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嚴浩然
Yim, Ho-Yin
論文名稱: 先秦《老子》倫理思想研究
Research on the Ethics of “Laozi”
指導教授: 葉海煙
Yeh, Ha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老子》清末民初倫理當代新道家理論重構
外文關鍵詞: Laozi,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Ethics, Contemporary Neo-Daoism, Theory Reconstru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倫理觀點作分析主軸,並且探討當中倫理分析立場觀點,說明其塑造《老子》思想的面貌為何。繼而,以近代中國倫理思想著作的道家面貌與上述的結果對照,釐清中國倫理視域下《老子》倫理的詮釋面貌。最後,就《老子》倫理發展而言,分析其詮釋方式是否具有合理性。意思是以中國倫理學為主題書寫的學術專著為分析對象,探討當中《老子》的定位,以釐清當代《老子》倫理想像的根源。

    第二部分,回歸《老子》文本,集中發掘當中的倫理思想。自文本之起源諸說開始,試圖從周文疲弊、殷商遺民、史官、神話四種的資源,建構《老子》的倫理問題意識與關懷,觀察文本視域下有何倫理相關之洞見。然後,自文本中關於戰爭、社會資源短缺等問題觀察,勾勒出《老子》對於倫理亂序的描述及其省思。再者,是《老子》倫理思想的具體性格。承上述對於倫理亂序的發現與省思,此章將從「無為」與道論在實踐者身上的視角,觀察「無為」作為體道者的實踐表現,何以解決倫理亂序與其背後的深層問題。最後,置「無為」之實踐於倫理場域,觀察《老子》寄予權力主體哪些冀望,藉此使得天下不同存有恢復理想之關係,開展契合於道的總體社會圖像。冀望透過此研究,建構一完整《老子》倫理思想理論系統。

    The main topic of this research is investigating on the theme of Laozi’s Ethics, especially in view of the Pre-Qin Perio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Laozi Ethics in way of reflecting the related modern interpretations and close reading approach. The conceptual history of “Ethics” in domain of Sinology would be manifested for the sake of realizing the formation of Laozi’s Ethics in the Late Modern Period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research. Thus, the original source of the Laozi will be the foundation of discovering the main concern of Laozi’s Ethics. Eventually, the entir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Laozi’s Ethics would be formed though a well-rounded approach. As a methodology, the closed reading approach would be adopted since the research area is based on text.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ould be explained in three aspects. To begin with, Laozi’s Ethics are the alternative way of moral and value systems comparing to other philosopher and not only be opposed to the Zhou-wen (周文) or Confucianism. Second, the foundation of Laozi’s Ethics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ao and as the power relation between Sage and people. Eventu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ozi’s Ethics are the critique of legitimacy of political systems and governo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7 一、 道家倫理的研究概況 7 二、 跨文化境域下的「倫理」生成:《老子》倫理論題活化 10 三、 《老子》倫理研究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4 一、 範圍界定 14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第四節 預期成果 18 第二章 中國倫理視域下的《老子》思想 19 第一節 倫理學走向中國哲學視域 19 一、中國倫理在現代發展的起點 19 二、 倫理「大宗」的生成:從家長制度/宗法制度到儒家倫理 23 三、 與儒背反的《老子》倫理認知 28 第二節 徘徊在隱逸/權術之間的《老子》倫理認知 34 一、 否定仁義禮智的倫理作用 35 二、非進步的厭世主義、消極性格 39 第三節 中國倫理視域下老子倫理的詮釋反思 42 一、 劉師培與蔡元培倫理著作的《老子》倫理省思 42 二、 否定仁義禮智的反思 47 三、 消極倫理認知的反省 52 第四節 小結:《老子》無倫理而有其倫理 54 第三章 先秦《老子》倫理向度與問題診斷 58 第一節 起源諸說作為《老子》倫理議題的討論資源 58 一、 倫理合法性的反思:「周文疲弊」說 58 二、 道德正當性的批判思維:殷商遺民說 59 三、 史官說 62 四、 道體論述的思想源頭:神話說 65 五、 起源諸說《老子》倫理問題意識與關懷 67 第二節 《老子》文本中的倫理問題 69 第三節 「失序」何以發生? 74 一、 統治者自以為「知」的根源問題 75 二、 「知」在權力關係下的影響-「天下皆知」的亂象危機 77 三、 規範失效:「仁義禮智」之弔詭現象 79 四、 失序的深層意義:乖離自然之死 80 第四章 《老子》倫理思想的實踐與理想圖象 83 第一節 體道者的實踐:以「無為」作為行動哲學詮釋 83 一、 價值二元結構的鬆動 84 二、 善言/善淵:交流有效性的活化 87 三、 體道者的修養:道體化自我的進行式 89 四、 上善若水:主客為一的公共倫理向度 90 第二節 道徵:聖人的責任 92 第三節 自權力主體的倫理責任建構「道-君-士-民」的倫理關係 95 一、 「病病」的病識感與警覺性 95 二、 「聖人-民」:百姓棲居場域的創造 95 三、 士、將軍的責任與政治參與:行道於職務範圍內 96 四、 柔性主體:渾化身與天下的疆域 100 五、 「大制不割」:「母子關係」的恢復 102 第五章 結論 104 參考書目 108

    英文專書
    Berlin, Isaiah.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inese ethics in a global context : moral bases of contemporary societiesedited by Karl-Heinz Pohl & Anselm W. Müller.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2
    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 Bryan W. Van Norden.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Yong Huang Respecting Different Ways of Life: A Daoist Ethics of Virtue in the Zhuangz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November 2010
    Hans-Georg Moeller , Daoism Explained: From the Dream of the Butterfly to the Fishnet Allegory, Chicago, Ill. : Open Court, 2004.

    中文專書

    古典文獻

    [西漢]賈誼著,[清]盧文弨校:《新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清]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9。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現代專書
    [日]井上哲次郎、有賀長雄:《哲學字彙》,東京:東洋館出版社,1881。
    [日]佐藤將之:《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國立臺大出版社中心,2016。
    [德]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05。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0。
    王邦雄:《老子的現代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0。
    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講演錄(參):老子》,新北: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9。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講演錄(肆):莊子‧齊物論》,新北: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9。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學生書局,2013。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吳宏一:《老子新繹》,臺北:天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吳怡:《老子義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1。
    李賢中:《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之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2。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0。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維-道家思想溯源〉,《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4。
    許建良:《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8。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臺北:里仁書局,2005。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老子》,臺北:立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賀榮一:《《老子》註譯與析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賀榮一:《《老子》道治主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黃登山:《老子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黃登山:《老子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愛新覺羅毓鋆口述,吳克、劉昊整理:《毓老師說老子》,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楊儒賓:《道家與古之道術》,臺北:國立臺大出版中心,2019。
    楊穎詩:《老子思想詮釋-從先秦到魏晉階段》,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7。
    葉海煙:《老子診療室》,臺北:東村出版,2012。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1。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趙衛民:《老子的道───谷神與玄牝》,臺北:里仁書局,2012。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鄭開:《道家政治哲學發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蕭振聲:《老子之人性論與無名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2018。
    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賴錫三:《《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鍾振宇:《道家與海德格》,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中國倫理學相關專書
    李幼蒸:《倫理學危機》,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2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唐凱麟、鄧名瑛主編:《中國倫理學名著提要》,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孫言志:《《莊子的生命體驗與倫理實踐》,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
    高思謙:《中外倫理哲學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陳少峰:《中國倫理學史》(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曾仰如:《倫理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
    黃建中編著:《比較倫理學》,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1980。
    葉海煙:《人文與哲學的對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葉海煙:《中國哲學的倫理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葉海煙:《傳統倫理的現代挑戰》,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
    劉書剛:《在物之間:莊子的倫理意識與語言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樊和平:《中國倫理的精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
    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37。
    賴錫三:《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期刊論文(中文)
    李明輝:〈中國沒有哲學嗎?──與費德西先生論中國哲學〉,《當代》第62期,1991 年,頁142-149。
    袁保新:〈知識與智慧──從廿世紀中國哲學的「格義化」談起〉,《鵝湖月刊》第27卷第4期總號第316,(2001年10月),
    黃進興:〈反思「中國哲學合法性」的論辯:一個虛構的「假議題」(pseudo-problem)?〉,《文與哲》第34期,(2019年6月),頁1-12。
    楊琇惠:〈《老子》「無為」思想於自由意志上之展現〉,《興大中文學報》第 25 期,(2009年6月),頁1-15。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第8輯,(1999年6月),頁1-14。
    賴錫三:〈《莊子的童心遊戲、視點轉化、倫理呼喚》〉,《文與哲》第33期,(2018年12月),頁65-108。

    專書論文
    [日] 子安宣邦著,范淑文譯:〈日本的儒學傳統與近代漢語的成立——「倫理」概念的出現及其儒教性重構〉,收錄於《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臺北:臺大出版社,2004),頁106-107。
    李珊:〈以「氣」聽之:論《莊子.內篇》不理想他者的關懷向度〉,收入中國哲學會編著:《哲學跨領域:跨領域的對話與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

    道家倫理學相關期刊
    王磊:〈論老子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寶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1999年1月),頁36-41。
    林安悟:〈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一些省察 ──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為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頁47-70。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6月),頁269-292。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2月),頁61-79。
    林建德:〈試論老子倫理學之理論基礎、思維模式及特點〉,《哲學與文化》第42卷10期,(2015年10月),頁179-198。
    姬可周:〈道家的生命倫理及其現代價值〉,《中外醫學哲學》第6卷第2期,(2008年月),頁35-52。
    高柏園:〈道家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回應態度〉,《鵝湖學誌》第25期,(2000年12月),頁41-60。
    陳康寧:〈《莊子》的解構哲學與他者倫理〉,《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9卷第1期,(2021年3月),頁1-55。
    陳康寧:〈從「主體」的角度探討《莊子》「支離」與「通一」辯證下的倫理內涵〉,《臺大中文學報》第61期,(2018年6月),頁1-48。
    葉海煙:〈道家倫理學的方法論問題〉,《東吳哲學學報》第9期,(2004年3月),頁17-36。
    葉海煙:〈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人文學報》第29期,(2004年6月),頁9-28。
    劉雲章、趙金萍、謝嘉:〈從莊子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四原則的互補整合〉,《中外醫學哲學》第8卷1期,(2008年月),頁35-52。
    賴錫三:〈《老子》的渾沌思維與倫理關懷〉,《臺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頁1-42。
    謝君直:〈老子思想的道論及其生命治療之義涵〉,《興大人文學報》第60期,(2018年3月),頁35-64。
    謝陽舉:〈論老子的倫理思想〉,《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7期,(2015年7月),頁159-176。

    中國傳統倫理期刊
    向玉喬、周琳:〈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自然主義特質〉,《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20年3月),頁103-109。
    汪潔:〈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70年回溯與展望〉,《倫理學研究》總104期,(2019年12月),頁43-48。
    徐蔓:〈劉師培與中國近代倫理學的建構〉,《學術論壇》總203期,(2007年12月),頁163-165。
    許滸:〈劉師培人性論之淵源及其現代轉型〉,《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總第51期,(2014年6月),頁1-50。
    馮天瑜:《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語字術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
    楊貞德:〈從「完全之人」到「完全之社會」—劉師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臺大歷史學報》總44期,(2009年12月),頁93-152。
    萬爽:〈劉師培《倫理教科書》述要〉,《倫理學與德育研究》2010年卷總5輯,(2011年3月),頁271-276。
    劉紀蕙:〈倫理翻譯與主體化問題:王國維問題重探〉,《文化研究學刊》第8期,(2009年6月),頁7-58。

    《老子》思想相關期刊
    丁亮:〈《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97-246。
    丁亮:〈《老子》文本形成的形式規律-從認知圖式對簡本、帛本及傳世本進行的新觀察〉,《臺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08年12月),頁1-48。
    王宣曆:〈老子「正言若反」之表述方式試探〉,《鵝湖月刊》第317期,(2001年11月),頁38-43。
    林建德:〈《老子》語言觀之哲學新解 ──以「善言」為中心的探討〉,《東吳哲學學報》第21期,(2010年2月),頁1-27。
    陳昌遠:〈母子、谿谷與流水──老子雌性意象的大母神原型意涵〉,《興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6年12月),頁141-160。
    陳振傑:〈執著之批判--老子「正言若反」語言模式的反省〉,《鵝湖月刊》第493期,(2016年7月),頁35-41
    陸建華:〈士和聖人:老子的理想人格〉,《管子學刊》2020年4 期,(2020年10月),頁84-87。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0期,1997年3月,頁25-58。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3月),頁25-58。
    潘君茂:〈近代學者對《老子‧第十五章》「士者」之詮釋及其現代意義〉,《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8期,(2017年6月),頁75-86。
    鄭吉雄:〈從遺民到隱逸:道家思想溯源──兼論孔子的身分認同〉,《東海中文學報》第22期,(2010年7月),頁125-156。
    蕭振邦:〈《老子道德經》思想的系統陳構〉,《宗教哲學》第82期,(2017年12月),頁118-139。
    蕭振邦:〈為殷遺民而寫: 《老子》天道觀與人本思想新詮〉,《鵝湖月刊》第45卷第9期,(2020年3月),頁7-21。
    蕭振聲:〈《老子》三十二章「始制有名」重詮〉,《興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6年6月),頁1-27。
    賴錫三:〈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新38卷第1期,2008年3月,頁35-83。
    謝陽舉:〈論老子倫理思想〉,《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7期,頁159-176。
    嚴浩然:〈論《老子》中的「上士」、「中士」、「下士」境界問題〉,《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51期,(2020年9月),頁1-16。

    英文期刊
    Hansen, Chad (1981). Linguistic skepticism in the Lao Tzu.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1, 3: 321-333.
    Hektor K. T. Yan, 2009. A Paradox of Virtue: The Daodejing on Virtue and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9(2), pp.173-187.

    學位論文

    何琪琦:《老子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許明珠:《莊子倫理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下載圖示 校內:2024-07-26公開
    校外:2024-07-2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