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余品慧 Yu, Pin-Hui |
|---|---|
| 論文名稱: |
「中華兒童叢書」插畫中的兒童形象研究 The Study of Children's Images in the Pictures Among Chung-Hua Children's Serial Books |
| 指導教授: |
蕭瓊瑞
Hsiao, Chong-Ray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 畢業學年度: | 10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2 |
| 中文關鍵詞: | 中華兒童叢書 、兒童讀物插畫 、兒童圖像 、兒童形象 、兒童觀 |
| 外文關鍵詞: | Chung-Hua Children’s Serial Books, the illustration of children’s books, the children’s images, the image of children,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1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編印的「中華兒童叢書」,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資助下催生而成,是國內第一套以現代兒童文學編輯理念出版的兒童讀物,圖畫篇幅多、彩色印刷,具時代革新意義;在此一背景下,卻也凸顯出當時兒童讀物插畫人才的缺乏。出版自1965年至2002年止,歷時將近四十年之久,見證了台灣兒童讀物插畫的發展,逐漸培育出一群專心投入童書插畫的插畫家。
本研究以現代圖像學研究中所關注之角度,從「中華兒童叢書」插畫挑選出兒童圖像,歸納圖像所呈顯的兒童形象與插畫風格,藉以釐清歷史中每段與社會變遷相映的兒童觀。研究發現,一九六O年代經濟起飛,發展現代化國家,一方面造就現代西化兒童、科學兒童,另一方面是刻苦勵志的兒童典範。七O年代遭致外交挫敗,圖畫裡描繪出永遠美好的故土風景與童年,充滿深深的中國鄉愁;同時,期待一種自動自發改過、聽話的規訓兒童。八O年代城市迅速發展,商業消費時代到來,主要以中產階層的都市兒童為模型,集寵愛、呵護於一身。解嚴後的九O年代社會逐漸朝向開放與多元,則出現了個體差異、自主性提升的兒童。
兒童形象隨著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內涵,具體而微的反映歷史;反過來說,時代也深深影響創作者的兒童觀。由此可印證新興童年研究所揭示:兒童不僅是一個生理、年齡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的、文化的概念。
“Chung-Hua Children’s Serial Books” was edited by Children’s Books Editorial Team, which subordinated to Taiw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ue to the sup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Chung-Hua is the first children’s serial books editing by modern editing methods in Taiwan. In that case, Chung-Hua Children’s Serial Books have plenty of pictures and most of them was printed in color. It was a milestone; meanwhile, it protruded the lack of illustrators at that time. From 1965 to 2002, almost 40 years of publishing, Chung-Hua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illustration of children’s book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method of art history and culture study, the first step of the research is to pick up the children’s images among the pictures of Chung-Hua. Second, analyze the image of children and the style of painting. Through the observing of children’s images, the goal is to conclude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childhood in every decade from 1960s to 1990s.
中文專書
1.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9。
2.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主編,《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出版,1989年。
3. 古佳艷等著,吳玫瑛主編,《兒童文學批評理論研究論叢》,台東:台東大學,2010.02。
4.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台北:三民,2006。
5. 江炳倫編,《挑戰與回應─民國七O年代台灣的鉅變》,台北:自由基金會,1993。
6. 李瑞騰、夏祖麗主編,《一座文學的橋:林海音先生紀念文集》,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2002。
7. 李筱峰,《台灣全志‧卷首,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
8. 幸佳慧,《走進長襪皮皮的世界:探訪瑞典國寶級作家,永遠的林格倫》,第二版,台北:天下雜誌,2012。
9. 林文寶、邱各容主編,《台灣兒童文學史文論選集》,新北市:富春文化,2011。
10. 林文寶、趙秀金,《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的歷史與身影》,台北:萬卷樓,2003。
11. 林文寶主編,《台灣兒童文學100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2000。
12. 林文寶主編,《台灣兒童畫書精彩100》,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
13. 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台北:萬卷樓,2001。
14. 林玉体,《台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15. 林武憲,《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彰縣文化,1993。
16. 林海音,〈美國的兒童讀物〉,收錄於《作客美國》,台北:純文學出版,1982。初版首印於1966年7月,文星版。
17.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18. 邱各容,《兒童文學史料初稿(1945-1989)》,台北市:富春,1990。
19.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市:五南,2005。
20.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手冊》,台北:傳文文化,1999。
21. 洪文瓊,《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傳文文化,1994。
22. 洪文瓊策畫,《雜繪─曹俊彥兒童文學美術五十年》,台北市:信誼基金會、毛毛蟲基金會,2011。
23. 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1996。
24. 翁麗芳,《幼兒教育史》,台北:心理,1998。
25. 馬景賢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1987。
26. 張老師編輯部,《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語親情》,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87
27. 張盈堃主編,《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文化,2009。
28. 張盈堃編著,《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屏東:屏東教育大學,2009。
29.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30. 陳玉金、蔡淑娟執行編輯,《為兒童為文學:台灣資深圖畫作家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兒童文學學會出版:萬卷樓,2004。
31. 陳靜宜,《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研究》,台中市:白象文化,2010。
32.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大雁出版,2008。
33.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出版,1995。
34. 傅林統,《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富春出版,1999。
35. 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市:前衛,1993。
36. 黃武雄,《台灣教育的重建─面對當前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台北市:遠流,1995。
37.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衍本》,台北:左岸文化,2004。
38. 黃武雄,《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2004。
39. 楊明,《鄉愁美學:1949年大陸遷台作家的懷鄉文學》,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0
40. 雷驤,〈聯副插畫回首半世紀〉,收錄於陳泰裕主編,《聯副插畫五十年:民國四十年至九十年》,台北:聯合報出版,2001。
41.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
42. 臺灣省教育廳編,《臺灣省教育發展的軌跡:歷任教育廳長向臺灣省議會教育工作報告詞》(1954.6-1977.5),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7。
43. 劉益昌等著,《台灣美術史綱》,台北:藝術家,2009。
44. 劉鳳芯主編,《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台北:幼獅,2000。
45. 劉曜華,《臺灣都市發展史》,臺灣省政府委託,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執行,2004。
46. 鄭明進等著、施政廷主編,《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台北:天衛文化,1996。
47.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出版,1989
48. 嚴淑女,〈論潘人木先生的編輯理念對台灣兒童文學發展的影響〉,收錄自《資深兒童文學家:潘人木作品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7。
49. 蘇芊玲,《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2002。
50. Colin Heywood著, 黃煜文譯,《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麥田,2003。
51. David Buckingham著, 楊雅婷譯,《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巨流,2003。
52. Jane Doonan著, 宋珮譯,《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台北:雄獅,2006。
53. Michael Wyness著, 王瑞賢、張盈堃、王蕙蘭譯,《童年與社會:兒童社會學導論》,台北:心理,2009。
54. Neil Postman著, 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1994。
55. Paul Hazard著, 傅林統譯,《書‧兒童‧成人》,台北:富春文化,1992。
56. Richard W. Wilson著, 朱雲漢、丁庭宇譯,《中國兒童眼中的政治》,台北:桂冠,1984。
57. 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2001。
58.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著,林真美譯,《繪本之力》,台北:遠流,2005。
英文專書
1. Allison James, Chris Jenks, Alan Prout, Theorizing Childhood, 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1998.
2. Anita Schorsch, Images of Childhood: An Illustrated Social History, New Jersey: The Main Street Press, 1985.
3. Chris Jenks, Childhood 2nd ed., London:Routledge, 2005.
4. Erica Langmuir, Imaging Childhood, US:Yale University, 2006.
5. Philippe Aries, Trans. Robert Baldick. Centuries of Childhood: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New York:Vintage Books, 1962.
中文期刊
1. 人間雜誌,〈因為她們沒有機會等待「明天」─台灣四十年來的兒童照相簿〉,《人間雜誌》,1989年4月,頁24-54。
2. 小莎,〈追求中國風格的兒童讀物插畫家─洪義男〉,《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4,1982年4月,頁25-26。
3. 王逢吉,〈論兒童文學的寫作方向〉,《國教輔導》13:3,1973年11月,頁2-3。
4. 王雅各,〈國民小學美勞教材中的性別意涵:ㄧ個多元文化觀點視覺藝術教育的實例研究〉,《多文化與跨文化視覺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系,1995年,頁91-111。
5. 王雅各,〈被扭曲的圖像─檢視媒體所呈現的兩性關係〉,《當代青年》6:3=33,1994年4月,頁46-48。
6. 王雅各,〈學校氛圍中的性別現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1998年7月,頁49-58。
7. 朱瑞玲,〈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摘自《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6月,頁617-654。
8. 吳玫瑛,〈男孩‧娃娃‧舞蹈:經典圖畫書中的另類男童形構〉,《婦研縱橫》5:2,2008年4月,頁24-32。
9. 吳玫瑛,〈言說「好孩子」與男童氣質建構─以《阿輝的心》和《小冬流浪記》為例〉,《中國現代文學》13,2008,6,頁63-80。
10. 吳玫瑛,〈從「流浪兒」到「好孩子」:台灣六O年代少年小說中的童年再現〉,《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2009年4月,頁27-36。
11. 吳英長,〈中華兒童叢書價值內容分析〉,《台東師專學報》9,1981年4月,頁189-263。
12. 吳英長主講,李素端筆錄,〈故事化的處理技巧〉,《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5,1982年5月,頁16-20。
13. 吳淑琴,〈日本創作故事繪本呈現之兒童形象探討〉,《兒童文學學刊》5,2001年5月,頁98-113。
14. 吳翠珍,〈兒童的媒體形象─報紙篇〉,《人本教育札記》163,2003年2月,頁48-50。
15. 李公元,〈隱藏在兒童書後的化妝師─訪「兒童讀物編輯小組」資深美編 劉伯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0卷2期,2004.3,頁11-19。
16. 李梁淑,〈鍾鐵民作品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人文資源研究學報》1:1,2007.6,頁35-46。
17. 李駝遜,〈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1996,8,頁41-47。
18. 周慶華,〈歷代啟蒙教材中兒童觀念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37:8=440,1999年4月,頁30-37。
19. 林文寶,〈台灣的兒童文學〉,收錄於《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2001,頁263-303。
20. 林良,〈捕捉萬物的情趣─談理想的兒童讀物插畫〉,《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4,1982年4月,頁4-5。
21. 林良,〈答編者問〉,《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6:3,1990年6月,頁33。
22. 林武憲 <縱橫於小說創作與兒童文學之間—潘人木研究資料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2001年 1月,頁27-35。
23. 林武憲,〈兒童文學的「掌門人」〉,《文訊》43,1989年5月,頁106-108。
24. 林武憲,〈簡介中華兒童叢書〉,《中國語文》30:4=178,1972年4月,頁44-47。
25. 林海音,〈給孩子一個親切的世界─讀「讓路給鴨寶寶們」後的一些話〉,《兒童讀物研究》,1965年4月,頁121-126。
26. 林真美,〈什麼是兒童〉,《人本教育札記》68,1995年2月,頁8-24。
27. 林真美,〈非兒童專屬─流動中的兒童觀與兒童文學〉,《人本教育札記》101,1997年10月,頁66-68。
28. 林敏宜,〈兒童圖畫書創作的耕耘者─徐素霞專訪〉,《兒童文學學刊》9,2003年5月,頁129-146。
29. 林麗娟採訪,〈心中有兒童:訪曹俊彥談童書編輯〉,《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0:5,1994年10月,頁14-15。
30. 采芃文,〈中華兒童叢書和兒童讀物的守門神〉,《小作家月刊》4:12=48,1998年4月,頁25-32。
31. 姚誠,〈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3:3,2000年7月,頁1-16+161。
32. 洪文瓊,〈兒童文學研究的新趨向〉,《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6,1982年6月,頁18-24。
33. 洪文瓊,〈從編輯的觀點談理想的兒童讀物插畫〉,《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4,1982年4月,頁12-13。
34. 洪義男主講,李素端筆錄,〈二十年插畫工作心得〉,《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6,1982年6月,頁16。
35. 徐素霞,〈心靈與視覺的美育─兒童插畫〉,《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7:4,1991年08月,頁24-25。
36. 徐素霞,〈追憶恩師─追尋美好世界的李澤藩〉,《福智之友》63,2005,頁24-35。
37. 馬景賢,〈我看兒童讀物插圖〉,《兒童圖書與教育雜誌》2:4,1982年4月,頁6。
38. 張紹焱,〈兒童史‧兒童觀與兒童教育觀-上-〉,《師友月刊》59,1972年5月,頁2-4。
39. 張紹焱,〈兒童史‧兒童觀與兒童教育觀-下-〉,《師友月刊》60,1972年6月,頁8-10。
40. 曹俊彥,〈我所知道的潘「先生」〉,《文訊》43,1989年5月,頁109-110。
41. 曹俊彥,〈甚麼是本土圖畫書〉,《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15:1,1999年1月,頁11-13。
42. 曹俊彥,〈圖畫‧故事‧書〉,《美育月刊》91,1998年1月,頁19-30。
43. 曹俊彥,〈論「特定主角的系列圖畫書」之編輯策略─從汪小小說起〉,《繪本棒棒堂》4夏季號,2006年6月,頁10-13。
44. 陳玉金,〈何雲姿--從童年生活出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14,2008年06月,頁6-13。
45. 陳玉金,〈徐素霞--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11,2008年03月,頁4-10。
46. 陳玉金,〈耕耘圖畫書的園地─從童書銷售現況看本土圖畫書插畫創作發展空間〉,《雄獅美術》302,1996年04月,頁49-51。
47. 陳秀文〈當代圖畫書的研究取向與圖畫書的新美學─與台灣和北美地區為例〉,《雄獅美術》76,2009年4月,頁86-96。
48. 陳貞臻,〈西方社會的重要兒童形象─前社會學模式〉,《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4=82,2003年12月,頁50-60。
49. 陳素宜,〈資深圖畫作家專輯─寶山裡的長青樹:洪義男〉,《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21:5,2005年09月,頁9-13。
50. 陳素琳,〈從童裝談兒童文化─以麗嬰房為例〉,《兒童文學學刊》8,2002年11月,頁141-166。
51. 陳清俊,〈國小童詩教材中的兒童形象初探:以康軒版國語科教材為例〉,《台北師院語文集刊》7,2002年6月,頁119-146。
52. 陳惠玲,〈從中華兒童叢書談─我國兒童讀物的開拓〉,《師友月刊》215,1985年5月,頁6-8。
53. 黃友玫,〈讓下一代對這塊土地更了解─以彩筆描繪台灣的五位插畫家〉,《典藏雜誌》85,1999.10,頁210-211。
54. 楊佳嫻,〈【文學課室。現場與幕後】之三─叛逆使我們強大〉,《人本教育札記》280,2012年10月,頁98-103。
55. 葉維廉,〈向民間藝術吸取中國的現代─與吳昊印證他刻印的畫景〉,《藝術家》22:3,1986年2月,頁94-107。
56. 熊秉真,〈再說童年─一個中國文化兒童觀的考察〉,《誠品好讀》9,2001年4月,頁14-16。
57. 熊秉真,〈歷史上的幼教與童年─若干中國式的假設與呈現〉,《本土心理學研究》11,1999年6月,頁203-261。
58. 齊力,〈主體性的風險─對台灣人本主義教育的質疑〉,《教育與社會研究》13,2007年06月,頁1-40。
59. 劉鳳芯,〈1984-2000兒童圖畫書在臺灣的論述內涵、發展與轉變〉,《兒童文學學刊》12,2004年12月,頁53-94。
60. 鄭雪玫,〈兒童圖書館與書香社會〉,《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會訊》5:2,1989年4月,頁3。
61. 蕭新煌,〈從美國的「雅痞」看台灣的「雅迷」:台灣中產階級的風貌〉,《中國論壇》,1985年4月25日,頁51-54。
62. 蕭嘉猷,〈人物插畫造型的「誇張」與「變形」表現類型探討〉,《商業設計學報》3,1999年7月,頁185-196。
63. 蕭瓊瑞,〈「台灣人形象」的自我形塑─百年來台灣美術家眼中的台灣人〉,《成大歷史學報》21,1995年12月,頁143-198。
64. 謝冰瑩,〈漫談兒童文學〉,收錄在《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小學生,1965,頁93-98。
65. AppletOn, SheldOn著. 施國勳譯,〈沉寂的學生與台灣的前途〉,摘自《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圖書,1986年6月,頁193-208。
66. Hollindale, Peter著. 劉鳳芯譯,〈意識形態與兒童書〉,《中外文學》27:11=323,1999年4月,頁4-24。
碩博士論文
1. 尤雅靜,《童年與校園:九O年代以降台灣教師作家校園故事之兒童形象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 吳常青,《「兒童讀物寫作班」研究(1971-1989)》,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3. 李公元,《劉伯樂的圖畫世界》,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那敏紀爾,《王令嫻及其小說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 胡怡君,〈曹俊彥與台灣圖畫書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6. 夏婉雲,〈台灣童詩時空觀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 黃愛真,《徐素霞《媽媽,外面有陽光》圖畫書中的女性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8. 黃瓊玟,《「中華兒童叢書」與國家認同形塑(1965-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9. 賴素秋,《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1945-2001)》,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中文報紙
1. 〈關心孩子不是時時保護他!〉,《民生報》,1988年4月3日,14版。
2. 張娟芬,〈何政廣─教育廳兒童讀物小組的幕後推手〉,《中國時報》,1994年12月1日,48開卷。
網站資料
1. 〈小太陽依然如此溫暖─林良〉,童書新樂園,人物故事,(http://blog.yam.com/yujinchen/article/38435715),最後造訪:2012.5.2。
2. 「台灣文學風華─五O年代女作家系列」,五O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http://tlm50.twl.ncku.edu.tw/ww2.html)最後造訪:2012.5.30。
3.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華百科全書,(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philosophy.asp?id=230&nowpage=3),最後造訪:2012.8.8。
4. 〈多元的民間日常生活〉,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URL:(http://nhd.drnh.gov.tw/AHDPortal/browse/topic_content.do?seriPk=16),最後造訪:2012.08.29。
5. 李禎祥,〈歷史真相,白色記憶:國語日報〉,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http://taiwantrc.org/fact_memory.php?index=39),最後造訪:2012.9.25。
6. 陳玉金,〈鍾易真─用圖畫傳遞鄉土之愛〉,《東海岸評論》,2011年8月9日。(http://www.eastcoast.org.tw/?p=1729)最後造訪:2012.12.15。
7. 應鳳凰,〈鍾鐵民,守護大地的小說家〉《自由副刊》,2011年9月7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7/today-article1.htm) 最後造訪:2012.10.9。
8. 羅融,〈教育部錯估當前童書市場?〉,《新台灣新聞周刊》318,2002年4月30日,(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8953)最後造訪:2013.5.11。
田調訪談
1. 採訪何政廣先生(於1982年至2002年擔任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總編輯),2013年5月2日,下午3-5點,地點:藝術家雜誌社。
校內:2014-08-30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