 小結 25 2.5 訪談方法 26 2.5.1 結構式訪談 26 2.5.2 半結構式訪談 27 2.5.3 非結構式訪談 28 2.5.4 專家深度訪談法 28 2.5.5 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0 3.1 產品品牌和構件定義 32 3.2 熨斗實驗樣本 33 3.3 問卷設計 34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探討 36 4.1 具代表性熨斗產品構件 36 4.2熨斗實驗樣本 38 4.3 問卷樣本結構分析 41 4.4相同產品構件下之分析與探討 44 4.4.1 噴水/爆榨按鍵 45 4.4.2 握把 50 4.4.3 溫度旋鈕/推鈕 55 4.4.4 入水口蓋 60 4.4.5 隔熱基座 64 4.4.6 水箱 69 4.4.7 後蓋 74 4.4.8 電源彎頭 79 4.5 構件與三層次之關聯 84 4.5.1各層次中具有最高度認同的品牌構件 84 4.5.2相同產品構件之間的差異是否有顯著性存在 87 4.5.3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0 5.1 研究結論 90 5.1.1 問卷樣本結構 90 5.1.2 結論 91 5.2 後續研究與建議 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1:研究問卷 97 表索引 表2.1 情感設計三層次關注於產品設計的要素 16 表2.2 產品分類表 18 表4.1 噴水爆炸按鍵平均數 45 表4.2 噴水爆炸按鍵 Post Hoc 檢定 47 表4.3 噴水/爆炸按鍵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48 表4.4 握把平均數 50 表4.5 握把 Post Hoc 檢定 52 表4.6 握把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53 表4.7 溫度旋鈕/推鈕平均數 55 表4.8 溫度旋鈕/推鈕 Post Hoc 檢定 57 表4.9 溫度旋鈕/推鈕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58 表4.10 入水口蓋平均數 60 表4.11 入水口蓋 Post Hoc 檢定 62 表4.12 入水口蓋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63 表4.13 隔熱基座平均數 64 表4.14 隔熱基座 Post Hoc 檢定 66 表4.15 隔熱基座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67 表4.16 水箱平均數 69 表4.17 水箱 Post Hoc 檢定 71 表4.18 水箱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72 表4.19 後蓋平均數 74 表4.20 後蓋 Post Hoc 檢定 76 表4.21 後蓋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77 表4.22 電源彎頭平均數 79 表4.23 電源彎頭 Post Hoc 檢定 81 表4.24 電源彎頭Post Hoc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82 表4.25 具有最高度認同的品牌構件 85 表4.26 影響最高度認同的品牌構件之要素 86 表4.27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達到顯著差異品牌 87 表4.28 影響顯著差異產品構件之要素 88 表4.29 熨斗產品構件與情感設計三層次之關係 89 表5.1 熨斗產品構件與情感設計三層次之關係 92 圖索引 圖1.1 研究架構圖 4 圖2.1 熨斗功能示意圖 19 圖2.2 熨斗市場代表品牌 21 圖3.1 研究步驟 31 圖4.1 熨斗具代表性的產品構件 37 圖4.2  PHILIPS 具代表性樣機 39 圖4.3  T-fal 具代表性樣機 39 圖4.4  Hamilton Beach 具代表性樣機 40 圖4.5  Black & Decker 具代表性樣機 40 圖4.6 性別分布 41 圖4.7 年齡分布 42 圖4.8 學歷分布 42 圖4.9 職業分布 43 圖4.10 工作資歷 43 圖4.11 噴水爆炸按鍵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46 圖4.12 握把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51 圖4.13 溫度旋鈕/推鈕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56 圖4.14 入水口蓋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61 圖4.15 隔熱基座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65 圖4.16 水箱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70 圖4.17 後蓋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75 圖4.18 電源彎頭平均數變化比較圖 80

    中文部分
    1.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邏輯。台北:全華出版。
    2. 王郁閔,2009,設計師與消費者對造形意象之認知差異-以A 公司智慧型手機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3. 李再長,1988,認知型態、創造性思考與設計表現之關係,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4. 李青蓉等編著,(1998),人機介面設計,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5. 呂皇澄,2009,產品識別之設計策略研究-以交趾陶工藝產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汪宗慶,2005,產品識別造形文法規則的推導與應用─以NOKIA行動電話造形演化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周君瑞,2001,複合感性形容詞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 周君瑞、陳國祥,2000,“流線型風格產品之形態建構方法研究",<第五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9. 長町三生,1992,快適科學(日文),海文堂,日本東京出版。
    10. 林崇宏,(1995),公式化造形法則理論應用於產品造形設計之探討,工業設計,第24卷第4期,p.16-26。
    11. 林建全,2006,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誘目特徵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2005, Vol.3, No.2 122。
    13. 洪忠聖,2005,以整合行銷傳播打造感性品牌—SAVRIN 汽車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14. 胡幼慧、姚美華(1997)。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15. 唐納‧諾曼 Donald A. Norman,2008,情感設計Motional Design,田園城市文化。
    16. 唐納‧諾曼 Donald A. Norman,2000,設計心理學,遠流出版公司。
    17. 馬敏元(2010),淺談日本新產品開發之感「心」技術,工業材料雜誌,280期,pp160-172。
    18. 郭俊男,2009,產品識別與品牌權益之研究-以蘋果公司(Apple Inc.)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19. 許調明,2006,應用逆向工程與模糊理論於參數化產品造形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20. 陳沛欣,2009,巨型動力遊艇形態特徵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論文。
    21. 陳怡貞,2002,消費者採用行為與意象感受程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數位相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曾勝鴻,2010,電腦機殼的產品定位與消費者喜好度之關係,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24.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台北:亞太圖書。
    25. 鄧怡莘,2003,複合式感性工學應用於產品開發之整合性研究子計畫四:整合聽覺感性訴求的產品開發模式(I)。
    26. 魅力工學研究部會編,1992,魅力工學,海文堂。

    外文部分
    1. Creusen, Maria Elisabeth Hubertina(1998),Product appearance and consumer choice,The Netherlands:ph.D. Dissertation, Technische Universieit Delft。
    2. Jones, A. (2003). Changes in practice at the nurse-doctor inter¬face. Using focus groups to explore the perceptions of first level nurses working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2(1), 124-131.
    3. Krippendorff, Klaus & Butter, Reinhart (1984). Product Semantics: 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 Innovation, 3, 9-39.
    4. Kumar, R. (2000),Research method: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譯)。台北市:富學文化。
    5.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alysis (2th ed.).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6. Norman, D. A. (2004). Emotional design: Why we love (or hate) everyday things.New York: Basic Books.
    7. Norman, D. A., & Ortony, A. (2006). Designers and users: Two perspectives on emotion and design. In S. Bagnara & G. Crampton-Smith (Eds.),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interaction design (pp.91-103).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trieved March 11, 2007
    8. Nishida, (1998) M. Nishida and Y. Ariki. “Real Time Speaker IndexingBased on Subspace Method – Application to TV News Articles and Debate”.In Proc. of ICSLP, 1998
    9. Strauss A. & Corbin J. (1990) 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1-13公開
    校外:2017-01-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