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彥樺
Chan, Yin-Wa
論文名稱: 跨領域PBL課程對國小生的創意思考能力之影響
Interdisciplinary PBL Curriculum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郭旭展
Kuo, Hsu-Ch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創意思考能力跨領域課程專題導向學習(PBL)PISA 2022
外文關鍵詞: Creative think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PISA 2022
相關次數: 點閱:53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今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變得日益重要,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將其置於教學的首要位置。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參加跨領域課程和專題式學習(PBL)實施課程後,對其創意思考能力的影響。
    研究採用了基於PISA 2022創意思考框架的測試作為主要評估工具,分析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參與者包括台南市的48名六年級小學生,分為兩個班級,其中一個班級參加PBL跨學科課程,另一個班級不參加,它們分別是實驗組(N=26)和控制組(N=22)。該研究採用了前後試準實驗設計,實驗教學持續了18周。採用混合方法,系統地收集和分析了量化和質性數據及資料。對於量化的數據分析,通過前後測測量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對於質性資料研究,從實驗組隨機選擇了8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問題皆為開放式問題。本研究使用了三種統計方法分析結果,包括成對樣本 t 檢定、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共變數分析(ANCOVA)。最終結果如下:
    一、 跨領域專題導向課程的確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意思考能力。而在創意思考能力中的科學創意思考能力有所提升,以及創意思考能力中的社會創意思考能力有所提升。可見,國小生在通過跨領域專題導向課程後可以提出更多有創意的想法,提供更多較有原創性、改良性及多樣性的思考,能夠提供原創性高的答案,可以更加瞭解他人的思想以及可以對他人的想法作出改善。結果與2022PISA所提出的面向吻合。
    二、 參與跨領域專題導向學習後,學生的社會創意思考能力較科學創意思考能力的提升較為明顯。本研究認為原因是與此專題導向課程的主題有關,本次課程主題與社會議題相關,因此學生對於社會創意思考能力的提升較為明顯。
    三、 學生對於跨領域專題導向課程皆抱持著正向反饋,在自我評價上也認為自己的創意思考能力因為課程的原因而有所上升。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在通過實作與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後自身的創意思考能力變的更佳,同時也對社會議題有更多連結,甚至可以學習到課本沒辦法接觸到的科技及科學知識。

    Promot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wadays and many countries already started to put it in the first place of teaching. This study wanted to find out the impact on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after hav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implemented course. The study used a test based on the PISA 2022 framework for creative thinking as the main assessment tool to analyz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a total of 48 grade 6 elementary students in Tainan. They were assigned as two classes, which one class is the one that will jo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PBL course, and the other one will not, they 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26) and the control group (N=22) respectively. The study used a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lasted for 18 weeks. A mixed-method is used that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quantitative study,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were measured by the test. Fo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8 studen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randomly chose to have an interview with open-ended questions. Three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 which included paired sample t-test,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ANCOVA).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terdisciplinary PBL courses are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enhancing most of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ies. They provide education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第一章 緒論 1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PBL專題式學習法 22 第二節 跨領域課程 31 第三節 創造力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7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9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9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0 第一節 跨領域PBL教學實施後創意思考能力提升之成效 60 第二節 實驗組課程回饋訪談內容分析 74 第三節 研究結果討論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2 第二節 研究限制 84 第三節 相關建議 85 參考文獻 87 附錄一: 92

    中文部分:
    吳佳玲,張俊彥 (2002)。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20(2),135-156。
    李崗,楊琇惠 (2014)。國小國語文領域課程統整類型之分析。課程與教學 16(4),113-144。
    周淑卿,王鬱雯 (2019)。 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台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 教育學報 47(2) ,41-59。
    金燕徽,餘益兵(2016)。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對社會適應的影響:對人格五因素的超越。 中國特殊教育 12。
    張俊彥(2002)。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0(2) ,135-156。
    梁進龍 (2021)。跨領域課程學習表現分析-以萬能科技大學為例。萬能學報 43,(30-42) 。
    陳佩英 (2018) 。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工作坊之構思與實踐。課程研究 13(2) ,21-42。
    陳柏霖 (2016) 。科學問題發現與教學實務關係之探討。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 30(2) ,1-19。
    謝亞恆 (2021) 。族群、家庭經濟、閱讀環境與認知能力對幼兒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29(1),1-23。
    柯星羽 (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在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琡惠 (2007)。問題本位學習之設計與實施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18,91-114。
    謝淑敏 (2022)。運用PBL 於輔導活動教材教法課程之教學實踐與成效評估研究。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3),189-219。
    祝勤捷 (2020)。設計食農課程培養國小學生STEAM素養:以「香草餅乾」為例。教師天地214,1-12。
    陳玉婷,鄭孟斐 (2022) 原住民族文化融入幼兒STEAM 教學設計之探究。台灣教育研究期刊3(4),157-175。
    溫明麗 (2022)。激發自主思維和創造力之方:兼論素養導向教學。台灣教育研究期刊 3(4),23-36。
    孫志誠,嚴貞 (2003)。創造力評量的內涵與方法初探。設計研究(3),184-193。https://doi.org/10.30178/SJYJ.200307.0017。
    陳木金,許瑋珊 (2012)。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師天地181,4-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 (2022)。PISA 2022創意思考評量架構。https://www.oecd.org/pisa/publications/PISA-2021-creative-thinking-framework.pdf
    侯世強 (2019)。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修訂版信效度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蘇于倫 (2021)。探討跨領域PBL學習對國中生創意思考之影響:以PISA架構之創意思考評量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啟仲 (2021)。全職父親參與育兒與兒童成長暨創造力之自我敘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陳聖其(2021)。一次掌握施行PBL的七大黃金重要準則。Caves Connect 敦煌英語教學資源互動平臺。https://reurl.cc/DZoqxN
    吳世偉 (2022)。以PISA創意思考評量架構發展社會與科學創意思考測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蘇亮甄(2022)。人格特質與負面情緒對大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翁慈蓮(2018)。創造力教學融入高中公民科選修課程對學生公民科學科成效、創造力、創意自我效能、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以「e起拍出苗栗魂」及「公民遊意識」創造力教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佩芸(2019)。台灣、香港、新加坡創造力教育政策實踐與研究發展之比較分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方楚涵(2022)。跨域專題導向課程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培華,鄭夙芬,曾清標(2018)。這是個「問題」嗎?問題導向學習之行動研究。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2(2),91-125。
    洪榮昭(2020)。創造力與STEAM教育之重要性。中等教育71(1),6-9。
    楊怡雯(2021)。國中學生學科學習興趣與創造力之關係研究。創造學刊12(1),1-24。
    張芳全(2022)。大學的跨領域學習之概念及其可能的做法。學校行政雙月刊 139,1-35。
    張媛甯(2021)。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於跨領域學習課程之教學實踐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44,1-28。https://doi.org/10.7038/JETP.202112_(44).0001
    宋玉英,高振耀(2018)。理工科女性如何提升創造力之探究。創造學刊9(1),43-58。
    賴允涵(2011)。以共同螢幕群組軟體支援跨領域合作學習。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位元論文。
    劉秋玲(2022)。師培生的跨領域學習-以原住民族議題融入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4),66-71。
    陳奕璿(2018)。「跨領域學習」在數位設計課程之教學實踐。三聯技術,1-7。
    周淑卿,王鬱雯(2019)。從課程統整到跨領域課程:台灣二十年的論述與問題。教育學報47 (2),41–59。
    楊健貴,黃永全,章耀勳(2019)。跨領域創新教學以專題導向學習之學習成效探討。Journal of Informatics & Electronics 8(1),41-50。
    林冠宇(2019)。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淺談跨領域學習。清華教育99,1-6。
    賴志峰(2006)。創造思考的心理技巧在創意產生之應用-以概念組合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 (1),143-155。
    鄭瑞鴻,劉玄堂(2021)。整合PBL及STEAM方法進行機器人教具開發及教學實務研究。大學教學實務與研究學刊7(1),1-48。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

    英文部分:
    Domínguez, A. P. et al. (2022). PBL strategy for Learning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IEEE Glob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ference, 1316-1321. https://doi.org/10.1109/EDUCON52537.2022.9766529
    Kuo, C. H. et al. (2022). The Impact of Design Thinking PBL Robot Course on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65(2), 124-131.
    Ling, H. Z. et al. (2022).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Discip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5(9), 477-484. https://doi.org/10.6918/IJOSSER.202209_5(9).0067
    Hu, X. Y., Wei, Y. Y., & Wang, H. Y. (202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EAM Education for Youth and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5(9), 683-703.
    Hsiao, S. H. (2022). An Assess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Creativity, and Hands-On Performance Using PBL via 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 to Achieve STEAM. Sustainability 2022, 14(5582), 1-19. https://doi.org/10.3390/su14095582
    Chang, C. Y. et al. (2023).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Design Thinking-Based STEAM PBL on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66(6),673-681.

    下載圖示 校內:2025-08-01公開
    校外:2025-08-0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