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建甫
Wu, Chien-Fu
論文名稱: 論刑法第185條之4肇事逃逸罪之刑罰正當性-以逃逸要件之解釋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legitimacy of Hit-and-Run offense the Criminal Code Article 185-4: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scape
指導教授: 古承宗
Ku, Chen-C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肇事逃逸罪不自證己罪原則明確性原則釋字777號
外文關鍵詞: hit-and-run offens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principle of legal certainty,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 777
相關次數: 點閱:121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肇事逃逸罪之爭議由來已久,而過去立法者為了遏止車禍後逃離現場之行為,將本罪之刑度定為「一年至七年」,企圖以重刑化策略防止類似行為之產生。然而,在此種無法易科罰金之刑度前提下,又僅以「肇事」、「逃逸」等詞彙作為構成要件加以規範,引發了諸多學說與實務上之不同見解與爭議,最終,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釋字777號,對本罪之違憲爭議做出判斷,然而本罪之爭論卻沒有因為釋字777號之誕生而平息,反而更招致「換湯不換藥」之批評,其中,本文所聚焦之「逃逸行為與不自證己罪原則之討論」、「逃逸行為與明確性原則之討論」二者,更是此次釋字777號所未處理者。詳言之,針對前者,基於本罪於實務上之認定既係將「未留在現場配合行政調查」納入解釋範圍內,則恐將因此形成以本罪逼迫交通事故參與者配合車禍過失責任之調查及認定的嫌疑,有悖於不自證己罪原則之憲政要求。另外,「肇事」一語雖已於釋字777號中被司法院大法官認定有悖於「明確性原則」,然而本罪之核心規範為肇事後「逃逸」之行為,而何種行為始為本罪所欲處罰之「逃逸」,實務上仍有不同見解,於此情形下,受規範之人民恐有難以預見其處罰範圍之嫌,其明確性爭議已然產生。
    因此,縱然釋字777號以及本罪新法試圖消弭長久以來之爭議,然而卻可說是功虧一簣,而本文亦將針對上述兩大憲法層面之爭議,加以研究、說明。具體而言,本文首先將針對本罪保護法益之諸多學說理論與實務見解進行分析、說明,並據此進一步建構出本罪現行「逃逸」要件之最佳解釋,並套入上開兩大法律原則,試圖解決本次釋字777號與新法之未竟之功。最後,再依據上開數個章節所建立之肇事逃逸罪之法理脈絡,試圖提出本罪修法建議,冀求能夠補足釋字777號及本罪新法之缺憾。

    The hit-and-run offense has been controversial for a long time, and to curb the behavior of fleeing the scene after a car accident, the legislators set the penalty for this crime as "one year to seven years", in an attempt to use a heavy criminalization strategy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imilar behaviors . However, this kind of punishment that cannot be easily punished by fines, it is only regulated by terms such as "causing an accident" and "escape" as constituent elements, which has caused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and disputes. In the end, Judicial Yuan made Interpretation No. 777 to judge the unconstitutional controversy. However, the controversy of this crime was not subsided because of the birth of Judicial Yuan Interpretation No. 777. Instead, it led to the criticism of "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An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iscussion of escape behavior and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 and the "discussion of escape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gal certainty "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 in Interpretation No. 777.
    This thesis will analyze different "escape" theories, and integrate the two above-mentioned legal principles, trying to solve the goals that Interpretation No. 777 failed to achieve. Finall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revision of this crime, hoping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Interpretation No. 777 and the new law.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章節架構 7 第二章 肇事逃逸罪之概述 9 第一節 立法沿革 9 第二節 保護法益 14 第三節 構成要件行為 28 第三章 肇事逃逸罪與不自證己罪原則 39 第一節 不自證己罪原則概述 39 第二節 細探肇事逃逸罪與不自證己罪原則之牴觸 46 第四章 肇事逃逸罪與明確性原則 57 第一節 明確性原則概述 57 第二節 細探肇事逃逸罪與明確性原則之牴觸 67 第五章 釋字777後之新篇章 85 第一節 110年2月修正草案 85 第二節 110年4月修正草案 87 第三節 110年5月新法 89 第六章 結論與修法建議 93 參考文獻 96

    一 專書
    1.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99年2月。
    2.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94年9月,修訂 5版。
    3. 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15版,104年9月。
    4.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17版,110年11月。
    二 期刊論文
    1. 王兆鵬,一事不再理,97年4月,頁325-335。
    2. 王皇玉,2013年刑事法發展回顧:酒駕與肇逃之立法與實務判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卷特刊期,103年11月,頁1227-1264。
    3. 李惠宗,立法之界限—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卷期70,97年08月
    ,頁20-21。
    4. 吳耀宗,肇事逃逸罪:第一講--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94期,99年8月
    ,頁32-39。
    5. 吳耀宗,從德國刑法交通事故現場不容許離開罪看我國刑法肇事逃逸罪,軍法專刊,56卷6期,99年12月,頁95-116。
    6. 余振華,肇事逃逸罪之規範評價,月旦法學雜誌,193期,100年6月,頁5-19。
    7. 林東茂,肇事逃逸--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交上訴字第九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6期,89年11月,頁86-93。
    8. 林鈺雄,從肇事逃逸罪看實體法與訴訟法的連動性-評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七六二二號、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一三七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94期,92年3月,頁253-270。
    9. 林鈺雄,論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法整合趨勢及我國法發展之評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5卷2期,95年3月,頁1-60。
    10.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原則之射程距離──最高法院相關裁判之回顧與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96年4月,頁221-237。
    11. 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之證據及調查方法—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5期,100年12月,頁1-52。
    12. 高金桂,有義務遺棄罪與肇事逃逸罪之犯罪競合問題--以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交上訴字第八號刑事判決為基礎兼論刑法第二條之適用問題,月旦法學雜誌,卷期121,94年6月,頁243-255。
    13. 張麗卿,論刑法公共危險罪章的新增訂,月旦法學雜誌,51期,88年8月,頁55-70。
    14. 許玉秀,擇一故意與所知所犯--兼論違憲的肇事逃逸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3期,89年8月,頁186-199。
    15. 許澤天,酒駕、肇事與棄逃的刑法三部曲,月旦法學雜誌,193期,100年6月,頁20-39。
    16. 許宗力,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台大法學論叢,41卷4期,101年12月,頁1685-1742。
    17. 陳志輝,論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兼淺論本罪之合憲審查,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106年3月,頁585-626。
    18. 許恒達,不明財產來源說明義務與不自證己罪特權的衝突,月旦裁判時報,83期,108年5月,頁20-37。
    19. 許澤天,刑法第185-4條「肇事逃逸罪」的修法評釋,台灣法律人,3期,110年09月,頁63-75。
    20. 黃榮堅,不能駕駛與肇事逃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期,89年2月,頁147-153。
    21. 黃舒芃,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制度功能--評釋字第七○二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月旦裁判時報,卷期17,101年10月,頁5-14。
    22. 黃昶斌,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問題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交通學報,12卷2期,101年11月,頁95-118。
    23. 曾淑瑜,刑法犯罪構成要件解釋之界限--「有投票權之人」的解釋,台灣法學雜誌,306期,105年10月,頁92-95。
    24. 鄭逸哲, 駕車肇事逃逸構成要件乃純粹處罰不服從的隱性不作為構成要件─評析嘉義地院九十一年度交訴字第三號判決和高等法院台南分院九十一年度交上訴字第九五四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9期,95年2月,頁205-217。
    25. 潘韋丞,法律明確性的曖昧要件?-淺談「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之判斷,司法周刊,1734期,104年2月6日,頁2。
    26. 盧映潔,論刑法第一八五條之四「肇事致人死傷逃逸罪」的法益保護—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五三七二號、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四五五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12期,93年9月,頁234-245。
    27. 賴英照,防制內線交易的危機:隱匿財報造假,內線交易無罪?,中原財經法學,34期,104年06月,頁1-41。
    28. 薛智仁,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最高院99台上4045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36期,102年11月,頁182-193。
    29. 薛智仁,刑法明確性原則之新定位:評介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背信罪合憲性裁定,臺大法學論叢,44卷2期,104年06月,頁599-664。
    30. 薛智仁,變遷中的肇事逃逸罪──評最高法院104年度臺上字第2570號刑事判決,政大法學評論,149期,106年6月,頁221-281。
    31. 謝煜偉,簡評2021年新修肇事逃逸罪,月旦法學教室,227期,110年09月,頁24-29。
    32. 龔癸藝,論罪刑法定主義之明確性原則,中原財經法學,11期,92年12月,頁79-110。
    三 網路文章
    1. 「空難讓她走上法律之路,華航空姐轉行當律師:只有自己搞清楚,才能爭取權益」,風傳媒網站,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60063(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20日)。
    2. 「開車撞人沒報警留資料就離開 法官用『這理由』認定非肇逃」,Ettoday新聞雲,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511/1442315.htm(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20日)。
    3. 「肇事遺棄罪無衡平機制 4法院法官聲請釋憲」,自由時報新聞網,資料來源: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221503(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20日)。
    4. 「法官蔡嘉裕:肇逃罪太狂 法官聲請釋憲」蘋果日報新聞網,資料來源: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26/1266128/(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31日)
    5. 「換湯不換藥的肇事逃逸罪修法(上):追溯釋憲史,肇事逃逸的『規範目的』是什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364(最後瀏覽日:110年12月5日)。
    6. 「刑法185-4條文修正 肇事逃逸刑期提高為1年至7年」,Ettoday新聞網,資料來源: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0527/213340.htm(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15日)。
    7. 「蔡嘉裕/「肇事逃逸」宣告違憲:後釋字777時代的刑法肇逃罪」,鳴人堂,資料來源: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124/3847305(最後瀏覽日:111年9月8 日)。
    四 政府網站
    1. 司法院網站,https://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2_01_03.asp(最後瀏覽日:110年12月5日)。
    2.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資料來源: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C0000001&flno=185-4(最後瀏覽日:110年12月5日)。
    3.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站,資料來源: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107年10月15日)。
    4. 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資料來源:https://lci.ly.gov.tw/LyLCEW/agenda1/02/pdf/09/03/15/LCEWA01_090315_00061.pdf(最後瀏覽日:111年3月30日)。
    5. 立法院第9屆第7會期第10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資料來源:https://misq.ly.gov.tw/MISQ/IQuery/misq5000QueryBillDetail.action?BillNo=1080409070200800(最後瀏覽日:111年3月30日)。
    6. 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資料來源:https://lawyerli.tw/_files/200001287-0ce2d0ce30/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四修正草案總說明及條文對照表.pdf(最後瀏覽日:110年6月16日)。
    7. 行政院網站,資料來源: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be0556c7-e13d-4bec-9e78-6ee11316e44a(最後瀏覽日:110年6月8日)。
    8.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資料來源: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最後瀏覽日:111年6月20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