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楚瑜
Wang, Chu-Yu
論文名稱: 時空的折疊:論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之影像與哲思
Folding of Time and Space: On the Images and Philosophies of the Science Fiction Movie "Interstellar" of Christopher Nolan
指導教授: 孫松榮
Sing, Song-Yong
共同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克里斯多福・諾蘭星際效應科幻電影作者論時空觀
外文關鍵詞: Christopher Nolan, Interstellar, Science Fiction Film, author theory, space-time concept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因創作獨立電影而聞名,此後執導多部高成本大規模電影。諾蘭既是導演,又是編劇、電影製片人,常在一部電影中擔任多個職位,因此,他是當代最成功的好萊塢電影作者之一。諾蘭的創作從始至終都以縝密複雜的敘事手法和奇思妙想的視聽語言相輔相成。2014年《星際效應》上映,影片以太空探索的背景做出對人類末日命運的思考,呈現出無與倫比的電影語言藝術張力,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等重大獎項。
    本論文探討諾蘭電影中的作者策略,及其科幻電影中所具有的電影作者特質。以《星際效應》作為研究文本,探究諾蘭電影的時空敘事邏輯、因果關係的敘事方法,具體分析諾蘭為了體現多重時空而使用的蒙太奇手法。最後,探析《星際效應》中多重時空的哲思,諾蘭根據相對論時空觀極盡真實地呈現宇觀空間,並結合荷蘭版畫藝術家艾雪的〈瀑布〉建構想像中的多維度空間。《星際效應》是一部運用命定悖論的時空穿越電影,諾蘭對高維時空因果律的想像,使故事形成互為因果的閉環,讓影片中的時空穿越情節不落窠臼。末日的背景顯露出人性潛藏的焦慮情感。根據存在主義理論分析,焦慮會反映在自我存在受到威脅的時候。本論文通過電影理論、哲學的角度解讀諾蘭的電影。《星際效應》刻畫了生命的困境,挖掘出人性的高尚與弱點。

    British 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is famous for his independent films, and has directed many high-cost films with large scale since then. Nolan is not only a director, but also a screenwriter and filmmaker. Besides, he often holds many positions in a movie. Therefore, Nolan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filmmakers in Hollywood currently. Nolan's film cre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eticulous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imaginative audio-visual language all the way. In 2014, Interstellar was released and the film explored the impermanence and doomsday of life based on the space background, showing unparalleled artistic charm of film language, and won such awards as the 87th Academy Awards for Best Visual Effect, Saturn award for Best Science Fiction Film and so on.
    The author's strategy in Nolan's films and the author's characteristics in science fiction film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aking Interstellar as the research text, Nolan's narrative logic of time and space, the narrative method of causality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montage technique Nolan used to reflect multiple time and space is also involved in this paper. At last, the philosophy of multiple time and space in Interstellar is also studied. Nolan presents the space of cosmology as real as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istic time and space, and constructs 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imagination by combining the inspiration of Waterfall of Dutch print artist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Interstellar is a time and space crossing movie, which uses the predestination paradox. The imagination of the high-dimensional law of time and space causes the story to form a closed loop of mutual cause and effect, making the time and space crossing plot in the movie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omsday reveals the anxiety which are hidden in human nature. For existentialism, the anxiety will be reflected when the self-existence is threatened. In response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paper, Nolan's films are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lm theory and philosophy. Nolan's films show the dilemma of life and explore the nobility and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2 (二)研究目的 4 二、研究範圍與對象 5 三、文獻回顧 6 (一)科幻電影的時空觀研究 6 (二)諾蘭的作者電影研究 9 (三)《星際效應》的影像與哲思 15 四、研究方法 20 (一)文本分析法 20 (二)文獻分析法 20 (三)時空觀哲思 20 第一章 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視域下的克里斯多福・諾蘭 22 第一節 諾蘭與電影作者論:一個電影作者的誕生 23 一、歐洲與美國的電影作者論 23 二、美國作者電影對於諾蘭的影響 26 第二節 諾蘭與電影類型論:黑色與科幻類型探究 29 一、類型電影的價值與演變 29 二、諾蘭的好萊塢類型電影 31 第三節 諾蘭科幻電影類型的個人化特色 38 一、類型主題:多種類型的交融 39 二、角色關係:難解的人性困局 40 三、時空轉換:物件細節的運用 42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二章 《星際效應》虛實交織的時空影像 49 第一節《星際效應》的宇宙時空 49 一、時空的基本概念 49 二、科幻電影的互文性 54 第二節 多重時空的敘事策略 57 一、故事時空與因果邏輯 57 二、人物內在的情感層次 63 第三節 時空折疊的影像呈現 65 一、多重時空蒙太奇手法 65 二、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法 70 第四節 小結 78 第三章 《星際效應》多重時空的哲學思辨 80 第一節 遊走在科學與幻想間 80 一、科學性:宇觀空間 80 二、幻想性:跨越維度 81 第二節 時間在不同維度的展開 84 一、高維時空的因果律 84 二、超立方體:此在的時間 86 第三節 末日時空下的焦慮 89 第四節 小結 93 結論 94 引用文獻 97 附錄 104

    一、中文書目
    (一)中文譯著
    貝拉・巴拉茲(Béla Balázs)著,何力譯。《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
    Aumont, Jacques & Marie, Michel著,吳珮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遠流,1996年。
    Thomas Schatz著,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臺北:遠流,1999年。
    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Hollows, Joanne & Jancovich, Mark編,張雅萍譯。《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著,許明賢、吳忠超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台北:藝文,2002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反對闡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3年。
    King, Geoff & Krzywinska, Tanya著;魏玓譯。《科幻電影奇航》。臺北:書林,2003年。
    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ewell)、克莉絲汀・湯普森(Kristin Thompson)著,彭吉象等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2004年。
    喬治・弗蘭克爾(George Frankl),褚振飛譯。《文明:烏托邦與悲劇--潛意識的社會史(二)》。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6年。
    大衛・鮑德威爾(David Bordwell)、克莉絲汀・湯普遜(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八版)。臺北:麥格羅希爾,2008年。
    吉爾・內爾姆斯(Jill Nelmes)著,李小剛譯。《電影研究導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
    蘇珊・海沃德(Susan Hayward)著,鄒贊譯。《電影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Stam, Robert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2015年。
    基普・索恩(Kip Thorne)著,蔡承志譯。《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凱斯・M.約翰斯頓(Keithm M. Johnston)著,夏彤譯。《科幻電影導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
    蓋伊・哈雷(Guy Haley)主編,王佳音譯。《科幻編年史:銀河系偉大科幻作品視覺寶典》。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年。

    (二)中文專書
    屍佼,汪繼培輯。《屍子》。北京:中華,1991年。
    彭吉象。《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金天逸。《電影藝術的科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楊祖陶、鄧小芒。《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志林。《因果觀念與休謨問題》。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登富。《銀幕世界的空間造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
    游飛、蔡衛。《世界電影理論思潮》。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
    郝建。《影視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劉立行。《影視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南野。《影像的哲學:西方影視美學理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周清平。《中西視界融合中的電影審美時空》。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傅松雪。《時間美學導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遠嬰。《電影理論讀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年。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2014年。
    江曉原。《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
    二、英文書目
    Conard, Mark T. The Philosophy of Neo-Noir. Lexingtong: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7.
    Furby, Jacqueline, Joy, Stuart. The Cinema of Christopher Nolan: Imagining the Impossibl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Mottram, James. The Making of Memento. London: Faber & Faber Publishers, 2002.
    McGowan, Toddy. The Fictional Christopher Nola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2012.
    Schneider, Susan. Science Fiction and Philosophy: From Time Travel to Superintelligence 2nd Edition.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Press, 2016.
    Vaz, Mark Cotta. Interstellar: Beyond time and space. Philadelphia: Running Press, 2014.
    三、學位論文
    方芳。〈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不確定性〉。南京師範大學影視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賈倩。〈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導演藝術研究〉。重慶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2年。
    徐國梁。〈迷宮之謎--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敘事方法研究〉。(南京大學電影學,碩士論文,2012年。
    戚文齡。〈試論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敘事中的悲劇性〉。華東師範大學電影學,碩士論文,2013年。
    馬瀟。〈光影塑現下的迷蹤夢影--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研究〉。曲阜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冠婷。〈返回創世之初 穿越想像之境:從《露西》回溯科幻電影史〉。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v27r7。
    鄭丹。〈論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藝術性與商業性〉。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論文,2016年。
    王傳領。〈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文化研究〉。山東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7年。
    韓旭。〈好萊塢商業體制下的電影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7年。
    羅迪丹。〈徘徊在類型與個性之間--克里斯托弗・諾蘭敘事風格研究〉。雲南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7年。
    關碩。〈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藝術研究〉。河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7年。
    林宜瑭。〈電影中神話思維-「時空穿越」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6j48y。
    黃敏。〈西方科幻小說中的時空烏托邦思想〉。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9年。
    唐雲。〈論休謨的因果思想〉。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邏輯學,碩士論文,2019年。
    四、中文期刊
    戴文賽。〈宇觀的物質過程〉。《哲學研究》。第4期,(1962年)。頁34-38。
    馬名駒。〈宇觀概念的認識論意義〉。《國內哲學動態》。第3期,(1984年)。頁18-20。
    李敬革、王玉梅。〈拉普拉斯決定論的成因及其歷史地位〉。《自然辯證法研究》。第9期,(1994年)。頁24-30。
    宮林。〈曲徑通幽--電影空間造型三論〉。《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31-35。
    馬芳屏。〈第三個視域看電影--一系列「時間主題」科幻電影的文化研究〉。《電影評介》。第2期,(2008年)。頁6-7。
    吳迎君。〈電影時空雙重敘述探析〉。《符號與傳媒》。第1期,(2012年)。頁79-109。
    張淨雨。〈克里斯托弗・諾蘭:結構謎題的電影大師〉。《當代電影》。第3期,(2013年)。頁73-78。
    曲寧。〈論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混沌哲學〉。《電影文學》。第22期,(2013
    年)。頁16-17。
    石嵩。〈《星際穿越》:科幻電影的生態關懷〉。《電影新作》。第2期,(2015年)。頁83-85、116。
    伊恩・斯塔薩克維奇(Iain Stasukevich)著,梁麗華譯。〈宇宙的奧德賽--《星際穿越》的攝影創作〉。《電影藝術》。第1期,(2015年)。頁129-134。
    路春豔。〈浩翰太空中的瑰麗旅程--太空科幻電影的發展軌跡〉。《當代電影》。第6期,(2015年)。頁37-43。
    王小溪、郝紅尉。〈存在即選擇--影片《星際穿越》基於存在主義的分析〉。《齊魯藝苑》。第4期,(2016年)。頁109-113。
    沈玉嬌、孫化顯。〈論當代虛擬空間類型科幻電影的主體性建構〉。《當代電影》。第12期,(2018年)。頁138-141。
    楊晨。〈從黑色電影到謎題電影:好萊塢對複雜敘事的吸收〉。《當代電影》。第4期,(2018年)。頁26-30。
    趙沂凡。〈淺析黑色電影概念的由來〉。《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9年)。頁116-120。
    郭冰蕾。〈時空旅行題材科幻電影中的時間敘事〉。《當代電影》。第3期,(2019年)。頁38-43。
    五、英文期刊
    Ekinci,Barış Tolga. "The use of digital effects in science-fiction cinema and Interstellar (2014) Movie." Online Journal of Art and Design volume 3, issue 3 , (2015). pp.64-78.
    Figueiredo, Carlos Almeida, and Inês Farmhouse Coimbra. "Alternative Realities in Interstellar Storytelling: Viewer Cognitive Reading and Screen Depiction."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Computing Advances in Ergonomics in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AHFE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rgonomics in Design. (2018). pp.106-115.
    Sands, Justin. "Technical filmmaking and scientific narratives: Has science overtaken fiction in recent science fiction? An analysis of Gravity, Interstellar, and The Martian."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7, (2018). pp.53-65.

    六、網路資料
    https://www.imdb.com/chart/top(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4日)
    http://tech.sina.com.cn/d/2010-11-23/10184897322.shtml(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7日)
    https://qz.com/quartzy/1172936/dunkirk-director-christopher-nolan-says-children-should-watch-2001-a- space- odyssey/(檢索日期:2019年10月14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BD%E5%AE%9A%E6%82%96%E8%AB%96 (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5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5%95%E5%B0%8D%E6%99%82%E7%A9%BA(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5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6%AD%E5%BA%A6(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5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5%E5%8A%9B%E9%80%8F%E9%95%9C
    (檢索日期:2019年12月4日)
    https://www.thedailybeast.com/christopher-nolan-uncut-on-interstellar-ben-afflecks-batman-and-the-future-of-mankind?ref=scroll(檢索日期:2019年12月10日)
    https://www.imdb.com/name/nm0634240/(檢索日期:2019年12月22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99%BD%E6%B4%9E (檢索日期:2019年12月22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urphy%27s_law (檢索日期:2019年12月22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