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杜祐寧 Tu, Yu-Ning |
|---|---|
| 論文名稱: |
從屯堡到邊墻-明代北邊防務研究 From Tun-Bao To Great Wall:The Study of North Defense in Ming China |
| 指導教授: |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9 |
| 中文關鍵詞: | 屯堡 、邊墻 、土木堡之變 、邊防 |
| 外文關鍵詞: | Great Wall, the Crisis of Tumubao, Tun-Bao, Border defens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0 下載:2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明朝從洪武朝以來,邊防就一直是相當重要的國家建設。在土木堡之變以前,明朝君主採取主動征討的方式,換取明朝與蒙古之間的和平。同時也從洪武朝時的都司與藩王的分區防衛,轉變成永樂朝以邊鎮和屯堡為主,而形成的”點”的防衛。屯堡是屯田與防禦結合的邊防建設,因此從永樂帝以後,便以屯堡為最基本邊防單位,建構明代邊防制度。
到正統朝,英宗仍沿用祖宗傳下來的屯堡制度,也繼承了以主動征討的方式,換取和平的對外意識,然而在正統十四年,這樣做的結果卻是皇帝被俘,朝廷陷入政治、國家、軍事等受到嚴重威脅的時期。
在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不敢再主動征討,對外意識轉為消極,但是邊防意識卻隨之提升,也使得此時以後的邊防制度逐步完整化。在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後,成化十年開始”邊墻”的時代。以此為開端,明代逐漸轉為以邊墻為基礎,發展邊防制度。屯堡本身性質的轉化、邊墻防守措施的改變,均為明代邊防意識轉變的表現。
Border defense had always been one important nation infrastructur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During the early years, the Ming state used its superior military power to keep the Mongol tribes out of its frontie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Hong Wu(洪武), Ming’s national defense relied on Dusi(都司)and Seignior(藩王)’s district defense. Emperor Yong Le(永樂) changed the strategy of defense to “ the spot” defense—which means the building of border towns and Tun-Baos(屯堡). A Tun-Bao was a combination of station farm(屯田)and fortification. After Emperor Yong Le, Tun-Bao system became the basic unit of Ming’s border defense.
Emperor Zheng Tong(正統)continued to use the Tun-Bao system and inherited the idea of aggressive defense. However in the Crisis of Tumubao(土木堡之變), Zheng Tong was captured by the Mongols, which led to an episode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risis for the Ming government. After the defeat in the Crisis of Tumubao, the Ming state lost courage to campaign against the Mongols. While its foreign consciousness turned passive, its awareness of border defense elevated, thus Ming’s border defense system had also been gradually completed. After decades of trying out, a new period of ”Great Wall” had started from 1474. Since then, the Ming state progressively used the “Great wall” as the foundation of its border defense system. Changing of the Tun-Bao system and “Great Wall” defense system both represen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ng’s border defense consciousness.
一.史料
1. 于謙,《忠肅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
2. 王士性,《廣志繹》,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出版,1981。
3.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臺北:台灣學生,1965。
4. 王瓊,《北虜事跡》,明嘉靖吳郡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31,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5. 朱純監修,《明熹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6. 宋濂,《洪武聖政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
7. 李東陽等,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1976。
8. 李賢,《天順日錄》,收錄在宋元明善本叢書十種之平裝本第6冊《紀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1969。
9.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錄於中國野史集成編輯委員會、四川大學圖書館編,《中國野史集成》第38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10. 胡汝礪,《寧夏新志》,弘治年間明抄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八冊,臺北市:成文,1968。
11. 茅元儀,《武備志》,臺北:華世,1994。
12. 夏原吉監修,《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13. 夏燮,《明通鑑》,臺北:世界書局,1962。
14. 孫世芳修,欒尚約輯,《宣府鎮志》,第十九冊,明嘉靖四十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1970。
15. 孫繼宗監修,《明英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16. 徐日久,《五邊典則》,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第25、2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
17. 徐光祚監修,《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18. 徐孚遠、陳子龍、宋徵璧等編《皇明經世文編》,臺北:國聯圖書,1964。
19. 張廷玉等著,《明史》,臺北:鼎文,1975。
20. 張金城(清),《寧夏府志》,清嘉慶三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2、3冊,臺北:成文,1968。
21. 張惟賢監修,《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2. 張鹵校刊,《皇明制書》,臺北:成文,1969。
23. 張溶監修,《明世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4. 張溶監修,《明穆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5. 張輔監修,《明仁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6. 張輔監修,《明太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7. 張輔監修,《明宣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8. 張懋監修,《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29. 張懋監修,《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1964。
30. 戚祚國等,《戚少保年譜耆編》,收錄於《明代名人年譜》第6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發行,2006。
31. 戚繼光,《練兵實紀》,臺北:臺灣商務,1966。
32. 畢恭,《遼東志》,收錄於《叢書集成續編》,史部4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33. 許占魁修,譚吉璁纂,《延綏鎮志》,清康熙十二年刊本,收錄於《新修方志叢刊‧西北方志之二三》,第63冊,臺北:臺灣學生,1968。
34. 陳組授,《皇明職方地圖》,明崇禎九年刻本,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26冊,北京 : 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5。
35. 馮福祥(民),《朔方道志》,民國十五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2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
36. 黃恩錫(清),《中衛縣志》,據清乾隆門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第5冊,臺北:成文,1968。
37. 楊時寧,《宣大山西三鎮圖說》,明萬曆癸卯刊本,臺北:正中書局,1981。
38. 萬斯同,《新樂府》卷下,〈築邊墻〉,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史部第2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39. 葉向高,《四夷考》,北京:中華,1991。
40. 葉盛,《葉文莊公奏議‧邊奏存稿》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75,上海:上海古籍,2002。
41. 廖希顏,《三關誌》,嘉靖二十四年刊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738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
42. 劉效祖,《四鎮三關誌》,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1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3. 歐陽修、宋祁(宋)撰,《新唐書》,臺北:鼎文,1981。
44. 談遷,《國榷》,臺北:鼎文,1978。
45. 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1993。
46. 魏煥,《皇明九邊考》,臺北:臺灣商務,1966。
47. 譚綸,《譚襄敏奏議》,臺北:臺灣商務,1976。
二.專書
1.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2. 川越泰博(日),《明代中国の軍制と政治》,東京:國書刊行会,2001。
3. 川越泰博(日),《明代建文朝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7。
4. 毛佩琦、李焯然,《明成祖史論》,臺北:文津,1994。
5. 王國良編,《中國長城沿革考》,臺北:臺灣商務,1977。
6.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1977。
7. 白翠琴,《瓦剌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8. 艾衝,《明代陝西四鎮長城》,西安:陝西師範大學,1990。
9. 佐藤文俊(日),《明代王府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99。
10. 吳緝華,《明代制度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1971。
11. 吳緝華,《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12. 李文治,《晚明流寇》,臺北:食貨出版社,1983。
13. 和田清(日),《明代蒙古史論集》北京:商務出版,1984。
14.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15. 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國行政區劃沿革史》,香港:中華,1990。
16.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
17. 松本隆晴(日),《明代北辺防衛體制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1。
18. 孫媛貞等著,《明代經濟》,臺北:臺灣學生,1968。
19. 旅舜、楊茵編,《永遠的長城》,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2005。
20. 荻原淳平(日),《明代蒙古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0。
21. 郭紅、靳潤成,《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上海:復旦大學,2007。
22. 彭勇,《明代班軍制度研究-以京操班軍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3. 華夏子,《明長城考實》,北京:檔案,1988。
24.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臺北:聯經,2001。
25. 楊暘,《明代遼東都司》,鄭州:中州古籍,1988。
26. 劉祥學,《明朝民族政策演變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7. 劉謙,《明遼東鎮長城及防禦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8. 蕭立軍,《明代中後期九邊兵制研究》,長春:吉林人民,2001。
29.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臺北:中研院、聯經,2008。
30.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1999,3版。
31. 謝敏聰,《北京的城垣與宮闕之再研究1403-1911》,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三.學位論文
1. 于默穎,《明蒙關系研究——以明蒙雙邊政策及明朝對蒙古的防御為中心》,內蒙古大學專門史博士論文,2004年5月。
2. 方鐘鋒,《明代陝西防衛體系與邊餉供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3. 毛雨辰,《明代西北邊鎮邊備及其得失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5年6月。
4. 李華彥,《晚明戶部尚書畢自嚴財經政策研究(一六二八∼一六三三〉》,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 林輝,《征戰與納降-論明洪武時期的蒙古政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6. 邱業超,《明代遼東經略制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 陳玲,《明初北方邊防的經營與邊患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8. 喻蓉蓉,《熊廷弼與遼東經略1569-1625》,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9. 廖瑞銘,《余子俊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10. 趙現海,《明代九邊軍鎮體制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5年7月。
11. 劉振仁,《明代衛所制度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12. 蔣武雄,《明末遼東邊防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四.期刊論文
1. 于志嘉,〈明代兩京遷都與衛所軍戶遷徙之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2,頁135-174。
2. 于志嘉,〈明代軍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頁515-540。
3. 于志嘉,〈明武職選簿與衛所武官制的研究-記中研院史語所所藏明代武職選簿殘本兼評川越泰博的選簿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3,頁45-73。
4. 于志嘉,〈明清時代軍戶的家庭關係-衛所軍戶與原籍軍戶之間〉,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3,頁97-139。
5. 于志嘉,〈試論明代衛軍原籍與衛所分配的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2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6,頁367~450。
6. 田村實造(日),〈明代の北邊防衛體制〉,《明代滿蒙史研究》,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1963,頁73-161。
7. 田澍、毛雨辰,〈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代西北邊鎮研究述評〉,《西域研究》(烏魯木齊市:新疆社會科學雜誌社,2005)第2期,頁104-114。
8. 朱鴻,〈明太祖誅殺功臣的原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8期,臺北:師大史研所史學系,1980.5,頁1-43。
9. 吳智和,〈明代正統國變與景泰興復〉,《史學彙刊》8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77,頁227-281。
10. 吳智和,〈明景帝監國登極時期居庸紫荊兩關之城防〉,《明史研究專刊》5期,臺北:大立,1982,頁279-296
11. 吳緝華,〈論明代北方邊防內移及影響〉,《新亞學報》13期,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1980,頁363-408。
12. 吳緝華,〈論明代邊防內移與長城修築〉,《東海大學歷史學報》4期,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1981,頁25-47。
13. 吳晗,〈明代的軍兵〉,《讀史劄記》,(出版地不詳),文學史料研究,頁92-141。
14. 李三謀,〈明代邊防與邊墾〉,《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1994)第4期,頁20-26。
15. 李漱芳,〈明代邊墻沿革考略〉,《禹貢半月刊》第5卷第1期,揚州:花山文藝,1936,頁1-15。
16. 和田清(日),〈正統九年の兀良哈征伐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18卷,東京:東洋文庫,1968,頁425~434。
17. 周松,〈明洪武朝河套周邊地區實際駐軍數辨析——兼論明初軍數的采信與統計問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夏:西北第二民族學院,2007)4期,頁58-63。
18. 周松,〈明洪武朝陜北邊防及其特點〉,《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北京: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2005)第15卷第1期,頁17-25、145-146。
19. 南炳文,〈明初軍制初探(續)〉,《南開史學》第2期,天津:南開史學編輯委員會,1983,頁88-117。
20. 南炳文,〈明初軍制初探〉,《南開史學》第1期,天津:南開史學編輯委員會,1983,頁138~158。
21. 胡凡,〈明代洪武永樂時期北部邊防軍事領導體制的演變〉,收錄於東吳大學歷史系編,《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三)》,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7,頁53-62。
22. 胡凡,〈論明代蒙古族進入河套與明代北部邊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2002,頁120-125。
23. 胡凡,〈論明穆宗對北部邊防的整頓〉,《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 期,北京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1998年,頁44-52。
24.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年間的“搜套”之舉〉,《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大同:大同職業技術學院編輯部,2000.9)第14卷第3期,頁25-29。
25. 胡凡、徐淑惠,〈論明代成化時期對河套蒙古的防御措施〉,《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大同:大同職業技術學院編輯部,2002.3)第16卷第1期,頁28-31。
26. 韋占彬,〈明代九邊設置時間辨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4卷第3期,石家莊: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編輯部,2002,頁44-47。
27. 徐冉,〈明代寧夏河西地區屯堡的分佈與選址特徵〉,《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4卷第4期,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頁40-42。
28. 徐泓,〈明代的私鹽〉,收錄於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臺北:大立出版社,1982,第一輯,頁525-592。
29. 張玉坤、李嚴〈明長城九邊重鎮防禦體系分布圖說〉,《華中建築》,(武漢:華中建築編輯部,2005)第23卷,頁116-119、153。
30. 梁淼泰,〈明代”九邊”的軍數〉,《中國史研究》第1期,北京:中國史研究雜誌社,1997,頁147-157。
31. 許宏芝,〈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實質初探〉,《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大同:雁北師範學院,2003,頁20-22、37。
32. 野口鐵郎(日),〈明代北邊白蓮教活動〉,《清水博士追悼記念 明代史論叢》,東京:大安,1962,頁283-313。
33. 陳文石,〈明代前期遼東的邊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頁237-312。
34. 陳文石,〈明代衛所的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卷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7.6,頁177-203。
35. 景戎華,〈明代弘治年間的北部邊防〉,《求是學刊》第1期,哈爾濱:求是學刊編輯部,1988年,頁77-82。
36. 趙毅、胡凡,〈論明代洪武時期的北部邊防建設〉,《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長春市:東北師大學編輯部,1998),第4期,頁47-53。
37. 蔣武雄,〈論明代遼東邊墻與邊防之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2期,臺北:中國歷史學會,1980,頁83-90。
38. 譚其驤,〈釋明代都司衛所制度〉,《禹貢半月刊》第3卷第10期,揚州:花山文藝,1935,頁1-7。
五.工具書
1. Peter J. O’Connel著,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1991。
2. 吳廷夑,《明督撫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 柏楊,《中國歷史年表》海口:海南,2006。
4.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5.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82。
六.網站資料
《漢語大字典》線上版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 l。 accessed at 200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