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資婷
Huang, Tzu-Ting
論文名稱: 雙聲‧雙身: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
Double Voices╱Double Identity:The Split Subject in the Contemporary Films
指導教授: 王雅倫
Wang, Ya-L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分裂主體創傷《黑天鵝》《隔離島》《鬥陣俱樂部》
外文關鍵詞: Split Subject, Trauma, Black Swan, Shutter Island, Fight Club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英國電影研究學者保羅‧韋爾斯認為,恐怖片是所有電影題材中最能反應人類恐懼與焦慮之類型,其中又以心理驚悚片直指精神傷口。在艾婷爵所云的「創傷世代」裏,若說分裂是構成主體無法遯逃之基本模式,那究竟甚麼是導致當代分裂主體創傷之核?精神科醫師瑪琳‧史坦伯格(Marlene Steinberg)指出在種種精神疾患中,解離症是當代潛藏的流行病之一,當主體無法承受與面對現實,製造出另一分身與創傷對峙,是為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這種戲劇化的迴環曲折時常被納入文學與電影作品,最早可追溯至一八八六年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出版小說《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ykell and Mr. Hyde),一九三一年導演魯本‧馬摩里安(Rouben Mamoulian)據此攝製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開啟先鋒,成為導演們擗轉結局的主要情節之一。隨著電影拍攝技法日新月異,如何秉承並賦予新意,同時考驗著當代導演。本研究將目光鎖於現世,試圖回應一九九九年至今,當代電影中分裂主體之問題,並梳理相關研究論點,篩選出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黑天鵝》、馬丁‧史柯西斯《隔離島》與大衛‧芬奇《鬥陣俱樂部》之作品為主要鑽灼對象,以精神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當代社會理論與電影詩學為輔,對電影文本進行細部解讀。
    在故事情節方面,三位導演不約而同選用「第一人稱雙數」之概念讓主體一分為二,當意識的碎裂逸出象徵秩序表層,主體分裂成雙重聲帶與身體。第一部份,從伊底帕斯三角家庭結構開始,《黑天鵝》以女性為主要敘事者,主角與原生家庭茫昧不明的母女關係,及父的缺席所產生的傷害,主體鏡像認同的不完整,無法在象徵秩序裏安然自處,埋下主體為追求完美而導致分裂之伏筆;其次,場景來到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與外界阻絕的幽明異路——「隔離島」,時空背景為美蘇冷戰,主角最初罹患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目睹甚至參與多場殺辱,其妻自殺未遂,長年受憂鬱症所困,於癲狂狀態下殺死親生骨血,主角返家後見此慘狀悲痛之餘手刃愛妻,防禦機制替主體塑造出精緻謊言,好層層疊疊包裹傷口,並幻想曾允諾妻子找尋真兇,醫療團隊幫助他短暫清醒,面對自己是兇手,最終選擇切除腦額葉皮質奪回自主性,諷刺精神科醫療體系對正常與異常的粗暴劃分;最後,《鬥陣俱樂部》的敘事者我登場,資本主義造成主體恐慌,使得存在本身的痛感嚙咬著主體,分生出另外一個人格,藉此批判消費社會,個人特質褪色讓主角展開自我追尋之路,存在之痛實踐為身體祭儀,以肉體喚醒對存在的感知,對抗百無聊賴的生活,主體策劃一場「大破壞計畫」試圖瓦解穩固的經濟體制,卻為了保護愛人挺身而出卻來不及阻止一棟棟大樓摧毀,在宛如末世狂歡的場景中,於對方眼裏找出自我的獨特性。
    三部電影皆以主體為起點向外擴散,生命網絡由家庭,循次而進到封閉的全控機構,延展至多元混雜的開放式消費社會;主體追求的小他物從「美」此一抽象概念,與透過「謊言」支撐的幻想世界,再到「存在」本身的痛感侵蝕生活,為閱聽眾演繹三種迥異形式的分裂主體,傳達這個世代的普遍共相,創傷一再復返是不可逆轉的宿命,主體遂以自我解離的分裂方式,將自身含括在傷口之外。

    British scholar Paul Wells argues that Horror is the film genre which can best reflect human fear and anxiety. For him, among its sub-genres, psychological thriller can best indicate psychological wounds. In “Wit(h)nessing Trauma and the Matrixial Gaze,” Bracha L. Ettinger contends, splitting is the basic and inevitable model of subjectification. So, what is the main cause of split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age? For Marlene Steinberg, among the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epidemics, Dissoci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kind. It occurs while subject can’t cope with the rea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such trauma, subject would assume a new self—a kind of splitting that makes subject carries two identities, which is called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This dramatic process is often adopted in literature and films. For literature, the earliest work about Dissociation is Robert Louis Stevenson’s The Strange Case of Dr. Jykell and Mr. Hyde in 1886. Rouben Mamoulian’s adoption, Dr. Jekyll and Mr. Hyde in 1931, is thus the first film about Dissociation. Such plot about splitting sets up an example and offers later directors a sample plot device for presenting an unexpected twist in the end of story. As filmmaking technique improves, adopting and making such plot anew challenges contemporary directors. This thesis focuses on presentations of split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films, especially ones from 1999 to present. Darren Aronofsky’s Black Swan, Martin Scorsese’s Shutter Island, and David Fincher’s Fight Club are chosen for careful discussions. By adopting psychoanalysis,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poetics of cinema, I would like to probe the main cause of split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age.
    For plot in these three films, all directors adopts the concept of “first-person plural” to present their protagonists. In these films, while split consciousness of those protagonists surfaces in the so-called symbolic order, it’s embodied with appearances of two characters in the same protagonist. That is, he/she becomes a person with two voices and bodies. In Black Swan, as the protagonist, the daughter, can’t resolve Oedipus complex—she has an ambiguous relationship with her mother yet she endures the absence of father, she fails to develop her identity and find a proper place in the symbolic order. Such failure foreshadows the birth of her split subject, which appears in her pursuit for artistic perfection. Then, in Shutter Island, the protagonist, an officer who witnesses and even participates in massacres and suffers fro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kills his depressed and parricidal wife. In order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confronting such trauma, he makes up a story that he is not the murder and even promises his wife to catch that murderer. Not until his stay in a total institution—shutter island—does he uncover the fact that he is who he looks for, which forces him to receive lobotomy for reclaiming his autonomy. Finally, in Fight Club, the split subject is embodied via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 While he feels panic due to his identity erasure in a society of consumerism and capitalism, he decides to wake his sense of self. For him, to experience physical pain is to fight against the boredom of life and to root out the bas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Through the pain of his body, he attempts to create a sacrificial self for getting his original self back.
    In these three films, all protagonists clue us to understand why split subject appears via their life circumstances and their pursuits. The network these characters involve in—a triad-structured family, an enclosed total institution and a multiple yet complicated consumer society—provides us a starting point. Then, “the objet petite a” they seek for better portrays why they split: perfection which completes the concept of beauty, a lie which builds up an imaginary world to the pain which wakes up the sense of existence. So to speak, by presenting Dissociation via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split subject, these three films express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contemporary age: when repetitive return to trauma is the fate of contemporary subject, to dissociate oneself is the only way to dissociate one from his/her trauma.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 專書、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 4 (二)、 1999-2012年當代心理驚悚電影回顧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5 (一)、 精神分析學 25 (二)、 當代社會理論 31 (三)、 電影詩學 32 第四節、 研究範圍、對象與限制 34 第五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章、 我為美殉身:《黑天鵝》之分裂主體 40 第一節、 以父之名:童話故事變形的三層意涵 42 第二節、 沒有名字的母親:前伊底帕斯情結滯留 46 第三節、 鏡像階段與死亡驅力的鞭轉 49 (一)、 夢境中的死亡預言 49 (二)、 強制性重複:死亡驅力的鞭轉 51 第四節、 MAKE REAL:幻見公式($〈〉A)的操演與主體分裂 53 第五節、 小結 59 第三章、 我為謊言而活:《隔離島》之分裂主體 63 第一節、 全控機構下的主體問題 65 (一)、 全控機構重合之島 65 (二)、 從C病房到燈塔:真相的轉折 67 第二節、 以瘋狂抗拮死亡的哀悼儀式 69 (一)、 精神治療中的角色扮演 69 (二)、 前額葉白質切除術 72 第三節、 家庭的崩毀:喪子與弒妻 74 (一)、 蒂蘿絲之死:愛情成為創傷? 75 (二)、 喪子之痛:瑞秋‧雷德斯 78 第四節、 馬勒之於創傷主體的隱喻 82 (一)、 達豪集中營之大屠殺 82 (二)、 幻見場景之鑰 85 第五節、 小結 87 第四章、 我為存在而痛:《鬥陣俱樂部》之分裂主體 90 第一節、 主體之難:被圍困的個人 92 (一)、 消費社會恐慌症 93 (二)、 褪色的個人特質 96 第二節、 穿梭於時差罅隙:泰勒德頓 99 (一)、 影像偷渡:潛意識剪接 99 (二)、 電影與記憶的第三持留 101 第三節、 身體意識與主體辯證 104 (一)、 血液與暴力 104 (二)、 大破壞計畫的破口:鮑伯 106 (三)、 自我辯證:存在之痛的儀式 108 第四節、 倖存的只有愛:瑪拉辛格 110 (一)、 黑色女人初登場 110 (二)、 以(性)愛療癒 111 第五節、 小結 115 第五章、 結論:我們是自己的魔鬼 117 參考文獻 122 附錄:圖片 140

    一、書籍
    (一)中文譯著
    大衛‧馬密(David Mamet)著,曾偉禎編譯,《導演功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大衛‧斯卡勒(David J. Skal)著,吳杰譯,《魔鬼show:恐怖電影寫真》,臺北市:書泉出版社,2007年。
    大衛‧湯普森(David M. Thompson)、伊恩‧克里斯蒂(Ian Christie)編,譚天、楊向榮譯,《斯科賽斯論斯科賽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克莉絲汀‧陶姆森(KristinThompson)著,《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社,1998年。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克莉絲汀‧陶姆森(KristinThompson)著,《電影百年發展史‧後半世紀》,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社,1999年。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克莉絲汀‧陶姆森(Kristin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社,1996年。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著,張錦譯,《電影詩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著,游惠貞、李顯立譯,《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大衛‧勒布雷東(David Le Breton)著,王圓圓譯,《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0年。
    丹尼‧卡瓦拉羅(Dani Cavallaro)著,張衛東、張生、趙順宏等譯,《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
    巴拉茲貝拉(Balazs Bela)著,安利譯,《可見的人》,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巴拉茲貝拉(Balazs Bela)著,何力譯,《電影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
    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北京:三聯書局書版,1992年。
    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頁89。
    古斯塔夫‧莫卡杜(Gustavo Mercado)著,楊智捷譯,《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市:大家出版社,2012年。
    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譯,《觀看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出版社,2010年。
    弗朗索瓦‧若斯特(Franecois Jost)、(加拿大)安德列‧戈德羅(Andre Gaudreault),劉雲舟譯,《甚麼是電影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2006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瓜塔里(F.Guattari)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克利斯蒂安‧麥茲(Christian Metz)等著,吳瓊編,《凝視的快感:電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5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于奇智、楊潔譯,《福柯․褶子》,長沙市:湖南文藝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1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周穎、劉玉宇譯,《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姜宇輝譯,《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張宇淩、關羣德譯,《康得與柏格森解讀:柏格森主義 康得的批判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陳蕉譯,《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2009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黃建宏譯,《電影:時間—影像II》,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黃建宏譯,《電影:運動—影像I》,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楊凱麟譯,《德勒茲論傅柯》,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謝強、蔡若明、馬明譯,《時間:影像》,長沙市:湖南美術,2004年。
    安東尼‧艾里亞特(Anthony Elliott)、布萊恩‧透納(Bryan S. Turner)著,李延輝、鄭郁欣、曾佳婕、駱盈伶譯,《當代社會理論大師》,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安‧達勒瓦(Anne D’ Alleva)著,李震譯,《藝術史方法與理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著,崔君衍譯,《電影是甚麼?》,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托馬斯‧沙茨(Thomas Schatz)著,李亞梅譯,《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廠制度》,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米歇爾(W.J.T Mitchell)著,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米歇爾‧西蒙(Michel Ciment)著,任友諒譯,《電影小星球—世界著名導演訪談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佘碧平譯,《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臺北巿:久大出版社,1990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洪維信譯譯,《外邊思維》,臺北市:行人出版社,2003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 : 監獄的誕生》,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出版,1993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 : 理性時代的瘋癲史》,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出版,2007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2010年。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謝強、馬月譯,《知識考古學》,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8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佛洛依德自傳》,臺北市縣新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丁偉譯,《少女杜拉的故事:75位藝術大師與佛洛依德聯手窺視她的夢》,高談文化出版:2005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王聲昌譯,《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汪鳳炎、郭本禹譯,《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市縣:米娜貝爾製作: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91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怡青、許欣偉譯,《鼠人:強迫官能症案例之摘錄》,心靈工坊出版,200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邵迎生譯,《圖騰與禁忌:文明及其缺憾》,臺北市:胡桃木文化出版,2007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金星明譯,《歇斯底里症研究》,臺北市:Portico出版,2007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市縣: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高秋陽譯,《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臺北市:華成圖書,2003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張沫譯,《一種幻想的未來文明及其不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陳嘉新譯,《狼人:孩童期精神官能症案例的病史》,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楊韶剛譯,《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臺北市:知書房出版: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彭舜譯,《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市縣:左岸文化出版:201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賀明明譯,《佛洛依德著作選》,臺北市巿:唐山出版社,1989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等譯,《超越快樂原則》,臺北市:知書房,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一個幻覺的未來:摩西與一神教》,臺北市縣:米娜貝爾出版,2001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弗洛依德心理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7月。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臺北市縣:百善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性愛與文明》,臺北市縣:百善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夢的解析》,臺北市縣:百善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佛洛依德之精神分析論》,臺北市縣:百善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楊韶剛譯,《超越快樂原則》,臺北市:知書房出版,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廖運範譯,《佛洛伊德傳:精神分析大師》,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熊凱莉譯,《論文明》,臺北市:華成圖書,2003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平譯,《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臺北市縣:米娜貝爾出版: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臺北市:心靈工坊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慧卿譯,《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4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滕守堯譯,《性愛與文明》,臺北市巿:國際文化,1988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鄭希付譯,《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臺北市:知書房出版:2000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簡意玲譯,《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蘇燕譯,《變態心理學》,臺北市:水牛,1994年。
    克利斯蒂安‧麥茲(Christian Metz)著,王志敏譯,《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大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
    克利斯蒂安‧麥茲(Christian Metz)著,劉森堯譯,《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5年10月。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市:桂冠出版社,2003年4月。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黃晰耘譯,《反抗的未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黎鑫、宦征宇譯,《反抗的意義和非意義》,長春:吉林出版社,2009年12月。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
    周蕾(Rey Chow)著,孫紹誼譯,《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周蕾(Rey Chow)著,陳衍秀譯,《世界標靶的時代: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臺北市:麥田,2011年。
    拉普朗虛與尚-柏騰‧彭大歷斯(Jean Laplanche & J.-B. Pontalis)著,沈志忠、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臺北市:行人出版社,2000年。
    拉普斯萊(Robert Lapsley)、維斯雷克(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杰里米‧溫尼爾德(Jeremy Vineyard)著,張銘、馬森、孫傳林譯,《電影鏡頭入門(插圖第二版)》,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亞丁譯,《巴黎的憂鬱》,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郭宏安譯,《1846年的沙龍: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著,郭宏安譯,《浪漫派的藝術》,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
    保羅‧韋爾斯(Paul Wells)著、彭小芬譯,《顫慄恐怖片:失聲尖叫電影院》,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威納爾(Marc Vinal)著,李哲洋譯,《馬勒》,臺北市:全音樂譜出版社,1992年。
    段義孚(Yi-fuTuan)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逃避過程即是創造文化的過程》,臺北市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2006年。
    段義孚(Yi-fuTuan)著,潘桂成、鄧伯宸、梁永安譯,《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臺北市縣新店市 : 立緒文化出版,2008年。
    唐納德‧斯伯特(Donald Spoto)著,韓良憶譯,《天才的陰暗面 : 緊張大師希區考克》,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格雷姆‧特納(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格爾達‧帕格爾(Gerda Pagle)著,李朝暉譯,《拉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海德格(Heidegger)著,成窮、余虹、作虹譯,《繫於孤獨之途:海德格爾詩意歸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譯,《當代文學理論》,臺北巿:南方出版 ,1988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江蘇人民,2006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2001年。
    納塔莉‧沙鷗(Nathalie Charraud)著,鄭天喆等譯,《慾望倫理:拉康思想引論》,廣西:漓江出版社,2013年。
    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著,劉俐譯注,《劇場及其複象——阿鐸戲劇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3年。
    馬克‧柯里(Mark Currie)著,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馬克‧費羅(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馬斯賽里(Mascelli Joseph V.)著,羅學濂譯,《電影的語言》,臺北市:志文出版社,1980年12月。
    悉德‧菲爾德(Syd Field)著,曾西霸譯,《實用電影編劇技巧》,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提姆‧拜華特(Tim Bywater)、蘇巴雀克‧湯瑪士(Sobchack Thomas)著,李顯立譯,《電影批評面面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格林‧戴里(Glyn Daly)著,孫曉坤譯,《與紀傑克對話》,臺北市:巨流圖書出版,2008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王文姿譯,臺北市,《歡迎光臨真實荒漠》,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朱立羣譯,《幻見的瘟疫》,臺北市縣新店市:桂冠出版,2004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季廣茂譯,《意識型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發行,2002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季廣茂譯,《實在界的面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發行,2004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唐健、張嘉榮譯,《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徐鋼主編,《跨文化齊澤克讀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涂險峰譯,《伊拉克:借來的壺》,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發行,2008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萬毓澤譯,《神經質主體》,臺北市縣新店市:桂冠出版,2004年。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著,蔡淑惠譯,《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臺北市縣新店市:桂冠出版,2008年。
    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等著,吳瓊編,《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雅克奧蒙(Jacques Aumont)、米歇爾瑪利(Michel Marie)著,吳佩慈譯,《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雅岡(Giulio Carlo Argan)、法喬樂(Fagiolo Maurizi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
    愛德華‧路希–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著,彭屏譯,《二十世紀視覺藝術》,大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愛德華‧謝克森(Edward Seckerson),白裕誠譯,《馬勒》,臺北市:智庫出版社,1995年
    路易斯‧吉奈堤(Giannetti Louis D)著,焦雄屏等譯,《認識電影》,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瑪琳‧史坦伯格(Marlene Steinberg, M.D.)、瑪辛史諾(Maxine Schnall)合著,張美惠譯,《鏡子裏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鮑磊譯,《來自液態現代世界的44封信》,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武媛媛譯,《流動的時代》,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的生命》,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邵迎生譯,《現代性與矛盾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洪濤譯,《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經銷,2000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洪濤譯,《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份子》,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經銷,2000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郁建興、周俊、周瑩譯,《生活在碎片之中:論後現代的道德》,上海:學林出版:新華發行,2002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郇建立、李靜韜譯,《後現代性及其缺憾》,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0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發行:新華經銷,2005年。
    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hneim)著,邵牧君譯,《電影作為藝術》,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
    諾埃爾‧伯奇(Noel Burch)著,李天鐸、劉現成譯,《電影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遠流,1997年。
    霍華‧蘇伯(Howard Suber)著,游宜樺譯,《電影的魔力: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全新書封經典版)》,臺北:早安財經出版社,2012年。
    羅伊‧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臺北:左岸文化,2004年。
    羅伯特‧史坦(Robert Stam)、羅伯特‧柏戈恩(Robert Burgoyne)、佛立特曼‧路易斯(Sandy Flitterman-Lewis)合著,張梨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羅伯特‧史坦(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珊‧海沃德(Susan Hayward)著,鄒贊、孫柏、李玥陽譯,《電影研究關鍵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二)中文著作
    井迎兆,《電影剪接美學――說的藝術》,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年。
    王介安主編,《電影辭典》,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年。
    王志敏,《電影語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瑞芸編著,《新表現主義》,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1月。
    王墨林,《導演與作品》,臺北:聯亞出版,1978年。
    朱輝軍,《電影形態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初版1994年3月。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
    李幼蒸,《慾望倫理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李恒基、楊遠嬰主編,《外國電影理論文選(修訂本)(上下冊)》,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2006年。
    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李道新,《影視批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沈志中,《瘖啞與傾聽:精神分析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年6月。
    周英雄、馮品佳主編,《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1995年。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臺北市:揚智出版,2001年。
    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流變與幻形:當代臺灣藝術穿越九○年代》,臺北市:世安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
    林文淇,吳方正主編,《觀展看影 : 華文地區視覺文化研究》,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林玉華、樊雪梅,《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2004年。
    金丹元,《電影美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姚曉濛,《電影美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3年。
    姜宇輝,《德勒茲身體美學研究》,大陸:華東師範大學,2007年。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高宣揚,《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2005年。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2005年。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朗朗書房),2005年。
    陳國永主編,《視覺文化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著,臺北市:如果出版,2008年。
    曾柏仁,《因為導演,所以電影》,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曾曬淑主編,《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臺北市:南天出版社,2004年。
    焦雄屏編著,《臺灣新電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年6月。
    黃日丹著,《影片的美學》,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年。
    黃建業,《人文電影的追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楊文玄編著,《超現實主義》,臺北市:信實出版社,1997年。
    路況,《後╱現代及其不滿》,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0年。
    廖金鳳編著,《電影指南(上):警匪犯罪、恐怖驚悚、歌舞音樂、文藝愛情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廖金鳳編著,《電影指南(下):動作冒險、喜劇、科幻、戰爭歷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齊隆壬,《電影符號學:從古典到數位時代(新版)》,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
    劉立行,《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1999年。
    劉紀蕙編,《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年。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
    劉悅笛,《視覺美學史――從前現代、現代到後現代》,山東省:山東文藝出版,2008年。
    劉康,《對話的喧囂――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出版,1995年。
    劉森堯,《電影與批評》,臺北:志文出版社,1982年。
    劉森堯,《電影與導演》,臺北:志文出版社,1977年。
    蔡振家,《另類閱聽 : 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9年。
    鄭雅玲,《外國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7月。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南京:江蘇教育,2006年。
    蕭森,《先鋒派電影導演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年。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鍾明德,《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簡政珍,《電影閱讀美學》,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年。
    (三)英文書目
    Bracha L. Ettinger, foreword by Judith Butler, introduction by Griselda Pollock, edited and with an afterword by Brian Massumi, The matrixial borderspace ,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6.
    Christian Metz ; translated by Michael Taylor, Film language : a semiotics of the cinem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Christian Metz, translated by Celia Britton ... [et al.], The imaginary signifier :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1982.
    Christian Metz, translated by Donna Jean Umiker-Sebeok, Language and cinema, The Hague : Mouton, 1974.
    David Bordwell and Noël Carroll edited, Post-theory : 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 , Madison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6.
    David Bordwell, Figures traced in light : on cinematic staging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5.
    David Bordwell, Kristin Thompson, Film art : an introduction ,Boston : McGraw Hill, c2008.
    David Bordwell, Making meaning : inference and rhetoric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nema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David Bordwell, Planet Hong Kong :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David Bordwell, 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 : 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6.
    Ella Shohat, Robert Stam, Unthinking Eurocentrism :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c1994.
    Gilles Deleuze、F.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London:Continuum,2004.
    Kristin Thompson, David Bordwell, Film history : an introduction ,Boston : McGraw-Hill, c2003.
    Robert Stam and Toby Miller edited, Film and theory : an anthology,Malden,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Robert Stam, Robert Burgoyne and Sandy Flitterman-Lewis , New vocabularies in film semiotics :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beyond,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2.
    Robert Stam, Subversive pleasures : Bakhtin, cultural criticism, and film ,Baltimore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1989.
    Žižek, Slavoj, Enjoy Your Symptom! Jacques Lacan in Hollywood and out,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Slavoj Zizek , How to read Lacan , New York :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Jacques Lacan , Edited by Jacques-Alain Miller,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W. W. Norton & Company, Iuc, On Feminine Sexuality :The Limits of Love and Knowledge, America : New York, 1998.
    二、學位論文
    周阜永,《我想成為泰勒?對鬥陣俱樂部影片之自我探尋》,臺灣: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金健,《論大衛‧芬奇電影中的俄狄浦斯化傾向》,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康靜文,《《美國心‧玫瑰情》與《鬥陣俱樂部》中的男性主體之死》,臺灣:國立成功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映廷,《電影《鬥陣俱樂部》與《美國殺人魔》中的精神分裂與消費社會》,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世佳,《敘事與修辭:大衛‧芬奇電影研究》,大陸:南京師範大學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饒美君,《流動主體與精神分析再探:「分裂電影」中的情感》,臺灣:私立淡江大學英美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三、期刊
    (一)中文期刊
    毛雅芬,〈溫柔詮釋暴力的深度〉,《放映週報》,160期,2008年6月。
    克里斯‧派蒂著,潘源譯,〈關於羅斯道芬伯格《基於一個真實的故事》及“遺失電影”、“後電影”和“創傷後電影”的思考〉,世界電影第2期,2010年,頁181-87。
    李巧,〈解構《天鵝湖》-貼近經典的五條捷徑〉,《PAR表演藝術雜誌》219期,2011年03月,頁30 -33。
    沈志中,〈思想主體的套疊:拉岡與德希達〉,《文化研究》第11期,2010年,頁189-217。
    周桂君,〈現代性語境下創傷體驗的文化解讀〉,《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2010年,頁231-34。
    凌海衡,〈歷史創傷的再現——大屠殺電影敘事的兩種方法〉,《文藝研究》第1期,2010年,頁92-99。
    許綺玲,〈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茍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年,頁183-212。
    楊凱麟,〈二(特異)點與一(抽象)線――德勒茲思想的一般拓樸學〉,《臺大文史哲學報》第24期,2006年5月,頁173-189。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譯,〈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藝術學研究第8期,2011年,頁73-126。
    劉紀蕙,〈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第3期,2006年9月,頁85-127。
    蔡秀枝,〈克莉斯蒂娃對母子關係中陰性空間的看法〉,《中外文學》,第21卷第9期,1992年9月。
    談玉儀,〈女人‧城市‧精神分析:維吉妮亞‧吳爾芙的視覺轉述〉,2005年,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論文。
    蘇子中,〈那一年,亞陶在殖民地博覽會看了峇里島劇場的表演:一個在殖民帝國陰影下的劇場事件〉,《英美文學評論》期刊第18期,2011年,頁137-168。
    林耀盛、龔卓軍,〈我的傷口先於我存在?從創傷的精神分析術到倫理現象學作為本土心理治療的轉化〉,《應用心理研究》第41期,2009年3月,頁185-234。
    (二)英文期刊
    F. Jameson, Imaginary and Symbolic in Lacan: Marxism,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Yale French Studies 55.56, 1978, pp. 338-395。
    Han-yu Huang,“ Conspiracy and Paranoid-Cynical Subjectivity in the Society of Enjoyment: A Psychoanalytic Critique of Ideology”,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umber 17, 2007, p159-198.
    Özbay, Müge; Eviner, İnci; Akgün, Tevfik,“Deterritorialization,Performative Identity and Uncanny Representation of Woman’s Body in the Works of Ana Mendieta“, Yıldız Technical University, Istanbul, 2007。
    Patricia Owen,“Portrayals of schizophrenia by entertainment media: a conten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movies.”,Psychiatric services,2012,p655-659。
    Zimmermann Anja, Sorry for Having to Make You Suffer:Body, Spectator, and the Gaze in the Performances of Yves Klein, Gina Pane, and Orlan,Discourse, 24.3, Fall 2002, pp. 27-46.
    Diken, Bűlent, and Carsten Baffe Laustsen, “Enjoy Your Fight!――‘Fight Club’ as a Symptom of the Network Society.” , Cultural Values 6.4 , 2002, p349-367.
    Schrader, Paul, “Notes On Film Noir”,Film Comment; Spring 1972, p8-13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8-09-02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