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佳雯
Huang, Chia-Wen
論文名稱: 謝星樓生平及其文學研究
The Biography and Works of Hsieh,Hsing-Lou(1887-1938)
指導教授: 施懿琳
Shih, I-L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燈謎漢詩謝星樓南社
外文關鍵詞: poet, Hsieh Hsing-Lou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謝星樓(1887-1938)為日治時期台南地區重要的古典詩人之一。歷經乙未割台,在早年即加入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的「南社」。又於1915年前往日本留學,成為一個新舊文學皆擅長的二世文人。在日本期間加入「新民會」,繼而參加「台灣文化協會」致力於社會改革。1926年回台後,卻轉而致力提倡燈謎,並自創「醒廬文虎社」。謝星樓作為同時具有新、舊學修養涵養的「二世文人」,在面對時代的變局,不甘以遺老自居,轉而以積極的姿態抗日。返台後又推廣燈謎,為漢文化保存近一份心力。因此本論文通過對謝星樓的家世生平介紹,更釐清謝星樓的舊學氣質的養成,通過漢詩作品的解析,嘗試說明一個傳統知識份子如何跨越新舊文學,並為他在台灣文學史上作定位。

    Hsieh Hsing-Lou (1887-1938)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al poets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He had gone through the cession of Taiwan in 1895. In his early years he already joined the 「Southern Society」 that was one of the three large poem societies in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He also went to Japan to pursue his study in 1915 and became a two generations scholar and he was good at both new and old literature. During his period in Japan, he joined the 「Hsin Min Society」 and following this he joined the 「Taiwan Culture Association」 striving for social reform. After he returned to Taiwan in 1926, he changed to devote his full effort in advocating for lantern riddles instead and he created the 「Hsing Lu Wen Fu Society」. Being a 「two generations scholar」 possessing both new and old learning accomplishment and virtue of patience and when faci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era, Hsieh Hsing-Lou was unwilling to claim himself as an old adherent of the past dynasty and changed to oppose Japan with an active attitude. After his return to Taiwan he popularized lantern riddles and contributed his mind and effort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of Hsieh Hsing-Lou, this thesis clarif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ld learning disposition of Hsieh Hsing-Lou.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poem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a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an stride across old and new literature and conduct positioning on him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範圍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撰寫程序 3 一、文獻回顧 3 二、撰寫程序與架構安排 4 第二章 謝星樓的家世、生平與交友 7 第一節 家世、生平 7 一、家世背景 7 二、謝星樓生平 9 第二節 詩友交往 12 一、南社時期(1906-1938) 12 二、留日時期 18 三、醒廬文虎時期(1927-1938) 19 第三節 文學創作歷程 20 一、「南社」時期(1906-1938) 20 二、「新民會」時期(1922-1926) 24 三、「醒廬文虎」時期(1927-1938) 27 第三章 失望與觀望--「南社」早期(1906-1915) 29 第一節 遺民的心態與隱居生活 29 一、遺民心態 29 二、歸隱生活的嚮往 36 第二節 依附與待機—詩社活動的參與 37 一、詩社社群的形成 37 二、流動與凝聚--詩人的團體認同 39 三、風花雪月詩作的掩護 39 第四章 知識與啟蒙--日本時期(1915-1926) 42 第一節 走出囚島 42 一、不平等的教育狀態 42 二、留學日本 43 第二節 知識帶來啟蒙 45 一、迎向現代知識 45 二、參與社會運動 48 第三節 小說創作 50 一、犬羊禍小說產生的背景 51 二、謝星樓與林獻堂 52 三、犬羊禍的影射 53 第五章 回歸傳統—醒廬燈謎(1926-1938) 58 第一節 燈謎概說 58 一、燈謎的義界 58 二、燈謎的源流 58 第二節 臺灣燈謎史 66 一、清代燈謎 66 二、日治時期臺灣燈謎 68 第三節 謝星樓燈謎創作及活動 72 第六章 結論 74 參考書目: 76 附錄一:謝星樓生平年表 80 附錄二:謝星樓作品補遺 93

    一、日治時期報刊與文學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898-1917明治31~大正6.6。
    ⊙《臺灣青年》,東京,1920-1922年,共18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南新報》,微卷(成大文學院圖書館收藏),1921-1937大正10.4~昭和12.2。
    ⊙《臺灣》,東京,1922-1924年,共19期,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臺灣詩薈》創刊於1924.2.15,連雅堂主編,出版廿二冊,1925.10停刊。
    ⊙《臺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1926.4.15~1930(一~十四)。
    ⊙《臺灣新民報》,1930.3.29~(週刊);1932.4.15~1932年底(日報),東方文化書局複刊。
    ⊙《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創刊,1931.9.9-1935.9.9,共479號,成文出版社復刊。
    ⊙《南音》,1932.1創刊,東方文化書局復刊。
    ⊙《風月報》,簡荷生編輯,臺北風月報社創辦,1935創刊。發行至1941.7.1,改稱《南方》。
    二、詩文集類
    ⊙謝國文:《省廬遺稿》,1954年,台南,自印本。
    ⊙謝國文:《省廬遺稿》,1992年,臺北市,龍文出版社,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18。
    ⊙謝維巖:《謝籟軒詩集》,1965年,手抄本。
    ⊙謝溪秋《謝溪秋その詩とおもかげ》,1961年,東京,自印本。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民國八一年三月。
    ⊙陳漢光:《臺灣詩錄》(上)(中)(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9,初版。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省文獻委員會,1950。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1964.12。
    ⊙連橫:《臺灣詩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重印,1977.6。
    ⊙連橫:《雅堂叢刊詩稿》,臺中:省文獻委員會,1988.9。
    ⊙連橫:《連雅堂先生全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2.3。
    三、歷史傳記類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省立新竹社教館,1974。
    ⊙王國璠、邱勝安:《台灣三百年來作家與作品》鳳山:台灣時報社,1977年。
    ⊙王國璠:《臺灣抗日史》,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81.1。
    ⊙王詩琅:《臺灣人物誌》,高雄:德馨出版社,1979。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80.12。
    ⊙王詩琅:《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編:《口述歷史》,中研院近史所發行,1995.7.30,初版。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1986.9。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周憲文譯),臺北:帕米爾書局,1985。⊙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美國加州:蓬島文化,1980。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5.4。
    ⊙吳三連、蔡培火《臺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87,五版。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8.10。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出版社,1977。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稻鄉出版社,1988.10。
    ⊙黃富三.陳俐甫:《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林崇智發行,臺北: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出版,1991.7,初版。
    ⊙葉榮鐘:《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序編第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0.3,初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68.12,初版。
    ⊙張炎憲等:《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炎憲等:《臺灣史論文精選》,臺北:玉山社,1996.9。
    ⊙楊國光《一個台灣人的軌跡》,人間出版社,2001年6月。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1963.2。⊙戚嘉林:《臺灣史》(上、下冊),自印本,1985.9,初版。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臺灣文藝,1983.9.28。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6,再版。
    ⊙葉榮鐘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自立晚報社,1993,一版七刷。
    ⊙葉榮鍾:《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
    ⊙葉榮鍾:《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臺北:晨星,2000年,初版。
    ⊙葉榮鐘著.葉芸芸、藍博洲主編《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初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東京:綠蔭書房,1986,復刻本。
    四、文學史、文學理論與相關文學著述
    ⊙中島利郎:《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雜誌》,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3,初版。
    ⊙田啟文《臺灣古典散文選讀》,台北,五南,2003,初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
    ⊙呂興昌編,盧嘉興著《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灣新文學社,1936.6.13。
    ⊙李南衡:《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文獻資料選集》,臺灣:明潭出版社,1979.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
    ⊙吳長生:〈燈謎入門及欣賞〉,台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大成美術印刷,1985.06.30。
    ⊙王素存:《燈謎的猜和作》,臺北:世界書局,1961.10。
    ⊙王惠群:《怎樣猜燈謎》,臺南:大夏出版社,1984.10
    ⊙申江:〈謎語大全〉,大眾文藝出版社,1978。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臺灣文學中的歷史經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3.8,初版。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7,初版。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1。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5,二版。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97.4,初版。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出版社,1998。
    ⊙葉榮鐘:《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67。
    ⊙葉榮鐘.李南衡:《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85.8,一版一刷。
    ⊙葉榮鐘:《日劇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初版。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上、下)》,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2年,初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臺灣文學界雜誌社,1987.2。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12。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5,初版。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12。

    五、單篇論文
    ⊙王火山〈古都燈謎古今談〉《臺南文化》15卷,19830.6。
    ⊙王詩琅:〈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臺灣文獻》,3期,1965.10。
    ⊙王詩琅〈日據初期的籠絡政策〉,《臺灣文獻》26卷4期、27卷1期合刊,《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1980年12月版。
    ⊙王文顏:〈光復前臺灣詩社的時代價值〉,《文訊》,18期,1985。
    ⊙王世慶:〈林呈祿先生訪問紀錄〉,《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出版,1991.7。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3期,1979.9.5。
    ⊙邱奕松〈府城先賢錄〉,《臺南文化》,新二一期。
    ⊙范勝雄〈《省廬燈謎》與謝國文先生〉《臺南文化》31卷,1991年6月。
    ⊙范勝雄〈五十年來的府城燈謎〉《臺南文化》新38,1995年2月。
    ⊙范勝雄〈輯台灣詩薈「謎拾」暨三六九小報「謎鈔」〉,《臺南文化》新18,1984年12月。
    ⊙施懿琳:〈從歷史人物再評價的觀點談丘逢甲在臺灣歷史上的功過〉,《逢甲中文學報》,1991.11。
    ⊙施懿琳:〈日據時期臺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統〉,《古典文學》,第12期,1992.10。
    ⊙施懿琳:〈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再觀察-兼論其對臺灣傳統詩壇的影響〉,發表於東海大學主辦之「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學術研討會」,1998。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3。
    ⊙施懿琳:〈試析日治時期南都詩人陳逢源及其詩—兼談「二世文人」的類型與作品特色〉,加州聖塔芭芭拉大學2000年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0。
    ⊙施懿琳:〈台南府城古典文學的發展研究與展望〉,台灣文學史料編篡研討會論文,2000.10.21。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3期,1997.9。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一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3。
    ⊙楊肇嘉:〈臺灣新民報小史〉,《臺灣新民報》(影印本),臺北:東方書局。
    ⊙廖漢臣:〈新舊文學之爭-臺灣文壇一筆流水帳〉,《臺北文物》,3卷2、3期,1954.8.20、12.10。
    ⊙廖漢臣:〈臺灣文學年表〉,《臺灣文獻》,15卷1期,1964.3
    ⊙廖振富:〈林幼春、賴和與臺灣文學〉,《文學臺灣》,17卷,1996.1。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傳記文學》,25卷2期。
    ⊙蔡培火:〈臺灣社會改造管見〉,《臺灣民報》,181−184號,1927.11.6、13、20、27。
    ⊙賴子清:〈臺灣古典詩文社〉(一)(二),《臺灣文獻》,10卷3期、11卷3期,1959.9、1960.9。
    ⊙簡錦松:〈五四與日據時期臺灣傳統詩壇〉,《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臺灣學生,1990.4。
    六、學位論文
    ⊙李貞瑤《陳逢源之漢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6。
    ⊙吳毓琪:《臺灣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林倖妃:《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的臺灣意識與中國意識》,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柯喬文《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陳明柔:《日據時代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5。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1905年》,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下載圖示 校內:2009-08-30公開
    校外:2010-08-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