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家綺
Wu, Chia-Chi
論文名稱: 郭維國《暴喜圖》系列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by Kuo Wei-Kuo
指導教授: 劉瑞琪
Liu, Jui-Ch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郭維國暴喜圖巴赫汀怪誕現實對話性眾聲喧嘩狂歡化詼諧戲擬
外文關鍵詞: 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Kuo Wei-Kuo, Dialogism, Humor, M.M. Bakhtin, Heteroglossia, Carnivalization, Grotesque Realism, Parody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台灣當代藝術家郭維國1997年至2006年的《暴喜圖》系列作品為研究對象。《暴喜圖》系列為郭維國在歷經創作及生活的困頓、停滯之後,回歸到自我,以「畫自己」重新出發,成為個人的成熟創作。歷經漫長創作時間的《暴喜圖》系列,郭維國以自己的身體為畫面唯一主角,並加以扮裝成為各種怪誕的姿態,搭配著魔幻的情境空間,演繹著一幅幅來自真實生活中的感受、故事。本文在論述上將整個《暴喜圖》系列視為郭維國個人的自傳式圖像,並嘗試援引巴赫汀的文化理論,包括怪誕現實主義、對話理論等,和《暴喜圖》中的圖像進行互文對話。正因為《暴喜圖》為個人自傳式圖像,使目前既有的評述多傾向於將其定位為藝術家個人內心慾望、記憶、騷動等感性的抒發。然筆者於本文中將《暴喜圖》系列視為一個完整的敘述架構,這個敘述架構正是郭維國自我形塑的漫長過程。透過巴赫汀的文化轉型理論,這個漫長的自我形塑過程,其實也正體現一個文化轉型社會中的個體,如何透過和他者的對話完成主體的建構。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erial paintings of “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of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ist Kuo Wei-Kuo from 1997 to 2006. The serial paintings of “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are presented Kuo Wei-Kuo’s mature artistic spirit after he experienced long-term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of creation and living, and then he starts afresh to use “self-portrait” as a target on these serial paintings, which strongly explicate ego-returned style. Going through such a long time to create serial paintings of “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Kuo Wei-Kuo uses his own body as the only character on these work, and dressed or make up with various grotesque gesture, which collocate magic circumstances and space. These paintings interpret a lot of feelings and stories which comes from real life. This essay would take the whole series paintings of“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as Kuo Wei-Kuo’s personal autobiographic painting and attempt to refer to M.M. Bakhtin’s culture theory, which including Grotesque Realism , Dialogism…etc.; and point out how these theories make a reciprocal dialogue with these paintings.
    Since paintings of“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are autobiographic style, many contemporary commentaries define these work as a kind of expression out of interior desire, memory, and arousal...etc. The author use the serial paintings of“Diagram of Commotion and Desire” as a complete descriptive subject, which present a long period of Kuo Wei-Kuo’s self-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Bakhtin’s theory of culture transformation, this long process of self-construction, meanwhile, represents a real example that how an individual character makes a reciprocal dialogue with other objects to complete a subject constriction particularly in a culture-transformed society.

    摘要 ……………………………………………………………………………Ⅰ 誌謝 ………………………………………………………………………… Ⅲ 目錄 ………………………………………………………………………… Ⅴ 圖版目錄 …………………………………………………………………… Ⅵ 緒論 ………………………………………………………………………… 1 第一章 《暴喜圖》中的怪誕現實主義……………………………… 19 第一節 怪誕的身體意象 …………………………………………… 21 第二節 魔幻的情境空間:《暴喜圖》中的時間與空間 ……………31 第三節 現實的命題 ……………………………………………………36 第二章 狂歡化的視覺語言…………………………………………… 45 第一節 詼諧…………………………………………………………… 47 第二節 戲擬…………………………………………………………… 54 第三節 大眾語言的拼貼……………………………………………… 62 第三章 眾聲喧嘩:《暴喜圖》中的對話性………………………… 71 第一節 自畫像中的主體位置………………………………………… 74 第二節 自傳式圖像中的對話………………………………………… 81 第三節 眾聲喧嘩:圖像文本/作者言說/觀者(論者) ……… 86 結論 ………………………………………………………………………… 94 參考文獻……………………………………………………………………… 100 圖版 ……………………………………………………………………… 104

    一、書籍
    (一)中文
    Georg Lukacs著,徐恆醇譯,《審美特性》,河北: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
    John Fiske著,陳正國譯,《瞭解庶民文化》,台北:萬象,1993年。
    Marc Le Bot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遠流,1996年。
    M. M. Bakhtin著,李兆林、夏忠憲譯,《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M. M. 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玲等譯,《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周邊集》,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M. M. Bakhtin著,白春仁、曉河譯,《小說理論》,石家莊:河北教育,1998年。
    M. M. Bakhtin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三聯,1992年。
    M. M. Bakhtin著,佟景韓譯,《巴赫金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Raman Selden編,劉象愚、陳永國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
    京:北京大學2000年。
    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台北:貓頭鷹,2000年。
    Sigmund Freud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知書房,2000年。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2001年。
    北岡誠司著,魏炫譯,《巴赫金 : 對話與狂歡》,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1991年。
    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年。
    倪再沁,《台灣當代美術通鑑 :藝術家雜誌30年版》,臺北:藝術家,2005年。
    胡永芬,《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慾望‧禁忌》,台北:藝術家,2003年。
    郭維國,《暴喜圖 : 記憶與情境的堆疊》,台北:林耿藝術,2002年。
    ---------,《暴喜圖 : 柳暗花明》,台北:大未來畫廊,2005年。
    ---------,《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之探討》,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南天,2004年。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1994年。
    黃寶萍,《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身體與行為藝術》,台北:藝術家,2003
    年。
    張杰編選,《巴赫金集》,上海:遠東,1998年。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錢中文主編,《文本對話與人文》,中國:河北教育,1998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2000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編,《正言世代:台灣當代視覺文化》,台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004年。

    (二)英文
    Bakhtin, Mikhail, trans. Caryl Emerson, Michael Holquist.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1.
    Bakhtin, Mikhail, trans. Helene Iswolsky. Rabelais and His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4.
    Hutcheon, Linda, A Theory of Parod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0.
    Thomson, Philip.,The Grotesque, London: Methuen, 1972.

    二、期刊
    (一)中文
    Lacan,Jacques著,李家沂譯,〈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形塑「我」之功能的鏡像階段〉,《中外文學》,第314期,1998年7月,頁34-42。
    Nancy Armstrong著,馮品佳譯,〈何謂寫實主義中的真實?〉,《中外文學》,第360期,2002年5月,頁54-73。
    于治中,〈巴赫金與意識形態的物質性〉,《中外文學》,第349期,2001年6月,頁114-145。
    ---------,〈論意識形態中的物質性與主體性〉,《中外文學》,第386期,2004年7月,頁165-188。
    江衍疇,〈隱喻情境中的真實〉,《典藏今藝術》,台北,123 期,2002年12月,
    頁64-65。
    李維菁,〈郭維國—畫出自己的內在〉,《藝術家》,第329期,2002年10月,頁
    380-385。
    郭維國,〈擁抱繪畫.無限歡喜—大未來畫廊郭維國個展「暴喜圖3」〉,《藝術家》,
    第332期,2003年1月,頁582。
    ---------,〈「暴喜圖」(3)—記憶與情境的堆疊〉,《藝術家》 ,第331期,2002年12月,頁516-517。
    ---------,〈2006暴喜圖—柳暗與花明〉,《現代美術》,第126期,2006年6月,頁66-69。
    陳瑞文,〈夜慾風景—郭維國繪畫的性隱喻與唐突影像〉《藝術家》,第257期,
    1996年10月,頁508-509。
    ---------,〈結構緊密與非結構緊密:郭維國繪畫的一些訊息〉,《現代美術》,第
    68期,1996年10月,頁33-35。
    黃茜芳,〈水窮處見真我--郭維國的藝術創作歷程〉,《典藏藝術雜誌》,第84期,
    1999年9月,頁144-149。
    張晴文,〈世俗之難—郭維國2005年的「暴喜圖」系列與其後作品〉,《現代美術》,第126期,2006年6月,頁52-57。
    曾長生,〈超現實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的省思與展望〉,《藝術家》,第306期,2000
    年11月,頁308-313。
    鄭冠榮,〈巴克汀的敘述、身體、庶民觀〉,《興大人文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頁497-519。
    賴九岑,〈構築於地下室的舞台—談郭維國「系列」作品中自我與情慾的確立與
    轉變〉,《藝術家》,339期,2003年8月,頁256-267。
    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年11月,頁71-103。
    (二)英文
    Pi-Jung Chang, “Beyond Abstract Objectivism and Individual Subjectivism: Bakhtin's Theories of the Novel 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in The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Journal, pp.139-16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2-12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