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其玄
Lin, Chi-Hsuan
論文名稱: 論租稅規避之認定與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
Study on Tax Avoida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指導教授: 柯格鐘
Ko, Ke-Chu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8
中文關鍵詞: 租稅規避稅捐規避實質課稅原則經濟實質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商業目的經濟觀察法租稅法律主義量能課稅租稅公平平等原則
外文關鍵詞: tax avoidance, tax shelter,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ce taxation,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substance over form, business purpose, taxation legalism, ability-to-pay principle, tax equity, principle of equ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331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租稅規避行為是稅法上的重要議題,由於稅法規範事物之複雜性,且稅法規範涉及到民法、商法等其他各法律領域,而各領域對相同事物可能會有不同規範目的或意義,從而不可避免的會發生稅法漏洞,取巧的納稅者便會利用這些稅法漏洞以獲取稅捐利益。然而租稅規避行為雖然符合稅法字面上的意義,卻是牴觸稅法之立法目的,基於課稅平等、租稅公平與量能課稅等,各國對於納稅者稅捐濫用的租稅規避行為,都有相關防杜條款之立法,以否認其在稅法上的效果,包括德國經濟觀察法、美國經濟實質原則與英美法系加拿大、澳洲等國的一般反避稅條款。
    我國也在稅捐稽徵法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明定實質課稅原則以防杜租稅規避行為。但實質課稅原則與租稅規避行為仍有其適用上之疑義,包括租稅規避行為之構成要件為何;在認定其構成要件事實上,稅捐稽徵機關所負舉證責任與納稅者協力義務之關係;對租稅規避行為調整補稅後,得否再加以處罰。又實質課稅原則究竟是事實認定或法律解釋的定位爭議;在對納稅者有利情形下,納稅者得否主張適用實質課稅原則;實質課稅原則所涉及解釋方法之適用等相關爭議問題,本論文將對之進行論述與探討。
    本論文架構共五章,第一章提出本論文的問題及研究範圍等;第二章在論述租稅規避行為之意義、效力、發生原因、規範理論與防杜類型;第三章在探討租稅規避行為之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與可罰性;第四章在探討實質課稅原則適用上之問題,包括在法學方法上的定位,其解釋方法之內涵,以及其適用與主張之主體,即除稽徵機關外,納稅者得否主張實質課稅原則適用於對其有利之情形;第五章則是本文結論,就本論文所探討之相關問題,提出建議與結論。

    Because of the tax equity and fairness, taxpayer cannot abuse tax plan right to tax avoidance. To defend tax avoidance, Taiwan Congress codified the principle of substantive taxation. United States Congress codified the judicially created economic substance. By the doctrines to fix the mistake of tax laws were literally.

    In Taiwan that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is legislative in Tax Collection Act and Protection of Taxpayer's Rights Act to defend the tax avoidance. But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and tax avoidance are applicable to stilling have dispute. Including, in relation to dispute about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such it is the method of asserted fact or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and can the taxpayer maintain and suitable to apply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in the situation useful to he?

    Demarcations line of the applicable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Influence on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of the principle of taxation by law. What the substantive taxation principle of method of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is applicable. In relation to the tax collection authority acknowledges that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facts of the tax avoidance assessment that between the burden of proof borne by tax collection authority and the obligation of taxpayers to assist the reporting of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and punishments following supplementary tax adjustment and payment. All these issues are to b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問題提出 4 壹、研究對象 4 貳、研究範圍 4 參、問題提出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壹、理論分析 5 貳、案例分析 6 參、比較法研究 6 第四節 文獻回顧 7 壹、租稅規避要件與效果探討文章 7 貳、實質課稅原則與租稅規避 10 參、探討租稅規避裁罰問題之文章 12 第二章 租稅規避行為 15 第一節 租稅規避行為之意義 15 壹、法規定義 15 一、稅捐稽徵法 15 二、美國法對租稅規避之見解 16 三、本文見解 17 貳、利用稅法漏洞之脫法行為 17 一、違反稅法目的之行為 17 二、實務對脫法行為之見解 18 三、規避稅法規定之行為 18 參、濫用法律事實形成自由 19 第二節 租稅規避之效力 20 壹、私法上效力 20 貳、稅法上效力 21 一、稅捐效果之調整 21 二、補稅與退稅效果 22 三、躉繳保費規避遺產稅之稅基計算 24 四、其他稅法上效果 27 參、裁罰上效力 30 一、租稅規避行為之可罰性 30 二、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之規定 31 三、美國經濟實質原則之規定 31 四、小結 32 第三節 租稅規避發生之原因 33 壹、稅法與其他法律或非法律領域之概念差異 33 一、稅法與其他法律規定概念之差異 33 二、稅法借用非法律領域之用語或概念 36 貳、稅法規定不完整 36 一、稅法體系不完整 36 二、非立法當時所得預見的經濟型態 38 參、稅法規範錯誤 39 一、違反實值原則之漏洞 39 二、不動產價格計算不符實值原則之漏洞 40 第四節 租稅規避之規範理論 43 壹、平等原則 43 一、憲法平等原則意涵 43 二、稅捐平等原則 44 三、租稅規避與平等原則 47 貳、量能課稅原則 50 一、正義原則 50 二、衡量負擔能力之原則 50 三、實質課稅原則是基於量能原則之目的解釋 52 參、課稅公平原則 52 一、意義 52 二、大法官釋字 54 三、實質課稅之公平原則 55 肆、維護國庫稅捐收入之附帶效果 58 第五節 租稅規避與相關行為之區分 62 壹、租稅規避與節稅 62 一、我國學說見解 62 二、美國法見解 63 三、小結 65 貳、租稅規避與逃漏稅之區別 66 一、我國實務與學說之見解 66 二、美國法上之見解 66 參、租稅規避相關連概念之區分 67 一、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67 二、無效法律行為 68 第六節 租稅規避之防杜類型 70 壹、英美法系之反避稅條款 70 一、反避稅條款之防杜類型 71 二、一般反避稅條款要素 72 三、加拿大立法例 72 四、澳洲立法例 73 五、紐西蘭立法例 74 貳、美國經濟實質原則 75 一、司法原則之發展沿革 75 二、立法化之規定 77 三、經濟實質原則立法目的 77 四、與一般反避稅條款之比較 78 參、德國經濟觀察法 81 一、適用之行為類型 81 二、《德國租稅通則》之規定 81 肆、比較法上之分析 83 一、與一般反避稅條款之比較 83 二、與美國經濟實質原則 84 伍、租稅規避防杜之法律依據爭議 85 一、內部理論 85 二、外部理論 86 三、小結 87 第三章 租稅規避構成要件及其舉證責任與可罰性 89 第一節 租稅規避嫌疑之檢驗 90 壹、篩選檢驗並非成立檢驗 90 貳、違反稅法立法目的 91 一、逾越立法目的 91 二、不符立法目的 96 參、租稅規避案例類型名單 97 一、行政機關見解 97 二、司法機關決議 103 肆、申請批准與報經核准之規定 104 一、美國之申請批准要求 104 二、我國個別規避行為調整之報經核准規定 105 伍、稅務預先核釋與申請諮詢 108 一、稅務預先核釋制度 108 二、納稅義務人申請諮詢 110 第二節 存在稅捐規範漏洞 111 壹、稅法漏洞產生之原因 111 一、稅法規範事務之複雜性 112 二、立法體系不完整 113 三、規範價值矛盾 113 四、立法規範偏離量能課稅原則 115 貳、租稅規避與稅捐規範漏洞 120 一、租稅規避行為是利用稅捐規範漏洞之行為 120 二、實質課稅原則係在填補稅捐規範漏洞 120 三、實務案例之分析 124 參、稅法漏洞之發現與填補 129 一、規範漏洞與法外空間 129 二、解釋方法之適用 130 三、立法填補漏洞 132 第三節 主觀規避意圖 133 壹、主觀上規避稅捐之意圖 133 一、規避稅捐意圖 133 二、規避稅捐意圖毋須是惟一目的 134 貳、規避意圖要件之爭議 135 一、德國法上爭議 135 二、我國實務見解 136 三、美國法上爭議 141 四、加拿大一般反避稅條款之見解 141 參、應以主觀規避意圖要件為必要 142 一、使租稅規避行為認定較嚴謹 142 二、符合否定信賴利益之見解 143 三、符合立法理由 144 肆、主觀意圖之判斷 145 一、依相關客觀證據評價 145 二、納稅者之舉證 146 伍、小結 147 第四節 濫用法律形成自由 147 壹、不確定法律概念 147 一、法律明確性要件 147 二、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意義 148 三、判斷餘地 149 四、不確定法律概念之地位 149 五、濫用為不確定法律概念 150 貳、濫用法律形成的可能性 152 一、意義 152 二、濫用之評價 152 三、稅捐濫用之影響 153 四、稅捐濫用的特徵 154 五、立法例上之定義 155 六、不相當之認定 156 七、不同於民法之權利濫用 158 參、濫用之方式 160 一、法律行為 160 二、利用稅捐規範漏洞 162 肆、規避行為之不相當方式 162 一、手段上不相當 162 二、時間上不相當 163 三、價格上不相當 169 伍、不相當的法形式 170 一、不相當法形式之類型 170 二、增加不必要的法律形式 175 三、多階段之法律形式 176 陸、租稅規避行為之完成 178 一、構成租稅規避之時點 178 二、核課期間 180 第五節 獲取不當稅捐利益 187 壹、獲得稅捐上利益 187 貳、功能 188 一、節稅、逃漏稅與租稅規避之相同要件 188 二、防杜租稅規避之核心要件 188 參、稅負之減輕或排除 191 肆、不當之認定 192 一、並非立法者所欲給予之利益 192 二、與其他法秩序之關係 193 第六節 不具備正當或商業理由 193 壹、不成文構成要件 193 貳、美國法「商業目的」之見解 195 一、非稅捐利益理由之判斷 195 二、商業目的要件之爭議 197 第七節 租稅規避之舉證責任 197 壹、舉證責任之分配 197 一、行政訴訟法之規定 197 二、舉證責任之內涵 198 貳、稽徵程式之證據調查 204 參、稅務訴訟之舉證責任 205 一、舉證責任之規定 205 二、學理與實務 205 三、職權調查與舉證責任 206 四、納稅義務人之協力義務 211 五、協力義務對舉證責任之影響 214 肆、租稅規避之舉證責任 222 一、依舉證責任分配學說 222 二、稅捐稽徵法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之規定 223 三、租稅規避事實之證明 224 四、排除租稅規避之證據 236 五、協力義務之適用 238 六、稽徵機關應注意有利納稅者之證據 239 伍、個別防杜條款之舉證責任 239 一、舉證責任之倒置規定 239 二、舉證責任仍在稽徵機關 240 三、證明程度之適用 247 第八節 租稅規避行為與處罰 249 壹、租稅規避行為處罰之爭議 249 貳、租稅規避行為可罰性之見解 249 一、學說 249 二、行政機關見解 251 三、司法實務判決 253 參、租稅規避行為與逃漏稅行為 256 一、意義 256 二、行為之目的及階段 256 三、構成要件 257 四、實質課稅原則與漏稅罰 258 五、舉證責任 259 六、處罰法定原則 261 肆、納稅者權利保護法規定 262 一、不得處以逃漏稅捐處罰 262 二、立法理由之疑義 263 三、加徵滯納金及利息 263 四、加徵滯納金及利息並非裁罰性質 264 伍、美國經濟實質原則之規定 266 一、處罰規定 266 二、處罰之理由 267 陸、結論 269 第四章 實質課稅原則 273 第一節 租稅規避行為之法律效果 273 壹、適用程序上之關係 273 一、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 273 二、實務案例分析 274 三、美國經濟實質原則之適用程序 275 四、實質課稅原則之功能 276 五、直接適用實質課稅原則之見解 276 貳、稅法解釋之界限 278 一、租稅法律主義之憲法原則 278 二、租稅法律主義為稅法解釋界限 281 三、稅法立法目的與實質課稅原則 282 參、實質課稅原則適用類型 283 一、經濟財歸屬與課稅類型之判決 283 二、無效法律行為類型之司法決議與判決 288 三、租稅規避行為與實質課稅適用類型之區分 291 第二節 法學方法上之定位 293 壹、我國學說見解 293 一、課稅要件事實之認定方法 293 二、法律解釋方法 294 三、並非單一性質法學方法之見解 296 四、類推適用 298 貳、我國實務見解 302 一、大法官解釋 302 二、實務判決 304 參、德國學說見解 306 一、法律解釋論 306 二、事實認識論 309 三、對《德國租稅通則》租稅規避行為規定之見解 310 四、德國學說見解分析 311 肆、對美國經濟實質原則之定位 311 一、對租稅規避見解之沿革 311 二、稅捐利益是否符合國會意圖之檢驗 313 三、經濟實質原則之立法緣由 314 伍、對一般反避稅條款定位 315 一、解釋方法與租稅規避之認定 315 二、西敏公爵原則之影響 316 三、目的性解釋之影響 317 四、加拿大對誤用與濫用之解釋 317 五、解釋方法與一般反避稅條款 318 陸、本文見解 319 一、稅法漏洞之解釋方法 319 二、事實之認定應屬核實課稅 319 三、要件認定與效果適用 325 四、實質課稅原則應非類推適用 327 第三節 實質課稅原則之解釋方法 328 壹、稅法之解釋方法 329 一、租稅法律主義與稅法解釋 329 二、立法目的之歷史解釋法 330 三、客觀經濟目的解釋法 331 四、合憲性解釋法 332 貳、各種解釋方法之適用 332 一、適用順序之爭議 332 二、填補稅法文義漏洞之解釋 334 三、目的性限縮之論證 337 參、實質課稅原則與解釋方法 339 一、解釋方法之適用 339 二、對法律漏洞之評價 339 三、對於租稅規避行為之評價 341 第四節 主張實質課稅原則之主體 342 壹、國內學說及實務見解 342 一、學說見解 342 二、實務見解 347 貳、美國法對納稅義務人主張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之爭議 350 一、否定說 350 二、肯定說 358 三、折衷說 359 參、本文見解 360 一、我國實質課稅原則之規範類型 360 二、立法預設立場以稽徵機關為適用主體 361 三、我國實務判決見解 364 四、從美國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比較法觀點分析 364 五、綜合分析及建議 3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69 第一節 租稅規避發生之原因及規範理論 369 壹、租稅規避發生之原因 369 貳、租稅規避之規範理論 369 參、租稅規避之防杜類型 369 第二節 租稅規避構成要件及其舉證責任與可罰性 371 壹、租稅規避行為之構成要件 371 貳、租稅規避事實之舉證責任 372 參、租稅規避行為之可罰性 373 第三節 實質課稅原則 373 壹、實質課稅原則之定位 373 貳、實質課稅原則之解釋方法 374 參、主張實質課稅原則之主體 375 肆、法條規範架構問題 376 伍、適用程序之建議 377 參考文獻 379 一、書籍 379 二、期刊論文 381 三、論文集 388 四、學位論文 390 五、外文期刊論文 392 六、網路資料 395 附錄 398

    參考文獻
    一、書籍
    1. Arthur Kaufmann著,劉幸義等合譯,《法律哲學》,五南,2000年。
    2. Karl Larenze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1996年12月。
    3. 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1999年5月。
    4. 李平雄,《租稅迴避論》,文笙,1985年12月。
    5. 李淑明,《民法總則》,元照,2014年9月,第7版1刷。
    6.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2016年9月,7版。
    7. 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2017年9月,增訂15版。
    8. 吳金柱,《所得稅法之理論與實用(下)》,五南,2008 年4 月。
    9. 林進富,《租稅法新論》,三民,2002年2月,增訂第2版。
    10.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元照,2016年8月,4版。
    11. 金子宏著,蔡宗羲譯,《租稅法》,財政部,1985年3月。
    12.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2004年1月修訂2版。
    13. 姜世明,《民事證據法實例研習(一)》,2005年2月。
    14. 柯格鐘,《稅改專欄論文集》,元照,2014年3月。
    15. 許祺昌,《從臺灣實質課稅原則案例看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的未來修法方向》,〈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護〉,元照,2012年3月。
    16. 張進德,《國際稅法─兼述洗錢防制法與避稅關係》,元照,2018年2月。
    17. 黃茂榮,《稅法總論(第一冊)》,植根,2002年5月,初版。
    18. 黃茂榮、葛克昌、陳清秀主編,《稅法各論》,新學林,2015年3月。
    19. 黃俊杰,《稅捐基本權》,元照,2010年5月。
    20. 黃俊杰,《稅捐法定主義》,翰蘆,2012年4月。
    21. 陳 敏,《德國租稅通則》,司法院,2013年5月。
    22. 陳 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2013年9月,8版。
    23. 陳宜中,《當代正義論辯》,聯經,2014年。
    24. 陳清秀,《稅法之基本原理》,1993年9月。
    25. 陳清秀,《稅法總論》,元照,2018年4月,第10版。
    26. 陳清秀,《現代財稅法原理》,元照,2015年9月。
    27. 陳啟垂,《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2018年2月。
    28.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之進展—實踐哲學的復興》,三民,2003年4月。
    29. 新井隆一著,林燧生譯,《租稅法之基礎理論》,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1984年6月。
    30. 葛克昌,《稅法基本問題》,月旦,1997年7月。
    31. 葛克昌,《國家學與國家法》,月旦,1997年7月。
    32. 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2005年9月,增訂版。
    33.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臺灣商務,1999年12月,初版。
    34. 熊 偉,《美國聯邦稅收程序》,翰蘆,2009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 王澤鑑,〈民法總則在實務上的最新發展(五)—最高法院90及91年度若干判決的評釋〉,《台灣本土法學》,第57期,2004年4月,55-75。
    2. 王珍玲,〈不確定法律概念與判斷餘地〉,《台灣法學雜誌》,第151期,2010年05月01日,頁110-114。
    3. 王鵬翔,〈目的性限縮之論證結構〉,《月旦民商法》,第4期,2004年6月,頁16-29。
    4. 申惟中,〈舉證責任於公害訴訟之實務運作—以舉證責任轉換為中心〉,《司法新聲》,第114期,2015年4月,頁11-26。
    5. 朱禹安、何怡澄、郭振雄,〈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對稅捐裁罰之效果〉,《財稅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37-176。
    6. 呂太郎,〈擬制自認〉,《台灣本土法學》,第13期,2000年8月,頁176-180。
    7. 李永然、張柏涵,〈從租稅法定原則與實質課稅原則論進口貿易課稅爭議──簡評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12月份第2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月旦裁判時報》,第34期,2015年4月,頁79-91。
    8. 李介民,〈稅務行政上附隨義務〉,《法學新論》,第34期,2012年2月,頁95-122。
    9. 李建良,〈論多階段行政處分與多階段行政程序之區辨—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6年度判字第1603號判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9期,2011年9月,頁271-332。
    10. 李建良,〈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導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30卷第2期,2018年6月,頁1-41。
    11. 李惠宗,〈立法之界限—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2008年7月15日,頁20-21。
    12. 李惠宗,〈權力分立原則的落實與反省—從中科三、四期判決及裁定停止執行談起〉,《月旦法學教室》,第96期,2010年09月15日,頁8-9。
    13. 李惠宗,〈實質課稅可以作為逃漏稅之證據嗎?—兼論實質課稅適用上的界限〉,《台灣法學雜誌》,第199期,2012年5月1日,頁86-95。
    14. 李震山,〈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57期,2000年2月,頁14-15。
    15. 沈冠伶,〈舉證責任與證據契約之基本問題〉,《臺灣法學雜誌》,第36期,2002年7月,頁189-199。
    16. 沈冠伶,〈勘驗協助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5月15日,頁12-13。
    17. 沈冠伶,〈既判力擴張協議與拘束力協議〉,《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9月15日,頁18-19。
    18. 邱 晨,〈德國法上稅捐規避防杜的法理論基礎〉,《輔仁法學》,第51期,2016年6月,頁123-220。
    19. 邱 晨,〈實質課稅原則在稅捐規避案例的適用—借用德國實務經驗〉,《興大法學》,第20期,2016年11月,頁1-40。
    20. 邱 晨,〈德國法上稅捐規避防堵的概括條款—以探討稅捐規避之構成要件及法適用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9卷第1期,2017年7月,頁127-163。
    21. 吳從周,〈民法上之法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性限縮〉,《東吳法律學報》,第18期第2期,2006年12月,頁103-140。
    22. 吳從周,〈台灣民法解釋學之發展現況—著重在本土判決實踐的印證〉,《月旦民商法雜誌》,第30期,2010年12月,頁23-38。
    23. 吳從周,〈2016年民事法發展回顧:方法論與釋義學之實務觀察〉,《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第3期,2017年11月,頁1397-1423。
    24. 吳秀明,〈聯合行為理論與實務之回顧與展望—以構成要件相關問題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2001年3月,頁56-79。
    25. 吳金柱,〈營利事業應稅與免稅所得之收入費用配合問題探討(上)〉,《會計師季刊》,第227期,2006年6月,頁1-18。
    26. 吳明軒,〈同時履行抗辯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60期,2010年09月15日,頁101-104。
    27. 吳承學、王昌國、何克凡,〈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舉證責任之研究〉,《司法新聲》,第98期,2011年4月,頁79-97。
    28. 林更盛,〈論法律解釋的目標〉,《高大法學論叢》,第7卷第2期,2012年3月,頁1-40。
    29. 林騰鷂,〈你是外國人嗎—行政解釋與判斷—〉,《台灣本土法學》,第79期,2006年2月,頁197-202。
    30. 林昱梅,〈地價稅之回溯補徵與信賴保護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53期,2007年2月15日,頁26-27。
    31. 林昱梅,〈觀落陰訪問令人驚恐不安〉,《月旦法學教室》,第81期,2009年6月15日,頁26-27。
    32. 林其玄,〈稅捐規避行為可罰性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0期,2016年1月,頁1-52。
    33. 林其玄,〈認購(售)權證發行所得之課稅爭議—評大法官釋字第693號解釋〉,《嶺東財經法學》,第9期,2016年12月,頁172-237。
    34. 林其玄,〈美國稅法上經濟實質原則之規定〉,《全國律師》,2017年7月20日,頁57-73。
    35. 林其玄,〈論實質課稅原則與漏稅行政裁罰—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判字第121號判決評釋—〉,《嶺東財經法學》,第10期,2017年12月,頁1-50。
    36. 周佳宥,〈租稅規避之舉證責任分配/最高行100判2217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14期,2012年12月,頁224-229。
    37. 柯格鐘,〈量能原則作為稅法之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頁88-101。
    38. 柯格鐘,〈論量能課稅原則〉,《成大法學》,第14期,2007年12月,頁55-120。
    39. 柯格鐘,《稅務行政訴訟事件專題研究計畫—稅捐規避案件中補稅與裁罰問題之研究—報告書》,司法院,2008年4月。
    40. 柯格鐘,〈論所得稅法上的所得概念〉,《臺大法學論叢》,2008年9月,第37卷第3期,頁129-188。
    41. 柯格鐘,〈稅捐規避及其相關關聯概念之辨正〉,《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67-101。
    42. 柯格鐘,〈婚後未辦所得稅合併申報之稅捐核課期間與裁罰—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八年度判字第一三四四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2010年7月,頁173-179。
    43. 柯格鐘,〈論權證之課稅從我國稅捐實務作法與理論的差距談起〉,《會計師季刊》,第245期,2010年12月,頁2-18。
    44. 柯格鐘,〈實質課稅原則與其在稅捐程序法中之運用—兼論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的增訂〉,《台灣法學雜誌》,第199期,2012年5月1日,頁121-163。
    45. 柯格鐘、歐陽誠鴻,〈修法規範保險躉繳避稅行為〉,《稅務旬刊》,第2196期, 2012年9月30日,頁33-43。
    46. 柯格鐘,〈稅捐規避行為啟動實質課稅原則判斷之時機—以實務上躉繳保險費為例〉,《當代財政》,第22期,2012年10月,頁9-22。
    47. 柯格鐘,〈論稅捐規避行為之立法與行為的類型化〉,《興大法學》,第15期,2014年5月,頁27-100。
    48. 柯格鐘,〈論依法課稅原則之解釋方法—對歷年來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觀察(上)〉,《興大法學》,第17期,2015年5月,頁31-86。
    49. 柯格鐘,〈連環贈與之避稅與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157期,2015年10月15日,頁36-38。
    50. 柯格鐘,〈論稅捐正義的追尋:從憲法平等原則到稅法量能課稅原則的路徑〉,《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2016年11月,頁1229-1304。
    51. 柯格鐘,〈贈與稅捐規避行為之判斷與涵攝〉,《月旦法學教室》,第175期,2017年5月,頁27-30。
    52. 施智謀,〈民法之規定如何適用於租稅法之研究(一)〉,《財稅研究》,第11卷第6期,1979年11月,頁6-24。
    53. 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中職權調查之概念及範圍—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21卷第3期,2010年1月,頁1-42。
    54. 封昌宏,〈新遺贈稅法實物抵繳解析〉,《稅務旬刊》,第2072期,2009年4月,頁11-15。
    55. 徐崑明,〈論租稅規避在關稅上的適用〉,《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期,2018年1月,頁33-46。
    56. 許仕宦,〈行為責任之舉證責任(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1期,2012年1月,頁93-101。
    57. 許仕宦,〈行為責任之舉證責任(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12期,2012年2月,頁90-100。
    58. 郭玉林,〈美國文本主義解釋方法為我國審判實務繼受之可能性及方法〉,《高大法學論叢》,第13卷第2期,2018年3月,頁135-206。
    59. 郭佩宜,〈「正義」美學:以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民族誌為例〉,《臺灣人類學刊》,第12卷第1期,2014年6月,89-127。
    60. 張永明,〈網路援交言論之憲法保障〉,《月旦法學教室》,第57期,2007年6月15日,頁8-9。
    61. 張文郁,〈當事人之真實、完整陳述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83期,2009年8月15日,頁18-19。
    62. 張哲瑋,〈稅務預先核釋制度現況分析與檢討〉,《中正財經法學》,第8期,2014年1月,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系,頁163-241。
    63. 張憲瑋,〈公司負擔他人費損得否於稅上認列—兼評最高行政法院99年9月份第2次決議〉,《財稅研究》,第44卷第4期,2015年7月,頁155-172。
    64. 陳 敏,〈租稅課徵與經濟事實之掌握—經濟考察方法〉,《政大法學評論》,第26期,1982年12月,頁1-25。
    65. 陳 敏,〈稅捐稽徵程式之協力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37期,1988年6月,37-78。
    66. 陳 敏,〈租稅法之附帶給付〉,《政大法學評論》,第54期,1995年12月,頁87-115。
    67. 陳坤銘、溫偉任,〈寡占市場廠商價格跟隨行為規範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13卷第1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2005年1月,頁55-88。
    68. 陳衍任,〈課稅道德與納稅道德(上)〉,《稅務旬刊》,第2263期,2014年8月,頁23-32。
    69. 陳衍任,〈課稅道德與納稅道德(下)〉,《稅務旬刊》,第2269期,2014年10月,頁31-38。
    70. 陳建宏、陳榮哲,〈經濟觀察法與實質課稅原則-兩個概念的再考〉,《軍法專刊》,第55卷第2期,2009年4月,頁121-152。
    71. 陳啟垂,〈自認〉,《月旦法學教室》,第89期,2010年2月15日,頁24-25。
    72. 陳清秀,〈農地移轉與非自耕農的課稅問題-評行政法院八十一年判字第一七二七號判決〉,《稅務旬刊》,第1477期,1992年10月10日,頁31-32。
    73. 陳清秀,〈經濟觀察法在稅法上之應用〉,《財稅研究》,第24卷第6期,1992年11月,頁81-102。
    74. 陳清秀,〈量能課稅原則在所得稅法上之實踐—綜合所得稅裁判之評析〉,《法令月刊》,第58卷第5期,2007年5月,頁66-97。
    75. 陳清秀,〈推計課稅之研討〉,《台灣法學雜誌公法特刊》,2010年8月,頁195-215。
    76.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頁72-92。
    77.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94-113。
    78. 陳清秀,〈推計課稅之運用,應符合經驗法則—高高行89訴805〉,《台灣法學雜誌》,第168期,2011年1月,頁163-166頁。
    79. 陳清秀,〈稅捐規避與處罰〉,《法學新論》,第29期,2011年4月,頁1-13。
    80. 陳清秀,〈違憲法律之解釋效力問題〉,《月旦法學教室》,第112期,2012年2月,頁73-81。
    81. 陳清秀,〈稅捐規避行為之認定—以所得稅法第66條之8為例〉,《東吳公法論叢》,第5期,2012年7月,頁191-233。
    82. 陳清秀,〈實質課稅原則之適用界限〉,《東吳公法論叢》,第6卷,2013年7月,頁159-218。
    83. 陳清秀,〈行政法院歷年來優良稅法判決評析〉,《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3期,2013年11月,頁35-69。
    84. 陳清秀,〈稅捐規避行為之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156期,2015年10月,頁39-48。
    85. 陳清秀,〈稅法上法律漏洞補充—北高行103年度訴字第1121號評析〉,《稅務旬刊》,第2327期,2016年5月,頁15-21。
    86. 陳啟垂,〈自認〉,《月旦法學教室》,第89期,2010年02月15日,頁24-25。
    87. 陳櫻琴,〈實質課稅原則—以土地稅為例〉,《財稅研究》,第3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51-75。
    88. 姜世明,〈舉證責任轉換〉,《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年2月15日,頁18-19。
    89. 姜世明,〈給付遲延可歸責要件之舉證責任分配〉,《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2004年11月15日,頁12-13。
    90. 姜世明,〈辯論主義與法院之依職權調查證據〉,《台灣法學雜誌》,第70期,2005年5月,頁154-160。
    91. 姜世明,〈舉證責任轉換之種類〉,《台灣法學雜誌》,第83期,2006年6月,頁121-128。
    92. 姜世明,〈非負舉證責任一造當事人是否負一般事案解明義務〉,《台灣法學雜誌》,第85期,2006年8月,頁145-151。
    93. 姜世明,〈法院不宜職權調查證據等摸索證明例外性容許之考量因素〉,《月旦法學教室》,第47期,2006年8月15日,頁16-17。
    94. 姜世明,〈法官私知之可利用性〉,《台灣法學雜誌》,第116期,2008年11月15日,頁91-98。
    95. 姜世明,〈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2008年12月15日,頁12-13。
    96. 姜世明,〈論客觀舉證責任—評最高法院99年度臺上字第984號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61期,2010年10月1日,頁53-60。
    97. 姜世明,〈間接證明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135期,2013年12月,頁1-86。
    98. 姜炳俊,〈公益社團法人訴訟與不執行協議〉,《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2004年6月15日,頁16-17。
    99. 郭佩宜,〈「正義」美學:以所羅門群島Langalanga民族誌為例〉,《臺灣人類學刊》,第12卷第1期,2014年6月,頁98-91。頁89-127。
    100. 盛子龍,〈稅務訴訟上舉證責任〉,《東吳公法論叢》,第6卷,2013年7月,頁475-524。
    101. 黃士洲,〈兩稅合一與稅捐規避—以行政法院判決為核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4期,2011年6月,頁137-203。
    102. 黃士洲,〈遺贈稅與脫法避稅—以連環契約安排為例〉,《財稅研究》,第43卷第3期,2014年5月,頁125-145。
    103. 黃士洲,〈避稅與逃稅行為之不同〉,《月旦裁判時報》,第43期,2016年1月,頁5-12。
    104. 黃忠正,〈論Otfried Höffe的正義作為交換〉,《政大法學評論》,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第136期,2014年3月,頁1-44。
    105. 黃茂榮,〈法律解釋學基本問題(II):法律補充〉,《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1977年6月,頁7-62。
    106. 黃茂榮,〈法律事實的認定及其規範上的評價〉,《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8卷第2期,1979年6月1日,頁1-49。
    107. 黃茂榮,〈法律漏洞之補充的方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13卷第1期,1983年12月,頁1-30。
    108. 黃茂榮,〈稅務訴訟上的舉證責任〉,《植根雜誌》,第23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1-40。
    109. 黃茂榮,〈實質課稅原則〉,《植根雜誌》,第18卷8期,2002年8月,頁1-80。
    110. 黃茂榮,〈實質課稅原則(一)〉,《植根雜誌》,第25卷第8期,2009年8月,頁22-32。
    111. 黃茂榮,〈稅捐法體系概論(上)〉,《植根雜誌》,第27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16-40。
    112. 黃茂榮,〈稅捐法體系概論(中)〉,《植根雜誌》,第27卷第11期,2011年11月,頁1-40。
    113. 黃俊杰,〈稅捐核課及救濟法制之檢討〉,《憲政時代》,第39卷第3期,2014年1月,頁45-78。
    114. 黃俊杰、黃智謙、蔡松均,〈法院決議作為稅法法源之違憲審查〉,《財稅研究》,第43卷第5期,2014年9月,頁126-161。
    115. 黃國昌,〈舉證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年2月,頁32-36。
    116. 黃國昌,〈法院應否依職權調查土地管轄權之有無〉,《月旦法學教室》,第40期,2006年1月15日,頁16-17。
    117. 黃源浩,〈稅捐規避行為與處罰〉,《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1月15日,頁134-149。
    118. 黃源浩,〈論納稅義務人國際租稅條約之濫用〉,《輔仁法學》,2011年6月,第41期,頁269-322。
    119. 黃源浩,〈實質課稅與稅捐規避行為之舉證責任〉,《法學叢刊》,第59卷第4期,2014年10月,頁101-130。
    120. 黃源浩,〈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施行後之稅捐規避〉,《財稅研究》,第47卷1期,2018年1月,頁122-142。
    121. 楊仁壽,張容瑞整理,〈法學方法論〉,《日新》,第7期,2006年11月,頁19-28。
    122. 葛克昌,〈租稅規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1977年6月,頁167-187。
    123. 葛克昌,〈既成道路土地與遺產稅抵繳〉,《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2002年5月1日,頁30-31。
    124. 葛克昌,〈脫法避稅與人壽保險規劃〉,《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頁26-27。
    125. 葛克昌,〈經濟觀察法與量能課稅〉,《月旦法學教室》,第73期,2008年11月,頁69-75。
    126. 葛克昌,〈稅捐權利救濟之法治國要求〉,《月旦法學教室》,第99期,2011年1月,頁105-116。
    127. 廖元豪,〈有點兒違憲,又有點合憲,怎麼辦?—「適用上違憲」與「合憲解釋」的選擇〉,《月旦法學教室》,第72期,2008年9月15日,頁6-7。
    128. 劉明生,〈訴訟中之否認、自認或擬制自認〉,《月旦法學教室》,第159期,2016年01月,頁21-23。
    129. 蔡茂寅,〈函釋的法律性質〉,《月旦法學雜誌》,第74期,2001年7月,頁24-25。
    130. 蔡孟彥,〈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判字221號—遺產稅案舉證責任與程序重開〉,《稅務旬刊》,第2211期,2013年2月28日,頁33-39。
    131. 謝宜芬、簡維克,〈未盡客觀舉證責任,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撤銷公平會對三大工業用紙者之聯合行為認定〉,《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2012年9月,頁13-14。

    三、論文集
    1. 吳從周,〈台灣民法方法論之發展現狀:特別聚焦法律解釋方法在法院實務上之運用狀況〉,收錄於林秀雄等著,《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頁491-524。
    2. 柯格鐘,〈租稅規避案件中補稅與裁罰問題之研究〉,收錄於葛克昌主編,《避稅案件與行政法院判決》,翰蘆,2010年4月,頁73-125。
    3. 柯格鐘,〈稅捐規避及其相關關聯概念之辨正〉,收錄在葛克昌等人主編,《兩岸避稅防杜法制之研析》,元照,2010年4月,頁90-131。
    4. 許祺昌,〈從臺灣實質課稅原則案例看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的未來修法方向〉,收錄於葛克昌、賈紹華、吳德豐主編,《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護》,元照,2012年3月,頁417-465。
    5. 陳怡璇、吳孟桓、賴冠妤、李怡靜、段陶喻、劉昱蘭,〈「關係企業間藉股權交易製造財產交易損失」之課稅問題研究—兼評高雄高等行政法院96年訴字第69號判決及96年訴字第521號判決〉,收錄於葛克昌主編,《避稅案件與行政法院判決》,翰蘆,2010年4月,頁613-663。
    6. 陳清秀,〈論客觀的淨額所得原則〉,收錄於氏著,《現代稅法原理與國際稅法》,元照,2010年10月,頁369-414。
    7. 黃士洲,〈脫法避稅的防杜及其憲法界限〉,收錄於氏著,《掌握稅務官司的關鍵—舉證責任實務案例分析》,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頁353-406。
    8. 黃士洲,〈脫法避稅的防杜及其憲法界限—兼論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0年度訴字第5668號判決〉,收錄於氏著,《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障》,翰蘆,2011年9月,頁173-233。
    9. 黃士洲執筆,〈營利事業所得稅〉,收錄於黃茂榮、葛克昌、陳清秀主編《稅法各論》,新學林,2015年3月,頁113-185。
    10. 黃茂榮,〈立法是解決類型濫用之最好方法〉,收錄於氏著,《稅捐法論衡》,植根,1991年8月初版,頁23-25。
    11. 黃茂榮,〈稅捐構成要件的意義及其保障功能〉,收錄於氏著,《稅捐法論衡》,植根,1991年8月初版,頁26-30。
    12. 黃茂榮,〈核實課稅原則與客觀租金標準不能並容〉,收錄於氏著,《稅捐法論衡》,1991年8月,頁174-177。
    13. 黃茂榮,〈如何將土地增值稅改為所得稅〉,收錄於氏著,《稅捐法論衡》,植根,1991年8月初版,頁254-258。
    14. 黃茂榮,〈稅捐法上之登記義務〉,收錄於氏著,《稅法總論(第一冊)》,植根,2002年5月,頁453-500。
    15. 黃茂榮,〈稅務訴訟上的舉證責任〉,收錄於氏著,《稅法總論(第三冊)》,植根,2008年2月,頁567-633。
    16. 黃茂榮,〈法律規定之邏輯結構〉,收錄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1993年7月,增訂3版,頁115-206
    17. 黃茂榮,〈法律漏洞及其補充的方法〉,收錄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1993年7月,增訂3版,頁323-452。
    18. 黃茂榮,〈法律解釋〉,收錄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1993年7月,增訂3版,頁277-322。
    19. 黃茂榮,〈員工利息特別扣除權應受平等保障〉,收錄於氏著,《稅捐法論衡》,植根,1991年8月初版,頁62-65。
    20. 黃茂榮,〈職權調查原則及合作原則與稅務證據方法之提出時限〉,收錄於葛克昌、劉劍文、吳德豐主編,《稅捐證據法制探討暨台灣2012最佳稅法判決》,元照,初版,2013年3月,頁35-97。
    21. 黃茂榮,〈核實課徵原則之實踐及其司法審查〉,收錄於葛克昌、湯貢亮、吳德豐主編,《核實課徵、實價課稅與推計課稅暨台灣2013最佳稅法判決》,元照,2014年3月,頁65-165。
    22. 黃俊杰,〈實質課稅類似案例之歧異判決〉,收錄於葛克昌、賈紹華、吳德豐主編,《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護》,元照,2012年3月,頁305-333。
    23. 黃源浩,〈稅捐規避行為與處罰〉,收錄於氏著,《稅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翰蘆,初版,2012年,頁235-266。
    24. 葛克昌,〈租稅規避與法學方法—稅法、民法與憲法〉,收錄於氏著,《稅法基本問題》,月旦,1997年7月,頁9-43。
    25. 葛克昌,〈量能課稅原則與所得稅法〉,收錄於氏著,《稅法基本問題》,月旦,1997年7月,頁195-215。
    26. 葛克昌,〈綜合所得稅與憲法〉,收錄於氏著,《所得稅與憲法》,翰蘆,1999年2月,頁1-105。
    27. 葛克昌,〈兩稅合一之憲法觀點〉,收錄於氏著,《所得稅與憲法》,翰蘆,1999年2月,頁107-206。
    28. 葛克昌,〈租金管制與所得調整〉,收錄於氏著,《所得稅與憲法》,翰蘆,1999年2月,頁251-317。
    29. 葛克昌,〈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相關法律爭議〉,收錄於氏著,《所得稅與憲法》,第3版,翰蘆,2009年,頁301-324。
    30. 葛克昌,〈藉稅捐簡化以達量能平等—負擔核實、實價與推計課稅之憲法基礎〉,收錄於葛克昌、湯貢亮、吳德豐主編,《核實課徵、實價課稅與推計課稅暨台灣2013最佳稅法判決》,元照,2014年3月,頁193-223。
    31. 劉映春,〈實質課稅原則的憲政評價與適用界限〉,收錄於葛克昌、賈紹華、吳德豐主編,《實質課稅與納稅人權利保護》,元照,2012年3月,頁235-253。
    32. 鍾騏,〈以美國Coltec Industries案例簡介「經濟實質標準」〉,收錄於葛克昌、賈紹華、吳德豐主編,《實質課稅原則與納稅人權利保護》,元照,2012年3月,頁726-741。

    四、學位論文
    1. 呂綺珍,《論民事證據法上之事實認定與證明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4年。
    2. 李梅英,《營利事業不合營業常規交易課稅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3. 沈克儉,《法律行為之無效、撤銷、解除或終止對於稅捐債務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4. 林自強,《論租稅法定主義與實質課稅原則之衡平》,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5. 林其玄,《無代表無稅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2月。
    6. 邱天一,《實質課稅原則之研究─以釋字第420號解釋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 翁順衍,《我國公課法上時效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8. 許凱傑,《量能課稅原則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9. 陳中為,《稅捐核課處分之信賴保護-以稅捐稽徵法第21條第2項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10. 陳昱維,《稅捐優惠之違憲審查研究─以平等權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1. 曾天運,《稅捐規避行為之可罰性》,國立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12. 蔡育庭,《我國累進稅之建制基礎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3. 張偉志,《論所得稅法之最低生存保障》,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14. 張藏文,《稅務預先核釋機制之研究-兼論德國稅法上承諾(Zusage)》,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15. 黎紹寗,《論稅法之違憲審查基準─以量能課稅原則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16. 劉健右,《租稅規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17. 盧世寧,《國際貿易稅捐調整法制之研究—以智慧財產關係人授權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1月。
    18. 謝昀耘,《從我國租稅判決案例論租稅法律主義與實質課稅原則之衡平》,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
    19. 謝永倫,《三角貿易課徵加值型營業稅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12月。
    20. 蘇逸哲,《稅捐脫法行為之調整與可罰性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2月。

    五、外文期刊論文
    1. Alexandra M. Walsh, Formally Legal, Probably Wrong: Corporate Tax Shelters, Practical Reason and the New Textualism, 53 Stan. L. Rev. 1541, 1541-1580 (2001).
    2. Allen D. Madison, The Tension Between Textualism and Substance-Over-Form Doctrines In Tax Law, 43 Santa Clara L. Rev. 699, 699-750(2003).
    3. Amanda L. Yoder, One Prong, Two Prong, Many Prongs: A Look into th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75 Mo. L. Rev. 1409, 1409-1433(2010).
    4. Anosheh Azarmsa, Note & Comment: Award Shows, Gifts, And Taxes: A Criticism Of The Tax Treatment Of Celebrity Gift Bags, 28 Loy. L.A. Ent. L. Rev. 27, 27-46(2007).
    5. Assaf Likhovski, The Duke and the Lady: Helvering v. Gregory and the History of Tax Avoidance Adjudication, 25 Cardozo L. Rev. 953, 955-1018 (2004).
    6. Brian Galle, Interpretative Theory and Tax Shelter Regulation, 26 Va. Tax Rev. 357, 357-403(2006).
    7. Bret Wells,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How Codification Changes Decided Cases, 10 Fla. Tax Rev. 411, 411-457 (2010).
    8. Chris Atkinson, General Anti-Avoidance Rules: Explor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axpayer's Need For Certainty And The Government's Need To Prevent Tax Avoidance, 14 Journal of Australian Taxation 1, 1-56(2011).
    9. Charlene Luke, What Would Henry Simons Do?: Using An Ideal To Shape And Explain Th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11 Hous. Bus. & Tax L.J. 108, 108-172 (2011).
    10. Colonel Richard D. Rosen, Funding "Non-Traditional" Military Operations: The Alluring Myth of a Presidential Power of the Purse, 155 Mil. L. Rev. 1, 1-152(1998).
    11. David B. Mcginty, Economic Substance, Business Purpose, and Tax Avoidance in Section 351 Contingent Liability Transactions after Black & Decker, Coltec, and Hercules, 36 Cumb. L. Rev. 1, 1-61(2005).
    12. David I. Lewittes, Constitutional Separation of War Powers: Protecting Public and Private Liberty, 57 Brooklyn L. Rev. 1083, 1155(1992).
    13. Daniel I. Halperin, Interest in Disguise: Taxing the "Time Value of Money", 95 Yale L.J. 506, 506-552(1986).
    14. David P. Hariton, When and How Should th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Be Applied?, 60 Tax L. Rev. 29, 29-56(2006).
    15. Edward J. McCaffery,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ax, 103 Mich. L. Rev. 807, 807-938(2005).
    16. Genevieve Loutinsky, Gladwellian Taxation: Deterring Tax Abuse through General Anti-Avoidance Rules, 12 Hous. Bus. & Tax L.J., 82, 82-128(2012).
    17. Gerald W. Miller, Jr., Corporate Tax Shelters and Economic Substance: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Its Common Law Solution, 34 Tex. Tech L. Rev. 1015, 1057-1069(2003).
    18. Graeme S. Cooper,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ith General Anti-Avoidance Rules, 54 SMU L. Rev. 83, 83-130(2001).
    19. Jasmine M. Fisher, Fairer Shores: Tax Havens, Tax Avoid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94 B.U.L. Rev. 337, 337-365(2014).
    20. Jane Rutherford, the Myth of Due Process., 72 B.U.L. Rev. 1, 1-99(1992).
    21. Jeff Rector, A Review of the Economic Substance Doctrine, 10 Stan. J.L. Bus. & Fin. 173, 173-189 (2004).
    22. Jeremy M. Wilson., Recent Development: Statutory Interpretation In Wal-Mart Stores East, Inc. V. Hinton And Why North Carolina Courts Should Apply Anti-Tax Avoidance Judicial Doctrines In Future Cases, 88 N.C.L. Rev. 1471, 1471-1500(2010).
    23. Karen C. Burke, Reframing Economic Substance, 31 Va. Tax Rev. 271, 31 Va. Tax Rev. 271, 271-296(2011).
    24. Kathleen DeLaney Thomas, The Case against a Strict Liability Economic Substance Penalty, 13 U Do not. J. Bus. L. 445, 445-497 (2011).
    25. Kirk J. Stark, The Right to Vote on Taxes, 96 Nw. U.L. Rev. 191, 191-251(2001).
    26. Leandra Lederman, W(h)ither Economic Substance, 95 Iowa L. Rev. 389, 389-444(2010).
    27. Marjorie E. Kornhauser, Legitimacy and the Right of Revolution: The Role of Tax Protests and Anti-Tax Rhetoric in America, 50 Buffalo L. Rev. 819, 819-930(2002).
    28. Orly Sulami, Tax Abuse - Lessons from Abroad, 65 SMU L. Rev. 551, 551-592(2012).
    29. Ray A. Knight & Lee G. Knight, Substance Over Form: The Cornerstone of Our Tax System or A Lethal Weapon in the IRS's Arsenal, 8 Akron Tax J. 91, 91-107(1991).
    30. Scott A. Schumacher, Macniven V. Westmoreland And Tax Advice: Using "Purposive Textualism" To Deal With Tax Shelters And Promote Legitimate Tax Advice, 92 Marq. L. Rev. 33, 33-102(2008).
    31. Stephan L. Hodge, Sale-Leasebacks: A Search for Economic Substance, 61 Ind. L.J. 721, 721-756(1985).
    32. Steven T. O'Hara, Estate Planning Corner: Defining a gift for tax purposes (it's here to stay) , 30 AK 17 Bar Rag(2006).
    33. William B. Barker, the Three Faces of Equality: Constitutional Requirements in Taxation, 57 Case W. Res. 1, 1-53(2006).
    34. William B. Barker, the Ideology of Tax Avoidance, 40 Loy. U. Chi. L.J. 229, 229-251(2009).

    六、網路資料
    1. 江彥佐,《簡論稅捐裁罰之主觀要件》,〈清流月刊〉,2008年5月,下載自法務部調查局,網址:https://www.mjib.gov.tw/FileUploads/eBooks/d9979c439616434e8e17c47a3e30057e/Section_file/473451d6a4614af3859f6ac0c7b30171.pdf,上網日期:2019/4/16。
    2. 柯格鐘,《稅務行政訴訟事件專題研究計畫—稅捐規避案件中補稅與裁罰問題之研究—報告書》,司法院,2008年4月。下載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3/%E7%A8%85%E6%8D%90%E8%A6%8F%E9%81%BF%E6%A1%88%E4%BB%B6%E4%B8%AD%E8%A3%9C%E7%A8%85%E8%88%87%E8%A3%81%E7%BD%B0%E5%95%8F%E9%A1%8C%E4%B9%8B%E7%A0%94%E7%A9%B6.pdf,上網日期:2019/4/23。
    3. 柯格鐘,《解析高雄高等行政法院行政93年度訴字第975號裁判》,司法智識庫,網址:http://fjudkm.judicial.gov.tw/index_doc.aspx?par=qDAbix6ShcyNTf75kfXuC24HDBgkHhbv%2fhOQzqqspIoXdFFqbIzwsccrbwvvgjWdT%2bu%2f9Uf8NHyHT6z4DKxw7sKQC%2fIQ7F81Lq0JXHgQQqc%3d,上網日期:2016/11/17。
    4. 柯格鐘,《論實質課稅原則》,下載自司法院網站,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3/%E8%AB%96%E6%96%87%EF%BC%9A%E8%AB%96%E5%AF%A6%E8%B3%AA%E8%AA%B2%E7%A8%85%E5%8E%9F%E5%89%87%EF%BC%88%E6%88%90%E5%8A%9F%E5%A4%A7%E5%AD%B8%E6%B3%95%E5%BE%8B%E5%AD%B8%E7%B3%BB%E6%9F%AF%E6%A0%BC%E9%90%98%E5%89%AF%E6%95%99%E6%8E%88%EF%BC%89.pdf,上網日期:2018/6/17。
    5. 柯格鐘,《德國稅捐通則中有關經濟觀察法的條文規定》,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3/%E5%BE%B7%E5%9C%8B%E7%A7%9F%E7%A8%85%E9%80%9A%E5%89%87%E7%AC%AC39%E6%A2%9D%E8%87%B3%E7%AC%AC42%E6%A2%9D%E6%A2%9D%E6%96%87%E4%B8%AD%E8%AD%AF.pdf,上網日期:2016/9/23。
    6. 許志文、謝昌君,〈從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修正看我國申請租稅解釋之實務〉,《經濟日報》,2013年6月24日。參自經濟日報網站,http://edn.udn.com/article/view.jsp?aid=637057#,上網日期:2017/6/5。
    7. 林三欽,《稅捐稽徵法第1條之1相關問題探討─稅法解釋函令與裁罰基準之溯及效力》,下載自:http://www.ntpu.edu.tw/excel/files/announce/2013102385023.pdf,上網日期:2017/6/11。
    8. 邢愷明,《實質課稅原則在租稅規避上的運用》,臺北市政府100年度自行研究報告,2011年12月31日,下載網址:http://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2311454021.pdf,上網日期:2018/5/2。
    9. 許志文、謝昌君,〈從稅捐稽徵法第12條之1修正看我國申請租稅解釋之實務〉,《經濟日報》,2013年6月24日。參自經濟日報網站,http://edn.udn.com/article/view.jsp?aid=637057#,最後瀏覽日:2017/6/5。
    10.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址: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front/ETW118W/CON/384/8249089764421546434?tagCode=,上網日期:2016/10/9。
    11.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網址:https://www.ntbca.gov.tw/etwmain/student/ETW118W/CON/1378/8861845823010462136,上網日期:2016/12/10。
    12. 陳立誠,〈分配正義視野下的量能課稅—一種稅收理想的破繭新生〉,《廈門大學法律評論》,月旦知識庫,網址:http://lawdata.com.tw/tw/doi/?doi=10.3966/615471682015040025006,2019/1/2。
    13. 陳汶津、廖欽福,《貪污犯罪與租稅資訊之揭露―以德國經驗為例》,下載網址:file:///D:/Downloads/%E9%99%B3%E6%B1%B6%E6%B4%A5%E3%80%81%E5%BB%96%E6%AC%BD%E7%A6%8F-%E8%B2%AA%E6%B1%A1%E7%8A%AF%E7%BD%AA%E8%88%87%E7%A7%9F%E7%A8%85%E8%B3%87%E8%A8%8A%E4%B9%8B%E6%8F%AD%E9%9C%B2-%E4%BB%A5%E5%BE%B7%E5%9C%8B%E7%B6%93%E9%A9%97%E7%82%BA%E4%BE%8B-%20(2).pdf,上網日期:2018/7/15。
    14.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下)》,網址:http://blog.xuite.net/cchsiou101/twblog/139709004-%E9%87%8F%E8%83%BD%E8%AA%B2%E7%A8%85%E8%88%87%E5%AF%A6%E8%B3%AA%E8%AA%B2%E7%A8%85%E5%8E%9F%E5%89%87(%E4%B8%8B),上網日期:2016/10/8。
    15. 陳清秀,《經濟的觀察法—實質課稅原則(上)》,儒道法學部落格,網址:http://blog.xuite.net/cchsiou101/twblog/139708903-%E7%B6%93%E6%BF%9F%E7%9A%84%E8%A7%80%E5%AF%9F%E6%B3%95---%E5%AF%A6%E8%B3%AA%E8%AA%B2%E7%A8%85%E5%8E%9F%E5%89%87%EF%BC%88%E4%B8%8A%EF%BC%89,上網日期:2018/9/2。
    16. 陳清秀,《稅捐規避與處罰》,下載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7773。上網日期:2016/10/10。
    17. 陳清秀,《稅法的融合理論》,下載網站:http://www.sozeishiryokan.or.jp/topic/z_img/t_20160826.pdf,上網日期:2018/5/31。
    18. 黃士洲、簡銀瑩,《鑑識會計與境外公司稅捐規避》,下載網站: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9%91%91%E8%AD%98%E6%9C%83%E8%A8%88%E8%88%87%E5%A2%83%E5%A4%96%E5%85%AC%E5%8F%B8%E7%A8%85%E6%8D%90%E8%A6%8F%E9%81%BF&rlz=1C1AOHY_zh-TWTW708TW708&oq=%E9%91%91%E8%AD%98%E6%9C%83%E8%A8%88%E8%88%87%E5%A2%83%E5%A4%96%E5%85%AC%E5%8F%B8%E7%A8%85%E6%8D%90%E8%A6%8F%E9%81%BF&aqs=chrome..69i57.984j0j7&sourceid=chrome&ie=UTF-8,上網日期:2018/5/27。
    19. 廖俊凱,《稅法上協力義務之研究—以近來最高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下載自:台灣大學公法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law.ntu.edu.tw/center/%E5%85%AC%E6%B3%95%E4%B8%AD%E5%BF%83/graduate_file/%E7%A8%85%E6%B3%95%E4%B8%8A%E5%8D%94%E5%8A%9B%E7%BE%A9%E5%8B%99%E4%B9%8B%E7%A0%94%E7%A9%B6%EF%BC%8C%E4%BB%A5%E8%BF%91%E4%BE%86%E6%9C%80%E9%AB%98%E8%A1%8C%E6%94%BF%E6%B3%95%E9%99%A2%E5%88%A4%E6%B1%BA%E7%82%BA%E4%B8%AD%E5%BF%83.pdf,上網日期:2018/6/17。
    20. 蔣淑芬,《租稅公平原則之探討兼論證所稅與證交稅之課徵問題》,下載自:臺灣證券交易所網站,網址:http://www.twse.com.t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