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岳儒
Tsai, Yueh-ru
論文名稱: 台灣搖滾樂的在地實踐與文化認同
The Loc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Taiwan Rock
指導教授: 陳碧燕
Chen, P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搖滾樂在地認同
外文關鍵詞: Rock, Locality, Identity
相關次數: 點閱:183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搖滾樂在近十年內的發展非常活躍,不只是搖滾樂團如雨後春筍地成立,大型搖滾音樂季的規模與內容也屢創新局,並且愈來愈受到媒體關注,更是搖滾樂樂手與搖滾樂愛好者社群的集結,並積極地對於維繫、經營自身樂團與台灣搖滾樂之持續發展的自覺與行動。自五0年代搖滾樂傳播至台灣以來,搖滾樂手與社群在搖滾實踐過程當中不斷地進行思考、認知、討論、嘗試、抉擇與行動,使得搖滾樂發展轉化成具有地方特色與脈絡,以及具有其自身音樂思維與在地意識的音樂文化。
      然而,今日台灣搖滾音樂場景,雖然有著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極具深拓發展的前景,但也穿插交織著由媒體與商業炒作的幻象。該如何透過媒體與商業力量來促成搖滾樂社群擴大之餘,還能更近一步地讓搖滾樂能夠持續發展,確實成為現在搖滾圈最重要的課題。

    The rock-and-roll music in Taiwan is developing quickly iin these ten years. Not only rock bands are born more and more, but also the big rock-and-roll festivals are always increasing their scale and rebirthing their vision. The mass media is attentive this issue, and the rock-and-roll player and philharmonics of them are get more inter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y notes that how to keep it growing up is very important. Since 1950s rock-and-roll had been circulated to Taiwan, the rock-and-roll player and philharmonics tried to think consider discuss choose and act. These combined the music and lock culture and their own thought in their music.
    However, there are so much power and big markets for the environment of rock-and-roll in Taiwan, today. But it also so many problems form business and mass media. How to keep it growing up but defenses the abuse form mass media?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to these people.

    緒論                           3 第一章  台灣搖滾樂發展及社會歷史背景          11 第一節 搖滾樂的起源及其幾種面向            13 第二節 五0-七0年代台灣搖滾樂初體驗         23 第三節 八0─九0年代搖滾唱片:進口唱片代理與本土製作 30 第四節 九0年代後樂手集結與搖滾社會空間開展       34 第二章  台灣搖滾樂的在地涵養與實踐           37 第一節 校園:搖滾音樂社團                37 第二節 樂吧、LIVE HOUSE                41 第三節 網路音樂社群與網絡                43 第四節 台灣搖滾音樂祭                 45 第三章  在地搖滾的侷限與想像              62 第一節 外來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與衝突           63 第二節 商業化建構下的失聲搖滾             66 第三節 台灣搖滾樂的角色與期待             69 結論                         71 參考書目                         72 【附錄一】媒體公共化連署聲明與名單            80 【附錄二】歷年野台參與樂團                82

    (一) 專書
    安東尼‧紀登斯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台北市:左岸文化,2002。
    何柏第(Hebdige, Dick)著,張儒林譯,《次文化-生活方式與意義》,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7。
    Turne, Graeme著,唐維敏譯,《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台北市:亞太,1998。
    方無行,《搖滾黨紀》,台北市:萬象,1994。
    翁嘉銘,《搖滾夢土.青春海岸-海洋音樂祭回想曲》,台北市:滾石文化,2004。
    喬伊‧麥克渥(Joel Mackower)著,胡子平譯,《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世紀搖滾音樂祭的真相》,台北市:滾石文化,2003。
    賽門‧佛瑞茲 (Simon Frith)著,彭倩文譯,《搖滾樂社會學》,台北市:萬象,1993。
    彼得‧維克 (Peter Wicke),郭政倫譯,《搖滾樂的再思考》,台北市:揚智,2000。
    羅伯‧帕默 (Robert Palmer)著,蔡明錕、文鎧威譯,《搖滾樂:狂躁的歷史》,台
    北市:商周,2004。
    馬修‧柯林 (Matthew Collin),約翰‧高德菲 (John Godfrey)著,羅悅全譯,《迷
    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年文化的故事》,台北市:商周,2002。
    尼爾遜‧喬治 (Nelson George)著,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台北市:商周,2002。
    安德麗雅‧朱諾 (Andrea Juno)著 ; 楊久穎譯,《搖滾怒女》,台北市:商周,2002。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台北市:商周,2004。
    探險大隊,《嗑葯、搞團、台灣創作樂團紀實》,台北:小知堂出版社,1998。
    馬清,《搖滾樂》,台北:揚智,1997。
    張釗維,《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市:時報,1994。
    吉姆‧迪洛葛迪斯著,胡子平、胡怡心譯,《剛左搖滾:萊斯特‧班恩斯傳記——
    美國最偉大的搖滾樂評人,他的時代與他的生平》,台北市:高談文化,2004。
    文翰,《流行音樂啟示錄》,臺北:萬象,1994。
    羅悅全,《祕密基地—台北的音樂地圖》,臺北:商周,2000。
    何穎怡,《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裏的女性生命史》,台北:萬象,1997。
    陳文德, 黃應貴主編,《「社群」研究的省思》,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2。
    賈克‧阿達利 (Jacques Attali)著,宋素鳳,翁桂堂譯,《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市:時報,1995。
    Arendt, Hannah著,林驤華譯,《極權主義的起源》,台北市:時報,1995。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市:唐山,1988。
    黃葳威,《文化傳播》,台北市:正中,1999。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市:
    桂冠,1993。
    Williams, Raymond著,馮建三譯,《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市:遠流,
    1992。
    Dennis K. Davis, Stanley. J. Baran著,蘇蘅譯,《大眾傳播與日常生活:理論和效
    果的透視》,台北市:遠流,1993。
    Lull, James著,陳芸芸譯,《全球化下的傳播與文化》,台北縣:韋伯文化,2004。
    伍爾利希‧貝克 (Ulrich Beck) 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市:台灣商務,1999。
    洛西可夫 (Douglas Rushkoff) 著,蔡承志譯,《誰在操縱我們?:現代社會的商
    業、文化與政治操控》,台北市:貓頭鷹,2002。
    Peter K. Pringle, Michael F. Starr, William E. McCavitt,陳芊圭譯,《電子媒體經營
    管理》,台北市:亞太出版社,1998。
    艾倫‧史考特 (Allen Scott) 等著,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1993。
    陳學明,《文化工業 =Cultural industry》,臺北市:揚智文化,1996。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市:生智文化,2003。
    江明修,《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台北市:智勝,2000。
    Blacking, John. How musical is ma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4.
    Hart, Gillian. Disabling globalization: places of power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Haagh, Louise. Helg, Camilla, Social policy reform and market governance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二) 相關研究論文
    朱夢慈,《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以「閃靈」樂團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2001。
    蔡宜剛,《搖滾樂在台灣之可能與不可能》,國立清華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傅舒汶,《從鹿港小鎮到東方之珠_論羅大佑的音樂創作與其在兩岸三地所引發的文化效應》,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簡妙如,《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
    潘瑞香,《歌迷社群的愉悅與反抗:以偶像歌手之歌迷俱樂部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 期刊
    任將達編,《搖滾客 復刊一號:22家獨立音樂廠牌專題》,2000年9月。
    ─── 編,《搖滾客 復刊三號:崩代紀事》,2001年1月。
    ─── 編,《搖滾客 復刊四號:唱片人談唱片工業之死,2001年3月。
    小樂迷,〈歷史悠久的野臺開唱〉,《文化視窗》,51期,民92.05,頁35。
    吳志寧,〈屬於搖滾客的兒童樂園--Nothing But Music〉,《文化視窗》,67期,民93.09,頁95-97。
    劉湘吟,〈不止是一場大型演唱會--自由、多元、原創性--「春天吶喊」盛宴〉,《新觀念》,170期,民91.05,頁44-46。
    許建榮,〈南方盛事春天吶喊搖滾不搖頭〉,《南主角》,40期,民93.04,頁58-
    59。
    張鐵志,〈是搖滾樂? 還是搖錢樹?〉,《新新聞》,552期,民86.10,頁74-75。
    -- 〈搖滾客風雲再起,臺灣音樂雜誌當真美景可期﹖〉,《新新聞》,708期,民89.9,頁119-121。
    -- 〈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搖滾樂:是革命的號角還是伴奏﹖〉,《幼獅文藝》,607期,民93.07,頁82-89。
    --〈搖滾界正在進行世紀末最後「聲」援〉,《新新聞》,635期,民88.05,頁
    106-107。
    --〈反叛-不只在夏日〉,《聯合報》,2004.8.7。
    Ricardo,〈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眾聲喧譁三十年:臺灣搖滾音樂環境總覽〉,《幼獅文藝》,607期,民93.07,頁30-35。
    Hug,〈無法被收編的騷動--我們看到了哪個海洋、哪個音樂祭?〉,《新觀念》,142期,民89.08,頁56-59。
    許雁婷,李威儀,〈在流失的沙灘上 我們搖滾—海洋音樂祭〉,《破週報》,復刊319期。
    鄭尹真,許雁婷,〈野台開唱暴走十年〉,《破周報》,復刊318號。
    謝金蓉,〈有戰場,但沒有大型論戰 喊反叛,卻日益依賴鎂光燈〉,《新新聞》,500期,民85.10,頁94-100。
    李令儀,〈任將達揮別水晶的陰影, 在大樹下的搖滾高歌〉,《新新聞》,578期,民87.04,頁80-82。
    編輯室,〈對天空唱歌──台灣戶外音樂祭〉,《文化視窗》,51期,民92.05,頁20-21。
    羅悅全,〈追求臨時的烏托邦──戶外音樂祭簡史〉,《文化視窗》,51期,民92.05,
    頁22-27。
    何世芳,〈政治應該為音樂服務──訪海洋音樂祭主辦人張四十三〉,《文化視窗》,51期,民92.05,頁28-33。
    愛吹倫,〈在二二八紀念公園Say Yes To Taiwan〉,《文化視窗》,51期,民92.05,
    頁34。
    莊偉慈,〈在松山菸廠,高喊西藏自由〉,《文化視窗》,51期,民92.05,頁36-
    37。
    吳音寧,〈隱匿或成為產業──從春吶九年談起〉,《文化視窗》,51期,民92.05,
    頁42-45。
    黃一晉,〈享受美好時光──戶外音樂祭教戰手則〉,《文化視窗》,51期,民92.05,
    頁46-47。
    王星禹,〈2004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以音樂創造商機〉,《廣告雜誌》,159期,民93.08,頁56-57。
    楊久穎,〈當我們學會傾聽--電影‧搖滾樂‧青少年與次文化的風潮面相〉,《電影欣賞》,92期,民87.3,頁65-70。
    陳昭如,〈當搖滾樂變成擴散意識型態的媒介〉,《新新聞》,556期,民86.11,
    頁94。
    臺大視聽社,〈不要打擊搖滾樂(9)--藍調搖滾&迷幻搖滾〉,《人本教育札記》,65期,民83.11,頁78-80。
    張克華,〈搖滾樂衝撞舊社會,廣電部修理音樂臺〉,《新新聞》,409期,民84.01,頁89。
    陳儒修,〈臺語搖滾初探〉,《中外文學》,292期,民85.09,頁134-142。
    馬世芳,〈這一夜,搖滾樂失去了童貞〉,《Cheers》,8期,民90.05,頁214-217。
    陳光達,〈音樂.餐廳.新搖滾--一群年輕人的新新臺北觀〉,《台北畫刊》,388期,89.05,頁30-32。
    鄭凱同,〈一夏的搖滾 不夠!〉,《聯合報》,2004.08.21。

    (四) 網路資料
    北區大專搖聯的故事 http://gpaper.gigigaga.com/ep_publisher.asp?p=agemo
    野台開唱 http://www.formoz.com
    春天吶喊 http://www.springscream.com/
    The Wall這牆藝文空間 http://www.the-wall.com.tw/
    地下社會 http://www.underworld-taipei.blogspot.com/
    河岸留言 http://www.riverside.com.tw/
    秘密基地 http://prolegion1.twweb.biz/front/bin/home.phtml
    TRA Music http://tramusic.com/
    破週報網站 www.pots.com.tw

    (五) 音樂資料
    胡德夫,《匆匆》,台北:参拾柒度製作有限公司,2005

    下載圖示 校內:2007-09-29公開
    校外:2009-09-29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