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重點在討論白萩的詩與詩論,所以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和第七章的結論外,第二章首先將白萩及其創作放回他的時空脈絡,了解詩人和時代的互動,第三章乃就白萩的詩論探討他的文學觀念與創作心得,再來的三章才是針對白萩詩作的分析。
從白萩的詩論可以得知:現代主義是他的藝術信仰,因此他的理論有形構主義的傾向,以語言來論詩是他詩論的基礎,也講究創作方法論。而對白萩而言,理論是創作的心得,創作是理論的實踐,所以第四、五、六章就以他的詩為主體,進行創作文本的詮釋解讀。其中第四章主要是在探討白萩「詩作的風格與精神」,承繼上一章所指出的「藝術的信仰──現代主義」,對白萩如何從浪漫主義轉變成現代主義,而其所選擇的現代主義依序有構成主義、象徵主義、存在主義、表現主義以及新即物主義,各個階段又表現出什麼樣的精神風貌,而他又如何創作出「具有現實感的現代主義」作品,將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融合在一起。至於第五章則在探討白萩「詩作的形式與語言」,指出其詩在「形式的實驗」方面有「戲劇性」、「設計性」、「繪畫性」和「音樂性」的努力。而在「語言的轉變」方面又一路自覺地從「流麗通暢」、「繁複歐化」、「簡單俚俗」轉變到「平易精練」。第六章則分別從「追尋與釘根的辯證」和「心靈與外界的對話」來談「詩作的主題與心靈」,企圖更貼近白萩的內心世界。
經由以上的分析,第七章才從「詩作的價值」、「詩域的開拓」、「詩人的侷限」、與「詩史的定位」四個方面來作一個簡要的總結。
none
◎主要參考書籍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台北:丹青,1987。
《文學理論資料匯編》,華諾文化事業,1985.10台一版。
《台灣野鳥圖鑑》,台灣野鳥資訊社、日本野鳥の會策劃監修,1991.4初版。
《西方古典音樂小辭典》,網址:http://panda123.com.cn/classical/cla-2.htm。
《楊裕富教學設計網》,網址: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ff/。
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雨云譯),台北:聯經,1998修訂版二刷。
Edward Relph《現代都市地景》(謝慶達譯),台北:田園城市,1998.12初版一刷。
John R.Willingham等編著《文學欣賞與批評》(徐進夫譯)台北:幼獅,1978.10二版。
Peter Brooker《文化理論詞彙》(王志弘、李根芳譯),台北:巨流,2003.10初版一刷。
R.Wellek & A.Warren《文學論》(王夢鷗、許國衡譯),台北:志文,2000.11二版。
Raymond Williams《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劉建基譯),台北:巨流,2003.10初版一刷。
Robert Scholes《文學結構主義》(劉豫譯),台北:桂冠,2001.1一版一刷。
Roger Garaudy《論無邊的現實主義》(吳岳添譯),天津:百花文藝,1994.10一版一刷。
T.S.Eliot《艾略特文學論文文集》(李賦寧譯),南昌:百花洲文藝,1994.9一版一刷。
Terry Eagleton《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文寶譯),台北:南方,1987.10二版。
丁子春編《歐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新論》,杭州大學出版,1992.8一版一刷。
丁旭輝《台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2002.12初版一刷。
文訊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3初版。
方生《後結構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2.2一版二刷。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4初版,2002.2二刷。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 1995.10一版。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1998.11初版六刷。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1989.5。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布萊希特與方法》(陳永國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7一版一刷。
白少帆等編《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大學,1987.12初版一刷。
伍蠡甫、林驤華編著《現代西方文論選》,台北:書林,1999.10一版一刷。
向陽《康莊有待》,台北:東大,1985.5一版。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2002.7一版一刷。
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5初版一刷。
羊子喬、陳千武合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新詩《亂都之戀》,台北:遠景,1982.5初版,1997.7三版。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10初版。
何聃生《孤岩的存在》,台中:熱點,1984.12.10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大林,1970.3.20初版,1970.8.15再版。
余匡復《布萊希特論》,上海:上海外與教育,2002.3一版一刷。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7初版二刷。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一版二刷,1993.7。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2000.1一版一刷。
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彰化縣文化中心,1998.9.30。
李敏勇《綻放語言的玫瑰》,台北:玉山,1997.1初版一刷。
李魁賢《詩的反抗》,新店:新地,1992.6初版一刷。
李魁賢《詩的見證》,板橋:台北縣文化中心,1994.6一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9.1初版一刷。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1974.12三版。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4一版一刷。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文化,1990.12.15一版一刷。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1一版一刷。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8.5二版一刷。
岩上《詩的存在》,高雄:派色文化,1996.8初版。
東海中文系編《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中文系,2003.11.29~30。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6初版。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北:麥田,2001.10.15一版一刷。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1996.7一版。
林燿德《觀念對話》,台北:漢光,1989.8.10初版。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台北:正中,1993.5初版。
柳鳴九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寫實主義》,台北:淑馨,1999.5一版一刷。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1986.8.30一版。
胡明揚主編《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9.12二版一刷。
若林正丈等編《台灣百科》所附年表,台北:克寧,1993.5初版。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11一版。
旅人《中國新詩論史》,台中:中縣文化,1991.12。
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1一版一刷。
袁可嘉等編《現代主義文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5初版一刷。
馬世芳主編《永遠的未央歌》,台北:滾石唱片,1995.10.17,初版一刷。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合編《現代主義》(胡家巒等譯),上海外語教育,1996.6初版一刷。
馬馳《新馬克思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0初版,2001.7二刷。
高奮《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源與流》,寧波:寧波出版社,2000初版。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9.1一版一刷。
張漢良、蕭蕭合編《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1979.11.1初版。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1979.6初版,1981.2再版。
張默、張漢良、辛鬱、菩提、管管主編《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1977.7.15初版。
張默、張漢良合編《創世紀四十年總目》,台北:創世紀,1994.9.10。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5.10一版。
張默編《台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5修訂篇),台北:爾雅1996.1.20二版。
笠詩社編《詩與台灣現實》(白萩策劃),笠詩社1991.1。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台中:晨星,1989.8.10初版,1998.8.20六刷。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8初版。
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4初版。
陳明台《台灣文學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1997.4一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2.20一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4.1一版一刷。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志文,1978.10。
麥穗《詩空的雲煙》,新店:詩藝文,1998.5初版。
傅東華編《文學手冊》,台北:喜美,1980.8.1初版,頁123。
彭邦楨、墨人合編《中國詩選》,高雄:大業,1957.1初版,1979.9五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1991.3初版一刷。
彭瑞金《驅逐迷霧,找回祖靈》,高雄:春暉,2000.5初版一刷。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7一版一刷。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曾文,1977.6。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屠友祥譯),台中:廣陽譯學,2002.7初版一刷。
黃重添等《台灣新文學概觀》,廈門:鷺江,1991.6初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1981.3三版。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洪範,1979.9初版。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10一版。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2000.1.20一版三刷。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1999.10一版一刷。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2.1初版,2000.10.20再版。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志文,1975.11三版。
廖炳惠編《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9.23初版一刷。
趙友培《文壇先進張道藩》,台北:重光文藝,1975.6初版。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週邊》,永和:富春,2000.12初版一刷。
趙天儀《時間的對決》,永和:富春,2002.5一版一刷。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上冊:1991.6初版一刷,下冊:1993.1初版一刷。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7.12初版,1998.3八版。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10一版。
鄭烱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集精選》,高雄:春暉,1989.12.25。
盧卡奇《現實主義論》,台北:雅典,1988.10一版一刷。
龍族詩社編《龍族評論專號》,1973.7.7。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7)》,1999.5。
羅青著《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78.12.31一版。
羅傑‧加洛蒂《論無邊的現實主義》(吳岳添譯),天津:百花文藝,1998.10.1一版一刷。
◎期刊論文
丁旭輝〈白萩圖象詩研究〉,《央圖台灣分館館刊》7卷1期,2001.3。
上官予〈五十年代的新詩〉,《文訊》第九期,1984.3。
方美芳〈台灣文學研究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2001.3。
方美芳〈台灣文學研究博碩士論文分類提要(1996~1998)〉,《1998台灣文學年鑑》。
向明〈五○年代現代詩的回顧與省思〉,《藍星詩刊》15號1988.4。
向陽〈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中國詩歌藝術學會「兩岸詩刊學術研討會。《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
向陽〈長廊與地圖──台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見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6初版。
向陽〈推窗看世界〉,中國時報1986.6.11,8版。
羊子喬〈光復前台灣新詩論〉,見羊子喬、陳千武合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新詩《亂都之戀》,台北:遠景,1982.5初版,1997.7三版。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文學雜誌》7卷4期,1959.12。
余光中〈第十七個誕辰〉,《現代文學》46期詩專號,1972.3。
李元貞〈論白萩《天空象徵》裡的〈雁〉〉,《龍族》9期──評論專號,1973.7.7。
李魁賢〈七面鳥的變奏──白萩論〉,《笠》32期,1965.8.15。
李魁賢〈笠的歷程〉,《笠》100期,1980.12。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吳新發譯),《現代文學》復刊第14期,1981.6。
杜國清〈《笠》詩社與新即物主義〉,見《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中文系,2003.11.29~30。
言曦〈新詩閒話〉,《中央日報》1959.11.11,20,21,22。
阮美慧〈白萩詩中「雁」的觀察及追尋〉,《台灣文藝》166.167期,1999.1。
阮美慧〈《笠》與現代主義:笠詩社成立史的一個側面〉,《笠》225期,2001.10。
季紅〈詩之諸貌〉,《創世紀》17期,1962.8。
岩上〈《笠詩刊 》的出版與編輯回顧〉,《笠》181期,1994.6。
岩上〈雁的飛行──詩人白萩訪問記〉,《笠》185期,1995.2.15。
林燿德〈訪白萩──片片語言滴滴血〉,自由青年79:1(701期)1988.1。
柯慶明〈防風林與絲杉──論林亨泰與白萩詩中的台灣意象〉,「第二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詩/歌中的台灣意象研討會」成大2000.3.11~12。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120期,1982.5。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期,1956.2.1。
唐文標〈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論傳統詩與現代詩〉,《龍族評論專號》1973.7.7。
徐杏宜〈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99~2002〉,《文訊》2002.11。
翁燕珍〈白萩新詩詩風研究〉,《笠》187~188期,1995.6~8。
高上秦〈探索與回顧──寫在《評論專號》前面〉,《龍族評論專號》1973.7.7。
張春榮〈從杜甫的〈孤雁〉看白萩的〈雁〉〉,《中華文藝》71期,1977.1。
張雪映、林廣〈不懈的實驗精神──白萩訪問記〉,《陽光小集》9期。
張默〈「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46期詩專號,1972.3。
張默〈史芬克司的震顫──剖論白萩詩集《風的薔薇》〉,《創世紀》25期,1966.8.20。
張默〈站著一支入土的樁釘──白萩的詩生活探微〉,《聯合文學》12卷8期,1996.6.1。
許常惠〈我與中國現代詩〉,《龍族評論專號》1973.7.7。
郭楓〈四十年來台灣文學的環境與生態〉,《新地文學》2期,1990.6.5。
陳千武〈談《笠》的創刊〉,《台灣文藝》102期,1986.9,
陳千武等〈白萩作品討論會〉,《文學界》9期,1984.2。
陳文理〈他的眼睛長在頭頂上〉,《中央日報》16版,1994.6.13。
陳文理〈我的丈夫白萩〉,《笠》139期,1987.6.15,頁66。
陳建忠〈台灣新文學雜誌年表初編(1925~2003)〉《文訊》213期,2003.11。
陳慧樺〈白萩風格論〉,《大地》1期,1972.9.1。
陳鴻森〈白萩詩作的一側面(上)──「雁的世界及觀察」的新地形〉,《文學界》9期,1984.2。
陳鴻森〈白萩詩集「香頌論」〉,《笠》53期,1973.2.15。
彭瑞金〈「橋」副刊始末〉,《台灣史料研究》9期1995.5。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1957.8,
費勇〈白萩詩歌簡論〉,見《觀測意象》中市文化中心1991.7。
楊子澗〈充滿悲劇意識的前衛者──白萩〉,見楊子澗、蕭蕭合編《中學白話詩選》,台北:故鄉。
葉笛〈白萩論〉,《笠》32期,1969.8.15。
葉笛〈孤岩的存在〉,《笠》22期,1967.12.15。
趙天儀〈生命的戀歌〉,《大學雜誌》95期,1976.3。
趙天儀〈風的薔薇〉,《笠》10期,1965.12.15。
趙天儀〈從荊棘的途徑走出來──《笠》百期的回顧與展望〉,《台灣文藝》70期,1980.12。
趙天儀〈笠下影──白萩〉,《笠》16期,1966.12.15。
潘麗珠〈1981~2001台灣的現代詩研究略論──以中文研究所博碩士論文為例〉,《國文天地》218期,2003.7.1。
蔡明諺〈向左轉,向右轉:重溯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台灣文學史書雪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大,2002.11.22~24。
鄭烱明、李敏勇〈白萩,久違了──訪不斷自我超越的詩人白萩〉,《民眾日報》副刊1981.3.15。
鄭烱明的〈台灣現代詩的典範──簡論白萩的詩〉,《笠》185期,1995.2.15。
蕭新煌〈當代知識分子的「鄉土意識」──社會學的考察〉,《中國論壇》半月刊,23卷1期。
蕭蕭〈五○年代新詩論戰述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3初版。
簡政珍〈隱約乍現的詩風──評白萩《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聯合文學》6卷5期,1990.3。
◎學位論文
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清華中文碩論,1995.7。
許詩宣《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中興中文碩論,1999。
蔡明諺《龍族詩刊研究》,清大中文碩論,2002.5。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大中文博論,2002.6。